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丁愚仁《禅不是修出来的》导言和序言.docx

    • 资源ID:3196496       资源大小:45.2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丁愚仁《禅不是修出来的》导言和序言.docx

    丁愚仁禅不是修出来的导言和序言导 言 当你看到这本书时,一定会想,这本书的书名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封面为什么这样设计?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当你有了这些疑问时,你就与这本书结了缘。为了不浪费你的时间,在这篇导读里把这本书要表达的内容粗略地描述一下,几分钟就可读完,如有兴趣继续阅读,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 当下 在人生过程中,有一句常说的话“活在当下”。为什么要求人活在当下呢?就是因为人们从不活在当下。在这方面人倒不如动物,不管它是什么动物,它们的心都是不动的,时时处在当下、活在当下。动物们从没离开过当下,只是动物识性不全,认识能力不足而已。所以动物们的寿命相对人来讲都很长,是它们的成熟期的10倍以上,而人只有自己成熟期的5到6倍。会有人问:活在当下,只是为了长寿?回答:当然不是。除长寿之外,还能让人不活在自己的情绪中。没有情绪,就不会烦恼;没有情绪,对所有的事都会一目了然,就会表现得很智慧。 欲望 欲望是中性词,不能把它贬义化。如果人们没有欲望的话,就不会产生动力,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现代的一切科技都不会出现。只是我们把它放错了地方而已,如能把欲望放在集体、国家和人类上,它就是动力;如果把它放在自己身上,不管干什么都要想着自己的得失,势必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阻力;也容易因欲望的扩张而造成战争。 角度 角度来自于一个人的经历,因人的经历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遇到的人也不相同,产生对周围的人、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目前地球上有七十亿人,就有七十亿种角度,没有完全相同角度的两个人,只有相近没有相同。既是这样,角度就不是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只能说它是一个不实的概念而已。也因角度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了矛盾,多数的争吵就因角度而不能沟通。 了解自己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人们对自己全面了解的论述文章,所有对人类的论述都在“有”这个层面上。但是这个世界是二元的,有“有”就有“没有”,“有”、“没有”本身就是矛盾双方的同现,“有”与“没有”相互交替才能形成规律,就像有声无声的交替才能形成语言、有念无念的交替才能形成思维一样。 人也应是这样。人是有形有相有念有作的,也会受二元的制约,就必须有个无形无相无念无作的“人”,我们对自己的“无”或“空”,一点也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在这里所说的“没有”、“空”、“无”是指心上的空无,也就是心上没有任何概念的状态,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知”在。 有念时,思维以脑电波的形式向十方发射,是一个发射状态,念与念之间的无念是全波的接收状态,人们对这些都无从了解,就是对现实的自己也很不了解,如:我们的眼睛接收的是光波,耳接收的是声波,鼻接收的是气味波,舌接收的是通过神经线的有线波,身接收的是物体的辐射波,也就是说,我们与外界是以波的形式打交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不知道。 二元 人的二元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的层面。通常我们都知道我的概念、认为、思想都是“有”,这些“有”来源于“没有”,都是在没有概念处产生概念、没有认为的地方产生认为、没有想法的地方产生思想,而“我”就成了概念、认为、思想的体验者,感觉自己就是概念、就是认为、就是思想,忘却了产生的地方,那个地方什么都没有,是个空。当你把认识问题的识放在空上时,你很自然就成了观察者或旁观者,你对所出现的问题就一目了然。在有的层面,要作观察者,不作体验者。观察者在空,体验者是有,观察者似有非有。 第二部分是“没有”或“空”的部分。因为它是空,什么都没有,所以没人去研究它,正因为它是空,它才能包容一切的有,它才是个全息。在空这一部分里正好和有相反,有是有限的,明白这个理就可以用自己的有限开发自己的无限。当你真的把自己的意识放在空上时,你会同时意识到空中的一切有,那时你会感觉到你是一切、一切是你的状态,你也会感觉到你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你也会感觉到你像佛一样不生不灭,你也会感觉到你像神一样了知一切,而无一所知。你充满整个空间,而不占有空间。在空的层面,我们要作一个体验者,体验空,空涵一切;不作观察者,观察者是有,体验者似空非空。 