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07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汇总.docx

    • 资源ID:3139672       资源大小:45.45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07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汇总.docx

    07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汇总07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疡:也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外科称为疡科,外科医生称为疡医。 2.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3.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4.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5.乳痈:是由热毒侵入乳房引起的乳房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常发生于产后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6.酒齄鼻:是一种主要发生在鼻及鼻周围,以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因鼻部色紫红如酒渣故名。 7.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称为齿线 8.内痔:是指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肛门直肠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9.肛漏: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漏管。一般由原发性内口、漏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 10.乳核:是指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11.疮疡:广义的说,是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的说,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12.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14.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5.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粘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16.股肿: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17.瘾疹:是一种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为特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俗称“风疹块”。 18.疫疔:是因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9.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20.内陷:外疡过程中,因正气内虚,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人营血,内陷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内陷。因有头疽最易发生内陷,故又称为疽毒内陷。 21.白庀:是一种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二、选择题与填空题: 1.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2.疾病命名原则:以范围大小命名 如小的为疖,大的为痈,更大的为发。 3.外科心法要诀说 “痈疽原是火毒生”。 4.阴阳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5.局部辩证中辨肿的性质: 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 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常见于股肿、湿疮。 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常见于瘰疬,脂瘤等。 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短,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常见于皮下血肿等。 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常见于某些疾病感染所致,如外痈、肛痈等。 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6.把痛与肿结合起来辨证: 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肤,如颈痈。 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7. 中医外科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是消、托、补。 8. 和营法的分类及其代表方: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 大致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活血化瘀法,方如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法,方如大黄鏖虫丸。 9.膏药中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 10.油膏中金黄膏、玉露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疮疡阳证。 11.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切开时机: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的有利时机。 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并可致脓毒走窜。 切口选择: 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 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 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12.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的要求: 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 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 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 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13.红丝疔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外因手足部生疔,或足癣糜烂,或有皮肤破损感染毒邪,内有火毒凝聚,以致毒流经脉,向上走串而继发红丝疔。若火毒走串,内攻脏腑,可成走黄之证。 临床表现:好发于四肢内侧,在手足生疔部位或皮肤破损之处有红肿热痛的症状,继则在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上有红丝一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可停于肘部或腋部,下肢可停于腘窝或胯间,或更向上蔓延。 14.疫疔多发生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 15.痈的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 16.痈的辨证论治: 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17.流注的病因病机: 暑湿流注因夏秋季节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 余毒流注因患疗疮、疖、痈失治误治,或温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流注入于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 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恶露停滞,经络为气血壅滞而成。 髂窝流注除由感受暑湿之邪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皮肤破损或生疮疖,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18.流注的辨证论治: 余毒攻窜证:治法: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暑湿交阻证:治法:清暑解毒化湿。方药:清暑汤加减。 瘀血凝滞证:治法:益肝补血,清解余毒。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19.丹毒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20.内陷的分类:分为火陷、干陷、虚陷等三种类型。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 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的称火陷; 发生于23候溃脓期的称干陷; 发生于4候收口期的称虚陷。 21.褥疮的外治法: 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或外撒滑石粉后局部按摩。或用红外线灯、频谱仪照射每天2次。 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腐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 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要时加用垫棉法。 22.乳房位于胸前第三和第六肋骨水平之间,左右对称。分乳房、乳晕、乳头、乳络等四个部分。 23.乳汁郁积是乳痈最常见的原因。 24.乳癖的辨证论治: 肝郁痰凝证: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冲任失调证: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25.皮肤病局部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 26.