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社会工作ppt课件.ppt
,矫正社会工作 卢明威,第一章 矫正的源起,一、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一)矫正的含义矫正(correction),也称作矫治,作为一个医学术语,是指矫形和治疗,即通过外科手术或药物治疗,恢复人体畸变部分的形态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矫治脊柱弯曲、矫治斜视等等。,作为一个司法术语,矫正则是指刑罚执行机构(主要是监狱)对被判徒刑的人在行刑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和改造,通过教育与改造,改变罪犯或违法者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重塑其人格和社会适应体系,从而使他们重新适应社会,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思想、心理、行为三类,矫正过程就是罪犯的改造过程,在这种意义上,矫正制度就是教育和改造违法犯罪者的社会制度,即监狱制度。矫正制度的功能惩罚隔绝威慑改造,与矫治相关的另一个术语是感化(probation)。probation一词的司法含义是缓刑,它是针对少年犯和初犯采取的一种刑事处罚方式,以后逐渐扩展到社会危害较轻的罪犯,对他们不是投入监狱,而是由警察或其他人对他们进行监督、教育和改造。国内也有的人把它翻译为“观护”。执行感化或观护的人就是感化主任或观护人(probation officer)。,(二)矫正社会工作简单地说,矫正社会工作就是实施于罪犯(offenders)教育、改造过程中的社会工作。它是由矫治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为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审判、服刑、缓刑或假释期间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是消除工作对象的犯罪心理结构、改变其行为方式、重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机制,使他们改过自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矫正社会工作的主体是矫正社会工作者。他们因掌握专业的矫正知识和矫正方法而能够为需要服务的对象提供专业服务,他们或受雇于专业机构(如司法部门、监狱、感化院等),或作为志愿者为受助对象提供服务。矫正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是社会适应不良的社会成员,既包括受刑事处罚的人,如监狱的服刑人员、缓刑假释人员,也包括受行政处罚的人,如接受动教养的人员。,矫正社会工作的目标是通过调动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改变其不适应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重建工作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适应机制从而使其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三)矫正社会工作的分类依据矫正社会工作进行的场所(或矫正工作的介入方式)、矫正社会工作进行的阶段,我们可以把矫正社会工作大致区分为狭义的矫治社会工作广义的矫治社会工作,狭义的矫正社会工作就是罪犯在服刑期间(包括在成年人监狱、未成年人监狱、感化院、劳动教养所等机构中服刑和在社区中服缓刑及假释期间)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的专业矫治服务目的:调动工作对象的积极性,改变其与社会不适应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广义的矫正社会工作除了狭义的矫治社会工作之外,还包括服刑之前的工作和刑期结束之后的工作,服刑之前的工作主要是预防犯罪的工作和审判之前的司法建议工作,在我国,预防犯罪的工作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它包括综合治理工作和在单位及社区内建立的人民调解制度,其工作的目标是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事案件向刑事案件转化,控制和预防犯罪。,审判之前的司法建议工作主要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建议,使法院做出更有利于罪犯矫治的判决方式和刑罚执行方式,因此,司法建议工作不是辩护,只是建议,即根据罪犯的社会状况、个性特征,从允许选择的刑罚方式和刑罚执行方式中,选择最有利于罪犯矫治的方式。,刑期结束之后的社会工作主要是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心理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服务等工作,是矫治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重建个人的社会适应机制和适应能力,使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回归社会,巩固矫治的成果,预防和减少重犯率,二、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一)刑罚观念的发展与矫治观念的产生个体心理、成长环境及社会文化或观念的影响,人的个体行为是极其多样和复杂的,这些行为中无害,有的危害社会或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有的行为是为社会所接受或认可的,有的则不被社会接受。