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导论》.docx
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的对象 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 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科学性质:自然科学 边缘性科学 特性:地域性、综合性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口地理学, 人口是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的条件 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臵、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 历史地理学,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 商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系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包括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和专论的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2.标准产业分类法 3生产结构分类法 二、产业结构演变 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三、工业化过程与工业结构 工业化: 第一,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第二,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第三,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第二节 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一、产业布局模式 1.增长极模式: 主要是说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同时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通过集聚而发展成为城市,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2.点轴开发模式: 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3.网络开发模式:网络型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这类地区,一方面要对老区进行整治,包括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扩散,国家亦可来取分散化的政策措施,以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开发新区。 二、产业布局演变及其运行机制 从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是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是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1 一、区域间的平衡问题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要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地区经济布局。主要采取轴线发展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 二、优化产业结构问题 科学地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所在。 三、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 在一些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缺乏足以带动全区发展的经济中心,利用增长极模式; 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采用网络型开发模式。 四、区域发展政策问题 区域发展政策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区域产业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和区域调控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区域组织政策亦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区域调控政策是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自然条件概述 自然条件的涵义:自然环境里对人类经济活动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有限性;2.区域性;3.整体性和动态性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前提条件 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 成为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影响产业分布的空间界限 第二节 技术条件 一、技术的涵义: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 二、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一般影响:1.影响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2.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地区指向;3.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愈益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3.现代科学技术将引起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变化;4.生产向小型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经营向综合化、大型化和国际化迈进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含义和特点 2.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3.距离衰减原理及其在生产布局中的应用 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及其变化 2.人口素质与结构 3.人口分布与迁移 三原有社会经济基础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四市场条件对经济布局的影响 五体制、政策、规划和法律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 第四节 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一、 产业布局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变化 产业布局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 产业发展目标的动态变化 二不同产业在布局中对条件因素的要求 三产业布局条件评价的原则 全面考察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 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P5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P56 第四章 第一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矿业。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布局 一、农业生产的涵义与特点 农业的涵义: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 农业生产的特点 1.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一起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3.强烈的地域性 二、农业布局的概念与内容 农业布局的概念:是指各国各地区的农业各部门及其各个生产门类、项目的地域分布,以及农业各部门及其各门类、项目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组合。 农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2.农业部门布局; 3.区域农业总体布局 生产布局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2.实行区域化布局 3.城镇、工矿区附近建立菜篮子工程 4.合理开发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农业资源 5.经济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三、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 P63 技术条件 1.农业技术装备拥有量与需求量; 2.当地农业技术装备的适宜性; 3. 农业技术装备的利用效果和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4.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和技术过程的作用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条件 ;2.工业和城市条件; 3.交通运输条件;4.经济地理位臵 5.原有农业基础 6农业生产方针政策的作用 四、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 2.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a.环境和物种结构 b.空间 c.时间 d.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特征 1.