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及反思乌鸦喝水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8个会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动脑思考并动手付诸实践的道理。 4、感知“什么”和“怎么”这两个词,能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认字,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三个瓶口大小、瓶身高低、水量不同的瓶子,一罐小石子。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教学挂图,展示乌鸦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2、学生思考并交流反馈,师进行点评及简介。 3、出示课题,学习“乌,鸦,喝”三个生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三个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明确学法: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 3、学生回答:课文写了关于乌鸦的什么事? 4、对老师的朗读做为评价,为生的自读自悟做好准备。 5、学生自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并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学生练读课文,认为该怎样读就怎样读,并想想为什么要这么读。如“到处找水喝”“怎么办呢?”的情感。 2、指名读,学生评价,自己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感知“什么”和“怎么”,出示句子,学生选词填空。并导入“你会想出什么办法,并且怎么做来让乌鸦喝到水呢?” 5、想办法:如果乌鸦旁边没有小石子,怎么能喝到水?学生交流并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求知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巩固乌鸦喝水的故事情节。并通过随文识字进入第二个环节。 指导识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会认的和要求会写的字,连词勾划,再读一读。 2、分析比较,加深认知 指导”喝、渴“两个字的区分。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怎样记住?(喝水需要用口,口渴需要水,渴字是三点水旁) 3、小结:我们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字形相近?你能用这个办法学习其它生字吗? 4、学生交流反馈,师总结归纳,如:出示“乌和鸟、外和处、鸭和鸦、了和子、右和石”进行比较分析。 三、指导书写 1、注意“办”字的两个点的书写。“办法”的“办”要用两只手解决问题才有力量。左右两个点好比是两只手。 2、“可”的一横要长,竖钩的起笔处不能写在横的最右边。 3、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4、当场试炼。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这几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四、实践活动 1、探究活动。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乌鸦找到的瓶子,理解“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面的水又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体会 “一个一个地叼” “慢慢”的含义。 3、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比乌鸦的好。同时也可随学生说的进行演示。 4、学生汇报。 五、小结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如口渴了想喝到水,我们应该懂得通过动脑筋并动手的途径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向乌鸦喝水,做一个勤于动脑又乐于动手的孩子。此外,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又认识了生字宝宝并且能够把所学的易混淆的生字进行对比分析,还能正确书写生字,像乌鸦那样不但动脑思考了生字宝宝的长相还动手把生字宝宝写对了,真是太棒啦。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 怎么办呢 动脑又动手 放石子 -喝着水了 教学反思: 在朗读这个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朗读,多种方式朗读,通过读体会乌鸦的口渴干燥、乌鸦找水的着急、喝不到水的困境,以及动脑动手终于喝到水的这一系列情感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的指导识字,认识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易混淆的生字,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养成观察细致的习惯,并运用到平时的书写习惯中。 在实践活动这个环节,根据新课程强调指出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读的内容找出与乌鸦相应的瓶子,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同时也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孩子理解到为什么乌鸦要“一个一个地叼”,水是“慢慢”升高的。 同时,在理解课文时,我问“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吗?”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如使用吸管、找到瓶口更宽、瓶身更矮的瓶子用翅膀把水进去,或乌鸦直接用翅膀抱起瓶子直接倒到嘴巴里等,学生的思维活跃,达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这样的互动是积极的。教师要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