,惩罚,被主流社会认定的对社会构成危害以至于不得不通过国家以法律的方式(刑法)明确禁止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如果一个人危害社会、侵害他人,国家 应进行惩罚,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惩罚就是剥夺,从剥夺已经获得的物质财富、地位或声望,到剥夺各种权利和人身自由,直至剥夺生命。,(二)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矫正社会工作与矫正观念同时于19世纪上半叶产生。促使矫正观念和矫正社会工作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术条件一个是社会历史条件,学术条件:这一时期,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都已经建立,对犯罪的原因有了正确的认识,社会对罪犯的惩罚观念发生变化,人们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进行罪犯的心理和行为的矫治成为可能,为矫正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三、社会矫正的演变1、社会矫正产生前的犯罪刑罚控制人类社会几种典型的刑罚方法:A报应刑论:肉刑和生命刑;B人道主义理论:监禁刑(自由刑);C社会防卫论:非监禁刑,主导的刑罚方式:社区矫正.当今国外社区矫正已成主导的刑罚方式,除重犯(主要是暴力犯罪)外,轻犯、青少年犯罪和无受害人犯罪(如赌博、卖淫、通奸)等多数犯罪行为(发达国家占60%以上)都判以社区矫正处罚。,现代刑法思想的基本主张:现代社会非监禁化的刑罚理论及其非监禁刑(社区刑),起源与发展,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1841,美国,约翰.奥古斯特被后人称为“感化工作之父”和“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观护人”(严格地讲是志愿者),19世纪中叶,在美国首先出现以帮助酗酒犯认识错误、矫正行为、回归家庭的为目标的感化社会工作方法,其后工作领域不断扩大。1925年美国联邦观护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在全美建立矫正社会工作制度。1907年,英国通过感化犯人法1947、1949年日本恩赦法犯罪者预防更生法,1938年香港监狱署增加感化部1950年设立专职感化官职务,80年代社区为本观念引入司法矫正,通过社会服务令,建立非监禁矫正制度。1962年台湾少年事件处理法创立少年观护制度,80年代,台湾各地方法院配置观护人进行矫正监督工作。,我国司法矫正范围,领域:监狱矫正、社区矫正、治安管理、戒毒戒赌、安置帮教、人民调解、未成年犯罪预防与矫治、紧急突发事件处理。对象:监狱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治安法人员、刑满释放人员、药物滥用人员、聚众赌博人员、未成年犯、社会矛盾激化者,工作内容: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救助、其他专业服务等工作方法:个案矫正社会工作、小组矫正社会工作、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三种基本形式。,矫正社会工作理念,1、人道主义与人权观念2、社会化与个别化原则3、相信人的潜能和可塑性4、融合社会资源,帮助回归社会5、追求社会公正与和谐,刑罚观念与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受刑罚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影响,其工作对象是应受刑罚处罚的人不同的历史时期,刑罚观念不一样直接影响矫正社会工作的存在与价值,美国早期的犯罪及刑罚,一、宗教对犯罪观念的影响:早期移居北美的移民者大多是渴望宗教自由而移居,虽然教派各异,但都相信宿命论对上帝的攻击就是对社会的犯罪,对社会的犯罪就是对上帝的冒犯。crime-sin是一个人内心堕落和恶魔在外部活动的结果。,二、17、18世纪在北美常见的犯罪行为:调情、通奸、说人闲话、偶像崇拜、醉酒、偷窃、淫荡行为、伤害、杀人等在主日(Lord day)禁止交易,当日不参加对上帝的崇拜也被罚款。如1656年,一名波士顿男子出海3年后返回,因在主日亲吻他妻子而被认为有“好色”行为,被罚在树桩旁坐两小时。,宗教社区的支配地位减弱了社区中正式的司法功能与作用,法律的执行处于无组织系统,人员不足的状态。从刑事诉讼看,多数犯罪均由居民而非警察告到法院。三、殖民地时期惩罚方式:罚款:罚款适用的数量约是肉刑的三位鞭打:主要对象是仆人和奴隶的反抗及育 有私生子的女性,鞭打适用的犯罪:不参加主日活动、性犯罪、撒谎、游手好闲、偷盗。在麻州46%是因为性犯罪、最高次数40下。驱逐出境:羞辱:站树桩、枷刑、烙印、侮辱性服装、关笼子。死刑:绞刑,置3小时;麻州1630至1692共62年间只有56个人被执行死刑,包括通奸、放火、叛国、杀人、巫术、强奸和违反驱逐令。1827年,纽约执行一个死刑,约有三四万人参观。评价:社区有较强的凝聚力宗教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刑罚方法和惩罚的力度相对轻缓殖民时期没有监禁刑,刑罚执行就地迅速开始尝试让罪犯忏悔和犯罪预防 传教士-教会法院 1600扩大到保护教堂的工作人员 1692开始适用于妇女甚至奴隶 1706年取消 开始兴建感化所-贫民习艺所和看守所功能的结合。