结语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围绕着“空”“有”从各个方面展开讨论,目的是破除迷信、了解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痛苦人人都有,痛苦的原因却千差万别,富人的苦、贫穷人的苦、达官贵人的苦,但不知这些苦从哪里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希望我们的论述能给你带来一丝的笑容,减少一点痛苦。 自 序 跳出矛盾,即是般若 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今学佛人多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明了“自净其意”者为数不多,又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生活在矛盾的世界里内与外、是与非、对与错、阴与阳、有与空,即使满天的星辰,也与浩瀚的虚空相对。 站在矛盾的任何一边,都无法看清世界的真实。在对中不知道什么是错,在错中不知道什么是对;在矛的一边不知道什么是盾;在现在不知道未来;求索必然伴随着迷茫;希求成功而失败又是如影随形。 多少人彻夜不眠,在真理与谬误中辗转反侧,在取舍中迟疑不定,在痛苦与茫然中徘徊。 辛勤的付出有时是必然的失败,在修行的路上往生净土却不知何方,欲达究竟又无法把握,欲消除妄想,而欲望膨胀又无法清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站在矛盾的任何一面,跳出矛盾,即是般若,即到彼岸,是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跳出空而圆融空,跳出有而圆融有,是故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终极之圆智也。 一切法门皆以众生离苦得乐、跳出相对世界的束缚为宗旨。 知其所束,心结何存? 若众生皆不住矛盾,岂非一片详和? 普愿法界含识,远离颠倒梦想。能除一切苦,究竟涅槃。 发现自己的角度 学佛同仁,大多是想从这个世间苦中解脱出来而进入修行的。 可是很多学人,修行了很多年,不但没有解脱出来,反而越学越累,越学越疲惫。更有甚者,家不像个家样,开口埋怨家人不配合,并咒家人下地狱,拼命地让自己的家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最终导致家庭矛盾百出,乃至破裂。这种与人类本然不和谐的曲调,使那些不学佛和想学佛的人视学佛人为精神不正常的人,视其为人群中的异类而远之。 人们对学佛人产生偏见,使学佛人成了精神病的代名词,学佛这个词也成了迷信的代名词。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个角度问题。找出自己牢不可破的角度,破掉这些角度,让自己站在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看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当你处在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早已得到解脱,再没有束缚你的地方,原来的束缚不过是自己的角度而已。没有角度了就可圆满一切、容纳一切,所有的存在都成为一种“合理”现象。 一个人的角度,极不容易被自己发现,而这种角度能使人发达明心,也能使人进入死角受苦烦恼,一生都不能觉知。一旦“去掉”这个角度,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角度呢?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当与人辩论的时候,有时感觉词穷理尽,内心很难受,这时自己问自己“我为什么有难受的感觉?这种难受是从哪里来的?” 2、当对方用莫须有的事情加以指责时,你会有气愤的行为,自问一下“我为什么有气愤?气愤是从哪里来的?” 3、当你无缘无故被人骂一顿的时候,你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总想还他一句骂,这时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它从哪里来?”就有可能找到你牢不可破的角度。 当你真地发现自己的固有角度时,最好是再问自己一下:自己词穷理尽的时候,“我”凭什么要难受?当被别人冤枉时,“我”凭什么要有恨意?当被人谩骂时,“我”凭什么要气愤?就因为有个“我”吗?没有“我”当如何?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每一个生命都有两面性,即空无性和有为性。认识这个自然界也是用这个两面性去分析、了解的,虽然多数人会利用这个两面性,但不认识这个两面性,学佛人也是如此。当让他站在一面去认识另一面时,却成了登天之事,比如:从有欲过渡到无欲,从万有过渡到什么也没有。而我们不要说过渡,就是站在有上认识一下空也成了难事。 离开了自己的利欲,整个世界就变得无意义了。人们怕空,怕无意义,就拼命地争取个什么东西,在争取的过程中,有胜利的欢乐,有失败的痛苦,于是喜怒哀乐就成了人们的主流,而且苦大于乐,苦长乐短。为摆脱这样的苦,才有了宗教。 佛教为了解决这种苦,用它独特的角度和方法教人离苦得乐。统观一下,所有的苦都来源于欲望,而所有的感受又都是生于空性、灭于空性。