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docx
-
资源ID:3190484
资源大小:72.22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docx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C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知识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所以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种主要的思潮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 2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 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亦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选项A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在人的活动中考查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上出现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含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方面。选项B事实上探讨的是人与周围世界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要想了解人及人类所具有的作用,就要努力探讨人及人类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这种探讨不仅需要了解人类与其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还需要了解人和世界的最终本质。显然,这种探讨最终也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选项D则是指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问题显然不能构成哲学的根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3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关于世界的可知性,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知论者对世界可知性的解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唯心主义者把世界看成精神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是彻底的可知论者。关于意识有无能动性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只是唯心主义者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唯物主义者则坚持辩证的反映论,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 因此,选项ACD都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而对两者进行划分的惟一标准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自然界、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选项B。 4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其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作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作是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不单独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正确答案是选项C。 5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 D世界是否运动的问题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为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正确答案是选项A。 6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B 题干引自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从燃烧的火中观察到宇宙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永恒的活生生的火中,赫拉克利特的火近似于一个抽象的火,它是万物构成的法则,是世界的本原。这种本原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也不是随意的,它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永恒规律。赫拉克利特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这种变化也是有章可循的。列宁评价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绝妙的说明。”这样,赫拉克利特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7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C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全面论述了马克思和他一起创立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认为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很显然,这里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指的就是费尔巴哈等人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没有“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考生要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这里谈的“现实世界”,包括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类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8哲学家杜林曾经提出过一个论断,即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试图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折中主义观点 D很好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C 这里的存在概念不同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概念,在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达里,存在实际就是物质。但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用存在去代替物质恰恰是别有用心地在玩弄语言游戏。因为除个别场合外,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命题,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所以,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试图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折中主义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全面地批判过这种观点。正确答案是选项C。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理论体系上不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无疑走向了唯心主义的阵营。 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不会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选项ABD中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前都已经存在。正确答案是选项C。 10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C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因此,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C。 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A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首先,哲学上讲的物质与日常生活中讲的物质不同,它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有绝对性;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有相对性,是对前者的丰富和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和出发点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物质概念的,从而把物质定义与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 1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 题干引文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B。 ”的机械唯物主义 13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客体、主体、客体 C 根据具体科学的研究,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是在动物感觉和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物的反映由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发展,是人类意识的自然史前提,它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自然条件。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说明了意识是物质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而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14物质的根本特性是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 D实物性 B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所以,选项AC不入选,选项D实物性是迷惑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1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庸俗唯物主义 B 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表现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题干这句话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是唯心主义对于运动的看法。正确答案是选项B。 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这句话承认了物质,应归为唯物主义,但又否定了物质的运动,应归为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1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一种精神运动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B 在本题中,风吹幡动是很典型的因果联系。惠能否定了风动、幡动的物质运动,而用主观的心动来解释运动,是唯心主义运动观,即认为运动是一种精神运动。选项A和D为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选项C的表述是错误的,惠能只是认为精神是运动的主体,并没有涉及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上看,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因此精神运动的表述就是不准确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1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选项ABC都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状态,不能用来回答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正确答案是选项D。 19和“坐地日行八万里”表达了同样哲学道理的句子是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风定花犹落 D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运动的变动性和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选项A指的是时间的一维性;选项B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诡辩论;选项C否定了运动,为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选项D。 20下列观点含有辩证运动观思想的是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运动和静止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A 在本题中,选项A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选项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运动观。选项C否定了运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观点。选项D说法有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能说二者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2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说明的是时间的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一维性 D无限性 C 在本题中,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特征,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物质运动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但题目强调的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即时间的一维性,故正确答案是选项C。 22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牛顿对空间的看法 A是形而上学空间观 B是辩证的空间观 C是相对主义空间观 D认识到了空间的绝对性 A 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和可变性。牛顿认为绝对空间与外部任何情况没有关系,始终保持不变。牛顿的观点否定了空间的相对性,为绝对主义的空间观,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不承认矛盾。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 23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在于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体性 A 本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实践活动的特征,但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只能是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性也可以是意识活动的特征。