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本科--区域经济学--课件.ppt

    • 资源ID:3140548       资源大小:905.50KB        全文页数:38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本科--区域经济学--课件.ppt

    区 域 经 济 学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主讲教师:王琴梅(教授、博士)2012年26月,第一章 导论,本章回答的主要问题:一、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定义)?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三、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前沿问题四、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产生和发展),从一般概念来讲,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二战后为研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学科的名称不一,除叫“区域经济学”外,还有“区域科学”、“空间科学”、“空间经济学”、“区域发展计划学”等名称。,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定义),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大体上有三种观点:1、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科学。H.O.诺斯、H.W.里查森、H.H.涅克拉索夫等。2、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科学。V.杜贝、陈栋生等。3、认为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李京文等)。这里,“区域经济发展”既包含了单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包括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如上述第三种观点)。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参见孙书P2),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任务(一)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客体是区域经济体系(系统)。这一体系或系统包括三个相互依赖的方面:1.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2.生产要素、货物和服务的区域间流动(相互作用);3.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过程)。(二)研究任务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向,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三、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区域开发理论等。2.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差距和区域经济传播等。3.区域经济管理与政策。包括区域经济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区域投资环境、区域地方政府、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等。,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在西方国家经过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酝酿,到50年代才建立起来。其产生既有社会经济时代背景,又有其产生的学科渊源。,(一)区域经济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1.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迫于形势,一些国家的政府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来帮助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缓和两极分化带来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但没有在理论上进行研究。2.二战后的十几年间(19451957),西方各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反而加剧了。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理论界的重视。所以,区域经济学应运而生。,(二)区域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1.区域经济学的第一个来源: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是借助了经济地理学的许多概念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1)自然地理学对区域概念的认识是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点(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及其空间关系的认识,给区域经济学提供了基础 第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就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人类和经济的因素。第二,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划分即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空间关系认识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前提。,2.区域经济学的第二个来源,或者说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生产布局学)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进一步说,区位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或某一方面的经济客体(如农业种植地带、工业企业、市场、城镇)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是寻求单个经济客体最优区位的决策因素,考虑的因素较少,所建立的布局模型不考虑时间的变化,因此是一种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模型。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和当代研究前沿(一)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该时期区域经济学是以生产布局区位理论为依据,研究单个企业的最佳区位选择问题,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还不能解决区域整体经济布局优化问题。这一时期形成了代表性的几个大的区位理论。,2.区域经济学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出现了许多需要协调的区际经济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关系、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政策问题。在这一时期,各国区域经济学者提出了许多有关区域发展理论和战略模式,如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累积因果理论、核心-外围模式等。3.区域经济学的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区域发展问题,还是区域政策问题,它们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研究方法方面,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走向计量化、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新时期。我国从这一时期也开始了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二)区域经济学的前沿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学者魏后凯认为,当前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前沿,主要集中在7个领域:1.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2.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3.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4.多工厂企业的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问题;5.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6.宏观经济政策的区位效应,主要研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由于地区的差别性所产生的不同政策效果;7.跨区域产业重组与改造。,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四)区域经济政策(五)区域开发,第三节 怎样学好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区域经济问题,必须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考察的思想,统筹兼顾,优化组合。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人口、土地、资源、产业、环境等各种变化的要素,这些要素具有多重性。因此,区域系统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系统,是多个系统交互作用的系统。