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起心动念就是烦恼.docx

    • 资源ID:3131594       资源大小:45.2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起心动念就是烦恼.docx

    起心动念就是烦恼起心动念就是烦恼按照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来说,念头有四种相,所谓的:生相,就是念头刚刚生起之相,往往是对着境界忽然而生的,或者是独自忽然而生的,它也就是最初的无明心动;住相,就是念头的持续之相,它的特点就是有了细微的分别和执着;异相,就是念头的变化之相,也就是从一个念头的住相,紧接着变化到下一个念头,沿着一个主题,衍生出一系列紧密相关的念头,一个紧接着一个,前仆后继,时间长短不定,它的特点是执着越来越深,并且产生了比较粗的爱、恨、取、舍的欲望;灭相,就是念头消灭之相,这个系列的念头终于结束了。众生都有念头,念不滋扰佛性,佛性不滋扰念头。你有念头不会影响你的佛性,因为影响不到你内心最深处的天性佛性,你自己有佛性,不会滋扰你的念头,岂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佛性没有生、住、异、灭之相,也非善非恶。佛菩萨把障碍分成三大类,叫做烦恼,三大类的烦恼。无明烦恼也就是心动念。这种念动是极其微细,这个起心动念本人完全不知道,连八地以前的菩萨都不知道,叫无始无明。性觉必然是明的,自已不知,起一念妄心欲明觉体。解众生因为一念妄动,本明的觉体便被浑浊所遮掩。性觉本来是明,而妄想坚执欲明,于是本来之明晦昧不显。晦昧与虚空相对面成动摇,是故产生风轮,执持世界。因空而产生动摇,坚执欲明之心凝固而成有碍之相,金宝就从明觉坚凝之中成为金输保持国土。因而成为地大。坚依于觉而成宝,动摇之性而成风,风金相摩擦而成火大,故有火光变化而生。宝体因明极而生冷,火光遇冷而上蒸,周此而产生水轮含十方界。火性上腾,水势下降,两种性质交错发明而产生地大。湿就成为大海,干就成为洲潬。因为这个缘故,大海当中,火光常起,洲潬之中;江河常常流注。水势弱于火,就结为高山。所以山石,相击则发火,融化就成水。土势弱于水,就抽为草木。所以林木还火就成为土,因绞就成为水。佛性本来没有山河大地,也没有十法界,佛性遇缘显万象。山河大地都是虚幻的,宇宙的四大,地、水、火、风,是由坚固的幻想而形成的。什么是无明呢?无,就是不;明,就是觉。所以无明,就是不觉。因为一念不觉,才有无明。我们虽然有本觉的明,却没有始觉的照,所以说不觉。这是说,我们的圆觉自性,虽然本来清净光明,但是因为没有始觉的智慧,去照破无明本来空,所以说不觉。十二因缘的一开始就是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一直到生老死,所以,无明是生起轮回的根本。因为无明,以为有一个我,有我,就有贪瞋痴烦恼,所以无明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一念的不觉,就是痴的意思。这最初一念的妄动,叫做独头生相无明。众生起了最初一念的妄动,就不能与佛性相应。一切宇宙万有,就是由这一念生相无明开始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宇宙万有就这样形成了。所以无明,又是宇宙万有的开始。迷,就是迷真起妄,把妙明变成无明,把性觉转成妄觉。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盘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欲界爱住地:是指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的这些境界的贪着。有爱住地:是指于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虽然没有色阴,但是有受想行识四阴能知能作主的心还存在。因为贪着无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产生无色界的苦果。这四种住地的无明生起一切的烦恼叫做“起烦恼”,总称一念无明烦恼。一念无明是阿赖耶识从无始劫以来累积留存下来的。一念无明无始有终,是众生轮回的原因,断尽一念无明,就断了轮回的种子,舍报后可以取涅盘。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罗汉都已永断一念无明,一切妄想烦恼永不复起,舍报以后必定取证涅盘。如果烦恼妄想又生起来,就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只是暂时伏住而已,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盘中还是会起一念的话,那就还是要在三界里面受生。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成佛后才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沙数修所断上烦恼末断,名为尘沙惑未断,到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到无始无明境界。从无始来。这是想要追究无明的起缘。无明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本来一切众生的圆觉真心,和一切如来是无二无别的,只因为这一念的妄动,才有无明。