非经营性,训练和收容,四、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欧洲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美国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主要受边沁和贝卡利亚思想的影响边沁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论1789:生命是事先被上帝安排的,不可改变人类被两种因素支配:欢乐与痛苦,他把人性的法律定义为:“功利的原则”这一时期犯罪不再是因反对上帝和圣经的道德秩序而被惩罚的人,而是对财产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的人。贝卡利亚犯罪与刑罚1766犯罪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利益冲突野蛮在惩罚中没有位置,对人类精神方面的最大影响不是惩罚的强度,而是持续性。,刑事制裁的运用应该使社会约束增强而不是减弱,对于被认定的杀人罪适用死刑是不必要的严厉。孟德斯鸠:惩罚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持续、迅速、确定和适度性。边沁、贝卡利亚等古典学派成为美国刑罚制度改革的思想基础:惩罚难免增加人类的痛苦,但只有能威慑犯罪才是公正的。,五、以监禁刑为主导的刑罚控制,美国刑罚制度改革从背离以圣经为基础的观念开始。对死刑的限制和取消是刑罚改革的重要内容,长期监禁与艰苦体力劳动是适合于人们的公正情感的措施1790年,宾夕法尼亚州取消了对抢劫、入室盗窃、鸡奸的死刑。,取消肉刑也是刑罚改革的重要内容。进步的刑罚不是对犯罪给予血腥或像原始动物的冲动,对罪犯的羞辱也被认为不适当。1791年,宾州取消烙印惩罚的当众公开执行也被取消,监禁成为取代肉刑和部分死刑的基本形式。符合贝氏“可预告性、确定性和持续性”原则。,监禁刑,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监狱的主要行刑制度:一、独居制(宾州制)二、沉默制(奥本制)三、累进制(阶级制)四、自治制 五、不定期刑制,宾州制,1773年康涅狄格州监狱在一个铜矿中建成同年宾州费城将看守所改建成一个监狱:沃勒特街监狱。管理者认为:上帝的恩惠可以及于所有人,而得到这种恩惠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行为,通过以苦刑来赎罪及沉默来祷告是使人从罪恶走向完美的途径,独居监禁是最好的选择方式,犯人应被单独监禁,提供宗教学习材料和传教者。,独居制基于 以下原则:1、避免罪犯受到他犯的负面影响2、隔离的同时,让罪犯在圣经前自我反省3、对罪犯不应施以单纯的报复,通过艰苦的劳动来访认罪4、被告严格的日常生活管理,要求其服从5、受边沁圆形监狱建设设计所引导,监管通过监狱中心的警戒塔实现6、独居也是一种惩罚方式。,圆形监狱,圆形监狱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Bentham)于 1785年提出。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而犯人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受到监视。边沁自己把圆形监狱描述为“一种新形式的通用力量”,边沁设计的圆型监狱,关塔那摩,1816年纽约州奥本市建成一个监狱,仿效独居监禁,1822年改为白天集体劳动,晚上单独监禁,称“奥本制”。奥本监狱,纽约州矫正部门管理的最大的安全监狱,是美国第一个以工厂为主进行集体劳动的监狱,。对犯人实行夜间分房隔离监禁、白天杂居劳动、禁止相互交谈、保持绝对沉默的管理方法。也是美国第一例执行电椅死刑的监狱,电刑的出现:托马斯爱迪生的电力照明公司(直流电)/乔治威斯汀豪斯、尼古拉特斯拉电力公司(交流电)哈罗德布朗:1000伏直流电/350伏交流电 350伏交流电 美国最高法院经过慎重考虑,认定这种新的行刑方式没有违背宪法八项修正案关于禁止“残酷和非人道处罚”的原则。纽约州1888年6月4日确认了电刑的合法性。,奥本监狱第一个受刑人:1890年8月6日威廉凯姆勒路易斯安那州1946年威利弗朗西斯,监 狱 矫 正,一、服刑人员的心理危机 服刑人员心理危机,通常是指罪犯在服刑期间,由于人格缺陷或意外事件的压力,而产生的严重的紧张、焦虑、抑郁、悲观、愤怒等情绪体验,有可能引发自杀、行凶、脱逃等行为,或存在着潜在的危险的应激状态。,1、危机的类型及原因(一)存在性危机 服刑人员常年生活在监狱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个人人生目标难以实现、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人身自由的受限和相对单一的改造生活、严格的监规纪律、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众多的日常繁琐事件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1、存在性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的,如一个服刑人员没有对自己的家庭作过任何贡献,带给家人的只有麻烦;2、可以是基于后悔的,如被判无期徒刑的服刑人员将永远失去自由;3、可以是一种压倒性的、持续性的感觉,如被长期监禁的服刑人员对狱内生活适应不良,感到生活空虚,无法以有意义的东西来填补,则会产生的消极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二)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异致的异常反应。