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x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吴忠市回民中学 李小梅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中图版的地理教材。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呈现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进一步分析可从中提取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阅读部分的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意在让学生运用本部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体味地理的“有用性”,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本部分教材中主要有三张地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意在使学生“运用图表说明”,指明了学习路径。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指导阅读法、读图分析法、质疑探究法,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讲授法,对一些概念以及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应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动画,引出三个小问题: 1军训的训练场上,更喜欢阴天的天气,为什么? 联系学生实 学生内心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晚上举办篝火晚会,太阳早下山了,天怎么还不完全黑际,激发学生学习存疑。学习兴设疑激呢? 兴趣,进入主题。 趣浓厚。 思 3拉练爬山,到了山顶可感觉比山下凉快多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用军训生活中的疑问导入新课 表面来看,太阳炙烤着大地,那它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学生阅读回 了解大原理探烤热了吧?其实则不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2页的内容,说答 究 整体感知 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1、太阳辐气受热过程, 射穿过大气层。 使学生在头脑中搭建起2、太阳辐射本节知识的整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做了些什么? 读书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2-33页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前两段内容及图2-1-2:思考回答: 1、大气是通过哪几个方式削弱太阳辐射的?削弱掉多少?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太阳光谱中的哪部分?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是否均匀分布?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指导。 到达地表。 体框架,激发3、地面吸收他们进一步探太阳辐射增温的究的积极性 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学生阅读、 使学生学会看书,提取要点,并进行思考、记忆。 1、阅读使要认真的加以记忆,一会儿老师要考察大家的读书效率和记忆力; 2、阅读时要将重点的词句划下来 3、阅读时要参照课本中的插图,图文结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一项基本技能! 师生共同完成思考题,边讲边画板图,归纳小结。 1、大气是通过哪几个方式削弱太阳辐射的?削弱掉多少? 大气中的哪种成分承担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中的哪种成分承担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太阳光谱中的哪部分? 太阳光谱一共有几部分?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太阳光谱中的哪部分? 怎么无缘无故的就剩下可见光了? 被大气中的哪种成分吸收了? 论 得出相关结学习方法、读图方法的指导, 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通过层层递进的导读设吸收作用计,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 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问散射作用-题的引领下,空气分子和细小明确大气对太尘埃 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及主一共削弱掉要特点。 使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图表,敢于推由此可见,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其实,散射作用也具53%,最后被地面有选择性!阅读课本34页“天空的颜色”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是否均匀分布? “看图说话”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吸收的约47%。 可见光, 被大气吸收大了! 气的削弱作用的强度与太阳高度密切相关。因为太阳高度决定了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 小结:太阳辐射“暖”大地 出示“物体辐射原理”,提出问题: 地面受热升温以后,会怎么向外传递热量呢? 小结:地面辐射“暖”大气 提出问题:大气为什么不公平? 继续出示“物体辐射原理”, O3紫外线 CO2和H2O红外线 阅读课本,理和想象,能了解散射作用的够与他人交流选择性 观点, 结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 通过层层敢于推理和递进的导读设很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率却很高。所以,地面是近地想象,能够与他人计、直观的帮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升温以后,又会如何向外传递热量呢? 小结:大气逆辐射“返”大地。从而实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交流观点, 助学生认知的学会“看图手段,使学生说话” 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两种作用 了解原理,有明确的认分析思考! 地面辐射绝识。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减少热量散失 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 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了! 学生继续学地面的保温作习原理,并结合大用,提升学生气的吸收作用,分自主提取信析思考 将大部分热量返还地面 小结归纳 板图上呈现了本节课完整的知识内容,重点突出。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体现 息、读图分析、用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课标要求。 课堂反馈 1、用所学知识回答课程之初在动画中提出的问题。 2、为什么夜间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轻松解决了课前的疑问 让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并能够学以致用。 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研究性学习:“温室效应”与“阳伞效应” 拓展知识,开阔思路 本节课的特点: 本设计最大的特色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各个环节的探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知道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教师有梯度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并能分析、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二是渗透新课程理念。即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引入生活中问题、提出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在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合作探究等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 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和学生的探究,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地理过程、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此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好地完成了设计时想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