那么,这一念的妄动,是怎么开始的?一般说一件事情,一定有开始、有结束,但是,这一念的妄动,没有办法说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所以叫无始。一念迷,就是无明,没有开始;一念觉,就是妙明,也没有结束,无明就是这样没有根由,没有最初的相貌可得,所以叫无始。 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没有念的念叫正念,有念的念叫妄念,或者叫妄想。千经万论就说这个道理,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达到恢复自己的清净心,佛法就如此而已。法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心动念,大乘经教里面称它叫无明烦恼,一动就迷了。觉心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心是觉悟的;换句话,一动就迷了,念头才动就迷了。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修什么?你能不能在一切时、一切处,保持你的觉心不动,这个功夫是宗门的秘诀。参禅,什么叫禅?不动就是禅,不动就是觉。在地藏经里,有开示到:“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众生,确确实实举止动念都是在造业,都是在造罪,起心动念都不善,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业、就是罪。坚固的我执,世间人不懂,好像为自己的利益、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个人从早到晚,念头都离不开贪、瞋、痴、慢、疑、邪见,这些烦恼就是生死的根本。想知道自己有没有生死,就看自己有没有这些烦恼。念头起,就是生;念头灭,就是死;所以,一个念头的生灭,就会招感一个生死的果报。由于这念心有生有灭,所以色身就随着心念的流转,而有生、老、病、死。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要慢慢地转化这些烦恼,保持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最后心达到寂静不动,就能了生死。只要心起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在十方法界,就像一张网一样,把整个法界网罗在里面。起善的念头,法界呈现的就是善的法界;起恶的念头,法界就呈现的是恶的法界。我们凡夫愚痴,不知道自己当下这颗心起的念头对你的法界有这么巨大的影响。起心动念就不与我们的佛性相应。“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空性,就是寂静无为。心性是本具的,由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慢慢薰习得来的。凡夫的心就像一潭浑水,里面有泥土、有尘沙,还有很多波浪。波浪就是指妄想,一个念头就是一层浪。经上说,众生从早到晚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白天起心动念,有善念、恶念、杂念;晚上作梦也是一样,不论是好梦或是恶梦,都是第六意识在攀缘、在起心动念,所以白天也是妄想,晚上也是妄想。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念头的生灭,“观”就是注意自己,注意自己的心、口、身。早上一起床,“起床了”,这是一个念头;起床以后穿衣服,这又是一个念头;衣服穿好了,又要穿袜子,这又是一个念头;袜子穿好了,要穿鞋子,这又是一个念头;鞋子穿好了,就去漱口、洗脸,这又是一个念头就是这样注意自己现在在起什么念头。观察自心的生灭,发现念念都在生灭当中,这就是生死。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重生死,所以,念头是非常重要的。念头有善的、有恶的,善恶夹杂。一般人善的念头不多,坏的念头多,名利财色、我执我所、人我是非,从早到晚,念念不停,就这样过了一生。这就是人之所以有生、有死。对于普通凡夫修行人来说,只能够做到在起了一个或者一系列贪、嗔、痴的妄念以后,才觉察到:我不应该起这些恶念!于是,他就不再继续产生恶念妄想,也就不会去发起身体和语言的恶业造作了。相比普通世间人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这也是小乘修行者所修的正念。世尊曾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这一念里头有几念?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念成形,每一个念头都有相,相是物质现象,识是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每一个念头都具足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物质是色,受想行识是精神,所以精神跟物质是分不开的。起心动念,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前念灭后念又生了,念头是生灭法。生灭法里有个不生不灭的法,这个不生不灭的是六根的根性,就是见闻觉知,永远没有生灭。