进入高墙意味着自由被剥夺 对于服刑人员来生活方式、生活空间、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等都将产生一个重大的变化。如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无法与当前环境建立新的联系,就会陷入孤立境地,情绪巨变,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四)个体人格特征引起的危机,人格研究表明,个性强、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等所谓a型性格的人及部分有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山于喜欢广泛猜疑,常将狱警和狱内其他人员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对他人过错不能容忍。难与他人相处,自己常因此感到孤独和不安 全,易产生危机感。,很多歇斯底里型服刑人员,犯罪可能就是为了吸引公众或某人的注意,入狱后人们对其的关注自然要减少,他们有可能把自己看成被人欺负的受害者,从而产生危机感。,2、预防与干预策略,(一)加强教育,做好预防1)培养健康的人生观,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3)及时疏导,防止心理问题恶化4)对症下药,做好特殊预防工作,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二)及时干预,避免危机1)确定问题2)保证当事人安全3)给子支持4)采取应对方式5)得到承诺,二、罪犯心理矫正,(一)应遵循的原则:1、态度要和蔼,服务要热忱;2、耐心倾听,积极鼓励求询者;3、积极支持,树立求询者信心;4、保守秘密;5、咨询、治疗相结合;6、预防重于治疗。,(二)工作方法1、平等交友对罪犯要诚恳、耐心、热情、平等相待,而不能以管理者身份的优势以审问的方式去进行咨询,要把来访罪犯看成一个普通的矫正对象对待,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工作关系,2、系统论掌握罪犯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联系,鼓励罪犯消除疑虑,表达真实思想,抓住主要矛盾来分析解决罪犯的心理问题。多提问、少评判、多讨论、少建议,3、选择方案,帮助指导在找出问题同时,和工作对象共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澄清事实,分析利弊,开阔和转变思路,疏导不良情绪,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三、矫正技能的运用,第一部分:服刑人员不良心理及疏导,一、入监初期(6个月)的心理躁动与对策,1、表现 人监后的数月内,会有“心理躁动期”现象出现,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在心理躁动期内所出现的敏感、多疑、恐惧、焦虑、烦躁、忧郁、愤怒、自卑、固执、偏见、不满等负性情绪,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失助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物难以接纳,逆反心理重,自控力差,做事易冲动,外在表现为:脱逃、行凶、自杀、动手打人、争吵等。,2、原因分析(监狱适应问题)1)心理落差太大: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相应地发生了被动性改变。2)原有生活规律被打乱,旧有心理平衡机。制遭受较大破坏;新的心理平衡机制善未建立。3)自由限制:置身于高墙、电网、严格的监规、威严的民警组成的特殊环境中等等。,3、应对策略1)谈心疏导:积极主动地与罪犯心理沟通。如2)加强入监适应教育:其重点是:培养服刑人员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心理转移的目的;引导服刑人员主动与同改、民警交往,学会有效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矫正:引导服刑人员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培养服刑人员养成主动寻求咨询或治疗的意识。,二、改造期(6个月至出狱前半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当服刑人员进入到服刑中期后,他们的心理问题则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方面,由于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与入狱以前相比大为减少,对于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判断缺少了解,容易产生消极厌世,自暴自弃,抑郁的情绪。,(一)问题表现,1.负性情绪:忧郁、焦虑、绝望、猜疑、自卑、抗拒改造等2.认知偏执:敌意、敏感多疑和攻击倾向3.人格变异:监狱人格4.性变态,犯罪人格通常指那些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早年就开始出现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不在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犯罪为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的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而罪犯人格则是指一个对社会构成危害并被判处徒刑的罪犯的人格。