二、学习区域经济学,除了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外,还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原理、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三、学习区域经济学,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收获。,参考书目:1.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叶裕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著,商务印书馆。3.区域经济学(第二版),郝寿义、安虎森著,经济科学出版社。4.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等著,科学出版社。5.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13卷),彼得尼茨坎普著,安虎森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6.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张金锁、康凯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7.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王韶光、胡鞍钢著,中国计划出版社.8.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王小鲁、樊纲著,经济科学出版社.9.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张可云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0.分享改进论转型期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王琴梅,人民出版社。,复习思考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各是什么?2、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4、区域经济学的前沿问题有哪些?5、你最感兴趣的区域经济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第二章 经济区划 第一节 经济区划与经济区 一、区域和 经济区域 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活动空间按不同的角度划分,便产生了不同的区域。如自然地理区是按地球表面特征划分的,行政区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划分的,经济区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等等。区域经济学所讲的区域,不是一个“纯自然地理区域”,也不是“行政区域”,而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是经济区。主要包括四大类:1.一国范围内的特定经济区域(如中国的东、中、西部);2.作为一国整体的经济区域;3.由几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如欧洲联盟);4.由几个国家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如眉公河流域经济区)。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学中所讲的区域概念是一国范围内的特定经济区域。,二、经济区域的划分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经济区域进行不同的划分 1、根据区域在“空间”上的涵盖关系,区域可分为不同层次和等级,从而形成了一个区域等级系统,如大区域、子区域、孙区域等。2、布代维尔(J.R.Boudeville)根据同质性标准和功能性标准,将区域分为均质(均一)区、节点(极化)区、规划(计划)区。所谓同质性标准,是根据一定的指标如失业率、收入水平、就业劳动力的产业分布、流动人口与旅游、或者重工业比重等,把具有相同或相近指标的地区单位综合为一个区域。所谓功能性标准,是根据一定的指标,把那些相互之间具有特别紧密联系的地区单位综合为一个“功能区域”。,(1)均质区是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多个不同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共同特征可以是自然资源禀赋或地理方面的,也可以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如东部、中西部)。(2)节点区是指一定空间范围被某种形式的流量联系在一起,如区域中拥有对周围有吸引力的中心,它与周围形成某种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构成极化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规划区是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定目标(如管理)而设定的连续空间(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我国国土规划为四大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又如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第19页,3、克拉森(Klaassen,L.H.)根据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之比(A)、区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比(B),将区域分为四类:(1)繁荣区:A1且B1;(2)处于扩张过程的欠发达区:A1且 B1;(3)潜在的欠发达区:A1且B1;(4)落后区:A1且B1;第20页,4、汉森(Hansen.N.)利用三种资本或投资,既直接生产活动、经常经济资本与经常社会资本,根据它们的组合状况将区域分为拥挤区、中间区和落后区三类。(1)拥挤区是进一步扩张的边际社会成本(MSC)高于或等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区域。(2)中间区是MSCMSB、私人投资可明显获利的区域。(3)落后区是经济结构以小规模农业和下降或停滞的工业为主的、对新经济活动缺乏吸引力的区域。不论区域如何划分,每一个区域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功能,即特有的经济个性,且各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经济关系。第21页,三、经济区划的依据(一)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状况。(二)经 济条件 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发展历史、现有产业结构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结合:1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相结合。2地区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地区发展现状与远景规划相结合。4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三)社会条件 主要包括各地区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等。(四)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第22页,第二节 单一功能区和多功能综合经济区 一、单一功能区 单一功能区是为达到某种特定经济发展目标而划分的经济区域。它主要有两类:(一)部门经济区 这是为在大区域内合理布局规划某个经济部门而划分的区域。如农业区、工业区、矿业区、旅游区等,这是一种专业化经济区。每个专业化经济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二级区、三级区,如农业区又可分为棉花区、玉米区等,工业区又可分为钢铁工业区、纺织工业区等。第23页,(二)经济问题区 这是为解决某些局部地区的特定经济问题而划分的经济区,如经济贫困区、经济萧条区、经济过密区等。单一功能区的划分原则:第一,地区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形成一个相对匀质区;第二,该地区的生产发展条件基本一致,有相同的经济、自然资源特征。第24页,二、多功能综合经济区 多功能综合区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理组织各行业之间与城乡之间的生产与非生产联系,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与协作而划分的经济区。它主要分为流域区与综合区两种。(一)流域区 流域区是以河流为中心,大致以分水岭为界限划分的一种流域。把整个河流的流域面积划成一个经济区的目的在于结合流域的整治进行全流域的经济开发(如长江流域经济区)。流域区是一种极化区域,河流的干支流形成了极化区域的网络,分布在干支流上的城镇构成了极化区域的节点,城镇的辐射面构成极化区域的域面,从而构成了流域区的空间网状结构。第25页,(二)综合经济区 1.建立多功能综合经济区的目标 多功能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区域。建立它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区内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通过合理地组织各地区产业之间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系,使整个区域与区内各子区域都建立起结构合理、联系密切、相对独立的经济有机体,以促进全区及各子区域的发展,实现全区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各子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2.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原则第一,要服从大区域分工的需要,同时也要使各综合经济区能依靠自身的各种条件发展生产,在相当程度上满足本地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第一,综合经济区是由中心城市与腹地相结合的区域。第二,经济区的界线应尽可能与行政区域的界线一致。