知道欲望的虚无性,去掉欲望心,归于空性,就能从各种痛苦中解脱出来。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当今学佛似乎相当困难,社会压力大,相信的人不多,多数学佛人也不理解佛教的真实义。还有少部分的人,不懂装懂,把佛说得神乎其神,把人引到封建迷信中去,害人也害了自己。还有一部分人,把佛法搞得极为复杂,让人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诵经、持咒、念佛本是让人自净其意、降服其心,却成了积累功德的工具,殊不知什么是功德,仅仅是放下世间的欲望,提起积累功德的欲望,只是把自己的欲望改变了一下方向而已,而欲望本身一点没少。这是当今学佛人的现状。 从“有”过渡到“空” 一个人处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上,被牢牢地定在那里,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突破这个点?就是因为人们有个牢不可破的时空概念,就因这个概念,把人们固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而这个概念又缘于“有”。 一个完整的生命它具备两种状态,即“有”的状态和“空”的状态,由于我们长期以来都住在“有”这种状态里,对于“空”一无所知。 所谓的修行就是让人们从有的状态“过渡”到空的状态。人们一旦了知了这个“空”、认识这个“空”、知道这个“空”,那么觉知空有的“觉知”就会显露无遗,心中自然明了。觉知空性本自具足,非修、非证、非悟,本然现成。 但是,很难人人都能过渡到空,如要达到空性必须跳出人们的几种习性才能做得到。略说如下: 1、跳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恐惧中。如:怕自己被社会淘汰,怕对方不爱,怕自己不能挣钱,怕自己没面子,怕自己没有地位,怕自己失去依靠等。所有这一切的怕,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欲望,如果能停下自己的欲望,恐惧就会消失。2、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认为和概念里。如:自己认为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和空有、大小、长短、冷热、内外、阴阳、实虚等概念里。一个认为一个标准,一个概念一个框框,拿着自己的这些标准和框框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并把自己框在了自己的标准里不能自拔。这就是自己的知见,知见一立,就自缚于无明。如果放下自己的认为和概念,随缘做事,你就会从自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3、活在自己长期养成的习惯里。如:好为人师,好说好道,好酗酒吸烟等。如能跳出自己的习惯,离道也就不远了。 人们被自己固有的概念、知见、习气给牢牢地固死了,种种的烦恼、痛苦、不幸都来源于自己,自己把自己葬送了,自己反而不知道,还怨天尤人。 什么是真空 1、学佛都讲究真空妙有和空性,但真正的空性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留意。一些学佛人把空理解成“无一切物,离一切相”。还有些人认为“非空之空,谓之真空,非有之有,谓之实有”。把空性说成真如,把空性说成实相。那么何谓真如,何谓实相,形同如虚设,如同没说。其实,每一个念头的起处和落处,皆是真如,皆是空。所有的念、所有的法,都来源于这个空、灭于空。念与念之间、佛号与佛号之间的空是个本然,非修非证能所得,只要你想得就有失去得的可能,放下“有”,自然显现出的就是本然的“空”。改变一下角度,修与证就成了多余。 2、在整个学佛过程中,佛祖到底让我们干什么?既然非修非证,改变角度就可以,那么这个角度怎么改变呢?其实三藏十二部就是让我们去掉自己世俗的概念和固有的认为。一个概念,一个认为,就是一条标准。拿起这些标准对待周围的人、事、物,符合我的标准就赞成,不符合我的标准就反对,在反对的过程中产生烦恼,产生痛苦。其实,当没有自己的概念、没有自己的认为时,还有“我”吗?没有“我”了,还有“别人”吗?没有“我”了,所有的一切不都成了“我”吗? 念与念之间 在禅宗观心这一法脉里,不讲层次、不讲境界、亦不讲达到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去参公案,不去参话头;不去用数息、观息和随息改变当下的自然状态;也不追求打坐禅定的三昧境界。因为以上的修行方法,虽然能让你达到遍一切处的极高境界,也还是在意识境界,还有出入,还在意识之中,有微细惑的存在,还没跳出矛盾的双方,还在二元对立之中,自己的固有角度还没有被转化。 修行要达到的就是只管当下,活在当下。保持一颗平平常常的清净心,没有对立,不被自己的角度所束缚,从自己的固有角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自由人。 古德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自性、空性,什么是清净心,他们说“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又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些都是在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念与念“之间”、思维与思维“之间”或佛号与佛号“之间”。 