在我国,罪犯通常是指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无期,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其它附加刑,并交付刑罚执行机关执行的犯罪人。,监狱人格(personalltyo!、prisoners)因 长期服刑、在监狱生活而形成的一种 特殊个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曾度过监禁生活的人遗留下来的个性烙印:一是专指正在狱内服刑的罪犯显露出来的个性变化。监狱人格的典型 特征表现为:(l)因一时一事的不满累积而成的晕轮效应,逐渐形成怀疑 切、仇视一切的阴暗心理。,(2)因长期承受刑罚惩罚和监狱生活,消极适应狱内环境,处处卑微、服从,丧失 立人格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一切顺权威者。(3)屈从强者、欺凌弱者,当面装老实、暗中搞阴谋,表现出双重人格。(4)说谎成性,由于各个罪犯的个体情况的差异和对监狱适应的状况的阿不同,监狱人格又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抗争型:表现为同监狱当局和社会严重对立,对人际关系缺乏信任感。对许多人和事持无端的猜疑和仇恨,常因一时一事的不满发展为全面的对立和抗拒。二是顺从型,表现为说话做事过分小心谨慎,处处卑微,顺从,几乎丧失了思考的独立性和行动的自主性,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均以权威者的命令为准。,三是多重人格型,表现为随着场景的不同而不断改变自己的人格面具,对权威和强者卑微,屈从,对弱者则盛气凌人。这种人善于伪装自己,关羽察言观色,投机取巧,以迎合监管人员。他们在狱中往往给人以改造积极的印象,但这实际上是为了适应监狱环境而形成的虚假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这种罪犯因其内在的人格被虚假的外壳包裹着,实践中是很难得到改造。,监狱人格特点 1自我意识膨胀,缺乏责任感和羞耻感。2气质性格在某些方面畸形发展,个性结构极不协调,如性格过度外向或内向,过分孤僻,多疑或极端暴躁,甚而会产生自卑绝望,自暴自弃心理。甚至采取自杀,越狱等极端行为和和手段,不相信政策法律,固执的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或顽固到底的态度抗拒改造。,3思维模式表现极端化和两级化的趋势,对问题的判断往往非此即彼;情绪不稳,自控力差。4缺乏自省,不能从既往经验或教训中得益,不能正确评价自我。,5厌世心理突出,难以适应常人社会。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便悲观绝望。同时,由于长期的监狱生活,思维模式,行为举止已经“监狱化”,出狱后难以适应正常社会,从而加剧人格的畸形发展。,行为表现 1自杀,自伤,自残行为。这就要求监管人员了解罪犯监狱人格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矫正措施。2凶杀,包括杀人,伤害,凶杀对象包括监狱人民警察,工人,家庭子女,一同接受惩罚改造的罪犯及其公民。实施者多为刑期长,年纪轻和原属暴力型犯罪的罪犯。,3性变态。罪犯性变态是监狱特定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异常现象,当罪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狱异性隔绝,处于性饥饿状态,而其它需要又被限制压抑的情况时,在罪犯人群中寻找特定对象作为感情寄托或通过其它途径得到性满足时一种性需要的代偿形式,也是情感需要的畸形表现。,(二)原因分析,1.劳动改造、竞争2.家庭变故3.复杂的人际关系4.身体:体弱多病5.性别隔离,本能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三)解决对策,(1)对忧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可采用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强调治疗者不应缅怀过去,而应面对现实,认清自己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目的是使罪犯增长责任感,汲取教训,了解社会现实及其与个人行为的良性互动关系。,(2)对绝望、敌意等不良心理可采用团体疗法团体疗法是在心理专家组织和指导下,成员之间进行互问互答,或者由团体中某一成员提出问题,由全体成员讨论,其目的是在团体的氛围中,激发每一个成员发言的兴趣,将各白的“内心”表达出来,从而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形成认同群体的动力习惯,以增加成员的社会合作意识和沟通意识。,(3)对固执、偏见等运用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运用认识与行为的关系原理帮助个体改变不当行为,并最终使其不良心理得到改变。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积极行为的关心、表扬和鼓励,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对消极行为的警告、禁闭,促使其戒除不良行为。从技术分类看,行为疗法包括行为契约法、嫌恶法、系统脱敏法、禁闭环境法等。