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投入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产物 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由人类经济活动所决定:对环境的干预;对植物的干预;对动物的干预; 对微生物的干预 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出和输入是商品交换所造成的 应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1, 2, 3, 4, P76 农业环境污染与保护 1.面临的重大农业生态问题 2.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农业布局,保护农业环境 3 第二节 农业土地利用 一、土地的概念、属性和特点 概念: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 特点:1.数量有限 2.位臵固定 3.功能不可代替 4.肥力不可再生 二、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类型的评价:土地类型一般是指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貌土壤植被的集合体。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类型和土地结构 2.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和,水平评价 3. 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1.与种植业有关的指标 2.与林业 3.牧业 4.林业 5.采集副业 6.农业经营管理 土地潜力评价:1.土地光合生产潜力 2.光温 3.气候 4.经济 P82 规定的若干利用方式或指定的管理措施及其潜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四指标 土地的经济评价:土地的经济评价,就是以土地经营投入产出为标准,评价土地利用及其适宜性。 三、土地资源利用 1.土地资源的开发 P84 2. 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的方式;土地资源区位选择;土地资源的原则 3.土地资源保护 四、土地利用调查 其核心内容是土地权属管理、地籍管理和利用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制管理。 第三节 农业生产布局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系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农业区位论最早而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创的。 农业区位理论的发展 1.现代的农业区位理论 2.辛克莱模式 二农业部门布局原理 1.种植业布局 2.林业 3.畜牧业 4.渔业 5.郊区农业布局 三、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农业地域结构:实质是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而进行各有侧重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产品的交换,从而表现为农业生产在地域间分工的关系,这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农业地域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不同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使每个地区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农业地域专业化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实行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农业劳动专业化,使劳动者在明确的专业方面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精益求精,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地域专业化的集中生产有利于合理配臵农产品加工工业,节约农业原料的运输,提高加工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域专业化便于许多作业项目实现社会化专业经营,促成作业专业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4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四、农业产业化 第四节 农业区域开发 二、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区划 农业区域开发的含义、特点和与原则 1农业区域开发的含义 2.农业区域开发的特点 1,外延性 2长期性 3.风险性 4.商品性 5.区域性 6.整体性 3. 农业区域开发的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矛盾 2.因地制宜,分类开发 3.适度开发,持续利用 4.量力而行,逐步开发 5.有偿开发,节约资源 6.全面讲求综合效益 7.既要开发,又要保护 农业区域开发规划 1. 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2. 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等级和内容 3. 农业区域开发的知道思想与方法步骤 编制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 编制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方法 编制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步骤 4.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常用指标体系:开发规划指标的作用 开发规划指标体系的分类 5. 农业区域开发重点的选定农业开发重点地区的选定重点开发项目的确定 6.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 第五章 第二产业布局 第二产业,应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个部分 第一节 工业布局特点与制约因素 一、工业生产与布局特点 集聚展开、不平衡平衡的格局发展,沿着点线网的基本形态演变,形成诸如据点式、钟摆式、沿线式、网络式等基本布局模式。 二、工业布局制约因素条件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 技术条件 1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布局向新的广度和深度的领域发展 2.科技进步使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加复杂,模式更加多样化 3.科技进步是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和量的物质不断调整 4.科技进步是原材料对对工业布局日趋弱化,为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原材料加工工业提供机遇 5.高科技的诞生,高科技工业园涌现 经济条件: 农业;运输业;商业;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基础 社会条件:人口、劳动力、城镇居民点以及第三产业等 第二节 工业部门结构与布局 主要包括工业的部门结构和工业的地域结构。工业的部门结构,是指社会分工体现在按产品用途、加工原材料、工艺过程等多方面的同异,纵向划分许多工业部门和行业。工业的地域结构,是社会分工的地域表现或地域分工,是从横向的角度划分工业,其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布局地域形态,以便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 一、开采工业布局:煤炭工业;森林工业 二、原材料工业布局:石油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 三、制造工业布局:机械工业;轻纺工业 四、高科技工业和农村工业 五、工业部门结构的内在联系 消费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关系;开采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关系;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能源工业和耗能工业的关系;高技术工业和传统工业的关系国有企业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关系 5 第三节 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 工业地域结构就是工业布局的地理空间组合的表现形式。 工业地域类型,通常按等级层次可以划分为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工业地带等。 P130 第四节 工业布局理论研究的总述 一、西方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在选择工业区位时,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要把运输费用降到最低限度,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 本世纪20 年代以来工业区位理论的发展 近30 年来西方工业区位研究动向 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布局理论研究成就 第六章 第三产业布局 第一节 第三产业概述 一、第三产业及其划分 本质上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二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其范围大体包括: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文教与卫生、信息与通讯、科研与咨询、旅馆与饮食,以及修理、理发、美容和其他劳务性服务等。 二、第三产业的特点 1.易行性 2.服务性 3.普遍性 三 第三产业增长机理分析 1. 收入弹性驱动 2.技术创新驱动 3.城市化和服务社会化的驱动 四 第三产业发展趋势 1.第三产业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 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新变化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布局 一、交通运输概述 运输系统与运输方式;运输发生与运输联系* 交通运输的生产特点 1.运输产品的非物质性 2.非实体性 3.同一性 交通运输与国名经济 交通运输与产业布局: 1,2,3,4 P153 二、运网系统布局的地域类型 运网系统布局的条件 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运网中的线及其布局 1.