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docx

    • 资源ID:3130038       资源大小:47.15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docx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摘要 对国民性的批判始终贯穿于老舍的小说创作之中,老舍通过对北京市民阶层的精神状态的描绘以及对其人格丧失的深刻揭示,完成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他又努力从北京传统文化的负面性中去探寻这种国民性形成的根源。他继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却又不拘泥于鲁迅的现实性批判,而是在市民性格和文化批判中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性。 关键词 老舍;小说创作;国民性批判 对于以“描写北京”作为其文学根源的老舍来说,他是无限的热爱着北京的。他衷心地执着于对北京的描写,用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景,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以至于在他的多数作品中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京味”气息。但是喜欢热爱并不代表着全面的肯定和盲目的高度赞扬,相反,在老舍的字里行间,我们总可以读到一种深刻的讽刺意味,不是刻意的瞧不起的嘲讽,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痛彻心扉的批判:对市民在庸俗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性格的批判;对促成这种性格形成的北京传统文化的批判。这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从而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公认的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倾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伟大作家,同时,他在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又具备了自己鲜明的独特之处。 一、 全面的性格展示 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和批判者,他的小说展现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市民世界。从他步入文学殿堂的开山之作老张的哲学到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即尚未完成的正红旗下,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活跃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总是正儿八经老北京市民,所描绘的总是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而老舍所要真正体现和把握的则是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和这些老北京市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市民性格,也就是说,老舍是通过将市民性格清晰无疑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方式来完成对国民性的批判的。“如果说鲁迅通过对农民灵魂深处的弱态与弱点画出了沉没的灵魂,那么,老舍则是通过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将笔触集中于市民的性格展现正是老舍国民性批判的显著特征之一。而这种市民性格的展现,又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精神状态的描绘和对市民人格丧失的深刻揭示来实现的。 多年的国外生活不仅使他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市民的狭隘性,还使他具备了宏阔的视野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因此,当他把目光从务实肯干、办事严肃认真、敢于竞争、自主独立的西方民族转移到这些仍旧流走于老北京城里的市民们时,他清醒地注意到了他们生命力的衰退和萎缩,而这种生命力的衰退和萎缩则正是中国国民麻木、软弱、糊涂的精神状态的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于是,他的小说,从二马中“出窝老”式的马则仁到离婚中敷衍式的张大哥,再到猫城记中不明事理的猫人们,无一不是倾力于对这种精神状态的描绘。“麻木是感染力的蒙昧。是感受力的低下,是不能对环境做出强有力的反应:敷衍是意志的缺失,不能表达和实现自我;而糊涂是意志的沉沦和蒙昧,是思考和认识能力的匮乏。”它们消磨了人们的生命力、意志力和奋斗力,而使人人都安于现状,好歹就这样活着。他们所有的生活内容就只是集中在吃、喝、玩、乐等等生物层次的欲望的满足和习惯动作的完成,没有了理想的追求,没有了生命的冲动,只剩下空虚的躯壳,如同行尸走肉。 国民精神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当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堕落到这种地步的时候,国家又如何能够兴旺发达?只有遭践踏的份。然而,即使国家遭受着别过的肆意侵略,只要是没关系到他们的生命或者是切身利益,于他们又有何干?他们麻木愚笨的思想不足以使他们去感受丧国之痛;他们敷衍忍让的脾性不足以让他们产生抵抗的冲动;他们糊涂蒙昧的感知不足以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从这里,老舍透过市民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民族的危机,同时,他又通过对这种精神状态的全景式的描绘,将这种危机感传达给了广大的读者们。正像他在二马中所说的那样:“民族要是老了,人人从生下来就是出窝儿老,出窝儿老是生下来便眼花耳聋痰喘咳嗽的!一过要是有这么四万万出窝老,这个国家便越来越老,真到老得爬也爬不动的时,便一声不出的呜呼哀哉了。”毫无疑问,老舍这是通过对这种精神状态的批判来表现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的。 麻木、软弱、敷衍、糊涂,这些看起来只是市民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而已,可是,究其实质,我们应该不难发现,它们就是市民性格的集中表现,是国民劣根性的具体外在的表现。而老舍之所以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给予其以全景式的描绘,正是他对国民劣根性进行强烈批判的手段之一。 