,三、出监前期,长期的封闭关押,丧失了学习生存技能、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了解外界的发展变化,出狱前期担心自己能否适应外在的环境,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能否得到他人的原谅,对自己出去后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生活也缺少信心,能否被周围人接受等等因此表现为对于自己的前途既向往又忧虑。同时部分改造不彻底的服刑人员在这个阶段会感到如释重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逃避改造,导致与其他人相处困难,对于人际关系非常的敏感。,对策:加强社会适应性训练,服刑人员加强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上海监狱系统在全国监狱系统内率先推出了“595”工程,即罪犯刑释时改好率、普法教育达标率、职业技能考核获证率、罪犯扫盲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这五项指标均达95以上。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建立了机械加工、炊饮技能、文化艺术以及特殊工种4个培训中心,“3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绩,培训罪犯23729人,获得技能培训合格证20471人。”,社区矫正的产生与发展,此时期为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此期间逐步建立以监禁刑为主的犯罪控制体系,同时,社区矫正制度开始兴起。美国人对监禁的信念:有消减犯罪的能力,也有能力使监狱制度得以完善。,社 区 矫 正,一、社区矫正的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1、人口与城市显著增长2、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3、宗教的广泛影响宗教更宽容,种族主义达到高峰、社区开始分层,违法犯罪行为大量出现并持续。,4、对犯罪认识的深化(1)犯罪是道德上的疾病传统看法:犯罪是罪过的结果启蒙时代:犯罪是自由意志的产物这一时期:犯罪是道德疾病 根源-罪犯多来自于破碎的家庭,其次是腐败的社会,堕落的社区,弱化的环境不利于道德上脆弱的人抑制社会的邪恶。,内科医生Benjamin Rush:疾病是一个错误行为的习惯所养成的,所有的有害货币的习惯都是疾病,在这个疾病模式下,犯罪最终能够被治愈,酗酒和手淫均能通过持续的体力劳动所治愈。对于精神病和不服从规范者,他设计了一个不能移动的,能帮助镇静的封闭装置,也适用于其神经错乱的儿子进行实验。,医生们也相信手术只能切除影响身体的腐败部分,根本的预防措施是一个卫生的环境。监狱的作用不能低估,可以做为重塑正当行为和秩序的模式。,(2)把犯罪视为生理和精神等方面的疾病。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布罗梭和达尔文的间接影响下形成一种广泛接受的观点:罪犯阶层是低劣或堕落的种群,罪犯是天生的,其外观特征可以证实犯罪行为的存在,并存在隔代遗传:结论-犯罪是可以遗传的,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结果产生优生学。,佛蒙特州确立了“佛蒙特优生学调查”计划,调查长达12年,1931年该州通过了绝育法。他们认为不同犯罪动机的罪犯能个别矫正,就象医生要掌握病人的生活历史一样,更新改造需要根据每个罪犯的情况采取多样的应对措施,刑罚的应对是将忏悔院发展到教养院,以及不定期的判决和社区矫正。,监禁制度的改革,改造院:忏悔院(独居制、奥本制)-改造院三个级别:开始监禁时处于二级,如果遵守规则达6个月,可以转入一等:穿舒服的蓝色制服,有弹性的床垫,每天允许写东西,延长到图书馆的时间,有较为充足的睡眠,好一些的食物。,如果降到第三级,则需要穿粗糙的红色制服,参加纪律严格的队例进行练习,不能收发邮件,不能进图书馆,没有会见权利。不可缺少的劳动:肉刑:皮鞭隔绝,第三节社区矫正的产生与发展,在监禁刑未产生预期效果之下,美国积极开展将罪犯放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尝试作为监禁刑的替代。一、缓刑probation19世纪40年代,波士顿鞋匠约翰.奥古斯塔被认为是缓刑的创造者和“缓刑之父”、“感化社会工作之父”“法律的目的是改造罪犯和预防犯罪,而不是出于复仇动因的恶意惩罚。”,他首先使用了缓刑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非监禁刑罚的替代措施,对犯罪人进行判刑前调查的思想,对缓刑犯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矫正制度的雏形。,奥古斯塔采用保释的方法,将法院欲予判决监禁刑罚的初犯或者罪行较轻的犯人接管下来,帮助他们获得工作、接受教育或安置他们的生活,根据犯罪人的不同情况,救治他们的不良心理,改变他们的行为恶习,同时向法院客观地报告犯罪人的情况。,1841年“华盛顿全民禁酒协会”在波士顿成立,奥古斯塔成为最热心的成员之一,常到监狱探望囚犯,对因酗酒而被判刑的人深表同情。1841年他向波士顿违警法院提出愿意为犯罪的酗酒者承担法律责任保证,保证其能改变恶习,如果不能实现诺言,他情愿自己承担经济上的损失。,法院收取30美元保释金,给予罪犯30天的判决的暂缓,交奥古斯塔处理,如果没有重新犯罪,保释金可以减少到一美分。,个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解决住宿、寻找工作,到期时法官将监禁刑改为一般的罚款。