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docx

    • 资源ID:3184522       资源大小:62.73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docx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第 1 页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10社会疏导: 社会疏导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业已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疏通、引导和排解,抑止这种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累积,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冲突出现,保证社会运行安全。 11社会调节: 社会调节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避免产生危害社会运行安全因素。 12“社会唯实派”与“社会唯名派”: 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13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14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持久社会关系。 15“血缘、地缘、业缘”的定义与功能: 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 种族:指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质的人种分支。 氏族:指原始社会中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集体或社会基本单位。 宗族:指有着共同的祖宗或同一父系,因而使用同一姓氏的人们。 家族:指同一血统的几代人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也有人称之为“大家庭”。包括两种血缘关系:直系的和旁系的。 家庭:把具有直系血缘联系的群体成为家庭。家庭有核心家庭与扩大的核心家庭之分。前者指只有一对配偶的家庭,后者指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配偶的家庭。 功能:就正功能而言,它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反功能是其具有“先天的束缚”的倾向。 2)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封闭型地域关系指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 开放型地域关系指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 功能:正功能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反功能则是束缚人们的发展。 3)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它是在第 2 页 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功能:正功能,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限制了人们的发展。 16威廉.奥格本:“文化堕距”、“文化滞后”: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有快有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产生差距。 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17非评比性文化: 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亦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 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中性文化的大规模变迁,即人们行为方式的大幅度变化,往往引起社会较大的动荡。 18分析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文化特质与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研究文化模式可以获得对于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19“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第二编 社会运行微观分析 1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东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第 3 页 2“文化震惊”、“边际文化”、“文化整合”: 所谓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 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在这里,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的文化的混合。边际文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类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文化整合: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由于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体系,文化的各构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了解体,它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并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 3人格: 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行为及情感。简单说,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4库利:“镜中我”理论: 1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他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最终,库利形象的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5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1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3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据此,他将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 6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无意识”驱动的。 2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第 4 页 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3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7“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且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理念有效落到实处。 该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 其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角色扮演。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亦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 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 8代差: 所谓代差,指的是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因此,社会变化越迅速、越深刻,世代之间的代差也就越深、越宽。 9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指的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0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1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12E.戈夫曼:“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13角色失调之:“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包括角色间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第 5 页 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14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5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主要派别? 基本观点: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两个主要派别: 1)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因此他们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个案研究、非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质; 2)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16“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作,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工具。因此,它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 17E.戈夫曼:“拟剧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第 6 页 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指出了四类人际礼仪: 1)表达式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的问候、恭维和感谢等; 2)回避式礼仪表示对他人的隐私与个人空间的尊重; 3)维系式礼仪用来维持人际关系,使之不中断; 4)认可式礼仪用来表示对别人身份的认可。 18社会交换论及其命题? 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XX年代末XX年代初,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和埃默森。 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该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五个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特定刺激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时,他将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行为获得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19本土方法论: 由加芬克尔于20世纪XX年代创立,又称“俗民方法论”。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本土方法论者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20模仿理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试图用“模仿”来解释集合行为的一致性。社会学家勒朋和弗洛伊德进行深入研究。 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是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21感染理论: 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勒朋认为,集群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在集群中,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在感染的作用下,个体会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 22紧急规范论: 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会对第 7 页 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紧急规范理论往往会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做是“紧急规范”。 23匿名理论: 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匿名使人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最终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其容易从事越轨行为。 24控制转让理论: 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控制转让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效益。转让控制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接受转让的行动者最初采取的行动。 25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6“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27“内群体”与“外群体”: 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28滕尼斯:人际关系的两种典型类型:“社区”、“社会”: 在诸如家庭、村庄之类的“社区”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自发的、亲密的且不易转移的,它包括每个人的多种角色和利益。在诸如工厂、城市之类的“社会”中,非个人的理性利益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人们之间是一种专门化的、相对来说又是非个人的和感情淡薄的关系,它只涉及个性有限的一个方面。 29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表现在: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其次,初级关系日趋松懈。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特点。 3)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农村中的村落已经有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纯粹地理上的概念。 