线路的类型和特点 2.交通线路布局 运网中的点及点的布局 1.运网中点的功能 2.运网中点的布局 3.运网功能与运网布局 4.运网布局 三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评价 铁路运输:牵引重量大;运送能力强;长途运输成本低;运输连续强 公路运输: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汽车运输具有灵活性; 水路运输:线路投资少;运载量大;运输成本低; 航空运输:速度快;径路段;基建成本低;客运能力大 管道运输:连续性好;运价便宜;工期短;资金回收快;永久性占地少;管理方便 四运输部门的合理构成 五货流与合理运输 第三节 邮电通信业布局 信息流的空间要素: 1,信息源 2.信息场 3.信息环境 社会网络和信息流产生 1. 社会网络类型 2。社会网络的结构 信息流的空间传播 1,信息传播过程 2.信息传播类型 二邮电通信业生产特点和空间布局要素 (一)邮电通信的生产特点 邮电业空间布局因素 6 三邮政通信网中心布局 邮政通信中心布局 邮路及其类型 - P183 邮路选择 邮区划分 四电信通信网布局 公用电信网布局 专用电信布局:军事电信网;铁路电信网;交通系统电信网 电信通信网布局的地域类型 集中型;蔓延型电信网;内聚化电信网; 世界电信通信发展趋势 1.信息图像化 2.信号数字化 3,电路光纤化 4.设备微型化 第三节 商业布局 一、商业布局的内容和因素 商业的一般特证 1.依附性;2.中介性;3.链环性;4.体系性 商业布局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商业布局的研究内容 商业布局,指的就是商品流通网络的地域分布与地域组合。 商业布局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有:商业布局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贸易中心布局;商业中心布局;商业网点布局;商品流通网络的地域组合商业的地域结构;交通运输的商业利用及商品调拨的合理区划等。 2.研究商业布局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 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有助于面对学科发展的新潮流,促进经济地理学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 2.人文环境 商业区位指向原则 1.接近购买力原则 2.最短时间原则 3.区位易达性原则 4。满足消费心理原则 5.接近CBD原则 二、贸易中心布局 贸易中心及其特征 贸易中心,是指在横向实现多元化买卖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大规模服务性综合体。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集聚性和辐射性等特性。 贸易中心的形成因素 1.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2.产业布局;3.交通运输地理位臵;4.区域人口的密度;5.行政区划的建制和变更 贸易中心的地区分布及其模式 布局模式一般都经历了早期贸易中心城市、中世纪贸易中心带、近代贸易中心地域和现代贸易中心城市辐射圈等四个时期的历史演变。 三、商业中心布局 商业中心布局 1.商业中心的概念:商业中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的枢纽地带。 2.现代城市不同环带的商业中心分布 3.商业中心的分类和等级体系 4.商业街和商业小区布局 四、商业经济区划 1.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的必要性;2.商业经济区域及其划分 第七章 城市布局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产生与发展 二、城市化的基本原理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7 1. 集中性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俩种基本形式 2. 按扩散方式:分为外延性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职能与分类 一、 城市职能与性质 城市职能 所谓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分成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凡是主要为城市以外区域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均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相应构成城市的基本职能;凡是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均属于非基本因素,相应形成城市的非基本职能。 城市性质 城市的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它是城市的总纲。 二、城市分类 城市规模分类:城市人口规模,即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数量 城市职能分类 我国城市分为5 种基本类型:工业城市,又分为多种工业城市和单一工业为主的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又分为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埠;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镇;特殊职能的城市,又分成革命纪念地和风景游览城市。 第三节 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 一、城市地域形态与地域结构 现实中城市地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指标对理论上的城市地域所作的人为划分。 城市地域形态,是指城市地域的轮廓形态,它是城市物质试题在空间上的投影。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职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配臵及组合状况,即通常所说的各种功能分区或城市用地在地域上的排列和组合关系。 二、城市地域形态类型:团块状城市;带状城市;星状城市;组团式城市;一城多镇 三、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最著名的是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5 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圆理论。他认为,城市地域在5种力的作用下形成分异,产生各种地带,加上各地带间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城市便发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并提出了5 个同心圆带的结构模式。 1939 年,美国经济学家H霍伊特提出了城市地域的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线支撑的扇形组合。 1945 年,美国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核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的分异是在诸如区位、集聚、离异、地价房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地域产生了多极核心。 第四节 城市体系 使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性质的城市间产生密切的联系,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体系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伴有若干不同等级的中小城市及卫星城镇的大城市地区 由若干规模相仿的大中城市及其周围的城镇所组成的多中心的城市集群 以各级行政中心为依托,大中小各类城镇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市体系。 三、中心地理论简介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一种标准化理论,是探索城市8 体系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所创立。 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等级体系问题。所谓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之为中心地职能。 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并对居民点体系研究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作出贡献。 四、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是探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层次的分布规律,以及产生这种分布的原因。它是分析城市体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统计模式就是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最基本模式,通常用的统计模式包括以下三种:1.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帕雷托分布模式;3.顺序规模分布模式 五 大城市经济圈 大城市经济圈的特征 大城市经济圈的扩散规律 1.蔓延扩散规律 2.轴向扩散规律 3.点状融合规律 第八章 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 第一节 经济区划 所谓经济区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经济区别是指对经济区的划分;广义的经济区划既包括对经济区的划分,也包括经济区划方法论问题。 一、经济区的性质及其形成与发展 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 二、经济区划类型 经济类型区:我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部门经济区:分为综合部门经济区和单项部门经济区两大类 综合经济区:对国民经济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地域划分,有经济协作区、经济行政区、城市经济区三种类型。 三、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相关性原则;4.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5.