就是这个“之间”,因为简单得无需人们意识冥想、无需任何造作,人们无法相信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真理,感到难以臵信,所以佛说这是难信之法。不是“得”不到,是你不容易相信。 这个念与念“之间”,从没有生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没有次第、没有高低,没有对错、没有善恶,不是修来的、不是学来的、不是证得的、不是谁教的,“它”是本然存在的。我们只是回过头来认识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之间”,时时清净湛然地“照亮”着我们。谁知道这个“之间”就是清净心,谁就是明心,就有明确的修行方向了。谁达到这个“之间”的清净状态,谁就是见性,就能离开盲修瞎练的行列。 如能真地“契入”这个“之间”,很自然地自己成为这个“之间”的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无始无终,无头无尾,你所想到的一切都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遍一切处。好像遍知一切又无一所知,这一切没有任何的人为,极为自然而然。虽是这种状态,又不废世间事,在世间人眼里你就是“正常人”,不会给人异样的感觉。你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亲和的力量,使人很想和你述说衷肠,不知不觉中,你成为你周围人的中心。你也不会因此而自高自大,也没有谁高谁低的认为,在你内心里一切都是平等的。在你的言谈中,随着他人的高低而高低,过后不留任何痕迹,心量宽广。会烦恼而无任何烦恼,会生气而无生气的理由,能发火而无发火的感觉。 认识自己 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是什么?我的身体是我吗?我的概念是我吗?不是,是“我的”。如:我的思想、我的角度、我的认为、我的地位、我的面子,还有我的概念,都是我的,而不是我。那么“我”是什么?组成“我”的成分有哪些?作为一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受的外来信息,被称为“六尘”,六根接受六尘,产生六识,形成无数的概念,由这些概念派生出一个“我”来,“我”是一大堆概念而已。因从小到老的人生过程,便形成了时间概念;因从甲地到乙地距离的现象,形成了空间概念;因一切的物质都会掉在地上,就形成了万有引力的概念;抬头看天,形成了虚空的概念;嗅到香臭,形成了气味的概念;尝到各种味道形成了味觉概念;身体触摸各种物体形成了触觉概念;分析各种现象形成了意识的概念。这些概念就是“我”,就是组成“我”的成分。 因有“我”,便产生了我要,欲望从此升起。欲望覆盖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此进入无明。以物欲为源动力,展开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竞争局面。那么什么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本来,请把你那诸多的概念真正地放下,看看会出现怎样的状态?把虚空的概念还给虚空,把山水的概念还给山水,把众生的概念还给众生,把所有的概念统统都还回去,“我”还有什么?答案是什么也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概念的“真心”,在佛教界给了它诸多名称:自性、空性、实相、真如、觉性、心等等。 没有这些概念,“我”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清清净净、空空荡荡的“本来”,因为“本来”没有任何概念,所以被称之为空性。只因它什么都没有,在无我的状态下,当见到虚空,虚空造成我的概念,我就是虚空,虚空的一切我应该知道;当见到自然界,自然界造成我的概念,我就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我应该知道;当见到芸芸众生,芸芸众生造成我的概念,我就是芸芸众生,芸芸众生的一切我应该知道;世间的一切都能造成我的概念,我就是世间的一切。即一切是我,我是一切,虽说“我”而非我。 本来只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站在本来上看待一切的有,处理一切的有,就不会被粘着。当做事时就会一心做事,没有以前的胡思乱想,事过之后在思想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住任何事,也不被任何事牵引。心中没有对和错,就不会被对和错所束缚;心中没有善恶,就不会被善恶所束缚;心中没概念,就不会被概念所束缚。没有这些束缚,就是一个自由人,就是一个解脱者。 一个自由人是心的自由,身在这个世间,就必须按照世间的游戏规则行事,在行为上有三个方面必须遵守:一是法律,二是有关的规章制度,三是所在地的风俗习惯。 心无虚妄,身无触犯。 如如不动,于事不染。 红尘已破,真如自显。 非修非证,如是湛然。

    注意事项

    本文(丁愚仁《禅不是修出来的》导言和序言.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