马鸣菩萨的开示: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如果等到贪、嗔、痴的妄想杂念,经历了生、住、异、灭而结束以后才发觉,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说,并不能够叫做觉悟,因为已经造做了恶念(欲望念头)之业它积累了贪欲习气它属于三界内的分段生死。所谓三贤位菩萨,指的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当中的修行菩萨。从初住位,也就是初发心住位开始,一共有三十个位次,在楞严经和华严经当中有详尽的说明。住位的菩萨,已经开悟无生法忍,相似见到法性。所谓法性,即是心性,即是佛性,即是觉性,即是大乘空性,即是圆满觉性。初住位的菩萨由于相似见到法性的缘故,得到菩萨三种不退当中的位不退,也就是不会再堕落到普通凡夫的境界当中。对于三贤位的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悟念头的异相。就是说,当念头从住相一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马上就发觉了于是,这个念头也就自然结束了。因此,他们很少造下三界内的生死之业。二乘人也是如此,他们与三贤位菩萨的觉悟大约相当。而且,他们可以做到完全不造作三界内的生死业。但是,他们的智慧通常却不及三贤位的菩萨们,这是由于他们心量不够广大的缘故。比如说,如果有一位男子是三贤位菩萨,看到了一个人迎面走来,他会有细微的执着这就是念头的住相。但他不会继续产生刻意观察对方是男是女的想法他几乎没有了念头的异相。与此同时,念头戛然而止自然回到了如如不动的心性明了当中。在这种心性明了当中,他当然清楚地观察到了对方的性别、相貌、大致年龄等等,对于这些都还有或多或少的分别和执着。但是,这种执着比较微弱,都只会发生到念头的住相为止,不足以推动他的心产生后续的强烈执著与欲望,更不会产生粗俗造作的口业和身业。悟道不久的初住位菩萨,他们还需要进一步调训自己的心禅宗把这叫做“牧牛行”。就是说,对于法性之理的悟已经比较透彻,而心念之行还没有到家。所以,只能叫做相似见性。或者,也有人把这叫做“解悟”。初住位菩萨的确是悟道了,他们对于本然觉性能够当下不假思索地明了,只是这种明了还不能够完全相续这要等到初地菩萨才能够做到。还应当说明的是,初住位菩萨已经具有了殊胜的智慧功德,华严经当中广为赞叹,他们是真正的佛子,“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堪能住持正法,“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做皈依处”。楞严经甚至称之为“安立圣位”他们已经踏上了“真菩提路”。所谓法身菩萨,指的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菩萨,共有十一个位次。初地菩萨真实地见到了佛性,证得了法身,所以称之为“法身大士”。初地以上的菩萨,完全具备了菩萨的三种不退,所谓位不退、行不退和念不退。他们既不会退入凡夫位当中,也不会退失广利众生之菩萨行,而且不会退失正念在念念当中,都与法性相应,无二无别了。对于初地以上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悟念头的住相就是说,他们心中的念头,已经不会再有住相了,他们已经远离了对待分别和执着的缘故。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再有念头,而是说,在初地菩萨心中,生起的念头只是当下的明了之念而已,不会发展成为连续的分别。如果说初地以上法身菩萨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他们还会有念头的生起,还有细微的了知这就是无明。如楞严经所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在以后的修行当中,从初地一直到等觉,法身菩萨将会逐步地破除无明,逐步地圆满法身,直到最终成佛。在前面的场景当中,如果这位男子是一位初地以上菩萨的话,他将在念念光明当中自然行进。一旦对面的人映入了他的眼帘,他就会对应着产生明了的念头这就是念头的生相,仅此而已。通过这种明了,他“知道”对方各方面的情况,但他不会再有后面的相续分别和执着。然而,一个念头既然已经产生,往往就不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犹如一块石头落入了水中,自然会荡出几道涟漪。六祖大师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对境心数起”,就是对应着境界,自然动了几下念头。然而,在这几个自然生起的念头当中,都只具有生相而已,不会发展到住相,也不会产生执着。这就是初地以上菩萨的心行。由于有了这样纯净的心行,初地以上菩萨逐步展现出了法身,纯净智慧得以发生,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也随之逐渐显露。在起信论当中,称之为“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而且会不断增上,永无断绝。菩萨初地(欢喜地),一登此地,现证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欢喜。此时,世俗菩提心转为胜义菩提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菩萨。