热疮的特点: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常见于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外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 27.蛇串疮的皮损特点: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 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 局部刺痛,或伴晷核肿大。 28.疥疮是由于疥虫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29.硫黄为古今治疗疥疮的特效药。 30.湿疮根据皮损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 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 发于手足部者,称为莴疮; 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 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 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 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31.急性湿疮的皮损特点: 起病较快,常对称发生,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以面部的前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周围以及肘窝、腘窝、手部、小腿、外阴、肛门周围等处多见。 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面积大小不一,边界不清。 继而在潮红或其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群集或密集成片,常因搔抓,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流滋、结痂,最后痂盖脱落,露出光滑红色的皮肤,有少量的脱屑,至痊愈。 32.白疕(寻常型)的皮损特点: 寻常型的基本皮损为表面白色、基底潮红的斑丘疹,可融合成形态不同的斑片,如点滴状、钱币状、环状、地图状等。 但其上都有堆集较厚的银白色有闪光的鳞屑,鳞屑很易被刮除,下面露出淡红色半透明的薄膜,再轻刮一下,即可见到呈筛状如露水珠样的出血,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33.酒齄鼻的皮损特点: 鼻及鼻周围皮肤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西医亦称酒渣鼻。 多发于中年人,男女均发病,尤以女性多见。 皮损以红斑为主,好发于鼻尖、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少数鼻部正常而只发于两颊和额部。 34.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等。 35.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其原发部位为肛腺。 36.股肿的早期可出现两种危重的并发症:急性股动脉痉挛(疼痛性股蓝肿)和肺动脉栓塞。37.脱疽的一期(局部缺血期)临床表现: 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 三、简答题: 1简述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脓的形质:如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淡薄者,为元气较弱。如先出黄白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是将敛佳象;若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体质渐衰,为一时难敛。如脓成日久不泄,一旦溃破,脓质如水直流,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若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状物质,且色晦腥臭者,为气血衰竭,此属败象。 脓的色泽: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最是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之可能;如脓中夹有成块瘀血者,为血络损伤;如脓色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疸,乃病势较重。 脓的气味:一般略带腥味,其质必稠,大多是顺证现象;脓液腥秽恶臭者,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现象,常为穿膜损骨之征。其他有如蟹沫者,也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 脓的形质:宜稠厚,不宜稀薄。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脓的气味:宜略带腥味。 2.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3.简述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 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 一般急性发病,常见于暴露部位。 皮损边界清楚、形态多样,对称性,颜色鲜艳,可泛发全身或仅限于局部。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直。 自觉灼热瘙痒,重者疼痛。 4.简述乳核的发病特点。 乳核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2025岁妇女。其特点是一侧乳房单发肿块,乳中结核,状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活动度大。 5.乳衄的发病特点: 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称为乳衄。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经产妇女。其特点是乳头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液或有乳晕下单发肿块。 6.乳疬的发病特点: 发生于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的乳房异常发育性疾病。单侧或双侧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有轻度压痛。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男性;10岁以前的女孩,13-17岁的男孩。 四、病例分析题: 1.药毒 湿毒蕴肤证: 证候:皮损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剧痒,烦躁,口干,便秘或便溏,溲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湿疹皮炎样型多属此型。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热毒入营证: 证候:皮疹鲜红或紫红,甚则为紫斑、血疱,灼热痒痛;伴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躁,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固定性红斑、重症多形性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和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多属于此型。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护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 气血两虚证: 证候: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唇燥,便干溲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2.瘾疹 风寒束表证: 证候: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缓;恶寒怕冷,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风热犯表证: 证候: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缓;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胃肠湿热证: 证候: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伴有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方药: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血虚风燥证: 证候:皮疹色淡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日轻夜重,或疲劳时加重;伴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养血息风,润燥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五、病例分析题: 1.江××,男,52岁。每因食鱼虾等海腥发物后,全身发生局限性风团,小似芝麻,大似豆瓣,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皮损数目常随搔抓的刺激而扩大,有的融合成环状,地图状。风团时瘾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舌淡,苔白,脉浮紧。 试给出上述病例的诊断,分析其辨证分型,给出治法、方剂。 诊断:瘾疹。 证候分析:患者皮疹为局限性风团,小似芝麻,大似豆瓣,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的诊断标准。舌淡、苔白、脉浮数乃是风寒束表之证。 辨证分型:风寒束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 方剂: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 2.高××,男,28岁,于5天前患感冒自服去痛片和先锋霉素痊愈,昨日起该患周身皮肤出现大片状鲜红斑片,自觉灼痛,其上有水疱,心烦,高热,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绛,苔少,脉洪数。 试给出上述病例的诊断、分析其辨证分型,给出治法、方剂。 诊断:药毒。 证候分析:患者有服用药物史,有潜伏期,皮疹有颜色鲜红,广泛,为周身出现大片鲜红斑片,自觉灼痛,其上有水疱等表现,符合药毒诊断,从伴有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俗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绛、苔少、脉洪数等症状来看符合热毒入营证。 辨证分型:热毒入营证。 治法:清营解毒。 方剂:清营汤加减。

    注意事项

    本文(07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