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x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8.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南靖县靖城草坂小学 朱淑艺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 师: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 师:引导理解“设”时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二、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 师: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 师: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师: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杨氏子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会听 杨梅 杨家果 甚聪惠 会说 孔雀 孔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南靖县靖城草坂小学 朱淑艺 今年,我有幸参加南靖县古诗文教学比武,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能锻炼和展示自己了。在选择教材时,我伤透了脑筋,最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选择了杨氏之子。没想到在中心校试上时,领导反映还不错,于是我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好成绩。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入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交流,然后课件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说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学习课文之前,我通过课件播放课文情景故事,让孩子爱上这个故事,激发孩子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总算把短文读流畅了。虽然这个时间花了将近半节课了,但孩子们仍然读得饶有兴趣。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又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惊诧之态。为了让学生读好这两句对话,我设计了男女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学生朗读情绪高涨,读的效果很好。 在学生理解人物特点后,我适时问道:你们喜欢杨氏之子吗?学生回答喜欢。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这样孩子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在教学小结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激发他们读懂其它古文的兴趣,使得这堂课不单教会学生读懂杨氏之子,还能学以致用。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吗?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初读了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老师最喜欢读书姿势标准的同学。开始读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先来看一下根据课文改变的动画片好吗?看完动画片,觉得怎样?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聪慧的杨氏之子交朋友吧!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真会学习。 2、请同学们用看注释的办法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句话,比比哪对同桌的学习效率最高,开始。 3、哪对同桌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教师适当给予点评、表扬。 重点指导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4、热情好客的杨氏之子为了招待孔君平,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看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桌子上摆放了新鲜的水果,文中第三句话为什么单说“果有杨梅呢?” 5、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文中最后一句话,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请同学们一四人小组为单位,借助老师给的提示自学最后一句话行吗? 你们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什么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你认为他为什么这么说? 杨氏之子怎么应答的?他为何这么应答?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师: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师: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 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6、通过大家积极的探讨、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时你们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7、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8、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9、比赛背诵课文。 四、升华感悟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吧,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吗?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五、总结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板书设计 9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杨梅 奇妙 孔君平 孔雀 七、教学反思 课文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5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 2、生.默读故事后,师:看懂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3、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二、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四、读通课文 、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指导停顿断句 四、理解课文大意。 、自主理解课文。 、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 、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小结 师: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熟读成诵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全班背诵。 三、拓展 、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如: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如:“别吻我,我怕羞” “我怕修” “我不是碰碰车”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联系上下文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四、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读题质疑,形成期待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教师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lian hui yi ni yu qin 梁 惠 诣 乃 曰 禽 多音字的读音:wei ying 为 应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孔君平/诣/其父” “孔/指以示儿/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品读课文,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读懂语句 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围绕“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出示课文中的四句话,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在朗读及感悟人物形象上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指导。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指导 读懂“诣”“乃”之意; 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句子。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懂其意思,更要读好节奏。 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重点指导 指名说句意,思考: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怎么知道的? 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出示原句,全班对比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重点指导 读懂“此”的含义,说清句意。 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读懂“君”指的是谁,以及这一称呼的韵味。 想象当时人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指导 读懂“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一悟“甚聪惠”; 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二悟“甚聪惠”; 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指导学生将上句连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体会文中语言之妙趣,感悟文中人物之形象。 4运用语言,活化形象 出示课文第一句,教师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杨氏之子。 朗诵全文。 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全文。 2教师简介世说新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此书。 六、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反应快 答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