此地菩萨断除身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远离不活畏、死畏、恶名畏、恶趋畏、大众畏,圆满佈施波罗密,开始示现八相成道。初地菩萨,不再受生恶趣。与小乘比较,小乘第八圣预流向与初地一样,断三种结,灭恶趣道,除异生性。不过,初地菩萨比二乘殊胜,依唯识说,二乘只证人空不证法空,而菩萨则双证我法二空,智慧超过二乘圣者,依中观说,初地菩萨只在福德方面超过二乘。在智慧方面,中观认为二乘也证法空,只有七地以后,菩萨的智慧才会超过二乘。菩萨第二地(离垢地),一登此地,梦中都不犯戒,圆满持戒波罗密。由于戒行清净,二地菩萨能积极修行使"善业道"。业与业道不同,业指身、语、意三业 ,而业道是业所经之道,指意业。菩萨第三地(发光地),一登此地,就会发出赤金色的智慧之光。三地菩萨定力深厚,引发闻慧与思慧。此地圆满忍辱波罗密,断除嗔心与贪心。嗔,为欲界特有,“上界不行嗔”。贪,为三界通有。另外,三地菩萨定力深厚,有大神通。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而漏尽通,是佛教独有的。 菩萨第四地(焰慧地),智慧之光比三地更为殊胜,能如火焰般烧燬烦恼。此地圆满精进波罗密,由于勤修菩提分法,能断除一分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菩提分法,简单地说,是指七菩提分法,详细地说,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第五地(难胜地),无论是天魔、阴魔、死魔,还是烦恼魔,如与此地菩萨相斗,都不能获得胜利。五地菩萨能通达诸谛的微妙性,苦谛、集谛、道谛为世俗谛,灭谛为胜义谛。菩萨第六地(现前地),现见缘起的真实性,般若智慧现前,圆满般若波罗密。小乘三果与大乘六地,可入灭尽定,六地之前,没有广大的悲心与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灭尽定灭尽一切心识的活动,是圣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对此,小乘认为是灭除前六识的心心所法,大乘认为是灭除前七识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识认为灭尽定是有为法,而中观认为是无为法。有部认为灭尽定有实体,而经部、唯识、中观都认为无实体。要入灭尽定,必须以世俗谛为下手处。菩萨第七地(远行地),快到彼岸的世界,离凡夫生死已经很远。对灭尽定,六地菩萨虽常能具足,还需要加行来引发,而七地菩萨则能上一刹那入定,下一刹那出定。七地圆满方便波罗密,方便为般若所摄,是从般若所起的大用。六地的般若为根本智,重在证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为后得智,重在教化众生方面。菩萨第八地(不动地),一登此地,烦恼断尽,不为烦恼所动。关于断烦恼,大小乘说法不一。小乘认为,烦恼有见思两种,见惑在见道位上同时断,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别断。唯识认为,烦恼有烦恼障与所知障,小乘只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大乘则可断二障,分别二障于初地顿断,俱生二障地地分断,烦恼障于八地断尽,所知障于佛地断尽。中观认为,从初地到八地,烦恼就可断尽,八地以上所断的,只是烦恼的习气,而这习气却是二乘所不能断的。八地圆满愿波罗密,得十自在,为救度众生,可于三界之中随意现身。八地又名不退转地,由于修证的不同,不退也有深浅的不同。十信位时,成就信不退,深信自己不退转小乘或凡夫。十住位时,成就住不退,对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胜解。初地位时,成就证不退,证悟诸法空性。八地位时,成就念不退,得无生忍,唸唸流入萨婆若海。菩萨第九地(善慧地),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于诸地菩萨中说法第一。九地菩萨圆满力波罗密,力有两种,一是思择力,属于理解方面的,一是修习力,属于实践方面的二者合一,则解行相应。菩萨第十地(法云地),圆满智波罗密,以佛法之雨滋润众生,以慈悲之云隐蔽万物。十地菩萨累积了金刚妙慧,始觉与妙觉相交之际,破无始生相无明,圆满佛道。菩萨起心动念,念念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念念为众生;我们凡夫起心动念,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从凡夫修行者的“觉悟”,到三贤位菩萨的觉悟,再到初地以上菩萨的觉悟,乃至于最后佛陀的觉悟,都离不开对于心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观察修心。在了解了念头以后,修行者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深入心念当中,先觉察念头的灭相这样就不会让妄想一个一个地持续下去,及时阻止身体和语言的恶业造作;再觉察念头的异相这样就不会产生粗重的执着和情染,很少造做三界内的生死之业;进而觉察念头的住相这样就不会产生相续分别,执着心自然消灭,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念念融入清净法身。如是了解念头,如是脚踏实地地修行。

    注意事项

    本文(起心动念就是烦恼.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