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docx
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的遭遇 枣庄一中东校高二语文组 姚峰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作品,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体会人性之爱的伟大之处,进而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人物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难点: 理解人物在复杂细腻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以共青团员之歌导入: 共青团员之歌,是一首优秀的反映苏联军旅歌曲。作品抒发了共青团员们对祖国“妈妈”和俄罗斯“故乡”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反映上个世纪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从中了解一个普通苏联士兵的痛苦遭遇,了解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身心的摧残,理解和平的珍贵。 课文基本架构梳理: 研讨问题: 1、小说中的这一个人遇到的人物有哪些? 2、一个人的遭遇,前文梗概部分和后记中的“我”和课文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 明确:不是。前文和后记中是作者以第一人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讲述者的情况,是听故事的“我”。正文中是索科洛夫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两个“我”是不一样的。 3、课文两个层次:失亲人|得亲人 教学过程: 研读一步曲: 一个人的得失|两种强烈的反差 1、根据文面意思看,一个人指的是讲述自己在战争前后的遭遇的索科洛夫,主要讲她失去亲人得到亲人的故事。 明确:失去的亲人、家庭, 2、文章重点写他失去了什么? 明确:失去儿子阿拿多里 3、在描述失去儿子阿拿多里的过程中,他失去前后表现及感情有何不同? 明确:a失去前: 得到好消息,喜气洋洋 做着老头儿的梦想(6、7段) 失去后: 心痛、眼泪干枯、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b.延伸到失去伊林娜及家园: 失去前: 妻子贤惠、儿女聪明懂事、家庭和睦幸福(梗概) 梦中谈话、鼓励他们 失去后: 一个很深的弹坑-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穿心的悲痛 1 具体赏析: 1、儿子死后: “我走到棺材旁边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赏析: 经历了这么多的痛,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再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 他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 2、失去之前的憧憬: 阅读6、7两段,为什么要写这两段呢? 他为儿子骄傲的同时,重新编制起对未来美好的梦,表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的战后生活的憧憬。 明确反衬了下文痛失唯一亲人的悲,体现了他的坚强,同时体现了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 总结:根据前后变化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 过渡:在这样的境遇中,他的人生陷入谷底,我们的感情也随之而悲,他的人生出现转折了吗? 研读二步曲: 两个人的邂逅|两种价值的毁灭 两个人的邂逅: 1、索科洛夫遇到凡尼亚这个新儿子后,他感觉怎样? 我领养凡尼亚后的表现 18段: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19段,“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明确这里写了索科洛夫对小小凡尼亚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慈母一般的照顾,曾经的打击使“我”心如坚石,再也没有眼泪,而这个小精灵终于又让那颗如死灰一般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的心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2、两人在一起后,索科洛夫是否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呢? 明确没有。忧虑:“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为凡尼亚的将来忧虑; 痛苦:“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丧失亲人之痛是难以抚平的。 “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泪湿整个枕头,泪为谁而流为亲人而流,因战争而流!残酷的战争啊,给人带来的伤害太深了,你说要有多深,就有多深啊身体上的伤痛-可以痊愈 ,心理上的创伤-难以愈合。 3、分析索科洛夫的形象特点: 但是他那么深的痛在凡尼亚面前表现出来了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明确坚强 善良 忠诚 一无所有了,仍然坚强地活;百孔千疮了,仍无私的爱。 探讨:凡尼亚找到“爸爸”之后快乐吗?你为他感到快乐吗?阅读文本相关内容体会。 看凡尼亚被领养后的表现 16段: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明确一连串的动词,一连串的叹号,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在听到“我是你的爸爸”后2 渴望亲情的狂喜,表现了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震撼人心。 问学生:你读后为他感到快乐吗?除了快乐还有心酸- 引出下一步: 研读三步曲: 一只天使的小手 一、索科洛夫对待凡尼亚怎样?那么其他人呢? 1、 让我们再来深入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理解小说结尾的语言 2、“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 明确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可能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为什么作者脸上会“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明确因为凡尼亚的挥手告别触动了作者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越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让我们看到成人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 小说结尾强调不应该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眼泪再去伤害年轻一代的心。 二、体会作者创作的可贵之处? 明确作者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个人、小人物、普通人在战争中,在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中作出的牺牲和承担的痛苦。用善良对待苦难,体现了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肖洛霍夫塑造了这样一个坚韧而伟大的人物,通过他领养凡尼亚,充分地阐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 肖洛霍夫说“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研读四步曲: 拓展延伸:一个人的遭遇|一个民族的遭遇|一曲世界的悲歌 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中国有个说法,以为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失子,而索科洛夫几乎遭遇了人生中的所有最大的不幸,但他仍然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至少能用他的爱让小凡尼亚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当然再坚强的人在晚上也是泪湿枕巾。 在战争中,这样的遭遇只是一个人的遭遇而已吗?这在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明确凡尼亚。“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深刻反映了战争给全苏联的普通家庭带来的不幸遭遇和难以恢复的创伤。 现在,我们一起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是指谁? 明确 指索科洛夫。指凡尼亚。我的乌留平斯克的那个朋友和她的老婆。指所有在战争中受到苦难的人 所以我们说 这一个人的遭遇,是一个人的遭遇! 是战争中千千万万普通苏联人的遭遇! 是战争中人的遭遇! 3 课堂总结: 一个世界好声音 尽管战争摧毁不了坚强,泯灭不了善良。但是战争可以夺走一个人的肢体乃至生命,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房子乃至家园。战争是残酷,也许身体上的伤痛-可以痊愈 ,但是心理上的创伤-难以愈合。 看看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仍然频繁,无辜的人还在流血,为了“索科洛夫们”能和亲人共享天伦,为了“凡尼亚们”能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为了让我们的眼泪不再为战争而流。让我们共同为和平而祈祷! 板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理念:苏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综合整体思想,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探究为核心来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把握新教材的结构体系,树立新教材的整体观、全局观。所以在备一个人的遭遇的时候考虑到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课堂构架: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几个层面:一、一个人的得失,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二、两个人的邂逅,体现两种价值的毁灭,三、一只天使的小手。四、拓展延伸:一个人的遭遇,是一个民族的遭遇,是一曲世界的悲歌。体现战争的悲剧性。五、总结出一个世界好声音,即主题:为和平而祈祷。尽量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由表象到实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几点尝试: 一是抓主要情节。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梳理情节,因为本文人物少,故事层次清晰,学生已经很明确。主要抓失儿子、得儿子的典型情节分析人物。 二是让学生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喜悲,随着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加深理解。和平的祈祷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有人认为学习一个人的遭遇不能出现笑声,我不认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正如通往成功的路上会出现失败,在通往严肃的路上也应该出现些轻松。在人物出现转机的时候就应该轻松、高兴,慢慢引领学生回归到严肃,领略其实质。再说一直严肃、沉闷的课堂接受效果也不好,所以我的课堂可能会有笑声。 三是采用仿句的形式,即仿“一个人的遭遇”的句式,标题式解读,逐层深入,解读思路更清晰。 预期效果: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只能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理念的实践上,也是先设定宏观框架,在框架内实践,放之有度。放之太过的话,一是理解肤浅,二是可能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感觉我的教案在预设方面还是比较充分的,生成可能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好,但至少能引领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达成预设学习目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