对市民精神状态的描绘还只是老舍批判国民性的一个方面,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他笔下的市民性格,我们还必须深入探析他批判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国民人格丧失的无情揭露。 当老舍来到英国的时候,在比较英国人与中国人的不同之处中,他看到了英国人身上闪耀着的国家民族意识。虽然他不无讽刺地写到伊牧师“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叫中国变成应该的属国”,却让我们看到了英国国民对于国家政治的“普通参与意识”。可反观我们的国民,他们的国家意识又在哪里呢?老张的眼里除了钱还是钱,他的人生哲学便是“钱本位而又三位一体”,为了给自己寻找赚钱的机会,他不惜干出任何坏事,连最起码的道德感和同情心都没有。猫城记里的猫人们“藐小,自利,残忍。没有一点诚实,大量,义气,慷慨。”他们生下来就是为着拾便宜,谋取个人利益。在猫国里,“上至皇上,下至平民,都承认作坏事是人生大道,作好事与受苦是假冒伪善。”“皇上没有人格,政客没有人格,人民没有人格”。这里显现的尽是道德的败坏和人格的丧失,晃动的全是自私自利的面孔,这样的人们又怎么会顾及到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呢?于是,在国破家亡之际,面对着救亡热潮,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不是人民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而是火葬中所描写的那样,人们最直接的反映只是:“标语没有教豆腐便宜一个铜板,话剧也没有教谁走了好运。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便宜,便也犯不上多关心什么国家大事。”他们关心的永远只会是个人的利益。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真诚地同情钱默吟的遭遇,可就在他迈去钱家想探望老朋友的瞬间,因为害怕连累自己而改变了主意。他的心中只有“四世同堂”的小家,而没有国家、民族观念。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不都是这类“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自私自利的芸芸众生吗?而这正是我们国家卑微人格的最为贴切的体现。 西方民族的国民们想的是如何使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如何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的胜利,而我们的国民却只知道斤斤计较个人微小的得失,就是在别国欺负到他们头上来了的时候,他们也就知道卑微地忍让以求个人片刻的安宁,而将一个国民最起码的民族自尊心除却得干干净净。这不就是国民人格的最彻底的丧失吗?老舍曾在猫城记中这样说到“国民丧失了人格,过便慢慢丧失了国格。没有人原与没有国格的国合作的。”因为国民的人格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老舍不遗余力地给予市民人格的丧失以无情的揭示,并将其渗透在市民性格的展示当中,使其成为除描绘市民精神状态外国民性批判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由此可见,老舍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市民精神状态的描绘和对市民人格丧失的揭示,将市民的负面性全面而又深刻地展示在了广大读者的眼前,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国民性批判这一创作主题。 二、 深刻的文化探源 荒芜的土地种不出茂盛的庄稼,同样,国民劣根性得以形成并能够长期的生存下来,也就必定有其耐以生存的土壤。于是,老舍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又倾力于探寻促使这种国民劣根性形成的根源,这样就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当一种文化烂熟之后,人们从中获得的不是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吃、喝、拉、撒的节目中去了。”在老舍看来,正是这种烂熟文化蒙蔽了市民们的视听,挫掉了他们性格中的锐气和进取心,使他们变得麻木、敷衍和软弱,从而甘心于糊涂的鬼混。在他眼里,这些腐朽的传统文化便成了造成中华民族劣根性的根源之所在,因此,老舍在进行他的国民性批判的同时,总是紧紧抓住文化这一锁环去着手分析和研究一切。 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典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封建社会尊为不可侵犯的行为规范,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至高标准,它固定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因此,对于人们的性格和人格模式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舍小说中的老派市民们身上几乎都有这种文化作用的痕迹。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环境中,老马的重儒轻商、奴颜婢膝、中庸迷信等等民族劣根性显得格外的扎眼,可他就是由这种封建文化熏陶出来的典型。张大哥的一生都在他的庸人哲学中奔波忙碌,凡事折中,求和平求安稳,致使人们都跟他一起敷衍忍让,似乎一切都得以平静,无风无浪,对谁也构不成伤害。可是,这种敷衍的后果却是:坏人和罪恶横行,生活和社会都停滞不前,使人心更加怯弱,改革的可能性更加微小,就像离婚中讲的那样:“这种敷衍目下的办法虽然是善意的似乎只能继续保持社会的黑暗,而使人乐意生活在黑暗里,偶尔有点光明,人们或许还都闭上眼,受不住呢!”而这种敷衍下的生活就像一个圈子把人套死,使人完全消掉锐气,变得庸俗和毫无价值,而消掉锐气,变得庸俗,又使人变得软弱和顺从。于是当你看到祁老人还可以向来抄家的便衣侦探微笑,鞠躬,待之以“礼”的时候,也就不会显得太过惊讶了。而与祁话同住小羊圈胡同的马老寡妇那一句“日本人厉害呀,驾不住我们能忍”则正是这种劣根性发挥作用的体现。 由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则仁、张大哥、祁老人等等都谨小慎微地恪守着儒家的道德规范,他们都安分守己,讲认清礼节,平和稳静,凡事以忍让为上。可当这些行为反映到他们的性格特征上时,则表现为中庸、怯懦、狭隘、守旧和敷衍,也就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我们由此也可以看清楚儒家的这种传统文化在国民劣根性的形成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伟大”力量了。 然而,在流传于北京的那些传统文化中,对国民性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的并不就只有儒家的伦理道德,除此以外,还有那众多的被北京市民所推崇的北京风俗。 老舍的小说可以说就是一幅北京市民的生活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对于北京风俗的描写则占据着相当大的分量。