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docx
第一讲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第一讲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的基本类型 一、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在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格律诗又叫做近体诗或者今体诗。这是唐朝人的说法,我们至今沿用。 唐朝人把在格律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称为古体诗。 二、格律诗的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也就是说,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2:各句字数相等。 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的,叫五绝;八句的叫五律。 每句都是七个字,四句的叫七绝,八句的叫七律。 3:一韵到底,必须押平声韵。 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 也就是说。一首诗中只能押一个韵,不能换韵;并且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 偶数句必须押韵; 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奇数句不押韵,并且句子尾部的那个字必须是仄声。 押韵句的尾字叫韵脚,不押韵的尾字叫白脚。 4:律诗,中间两联对仗 律诗的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5:合乎平仄。 三、格律诗的平仄和标准句式 平仄,说简单点,就是声调。 汉字的四声: 汉语乃一字一音,汉字的声调有不同,古汉字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唐代诗人对汉字四声作了巧妙的二元化处理,即平声归于一调,仍叫平声; 上、去、入声归于一调,谓之仄声。 这就是格律诗中所说的平仄二调。 诗词格律中所讲的平,乃指平声字仄乃指仄声字。 换句话说,在律格中,平声字位只能用平声字,仄声字位可用上声字、去声字或入声字。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其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 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 例如: 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其中:“鸣筝金”三字、“房前”二字、“周郎”二字、“时时”二字以及“弦”字都是平声字; 其它,“粟”是入声字、“柱”是去声字、“素”是去声字、“手” 是上声字、“玉” 是入声字、“欲” 是去声字、“得” 是入声字、“顾” 是去声字、“误” 是去声字、“拂” 是入声字,统称为仄声字。 故而这首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律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平”表示该字位用平声字;“仄”表示该字位用仄声字;带“*”号者为韵脚,即这些字要求押韵。 格律诗的标准句式: 诗歌格律产生的原动力是诗人对诗歌音律乐美感的追求。 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是以每句四个字为主。 大家读过诗经,可以知道。 由于格律诗追求的是音律乐美感,因此,它要求句内平仄相间,以显语调的抑扬顿挫之韵美, 另外,为了满足诗句中叠字的应用,诗人就规定了“平仄叠声相间”原则。所谓叠声是指相邻两个字的平仄声调相同,或同为平声,或同为仄声。 因此最基本的四言格律诗的基本句式就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种句式。这两个句式很好记,两平两仄或者两仄两平。 那么,根据这一原则,以这两个基础句式为基础,在每个句式前或后各加一个字,就变成了五言格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 五言格律诗的这四个标准句式是: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 具体的加字方法是,在前边加相同声调的字,在后边加相反声调的字。 “仄仄平平”在前边加与开头“仄”相同的“仄”,在后边加与结尾“平”相反的“仄”,就成了以下两种句式: B、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 注意:A、B是一组;A、B组中的特点是前三后二,也就是说前边三个声调一致,后边两个声调一致,三平两仄,或者三仄两平。A句和B句平仄相反。 C、D是一组;特点是二、二、一,也就是说前边两字声调一致,中间两字声调一致,最后一个字声调和开头两字的声调一致;两仄两平一仄,或者两平两仄一平。 注意:、C是一类,都是仄尾,这类句子在格律诗中只能用在奇数句子上; B、D为一类,这两个句式的特点是,都是平尾,这类句子要用在偶数句子上,诗的第一句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四、 五言绝句的四个基本类型: 按粘对规则,四式标准句子轮番领头,所得到的四句式组合,可组成押平韵的四首五言绝句。 第一个类型:平起式 两字压韵 李端听筝 A、平平平仄仄, 鸣筝金粟柱, B、仄仄仄平平。素手玉房前。 C、仄仄平平仄, 欲得周郎顾, D、平平仄仄平。时时误拂弦。 开头两字“鸣筝”为平声字,平起;首句“柱”不押韵,二、四句“前、弦”两字押韵。 在这个类型里,第二、四两句必须押韵并且必须是平声字。 一、三两句不押韵,并且句尾的两个字必须仄声。 在绝句中,第一、四两句开头的两个字的声调应该一致,如本诗中的“鸣筝”和“时时”都是平声。 第二、三两句开头的两个字的声调应该一致,如本诗中的“素手”和“欲得”都是仄声。 第二个类型:仄起式 两字压韵 王之涣登鹳雀楼 C、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 D、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 A、平平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 B、仄仄仄平平。更上一层楼。 开头两字“白日”为仄声字,仄起;首句“尽”不押韵,二、四句“流、楼”两字压韵。 第三个类型:平起式 三字压韵 李益鹧鸪词 、平平仄仄平, 湘江斑竹枝, 、仄仄仄平平。锦翅鹧鸪飞。 、仄仄平平仄, 处处湘云合, 、平平仄仄平。郎从何处归? 开头两字“湘江”为平声字,平起;首句“枝”押韵,一、二、四句“枝、飞、归”三字押韵。 第四个类型:仄起式 三字压韵 元稹行宫 、仄仄仄平平,寥落古行宫, 、平平仄仄平。宫花寂寞红。 、平平平仄仄, 白头宫女在, 、仄仄仄平平。闲坐说玄宗。 开头两字“寥落”为仄声字,仄起;首句“宫”押韵,一、二、四句“宫、红、宗”三字押韵。 大家关键要记住第一种类型,然后推导,就可得出其他类型。 第一种类型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 句子的前后顺序是,把和交换位置就得到第二种类型: 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还是第一种类型,把第一句A换成D,就得到第三种类型: D、平平仄仄平, B、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 把第二种类型的第一句换成B,就得到第四种类型: B、仄仄仄平平, D、平平仄仄平。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大家可以用纸和笔反复推导,熟练以后按粘对原则推导不记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