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 24关于意识的起源正确的观点是 A所有的物质都固有意识的本能 B一切生物都能在其进化中产生意识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的产物 D人的意识是神赋的产物 C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必须拥有人脑,第二个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去,所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选项ABD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25“狼孩”没有意识,这一现象说明了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不断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C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生物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必须拥有人脑,第二个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去,所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形成的关键是社会生产劳动。正因为“狼孩”脱离了社会环境,所以意识没有形成。故正确答案是选项C。 26列宁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D 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只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本题中所说的有限的范围是说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2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说明 A意识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马克思的这句话说的就是意识和物质世界的关系,只有选项D的表述是正确的。选项A错误的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其源泉还存在于客观世界。选项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是一致的,特点是不承认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认为意识是人脑的主观自生物。正确答案是选项D。 28“望梅止渴”说的是 A意识具有反映世界的能动性 B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C意识具有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能动性 D违背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的原理 C 意识的能动性体现为四个方面: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上述意识的能动性原理说意识具有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能动性,“望梅止渴”是意识对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故根据题意正确答案是选项C。 29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 A意识活动可以改变物质 B意识活动可以创造物质 C意识借助于实践能主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可以消灭物质 C 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 但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是有条件的。物质是客观存在,虽然具体的事物或具体的世界可以被改变、被创造、被消灭,但物质本身是不可改变、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30在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改变规律 B创造规律 C尊重和利用规律 D消除规律 C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要受到规律的支配。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故正确答案是选项C。 31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B 联系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之中,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产生、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发展、一定联系中趋于灭亡。宇宙中的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普遍联系也就是联系的普遍性,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题干的这句话意思是:如果战马上的钉子丢了,铁蹄就会脱落,战马就会跌掉;战马跌掉了,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就会失败;战争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3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部分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两个特征,即联系和发展。三个规律,即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对范畴,即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其中,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33联系是人的习惯性联想,这种观点最大的错误就是否认了联系的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A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万事万物都有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的内容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事物而言的。人的习惯性联想是主观的,但联系是一种客观的联系,故其最大错误在于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 3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B 这道题是一道运用名人名言来命题的类型题。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话,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事物的集合体。说明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一种过程。如果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那就是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恩格斯的这句话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答案是选项B。 35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 A发展的永恒性 B发展的普遍性 C发展的过程性 D发展的客观性 C 我国一直号召全体公民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把当今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统一起来,不要在利用资源等方面竭泽而渔,体现了发展的过程性的观点。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进步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旧事物的交替,即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旧事物的交替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C。 36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中,发展是两大基本特征之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旧事物的交替。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就是不符合客观规律,日趋灭亡的事物。在本题中,诗句表达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转换,表达了发展的实质的哲理。正确答案是选项B。 37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旧事物的交替。如何判断新事物有其固定的标准,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二者的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而是看它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正确答案是选项D。 38下列关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有些本质可以自己直接表现出来 B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C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D任何假象都表现本质 A 现象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总是通过对于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本质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是假象也都表现本质。所以选项BCD都是正确的表述。正确答案是选项A。 39我们必须通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本质,这是因为 A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B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C现象和本质没有关联 D现象和本质是直接合一的 B 现象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总是通过对于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 现象和本质既对立又统一,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并不就等于本质,二者的对立使得人必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正确答案是选项B。 40“守株待兔”者犯的错误是 A夸大必然性 B夸大偶然性,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 C否定偶然性 D形而上学 B 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在本题中,兔子撞树是偶然的,但守株待兔者把这种偶然当作了必然。正确答案是选项B。 41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B 事物发展过程必须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即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则事物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分寸、适可而止、“过”和“不及”都是指限度、范围,符合度的概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42在“田忌赛马”故事中,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最后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从而取得了三局两胜,改变了田忌赛马屡次败给齐威王的记录。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增减变化引起质变 B事物排列顺序的变化引起质变 C事物数量增减变化引起量变 D事物排列顺序的变化引起量变 B 在量变质变规律中,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形式:一是事物数量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排列顺序和结构的变化引起质变。这个故事中,由于改变了马出场的顺序而导致由失败到胜利,这属于质变,并且是事物排列顺序的变化导致的质变。正确答案是选项B。 43“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A辩证否定观 B形而上学否定观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即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内容主要有: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的过程。 与唯物辩证法中辩证的否定观相对立的就是形而上学否定观。即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本题的题干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44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促使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D是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即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内容主要有: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的过程。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根据这一概念,可知正确答案是选项C。 45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曲折式上升的。 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过程,这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根据题意,正确答案是选项C。 46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道路是 A无规律的运动 B直线式升降运动 C周而复始的循环 D螺旋式上升运动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曲折式上升的。 事物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这种规律使得事物发展呈现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道路形态。正确答案是选项D。 47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是指 A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B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C人的言行不一或自相矛盾 D对立统一的关系 D 马哲中的矛盾不同于逻辑学中的矛盾,马哲中的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48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很多企业都变废为宝,这表明了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相互斗争 C 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题干中讲到企业变废为宝,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 49矛盾的转化是 A向任意方向的转化 B向各自对立面的方向转化 C由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方向转化 B 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转化不是任意的转化,是向各自对立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