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一面,表现在: 1)积极作用: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 第 8 页 2)消极作用:它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与次级群体的发展并非一种简单的替代过程。特定情况下,初级群体可能通过转换其结构与功能而适应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次级群体的发展也可能导致对初级群体的新的需求。 30默多克: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有三种具体形式:仅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 主干家庭,指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又合称扩展家庭。 31“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这一术语在19世纪XX年代首次出现在英文当中,指那些支持男女平等的法律合政治权利的思想或者主张。它的最为宽泛的一般意义,是用来指称这样的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别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32“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专指作为社会与文化的构成,通过社会化而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对于一整套规范的期望,以及落实了的行为。 33“性别角色”: 社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1社会组织: 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社会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测定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 1)有效性。指组织实现各种目标的能力,它意味着组织能以最终实现全部目标的方式来安排和使用它的资源。 2)效率。指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消耗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源的消耗应当带来相应的正面的结果。 3)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指组织应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才能,而不仅追求效率。 3“非正式群体”定义,其正功能与负功能是什么? 非正式群体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正功能: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和一种反作用。 第 9 页 对工人来说: 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 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 第三、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 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 对管理工作本身: 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 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第三、提高工作满意感。 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遵从行为问题、谣言问题。 4马科斯.韦伯:“科层制”含义、特征,“科层制管理”: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 第一、明确的分工; 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 第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第五、量才用人; 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 “科层制管理”: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管理是指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进行管理。其所论述的科层制只是一种“纯理型”的组织,合法与合理的职权观点是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5组织权变理论: 权变,就是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强调各分系统之间相互关系模式及其特殊性。 权变学派一个基本命题是: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及与总环境的关系依赖于具体情境。权变学派认为组织系统是由各分系统构成的,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权变理论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并试图了解组织在变化的条件下和在特殊环境中运行的情况。权变学派最终目的在于提出适宜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 6科斯:“交易费用”概念: 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让某种权力赖支配资源,部分市场费用便可以节省。在这个意义上,企业最明显的特长是作为交易费用的代替物。因此,实际上有两种制度协调和配置资源,在企业外部,由价格机制指挥生产,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实现资源的配置;企业内部,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由企业内部的协调人际合作和指挥生产的管理来替代。 7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对组织研究的应用分析三个层面: 威廉姆森指出:“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经济组织是将交易作为分析单位,认为对节省交易费用的理解是组织研究的中心问题。当产品或服务从一个技术上分离的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交易便形成了。 威廉姆森指出交易费用理论对组织的研究可以应用在三个分析层面上: 第 10 页 1第一个层次是是企业整体的组织结构,把企业作为既定的研究范围探讨运作的各个部分如何相互关联; 2第二个层次或中间层次的焦点是各个部分的运作,探讨哪些部分将在企业内实施,哪些行动将在企业外实施,这是发展和定义“效率”、“边界”的尺度; 3第三个层次是人力财产的组织方式,目标是根据群体工作的性质,以不同的方式配置内在的管理结构。 8社会分层: 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9社会经济地位: 不仅指经济地位,而是涵盖了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的内容,并计算上述三方面的综合值来反映一个人综合社会地位的高低。通常,社会经济地位相同的人在获得社会资源方面的机会也大体相同。 10社会分化之:“水平分化”、“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垂直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 11社会不平等: 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12马科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将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所谓权力,在韦伯那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三个标准之间,虽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强化,存在密切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它们之间并不必然的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另一方面,虽则各自独立,也并不意味任何社会情势下这三个分层属性都同等重要,特定社会情势往往把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地位上。 13帕累托:“精英理论”: 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 “精英”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每一个以社会地位划分的集团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各个集团社会成员能力和才干的平均值决定着该集团在社会分层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到工业社会,阶级的稳定性被一种称为精英循环的社会流动所冲破,稳定性不平第 11 页 等被暂时性不平等所取代。精英在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 帕累托指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将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精英不断增长,社会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14帕累托“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区别? 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区别明显: 1阶级是由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精英则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 2阶级论认为,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性不平等,个别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而精英论则把个人天赋能力当作社会流动的动力,认为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变稳定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平等; 3阶级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七点上的差距,各阶级间业已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相互流动的障碍;精英论则认为,个人能力可以缩小乃至弥合竞争起点上的差距,精英循环足以打破阶级壁垒; 4阶级论把阶级之间关系的对立性质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而精英论则认为,冲突和革命的根源主要是精英循环的通道不畅。 15结构弹性分析之:“刚性结构”、“弹性结构”: 1刚性结构: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社会成员在多元化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累积性不平等。 特点: 1)如果各个分层地位高度相关,且之间又具有某种时间顺序,则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分层属性是该社会的分层中轴。 2)刚性结构同时意味着多元分层标准高度重合,即用其中任何一个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分层,其结果同运用其他标准大体上一致。 3)刚性结构还意味着各分层地位之间具有相互加强、相互转化的极大可能性。 4)刚性结构在无形中极大地限制着人们的层间交往。 5)刚性结构极有可能形成社会断裂带,并引发强烈的社会冲突。 总之,刚性结构是一种极具脆性的冲突性结构,各层次之间的社会整合度较低。刚性结构的社会必然经常处于不稳定的运行状态。 2弹性结构: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一个弹性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 特点: 1)各个分层地位间低度相关,即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因此不存在明显的分层中轴。 2)“不相关状态”使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构各不相同。 3)弹性结构中的“相对劣势”,即社会成员在某种地位层面上所处的劣势可以由其他层面的优势加以弥补。 4)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 5)弹性结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 16代际流动之:“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 代际流动:是通过同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状态,代际流动的参照第 12 页 基点是父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自由流动: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又叫非结构性流动。 17“先赋条件”与“自获条件”: 1先赋条件: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 2自获条件: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一些属性。 3传统社会中,先赋条件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现代社会,以自获条件作为职业录用标准是机会平等原则的体现。 4先赋条件往往形成封闭分层体系;自货条件则有助于促进自由流动,形成开放型分层体系。 5虽然先赋条件对自获条件并不是毫无影响的,但是,只要坚持以自获条件为职业录用标准,就会减小先赋条件的影响程度,同时随着垂直流动速率的增大,整个社会中先赋条件的集中优势也将不断受到削减,出现先赋优势扩散化趋势,从而使社会从一种代代相袭的凝固式分层结构转变为代际对流的动态分层结构。这种社会职业层次经常不断地重新分配的做法,能够有效地减少社会不平等可能造成的冲突和摩擦,以及由此而给社会运行带来的恶性影响。 18“本原的社会设置”与“派生的社会设置”: 本原的社会设置:是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其他社会设置产生的母体。 派生的社会设置:是从本原的社会设置中生长、演化和发展出来的社会生活的系统模式。 前者满足人类生存与延续的需要,后者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19社会设置: 社会设置: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社会学研究的社会设置,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社会设置的基本成分是社会规范体系,而社会价值观、维护设置的权威、社会设置的实际承载体系等,也与之密不可分。 20“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四层含义: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意识,以及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互动关系。 21“社区”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