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结构上的套子的综述.docx
-
资源ID:3186842
资源大小:39.1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结构上的套子的综述.docx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结构上的套子的综述对<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结构上的“套子”>两篇解读的综合概述 总的来看,两位老师解读文章时切入角度不同,就意味着解读路线的不同,但毕竟他们的立足点是同一篇作品,不同的解读还是存在可比较性的。 王富仁老师的解读详尽、且涉及面较多,从行文的结构可以粗略看出,六个小标题并不仅仅是对六个问题的分析。王老师像是在引领读者参观一间童话中常见的套房。一扇大门,进入其内有六个呈扇弧状依次摆开的小门,各小门各司一知识板块的讨论领域,结构井然有序、清晰合理。 首先是前言,一番谦辞性的总述,既扣合文章标题,又导入自己的解读。然后进入大门内,开始具体有针对性的解读,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他认为有些句子从与主题的紧密性上分析,貌似败笔,实是契诃夫有意为之,意在脱离“套子”的束缚。然而,几乎是对此部分相同描写的解读,钱理群老师则认为他们具有伏笔作用,是原作品结构上“套子”的有机构成。我认为该部分王老师的解读是有失精确的,钱老师的解读很到位,说几句自己的见解:契诃夫虽是在写一篇揭露“套中人”的小说,为何不能运用“套子”结构?“套子”的作用不一定都是坏的,关键看它的现实影响及价值。如今社会,套子也是有的,如法律、财政和税收,它们是于世有益的套子,对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我认为原文的“套式”结构正是契诃夫高妙写作艺术的一部分体现。 “小说的倒叙”,王老师创造性地认为它有三个作用:不在于提前交代结局,铺悬念,引兴趣,而在于集中化地介绍人物,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事实;确定叙述视角;营造叙述氛围。该部分解读是非常好的。 “别里科夫是个中学希腊文教师”,王老师先谈了描写人物时环境的重要性,然后由外向内、从大到小层层解读,首先从横面论述了学校教育对于国家实施专制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从纵面分析学校教育系统中,中学是国家专制主义统治最为严密的场所,中学教师成为别里科夫身份的顺理成章,最后将研究角度具体到别里科夫的授课科目上,详细分析了希腊语也是别里科夫的一个“套子”。该部分解读也很独特。 “别里科夫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王老师从人们过去习惯用的解读文本作品的方法切入,提出自己的观点、进入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深层解读,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对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本质有着准确的感受和了解,并为之吓破了胆的“小人物”,进而揪出别里科夫的错误或问题根源:扼杀自由、对人的自由意志漠然无觉。他之所以成为“套中人”,更根本的是他那绝对的狭隘和自私的内因,表现为只爱自己,对他人无起码的同情和爱,以致渐蜕变为一具“活尸”,并到处传播着自己阴湿的死气,从而完成人物形象的解读。这种解读加深了我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套中人”的拯救,王老师深入分析了别里科夫之死与作为一名局外人、同时有着自由、活泼、美丽、大胆等美好形象的乌克兰女性华连卡的关系,她本是人们安排的别里科夫的“拯救者”,却无疑加速了别里科夫的死亡,但导致其死亡的根本原因更是其内心燃起的自由之火与内心另一股维护专制、扼杀自由力量的矛盾交锋尖锐化,也是他内心不断恐惧的根源。另一人物柯瓦连科也仅是充当了一条加速其死亡的导火线而已。此部分解读对华连卡的必备形象要素和别里科夫临终前恐惧的心理活动分析的非常细致、透彻。 “忧郁的远方有一抹薄明的天色”,王老师首先否旧树新,认为契诃夫作品的主要基调是忧郁,是对俄罗斯前途和命运的忧郁。接着从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内奇作品的叙述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他们的立场,详细地阐明自己的逻辑。王老师会以忧郁基调结束自己的解读吗?没有,毕竟“忧郁的远方”是“有一抹薄明的天色”的。这一抹“薄明的天色”即契诃夫对生活、对人类前途的微茫希望和淡淡亮光,王老师认为这一点,小说是由与“套中人”绝缘的姐弟俩来表现的。这部分解读确实使小说的主题有些沉重,突破了常规解读,但这样解读也是有道理的!显然,钱老师对原作品真正主旨的解读,观点与王老师是不同的。 他首先分析布尔金的自述姿态,继而否定人们对别里科夫简单的“反动”形象的定论,从而明确自己对作者写作题旨的理解 钱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也许可以在此止笔,但接下来的解读毫无疑问地成为其证明自己观点的、更具有说服力的补充论据。他由探究别里科夫性格或现象出发,继而得出“套中人”的本质,指出奴性是当时人们的共性,而生活是其这种共性的直接体现,这样,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批判就必然引向对“生活”本身,乃至生活于其间的“自我”的批判,从而再次证明自己对契诃夫写作题旨的观点。钱老师对契诃夫写作题旨的解读也是有所创新的,但我的进一步思考是:若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本身,岂不是要改变造成这种“生活”的根源-沙俄专制主义政治统治吗?经由怎样的途径?是政体改革还是更彻底性的革命?钱老师没有解读,或许是忠于文本的一种表现,就这一层上来说,王老师可能走的更远些,华连卡姐弟俩无疑是当时俄罗斯忧郁前途与命运中的微茫希望,而希望之所以微茫,不仅在于只两个人,显得力量单薄,更因为其改变“套中人”手段的温和-日益渗透化的精神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