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ppt课件.ppt
周而不比,【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善柔,多闻,便佞,便辟,直,谅,(谄媚逢迎),(正直),(假装和善),(信,诚信),(博学多闻),(巧言善辨),益友,损友,一、择友孔子选择朋友的标准。,孔子择友三标准:,是否正直、诚信、博学多闻,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苑杂言篇,什么人可以正确地选择朋友呢?,(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而孔子却说仁者不仅能喜爱人而且能厌恶人,这又该如何理解呢?,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仁者具有最高美德,站在公正立场上,能明善辨恶。惟有仁者,才能正确地爱,正确地恨。顾鸿安论语解读,察人,二、察人孔子选择朋友的方法,怎样区别损友与益友呢?,章节提示:第2.10 4.7 15.17章,【第2.10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察人的方法:,1.视行为(看现实表现)2.观经历(查档案)3.察习惯兴趣(是安于平淡还是热衷于追名逐利。),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管宁为什么不愿意与华歆交朋友?又是如何看出来的?,观其行察其好:1、视片金与瓦砾不同,2、读书受轩冕诱惑。知其品性:易受利益诱惑看重名利,“管宁割席”典故,【第4.7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如何理解孔子的“观过,知仁”?,错因人而异,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例子观过:知品行(是否仁),【第15.17章】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无所事事并且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难有所成。即观察一个人群居的方式(习惯兴趣的一种)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例子观群居:知能力成就(难有所成),善于察人,可以看出君子与小人有何区别?,【第2.14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第15.22章】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以道义为重,心胸宽广,团结众人,和谐相处(公心),小人:,以私利为重,钩心斗角,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私心),择友标准:选益友:直、谅、多闻 弃损友:便辟、善柔、便佞仁者能正确选择朋友:能好人、能恶人 择友方法:察人视行为 观经历 察习惯兴趣 例子观过:知品行(是否仁)观群居:知能力成就(难有所成)察人知君子、小人有别 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小人:比而不周,【第15.15章】子曰:“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自:自我。远:形作动,远离。,要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三、处友孔子与朋友相处的态度做法,章节提示:第15.15-12.23章,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第14.34章】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孔子却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违反了儒家的忠恕之道?,“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是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第15.23章】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以:因为。举:推举,选用。,要义:要客观公正地待人,【第5.17章】子曰:“宴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要义:久而敬之,【第4.26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12.23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要义:交往要适当、适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5.15)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14)要客观公正地待人(15.23)久而敬之(5.17)适中交往,事人有度(4.26、12.23),孔子交友的态度做法,探究问题,读了第4.16、12.23章,有人认为这是孔子一种很不负责任的看法。你是如何理解的?,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李泽厚今读,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因此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要把握好为人处事的分寸。,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因过分亲密反而伤害了双方感情的吗?,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豪猪的故事: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第5.17章】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久而敬之”有两解:一指人敬晏子,一指晏子敬人。课文译文采纳了第一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呢?,探究问题,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了,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切磋琢磨以共进于道。在仁道的修养上同进步,而不是自进己德。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最终目的、意义何在?,为了辅仁,探究问题,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周而不比”,“群而不党”,而不是朋比为奸;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交友也应有度。,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朋友就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些东西是无法选择的,但朋友是可以选择的。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你我共勉,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不肯收,有一种花闻了许久,枯萎了也不肯丢,有一种朋友,希望能做到永久,课外作业:,结合孔子的交往观,反思自身或周围人的交往,写一篇周而不比的读后感。要求:字数500以上。联系实际(自身的或历史的)有感而发。不要面面俱到,就一两点谈谈。,朋友四型 余光中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理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让你“喜出望外”呢?大致来说,按铃的人可分为下列四型:第一型,高级而有趣。这种朋友理想是理想,只是可遇不可求。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譬如新鲜的水果,不但甘美可口,而且富于营养,可谓一举两得。朋友是自己的镜子。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朋友,自己的境界也低不到哪里去。东坡先生杖履所至,几曾出现过低级而无趣的俗物呢。第二型,高级而无趣。这种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诤友,甚至是畏友了。这种朋友,有的知识丰富,有的人格高超,有的呢,“品学兼优”像个模范生,可惜美中不足,都缺乏一点幽默感,活泼不起来。你总觉得,他身上有一个窍没打通,因此无法豁然恍然,具备充分的现实感。跟他交谈,即不像打球那样,你来我往,此呼彼应,也不像滚雪球那样,把一个有趣的话题越滚越大。精力过人的一类,只管自己发球,不管你接不接得住。消极的一类则以逸待劳,难得接你一球两球。无论对手消极积极,总之该你捡球,你不捡球,这场球是别想打,下去的。这种畏友的遗憾,在于趣味太窄,所以跟你的“接触面”广不起来。天下之大,他从城南跑到城北来找你的目的,只在讨论“死亡在法国现代小说的特殊意义”。为这种畏友捡一晚上的球,疲劳是可以想见的。这样的友谊有点像吃药,太苦了一点。第三型,低级而有趣。这种朋友极富娱乐价值,说笑话,他最黄;说故事,他最像;消息,他最灵通;关系,他最广阔;好去处,他都去过;坏主意,他都打过。世界上任何话题他都接得下去,至于怎么接法,就不用你操心了。他的全部学问,就在于不让外行人听出他没有学问。至于内行人,世界上有多少内行人呢?所以他的马脚在许多客厅和餐厅里跑来跑去,并不怎么露眼。这种人最会说话,餐桌上有了他,一定宾主尽欢,大家喝进去的美酒还不如,听进去的美言那么“沁人心脾”。会议上有了他,再空洞的会议也会显得主题正确,内容充沛,没有白开。如果说,第二类的朋友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学问,独缺常识,那么这一型的朋友则恰恰相反,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识,独缺知识。照说低级的人而有趣味,岂非低级趣味,你竟能于他同乐,岂非也有低级趣味之嫌?不过人性是广阔的,谁能保证自己毫无此种不良的成分呢?如果要你做鲁滨逊,你会选第三型的朋友还是第二型的朋友做“礼拜五”呢?第四型,低级而无趣。这种朋友,跟第一型的朋友一样少,或然率相当之低。这种人当然自有一套价值标准,非但不会承认自己低级而无趣,恐怕还自以为高级而有趣呢?否则,余不欲于之同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