第26页,第三节 我国经济区划的探索 一、我国经济区划的演变 我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法也很多。新 1、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经济区域被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地带,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根据沿海内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而划分的。2、1958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协作区工作的决定,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七个协作区。3、1961年,我国在合并七大经济协作区的基础上形成了六大经济协作区,即东北经济区、华北经济区、华东经济区、中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每个经济协作区都有至少一个中心城市,实质上是一种极化区域。4、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七五”计划时,国家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第27页),5、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在全国形成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5省地区、西北地区。6、2003年提出东北振兴战略以后,又把黑龙江、吉林、辽宁甚至内蒙古单独列了出来。现在常用的主要是指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和四大板块:三大地带:东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区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8个省区;西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12省区市。四大板块:这是把三大地带中的东部的辽宁和中部的吉林、黑龙江提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即东北板块。第28页,这样划分,一方面是遵循了习惯成自然的划分方法;另一方面也是遵循“同质性标准”,把发展条件和水平相近、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省区归类的方法。另外,区域有时也指按行政区域划分的省级经济区。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各地统计资料都是按行政区汇编的,如果研究的区域界限和行政区不一致,就难以利用现有的资料,同时也很难分离出自己所界定的特定经济区域的资料。,7、“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二、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行政区域经济 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区域经济有两种类型:经济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区域经济增长内含着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的要求,具有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的必然性。案例:山东梁山县与东湖县为争谁是水泊梁山的“真地”打官司(07.9.13.中国之声节目)。,(一)行政区域经济的特征 我国行政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有:1、行政区域经济受行政区划刚性约束,具有明晰的行政区界面特征。,行政区域的设置从最本质或主导特征而言是以政治因素为主,因而行政区域的划分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是,一旦行政区域格局被确定下来,行政区域经济及其种类也就被明确地界定。如果行政区划发生变化,行政区域经济及其种类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区域经济的这一特征,表明对行政区域经济的调控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行政区域经济具有调控的可操作性。,2、行政区域经济受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直接影响。一方面,我国地方经济的差异性大,因此,地方政府必然被赋予调控和发展其管辖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或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第33页,3、行政区域经济具有包容关系和一体化运行特征。我国行政区划一般分为省市县乡、镇四级制,具有纵向垂直领导属性,各级行政区域都有确定的行政区域边界,同一级行政区域板块之间不重叠。这种规定性决定了不同种类的行政区域经济具有纵向包容关系并呈现出一体化运行趋势。(第34页),首先,行政体制的垂直性决定着不同行政区域经济种类的纵向包容关系:省域经济由市域经济构成,城市经济由市区经济(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农村经济)构成,县域经济由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构成。第35页,其次,具有包容关系的相邻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呈一体化趋势运行或指向区位优势明显的行政区域经济板块运行,且高一级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及其运行对低一级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及其运行有直接影响,低一级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及其运行是高一级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及其运行的基本组成部分。第36页,(二)行政区域经济的种类 在我国,行政区划经济包括省市区层次的经济区、地市层次的经济区、县市层次的经济区等。(第37页),1、省域经济。省域经济是省级行政区域的指向一体化运行的网状经济体,具有强大的经济增长力。我国现有34个省域经济板块。(第38页),我国省级行政区基本上是一级完整的经济区,各省都有较大的经济中心(也是行政中心),一、二、三次产业自成一个网络体系,具有强大的传递和发动双重功能。一方面,它通过省级行政系统把中央政府的经济运行指令和决策向下传递,也把地方的经济情况反馈给中央政府;另一方面,它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发动其所辖区域内的经济运行,组织省域内的经济区划体系,从而推进省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向地方分权,调动了省级政府调控和发展省域经济的积极性,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域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和发展。(第39页),2、市域经济。市域经济是省域经济中的副省级、地级、县级市行政区域经济。我国现有600多个市域经济板块。市域经济因行政区划管辖的地域性特征不同而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型市域经济,另一类是地域型市域经济。城市型市域经济的本质是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城市行政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经济有机体。它虽然也包容部分或较小比重的农村经济,但主要构成是由集聚于城市的非农业经济活动。城市型市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受制于城市行政区域。(第40页),地域型市域经济是随行政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市管县(市)体制和“撤县建市”模式的推行而出现,其城市经济的比重不大,县域经济(农村经济)仍是其基础组成部分。在地域型市域经济中,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并对其周围农村经济产生直接影响,是市域经济的增长极。实行“市管县”和“撤县建市”的必然现象是地域型市域经济中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二元结构”突出。(第41页),3、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我国现有1600多个县域经济板块。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属于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它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第42页),4、乡镇经济。乡镇经济是我国行政区域经济中最低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种类。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9万个乡镇经济板块。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城市型建制镇,它通常被称为城镇;另一类是地域型建制镇。(第43页),(三)行政区域经济的演化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行政区域经济采用行政区划的空间形式带来的快速增长正面效应大于其“诸侯经济”负面效应,又由于地方政府的推动,行政区域经济界面可以发生变化,其负面效应会逐渐弱化,因而行政区域经济具有指向经济区域经济的演化趋势。第44页,1、在具有包容关系的行政区域经济板块中,高一级地方政府通过对低一级行政区的调整,顺应和引导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地方政府对行政区域经济的调控职能是整个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职能的组成或延伸。