风俗可以说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社会面貌,更能反映与其息息相关的人们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老舍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在正红旗下中,他可以不厌其烦地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北京的种种风俗习惯:从洗三到满月到过年再到婚丧大事等等,套套礼节,来不得半点马虎,周旋于其中的北京市民们即使穷得没米下锅了,也必须想着法子去显示自己是讲究礼节的人们。然而,正是这“二百多年来沉积下来的历史积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记了自遣,也忘记了自励,在礼俗的繁文缛节上,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浸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它们使市民们变得庸俗,变得迷信,变得麻木他们的生活就只是为了这些繁文缛节而展开的,至于其他的,似乎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因而也引不起他们的关注。所以,在四世同堂中,祁老爷不管天下怎么乱,总还是坚持着认为北平人是不能忘记礼节的。虽然战乱连连,民族危在旦夕,可庆祝寿辰远比关注国家民族命运要来得重要,什么民族意识,什么爱过之心,一旦遇上了“礼节”,就都只能乖乖地靠边站了。“礼节”让他们失去了国家、民族观念,甚至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他们已经变成了礼俗的奴隶。这是市民的悲哀,但更大程度上是国家是民族的悲哀! 可是,更为悲哀的还不于此,如果人人生来就都是这样,倒也让人觉着一切都是习以为常,似乎理应如此。然而,当一个本来正直勇敢,有理想,有上进心的有为青年被这种文化给摧毁的时候,人们所受的冲击力就远非悲哀可以形容得了的了。恰恰老舍就将这么个人物推到了我们面前,那就是祥子。 尽管与虎妞结婚意味着祥子以后全部生命意义的丧失,可是北京人传统的“面子”观念让他无可拒绝;愚昧的迷信巫婆驱邪使虎妞带着那未出世的孩子走向了死亡;传统的丧事礼节又让祥子失去了一生唯一的追求车子;而“白房子”又将小福子逼向了绝路,夺走了他最后的希望。婚丧大事、巫婆驱邪、白房子等等,这些在北京都极有代表性的风俗在这里都成了造成祥子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它们使祥子一变再变,最终走向了彻底堕落的深渊,使他从体面上进的要强青年变成了无恶不作的流氓地痞。 好人就是这样被摧毁的,熟烂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摧毁了国民正直、善良、勇敢的优良品德,而使他们变得愚昧、狭隘、自私、妥协,它们成功地控制着市民们的灵魂,规范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命运走向。从这里,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负面性不仅仅是规范着市民性格的形成,还具有促使市民性格转变的力量。只要是不适应不顺从它的要求的,它就会使尽浑身解数,将层出不穷的困难推到你的面前,让你受尽折磨与打击,甚至让你无法生存,最终只得顺着它的意志去行事,而且,还能不露痕迹地让你心服口服地承认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即使你是被愚弄了,却还以为自己正是在朝着命运的召唤行进。至此,老舍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北平,作为中国近千年来的帝王之都,明清以后逐渐形成了带浓厚封建色彩的北平文化,其内核等级观念、家本位、旧的伦理道德和繁文缛节风俗习惯,已深深地渗入到市民的心理和日常生活中,严重地阻碍了市民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个体生命意志的张扬。”它们腐蚀着市民们的灵魂,麻木着他们的意识,甚至吞噬了他们的肉体,可是愚笨的市民们却还虔诚地尊奉它们为不可侵犯的神灵,荒诞!可笑!更是悲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老舍看来,传统文化的负面性便是国民性扎根的土壤和生长的肥料,也就是国民劣根性得以形成的 根源之所在。因此,当他在批判国民性的时候,也对这种文化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批判。 三、独特的视野创新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老舍是位出色的国民性批判者。如果说鲁迅是“国民性批判”这一创作主题的开路先锋的话,那么老舍句是最出色的继承者。作为后起的继承者,其创作也就难免会受到前人创作的影响。老舍并不掩饰前人鲁迅的创作给自己的创作思想所带来的影响,“象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简直没法不受他的影响,即使在文字与思想上不便去模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 也正因为这点“灵感也启示”,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便能够偶尔地看到鲁迅小说的某些影子:在赵子曰的身上所闪耀着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猫城记中也涌动着示众、药等小说中所刻画的麻木的看客们形象。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许的相似之处,便像有的人说的那样,认为老舍的小说创作是对鲁迅创作的机械的模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创作中涉及到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作家为数并不算少,其中也不乏郁达夫、沈从文等等这样的“大家”们,但是,为什么就只有老舍能够在继鲁迅之后,将国民性批判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的始终,并且能够再一次在文学创作领域掀起国民性批判的高潮呢?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将老舍的这个巨大的成就简单地归功于他对鲁迅创作的借鉴与吸收,而应当承认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老舍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了全新的东西,打造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专一地从北京的市民阶层中去挖掘国民劣根性便是老舍在国民性批判这一领域中显示出独创性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他由对自己的独特对象市民社会,而且是北京的市民社会的发掘,达到了对于国民性格,民族民运的一定程度上的艺术概括,达到了对于时代本质的某种揭示。” 