在近20年的活动中他没有得到政府和任何组织的工资金收入,资金靠自己的生产经营和一些社会捐助,共支付24万美元。,至1859年奥古斯塔逝世,他一共监管了1956名缓刑犯,和3000个女孩,在这些缓刑犯中,只有一名缓刑犯重新犯罪,其他人都成为了守法的公民。,奥古斯塔的缓刑实践的成功及影响,187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率先制定了缓刑法,对未成年犯人实行缓刑。187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立法机关颁布了保护观察法,将缓刑推及到成年犯人 1925年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联邦缓刑法律,授权联邦法院适用缓刑,英国缓刑,英国的缓刑始于1876年,一名叫德赫福德的印刷工人向英格兰禁酒协会教堂的主席埃利森建议,将该协会的活动扩大到警察法庭,向因酒精致罪的犯罪人提供帮助。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警察法庭开始任命牧师监护因酒精致罪的缓刑犯,向他们提供帮助,并以慈善之心拯救他们的灵魂,从而使缓刑具有了社区矫正的意义,缓刑的优势:1、较低的花费。2、保护与社区的联系3、有利于更新,改邪归正4、减少耻辱5、避免犯罪,我国的缓刑制度,缓刑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暂缓量刑的特点:对被告人有罪宣告。对被告人暂不处以刑罚。考察监管机构和人员健全。考察监管程序规范。,适用对象其一是 缓刑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刑法(修正案八)将74条修改为:“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考虑被告人犯罪的情节和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受害人的态度等等,在认定悔罪表现方面也大都将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情节(如自首、立功、从犯、未成年人)、是否退赃退赔或赔偿受害人损失、是否缴纳罚金等作为考量因素,有的甚至将被告人不适宜监禁的因素(如疾病)、家庭因素(如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刑法第76条,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第77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刑法第76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二假释parole,假释是美国社区矫正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与判决的不定期制度和监狱管理中的累进处遇结合,鼓励在押犯行为表现良好而获得有条件的提前释放。1840年,澳大利亚Norfolk岛上管理英国流放犯人的负责人亚历山大建立了一套通过犯人良好行为表现可获得提前释放的奖励制度,他后来被称为“假释之父”,1876年,美国纽约州埃米端教养院开始实施假释制度,假释制度往往与不定期刑制度相配合,普遍的最低限度判决是一年,也有上限。1923年,美国所有从监狱释放的犯罪中有一半人是在假释的制度下得到释放。假释委员会根据罪犯在感化院中获得的或失去的积分数量来决定是否同意假释。,假释的积极作用:1、有利于罪犯的更新2、有利于罪犯重新与社会结合3、有利于稳定监内秩序4、有利于解决监狱过于拥挤的问题5、对避免假释人员重新犯罪能起到威慑和制约作用。,6、假释可弥补判决时由于种族、出生、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及公众的情感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刑罚不一致的问题7、假释是惩罚的继续不能享有公司所具有的全部权利、人身自由仍然受到限制,一些地区不能投票、不能拥有枪支和从事安保或法律执行工作。,我国的假释制度,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刑法第81条,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一)法定的对象 条件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且属于累犯和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假释是对犯罪分子有条件地提前释放,国家并不排除对其继续执行尚未执行的那部分刑罚的可能性。,实质条件 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者关键条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特殊情况”应包括如下情形:(1)罪犯在服刑期间有重大发明创造或突出的立功表现;(2)罪犯已经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并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会再危害社会;(3)罪犯有专门技能,有关单位急需使用;(4)罪犯家庭有特殊困难,需本人照顾,请求假释的,在司法实践中,须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证明。