为了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增长,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是地方政府的一种选择。这种调整将使行政区域经济界面发生变化,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第45页),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参与并引导行政区域经济运行的经济行为,推动着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行政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形成新的行政区域经济界面。(第46页),3、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的必然性,决定了行政区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的长期性。一方面,行政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要求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一旦进行了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域经济就走进了经济区域经济,但它仍会以新的行政区域经济种类或板块存在。另一方面,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经济区域经济既以行政区域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又以一定量的行政区域经济板块组成经济区域经济的形式存在。第47页,思考题:1、什么是区域、经济区域?2、简述划分经济区域的主要方法。3、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和“四大板块”各包括哪些省区市?4、第48页,第三章 区域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区域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从时间顺序上可分为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从内容上可分为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和区位结构理论。企业区位选择理论涉及的是单个经济(微观)问题,它试图阐明企业区位选择的制约因素、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及其规律。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艾萨德的理论等都属于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区位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优化、区域专业化产业与主导产业选择、区域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以及经济活动变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区域投入产出理论与模型。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理论等都属于区位结构理论。第50页,一、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时间:19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研究的问题:古典区位论也叫做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在特定区域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可能获得更大成本上的节约而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代表人物:德国的杜能(Von Thunen)、韦伯(A.Weber)等。第51页,(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即孤立国农业层圈理论 代表作:1826年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理论的前提假设:(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孤立国;(2)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距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第52页),杜能 回答的问题:农业怎样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杜能基本理论: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P)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运费(T)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达为:P=V(E+T)利用此公式,杜能计算出了各种农作物的合理种植界限,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第53页),孤立国的6层农业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为畜牧圈,以畜牧为主。第六圈以外是荒野。(第54页),杜能的贡献:(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所建立的同心圆环状带是距离衰减规律(此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此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公式,即:F=G(m1m2)/RR)的典型形式。现实生活中杜能环状烙印随处可见。(2)杜能是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的人,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杜能的缺陷:(1)他的研究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2)他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第55页,(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于1909年至1914年间发表了工业区位论。研究的问题:如何将工厂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方。前提假定:(1)所研究的是一个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2)只研究一种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3)原料地与市场已知;(4)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第56页,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1)运输费;(2)劳动费;(3)聚集效益。其中运费是对工业区位定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生产力布局问题应该是在原料地和消费地之间寻找最小运费点,使生产消费全过程中耗用运费(以吨公里表示)最少。第57页,运费的多少与原料状况直接相关。可分为地方原料和广布原料。地方原料又可分为纯地方原料和地方失重原料。根据原料指数,可以衡量工业布局。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指向,若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第58页,劳动费用和聚集效益都会影响最佳区位的选择,但总的趋向是选择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可以说,韦伯理论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揭示了工业布局中以最小成本支出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思想。第59页,(三)胡佛的运输区位论 美国学者胡佛于1931年和1948年分别写了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两本书,考察了运输成本问题,建立了运输区位论。基本思想: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前者是距离的正函数,后者在大多数时间是常数。企业布局分两种情况:(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叫做“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第60页,二、现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韦伯以后的区位理论继承者们发现,最小区位生产成本并不能最终确定企业在一区域的配置。因为韦伯的结论有效性是以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近似等于零为前提的。为此,他们创立了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原则、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理论,也叫做利润决定论。(一)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如市场划分、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等),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第61页),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Shaffle)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F.A.Fetter)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特(T.Palander)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E.M.Rawstron)的盈利边界理论,等等。