老舍是从市民阶层中走出来的,因此,他对市民们的生活情况是最清楚的,这使他能够比较容易站在市民的立场去观察感受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使他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住市民性格中所存在的劣根性,从而使他能够在对市民生活的全景式的描绘中全面而深刻地将这些劣根性精当地展现出来,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思想发挥到及至,而这也正是对鲁迅主要通过对未庄的农民形象的刻画来表现国民性批判模式的全新的突破。出现在鲁迅笔下的主要是受压制、受剥削的贫苦的农民阶层,强大的压制钳固着他们的思想,残酷的剥削又侵吞着他们的身心,再加上识不得一文半字,这就使得他们的愚昧、麻木似乎也尽在情理之中,使我们不由地从感情上生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深切怜悯与同情。老舍则不同,活跃在他的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如马则仁、张大哥、祁老爷、祁瑞宣以及年轻的一代张天真等等,都是些受过教育,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知文识字,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文化涵养以及不错的经济基础。他们本来是有条件也有能力去实现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的,可是,他们却偏偏就那么迂腐庸俗地活着,永远维持着社会的黑暗。因此,当国民的劣根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人格外地痛心疾首,这在读者身上激起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甚至愤怒的效果,给人以更大的心灵震撼和理性上的冲击。于是,国民劣根性批判这一思想主题发展到老舍这里时便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显示了老舍在国民性批判这一领域的别具一格的独创性。 既然选取了北京的市民阶层作为其国民性批判的直接承受者,就必将涉及到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北京传统文化,这就在无形之中成就可老舍国民性批判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将批判的视角高度集中于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的揭示和批判。 老舍和鲁迅都看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民心理和性格上所带来的深刻印痕,但当两者将这种认识渗透到国民性批判的创作实践中去的时候,则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鲁迅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等多个角度去洞察社会,因此,在进行国民性批判的时候,习惯于把政治的、经济的、伦理道德的和文化的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老舍的批判则完全不同于鲁迅的这一批判模式,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专注地投放在了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的揭示和批判上。“老舍以他特有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形式,在丰富开阔的中西文化对比中,从宏观的角度广泛地透视了国民的精神状态。” 老舍打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市民阶层,对流传于其中的各种文化都了如指掌,多年的留学英国的经历,西方的文化熏陶又使他摆脱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具备了宏阔的文化视野。因此,当他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去关照两个民族的文化时,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糜烂的传统文化给中国民族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在这种文化形态的影响下形成的市民性格的劣根性和国民人格的丧失。在他看来,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一切国民劣根性形成的根源,于是,执着于从批判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去探讨、研究和分析国民性的一切问题便成了老舍小说国民性批判的主旋律。这相对于鲁迅多角度、大范围、重现实的批判来说,又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新特点,尽管温和的文人性格使他的批判缺少点鲁迅那样的尖锐,对文化的批判也过于绝对化,但这并不能抹杀他这一独特的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够如此执著地从文化角度将国民性问题解读得如此透彻的人也就只有老舍一个而已。 至此,我们可以说,以北京市民阶层为直接指向,以北京传统文化为关照视角,构成了老舍小说创作的国民性批判主题的主要特点,使其突破了鲁迅小说的现实批判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北京风味的文化批判,显示了与众不同的视野创新。正是它们打造了老舍国民性批判主题的独特性,使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国民性批判的创作领域开拓了一个更为广泛而有独特的全新的艺术空间,为老舍的小说创作赢得了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3周国良.试论老舍前期小说对中国国民性的表现和批判J.中国文化研究社,1987,50-56. 4巫邵勋.老舍小说的灵魂:改造国民性与文化关照J.河南师专学报,1988,49-52. 5阎焕东.老舍自叙传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报告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6舒乙.我的父亲老舍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7凌宇,颜雄,罗成.中国现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4-333 8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9肖映.老舍小说的“京味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92-95. 10王晓初.老舍早期的京味市民小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9160,20-25. 11李秀颜,邹燕.北京市民阶层的审美追求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J.沈阳大学学报,2003,84-85.

    注意事项

    本文(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