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性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的由来与发展 二、发展战略类型和主要特征 联合国从60 年代开始为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国际发展战略”,着重于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促进经济发展。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所制定的“国内发展战略”,着重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及发展对策。 基本特征:1.全局性;2.长远性;3.层次性;4.实用性 三、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略目标 是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它是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区人民为之奋斗的远景蓝图。 战略方针 区域发展战略方针是对实现某种发展战略而应采取发展路子的理论概括。 1.全方位开放战略;2.区域一体化战略;3.梯度推移战略;4.科技兴区战略 战略重点 实质上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所寻找的战略突破口,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1.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2.稳定农业基础; 3.加强交通、通讯设施建设; 4.切实加强能源及原材料工业; 5.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6.改造提高支柱产业; 7.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布局总体模式 沪苏浙皖地区产业布局总体模式应是:以全国“T”字型布局为基本框架,以上海为轴心,沿路、沿江、沿海呈放射状向外延展,重点规划建设以城市为依托的产业密集带,加强落后地区经济中心的建设,从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产业布局体系。 9 第三节 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二、区域规划的目的和特点 区域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编制国土规划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使规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在地域空间上相互协调,使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密切结合,建设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区域规划的基本特性:1.战略性;2.地域性;3.综合性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区域规划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及重大项目建议五个方面。 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 在经济地理学及地理学多数分支学科中,归纳法的应用十分普遍,是地理思维的主要形式。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描述记载为特征的古典经济地理学;以定性解释为特征的近代经济地理学;向模型化、计量化发展的现代经济地理学。 一、形态描述法; 二、地理比较法; 三、要素分析法; 四、综合分析法 经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经济地理要素的综合,包括条件与部门要素两个方面;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有机结合;布局方案和区域规划效果的综合,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全面评价布局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区域间的综合,从更大区域的角度对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布局,既要强调地区平衡,更要强调地区分工与联系;历史过程的综合,分析过去,了解现状,预测未来,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五、系统分析法 系统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开放性 其中,建立数学模型是系统分析的关键。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技术方法 一、实地考察法;二、统计图表法;三、经济地图法;四、技术经济论证 对各种产业布局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计算和综合分析,从中优选最佳方案。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代技术方法 一、遥感技术的应用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自然环境与资源普查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研究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趋势预测和动态分析 补充: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1.城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投资环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4.区域分析与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5.资源开发与环境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二、经济地理系统分析 经济地理系统发展趋向 当今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向学科的纵深发展,如向遗传基因、原子、核子等的理论研究;另一种是向“整体”或“系统”方向发展. 经济地理系统就是研究生态、环境、资源和地域经济的开发等综合性问题,从整体或宏观进行考察和研究。 经济地理系统分析的基本观点 1.整体性观点;2.相关性观点;3.结构性观点;4.层次性观点;5.动态性观点;6.目的性观点;7.环境适应性观点 经济地理系统分析 具体方法有:1.系统评价方法;4.系统动力学模型;5.投入产出模型 第十章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古代的经济地理 第二节 近代科学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环境论的形成和发展 以法国哲学家、法国革命的思想先驱者孟德斯鸠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 10 稍后时期,近代地理学的两位奠基人之一、人文地理研究早期理论的开创人、德国的K李特尔,曾集中注意致力于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即“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并认为,“人民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特点相符合,只要认识了自然界。即可判断人民的命运,因而地理环境决定人生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正式把地理环境决定论系统地应用到地理学中来,创立一种学派的,应当说是K李特尔的弟子、德国地理学者F拉采尔。人生地理学 K李特尔另一位学生李希霍芬及其弟子A赫特纳,更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 区位论的形成和发展. 区位论也叫标准化理论,它是19 世纪初叶开始在德国获得发展的一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流派。它最早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杜能所首创。 德国经济学家A韦勃。在1909 年提出了关于工业区位的学说,即工业区位论,认为,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于1933 年写出南德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关于城市区位的一种理论中心地学说,其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和揭示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其基本论点则是认为,城镇形成于一定数量的生产地之中。 经济学中区位论移植到地理学中来,便形成、发展为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几个主要学派之计量派。 第三节 现代国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这30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 第五节 结语启示与展望 一、历史的启示 第一,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生产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经济建设是经济地理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尤其要重视理论研究。 第三,要把学习外国与本国独创结合起来。 第四,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开展“百家争鸣”。 第五,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三条源流汇集而成,即商业地理学或财政统计学、地理学中的人文和区域地理学,以及经济学中的区位论。 二、发展趋向展望 第一,区域综合研究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第二,应用方向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第三,学科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 第四,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