其中,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的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作用均衡点。(第62页),(二)中心地理论 这是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是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在其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网络体系。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将对产业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每个城镇大都位于其服务区域的中央,故被称为“中心地”。第63页,(2)在一个区域内,中心地的大小与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高级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较多,等级越低的中心地数目越多,规模越小(3)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第64页),(4)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等级越高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种类越全。(5)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6)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设k为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这三种模式分别为k=3,k=4和k=7,分别为“市场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和“行政最优原则”。第65页,(三)区位经济学 德国学者廖什于1940年发表的区位经济学在继承克里斯塔勒思想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揭示了从供求结合上观察工业点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的消费者,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优先考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品价格、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位产品的运费等相关因素。最低成本只是作为企业总利润的一个因素而发挥作用,成本最低点并不意味着利润最高点,企业家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第66页,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综合决定论)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胡佛等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艾萨德明确指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艾萨德的贡献 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著名区域经济学家W.艾萨德教授在其代表作区位和空间经济学一书中,归纳总结了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等人的区位论观点,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第67页,艾萨德教授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是:第一,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第二,艾萨德教授应用计量经济学、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单部门、单个企业最优布局与最佳规模加以扩大,组成区域性的综合开发模型,其中包括生产企业、商业流通、运输企业、社会政策、生态环境等内容,其研究目的是为编制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服务,或直接为工业等投资项目提供咨询。他的理论可以称为总体的空间均衡理论,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第68页),(二)胡佛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胡佛试图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中的自然资源要么不能流动,要么很难流动;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经济区、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3)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第69页,第二节 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因素和机制 产业布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空间优化布局,其实质是生产力优化布局问题。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发挥区域优势,需要首先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是什么?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又是什么?,一、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因素 概括各种区位理论,总结各国产业布局的经验,可以发现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对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包括矿产、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气候等。一般从四个方面来评价自然因素的优越程度: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组合特点。良好的地域组合一般都能极大地提高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这关系到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和保证程度。3.自然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与方向以及其技术经济前提。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应充分估计可能引起的自然界反馈作用的不利后果。,(二)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因素一般是指对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种技术经济要素,包括地区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原有的经济实力、生产的协作配套条件与积聚效果、基础设施的水平、技术水平、市场潜力、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数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逐渐演变成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1.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2.新技术的发展将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改变某些自然条件约束的传统观念;3.新技术革命将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区域转移趋势。,(三)社会政治因素 决策者能否遵循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正确、科学地决策,对于产业布局的合理与否具有关键意义。另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开放程度、政府组织经济的能力、各项政策的完善程度、民族团结、各种社会团体的团结等政治因素也影响产业布局决策。,(四)运输因素(包括运力和运费)运输将工业生产的原料、燃料的供应地和生产地,以及生产地与市场区联系起来,这就涉及运输能力和运输费用,寻找运输便利、运费低的方式,对降低生产成本、更方便地组织生产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运输因素对那些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原料、燃料,或有产品大量运输的产业(如钢铁、建材、基础化工、热电等)部门的布局影响非常突出。而对生产过程中运输量较小、运费比率较低的产业影响不大,它们的布局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资金等因素。,(五)地理位置因素 地理位置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是指它与交通线、港口、城市、市场的相对位置,是否能方便地获得原材料、燃料供应、信息传递和抵达市场等。,二、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机制(一)目标驱动机制从布局目标来看,政府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区域平衡发展的追求与企业对最大利润的追求目标之间的冲突,制约着产业选择的合理化。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键就在于统一目标。从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大目标出发,兼顾区域和企业的利益,制定一系列完整的目标体系,分层次来实现各类目标的任务,这就是产业区位选择的目标机制。,(二)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代表,所考虑的既不是全局的最

    注意事项

    本文(本科--区域经济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