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1).docx

    • 资源ID:3180757       资源大小:40.0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1).docx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噪音、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谁见过玻璃?你能说说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新型”是什么意思?“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习了课文,我们就全明白了。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出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1/6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指导分段。 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意思?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每个自然段讲的都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均可以独立成段。由此,可得出本课的自然段也就是它的结构段。 四、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划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住生字。 3、巩固练习。 以组词的形式来做巩固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型 非 足 发 刑 罪 促 废 占 周 且 浅 店 绸 阻 线 粘 调 祖 践 五、理解不懂的词。 1、提出不懂的词,学生解答。 2、查字典,理解词义。 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害。 报警:一般指报告紧急情况。本课指发出紧急信号。是动词。 警报:发出的表示有危险的信号。是名词。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6 自动窗帘:就是指变色玻璃。 问世:词典中解释是指著作等出版跟读者见面。联系上下文本课中的“问世”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六、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老师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过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板书: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二、讲读课文。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特点: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丝网接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 作用:防盗。 理解:“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在里面夹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又和电源相接通、和自动报警器相接通的特点才有它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 3/6 指导朗读该句子。 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例如:铅笔的用途可广了,老师可以用它备课,学生可以用它写作业,工程师可以用它设计图纸,画家也可以用它勾画蓝图。 引导学生看课文开头。指名读课文前三句。这三句讲的什么? 思考: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好处: 引人读兴。 为后文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和用途埋下了伏笔。 指导朗读第一段。 2、总结学习方法。 读课文;想问题;划句子;谈理解;看开头;朗读课文。 3、按照总结出的学习方法4人一小组学习第二、三段。 第二段讲的是“夹丝玻璃。” 特点: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打碎了,碎片仍藕断丝连。 作用:高层建筑采用,保证安全。 理解:“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安然无恙”指很安全,没有受到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但受不到任何伤害。 “藕断丝连”是一种比喻,它比喻表面上好像断了关系,可实际上仍然牵连着。本课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然粘在一起。正是由于“夹丝玻璃”有这个特点,所以高层建筑上采用这种玻璃安全可靠。因此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 4/6 好处:承上启下。 第三段讲的是“变色玻璃”。 特点: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作用:调节室内光线。 理解:“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变色玻璃”的特色和作用,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些有关变色玻璃的知识。 如:变色玻璃为什么变色?变色玻璃又是怎样制成的呢?原来在生产普通玻璃时,在原料之中加入一些光敏感物质,再经过高温处理,就制成了“变色玻璃”。由于加的那些光敏感物质微粒很小,又均匀地分布在玻璃中,因此不影响透明度;当遇到强光照射的时候,那些小微粒迅速分解成许多能阻挡光线的银离子,使玻璃由暗变黑,等外界的光线变弱了,那些银离子又重新恢复成原来的小微粒,这时玻璃又由深变浅了。 “自动窗帘”:因为变色玻璃能自动调节光线,阻挡室外视线的作用,所以叫“自动窗帘。” 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 好处:直接引入、清楚明白。 4、小组汇报后,教师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5、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独立按照上面的方法学习第四、五段,然后指名作汇报。 6、第四段讲吸热玻璃。 特点:使房间冬暖夏凉。 作用:阻挡强光和冷气。 理解:问世:本文指市场上,吸热玻璃已经诞生并且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了。 “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能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指名读这句话,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照着这句话的形式写一句话。 开头:“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 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7、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8、第五段讲“吃音玻璃”。 特点:消除噪音。 作用: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开头: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好处:引人注意。 9、指名汇报自学情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0、巩固15段的内容。 教师可分别指5名学生分别扮演:“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到前面进行自我介绍,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11、齐读第六段。 思考:第六段主要讲的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懂得,主要说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这段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想象中的新型玻璃。 6/6

    注意事项

    本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1).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