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docx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诵读的能力。 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 解决办法:通过诵读、小组组自学、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山居秋暝等 能背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图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二、解题。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这是谁写给谁的信?裴迪是什么人?“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官场事务,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1 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三、朗读,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全文。正音 2、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断句,体会其中的感情。然后指导朗读:本文多用骈句、偶句,而又以四字句为主,又如四字诗,音韵和谐婉转,富有节奏感。节拍以词意来分。如“近/腊月下”“临/清流也”、而“景气/和畅”“寒山/远火”。故而说“文中有诗”。 3、四人小组自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老师点拨。 解释词语:景气 过 猥 讫 村墟 舂 静默 仄 曩昔 矫 重点讲解“相”字 xing猥不敢相烦鸡犬相闻xiàng无物以相之相机而动辅佐,扶助看情况,抓时机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可表自称、他称、对称互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四、讨论与探究 1、第一段作者说“故山殊可过”,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 找出第二,第三段写景的句子,并齐读 2、这两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山中冬夜图”。 清一同学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所写之景。并说说这种景的意境特点。 给本图加个小标题 分析“山中春日图”。 写了什么景?具有怎样的意境特点? 给本图加个小标题 3、手法分析:在写景中,作者是怎样将景物形神兼备地传达出来的?。 4、归纳出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文中有画 5、这些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叫什么? 2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请你以夏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实写由近及远由水而山由视而听由静而动虚写由山到水由天到地由视到听由静到动特点之二:文中有画浓郁的闲逸、萧散、恬适的生活情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