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docx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周长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及评析 毕俊梅 执教 刘雪峰 评析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3、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良好的数学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或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动物,今天森林里正准备举行一次运动会,一只小蚂蚁也赶来了,把刚落下的一片树叶当作训练场呢!现在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右击播放6次得出周长概念生观看。 师: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谁先说? 生:它围着树叶爬了一圈。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在树叶的什么地方?谁来补充? 生: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好吗?准备开始。 学生伸出手指随着小蚂蚁一起运动。 师小结:一圈就是从出发点出发后又回到出发点,形成闭合的线条,通常一圈又称一周。 小蚂蚁爬过了树叶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入手,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导入新课,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周长 1、游泳池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树叶的周长,那么下面物体的周长你能找到吗?请看屏幕。 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周的长。师:这是什么? 生:游泳池。 师:你能找到游泳池口的周长吗? 生伸出手指一指。 师:是这样吗? 师:游泳池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什么? 生:周长。 2、篮球场的周长 指一指:篮球场的周长师:同学们学得真快,再看,这是什么? 生:篮球场。 师:这是一个篮球场的平面图,谁能到前面指出篮球场地的周长? 指生到前面指一指篮球场的周长。 师:你能说说吗? 生:篮球场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从身边找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周长。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它们的表面也有周长,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 生:数学课本的周长。 师:他说课本的周长,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课本哪里的周长?谁来补充? 生: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还有吗?谁还能举出来? 生: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能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举一个? 生: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到前面来给大家指指看。 生到前面指一指。 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摸一摸课本封面、桌子面的表面,并找出课本封面的周长和课桌面的周长,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认识周长 1、描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并说出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果老师给你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找到它们的周长吗? 你能指出上面图形的周长吗?师: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先用彩笔描一描,再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生在题卡上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看他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指一小组代表到前面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完成的,这些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揭示周长的定义。 师:说得真好!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是这样描的,现在老师把这些图形移开,只留下它们的周长,结合刚才的活动,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谁还想说? 生:这些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生: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一般地,在数学上,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齐读。 3、辨一辨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出示课件)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师: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生:第1、3、4、5个图形能找到周长,2和6不能找到。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2和6没有接起来。 师:没有连起来,就不能算一周,首尾相连才算一周。 大家把掌声送给她。 四、研究周长 1、算一算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师: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梯形。 师: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答案? 生:6+7+11+7=31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算梯形的周长就是把它的一周都加起来。 师:同学们,他这种算法行吗? 生:行。 师:这位同学计算的很准确,真了不起。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先算7×2=14,再算14+6+11=31。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不仅会计算周长,而且还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出图形的周长。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出它的周长。 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算法? 生:6+9+6+9=30 师:说的真好。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我是这样算的,6×2=12,9×2=18,12+18=30 师:谁跟她得想法一样?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两种算法。你能算出下面这个图形的周长吗?看谁最先完成。 生独立计算。 师:谁最先算完成了?我们把这个回答的机会给这位同学吧! 生:4×6=24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图中有6个4,所以是4×6。 师:大家同意他这种算法吗? 生:同意。 师:真棒!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可以用4+4+4+4+4+4=24。 师:同学们真聪明,每道题都是用了两种算法,老师也为你们高兴。 3、量一量 师: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计算出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张卡片,大家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 生:三角形和正方形。 师:你能估一估它们哪张卡片的周长长吗? 生:我觉得是正方形的周长长。 生:三角形的周长长。 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真妙,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再算一算就知道了。老师看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别着急,先听要求:小组两人合作,测量并计算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并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结果,并说说探究方法。请拿出卡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及时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组的测量结果。 生:三角形的周长是:38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 师:你能说说你们组的算法吗? 生:我们先量出三角形的边长是13厘米,16厘米,9厘米,13+16+9=38厘米 又量出正方形的边长是9厘米,9+9+9+9=36厘米。 师:正方形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样计算周长? 生:可以算4×9=36。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了不起,不仅合作得好,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量三角形的边长是13厘米,10厘米,16厘米,加起来等于39厘米。 师: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探究方法,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展示了,那我们最后获得的结论是谁的周长长呢? 生:三角形 让学生估一估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张卡片的周长长,学生通过 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收获。 五、生活中的周长 1、篱笆问题 师:同学们在活动中,善于动脑,联系以前的知识轻松地得出了周长,每个同学都很出色!现在请同学们把卡片放到桌子中间,马上做好,看哪个小组动作最迅速。 五、生活中的周长 师:周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应用非常广泛。 农民伯伯为了保护花草,这个长方形花园的四周围上了一圈篱笆,你能算出篱笆的长是多少米吗? 5米7米篱笆长多少米?7米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独立计算。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5米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7+7+5+5=24 师:老师这儿有个疑问:哪有2个5,2个7? 生:因为是长方形,有两个长,两个宽。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2个5,2个7。是这样吗?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说得真好,观察仔细。同学们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先算5×2=10,再算7×2=14,最后把10和14加起来等于24. 师:他的算法行吗? 生:也行。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真棒,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公交车问题 师:同学们到潍坊做哪一路公交车? 生:38路。 师:这是38路公交车行驶的路线,由于修路,所以要改变线路,公交车行驶的路线变长了吗?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公交车行驶的路线一样长。 六、全课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结束了,同学们你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认识了周长。 生:我会计算周长了。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也很高兴。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 本节课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在这节课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了周长的含义,还发展了他们的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实践等能力。真正让学生在体验和练习中去感悟“周长”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