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docx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第一朵杏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5、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7.评读。 (二)第二次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指名交流。 4、课件播放,师生共述春景。 5、小结再进行仿说训练。(春风吹_,吹_,吹_,吹_。) 6、指名交流,师评。 7、过渡:在同学们的描述中,老师看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春景图,真美!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吧! 8、齐读第六自然段。 9、过渡:同学们读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真棒!在这么热闹在春天里,故事中小孩有好消息要向大家汇报呢! 10、课件出示对话。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试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指名三名学生根据提示语分朗读,师评朗读。 生自由练读 男女生赛读 11、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12、看样子,第一朵杏花的开放对于小孩和竺爷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指名交流,出示重点句。 朗读体会画线词语的作用“阳光下在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抓住关键词语,明确中心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为什么竺爷爷需要的精确的时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气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16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说教材 第一朵杏花这篇文章选自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生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体悟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据此,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 2)启发式教学和点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课件既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启发学生思维、想象;又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中人物情感提供有效的途径。 4)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让教师的评价真正起到诊断,反馈和激励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 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深化主题,总结迁移”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到竺可桢亲切和蔼,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在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指名交流后,播放课件,师生共述春景。小结再进行仿说训练。(春风吹_,吹_,吹_,吹_。) 在这样不同层次的读、想、说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讨论后指名说,继而指导朗读,赛读。这一部分重在创设对话场景,角色朗读,体会情感。(播放视频。)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点拨式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品读对话组织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感觉到竺可桢和孩子高兴、激动。通过这个示例,学生好比找到了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再让学生找、读描写杏花开放对竺爷爷和小孩来说重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抓住文中的“捧出、郑重地记下”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牵挂、是细心、是耐心、是小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再由“母爱就是这样一个个细节,母爱还流淌在文中哪些细节?哪些举动?”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到品析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的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可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这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但我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我并没有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话朗读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对话部分的描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