但对犯罪集团的首犯、惯犯和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除外;,(5)为了进一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对未成年罪犯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犯罪时未成年,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6)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对某些具有外国国籍或不属于大陆籍的罪犯而适用假释;(7)其他特殊情况。,:“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假释考验期限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为原判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即宣告假释时原判刑罚的剩余时期。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限为10年。,美国年龄最大的死囚12日深夜在亚利桑那州监狱“自然死亡”,享年94岁。有关方面透露,这个名叫纳什的囚徒生于1915年。1947年,他先因为枪击警察被判入狱25年;1977年,他因开枪杀人被判终身监禁。1982年,纳什越狱成功,但在一个月后又开枪杀人,被捕后被判处死刑,但一直未能执行,直到他最终“老死在监狱中”。,小结:首先创立了忏悔院为特点的监狱制度,宾州制和奥本制,进而对罪犯进行分类改造,发民出不定刑期和缓刑、假释制度,对罪犯更好地回归社会提供了一个平台,对社区矫正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三章 美国社区矫正的成熟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社区矫正走向成熟的理论基础:(一)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失序与文化冲突理论19世纪90年代后,洛克菲勒出于希望培养在城市中的社会工作者而向芝加哥一个小型教会学院资助了几百万美元,1900年校长威廉聘用了许多最有影响的教授。,该学派对犯罪原因研究的突出贡献在美国犯罪学历史上占有支配地位,引导人们看到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以及由引引起的文化冲突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假设:1、美国是一个竞争社会2、竞争引起冲突并且以犯罪的形式表现3、美国社会有能力去调解、通融由冲突导致的犯罪4、调解与解决问题的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在共同文化中得到同化。,(二)萨瑟兰(Sutherland)1938年提出差异交往理论人们通过交往学习而违法犯罪是基于一个人违反法律的倾向超出了遵守法律的倾向,贫民区邻里是基于特定的社区情感和活动特点,这与违法和犯罪行为的产生、传递和最为重要的学习有直接联系。-犯罪主要源于差异的交往而不仅是社会的失序。,(三)默顿的犯罪结构理论1938年默顿发表“社会结构和社会反常状态”论文:所有美国人均受制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化过程,有过高的抱负和渴望,相信只要通过艰苦的奋斗和努力,最终将获得成功-“美国梦”。但没有同等的实现更高渴望和抱负的条件与途径,许多人最终遭受相对剥夺,导致社会反常状态。反常状态或失望与挫折中受到痛苦而产生非规范和不顺从行为,包括犯罪。其他西方国家中相对剥夺感较少,反常态和犯罪不会轻易发生。,二、更生理论的兴起与运用更生理念指的是通过犯罪学理论研究能够更科学地发现犯罪和原因,在进一眇发现犯罪原因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犯罪刑罚控制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对罪犯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调查,正确、全面地发现其犯罪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对个人的矫正处遇,从而促进罪犯的更新改造。,更生理念四个假定:(一)人的行为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产物(二)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能够被确认(三)发现原因增强矫正处遇的针对性(四)采用一定的措施来矫正罪犯并把它作为一个治疗的功能。,更生理念与60年代约翰逊总统提出的“伟大的社会”工程相一致,该工程在社区矫正中项目的重点是增强罪犯的社会技能,特别是与寻找工作相关的技能,从而帮助罪犯发现在社会中合法的角色,最重要的变化顺应潮流是把社区矫正作为帮助罪犯的主要形式。,三、监狱亚文化研究对社区矫正的促进监禁的痛苦分为五类:1、对自由权的剥夺2、对自我决定权的剥夺3、物品与服务的剥夺4、缺乏与异性的沟通与关照5、安全的丧失,监狱亚文化显示监狱行刑的四个矛盾:1、监狱的设计理念与实际效果的矛盾设计者希望限制犯罪外促使罪犯在监狱中进行忏悔和改造,但亚文化起到重要的负面影响2、被剥夺与反剥夺的矛盾罪犯的痛苦、压抑、不服,对监狱秩序和管理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严格执法与妥协的矛盾工作人员与罪犯之间的对立,最大化就是对工作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