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文化作业.docx
社会性别文化作业社会性别文化二三事 大致于开天辟地以来,性别区分就很明显,除了极个别的单性繁殖和雌雄同体外。雌雄,在人类社会的代名词是男女。人类成就社会,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有了与之相符的文化。这就是我现在所探索和追求的社会性别文化的一些涵义。 说起来我不是专家学者,谈论这等大的题目实在很惶恐。所以就捡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做一下陈述,有二三事。 定义: 社会性别指的是一个在社会中的人,其自身和其所处的环境对性别的期待。这些期待将在这个人的行为中充分体现出来。比如,一个男性可能被教育成要具备阳刚气质,而社会中的人也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他需要具备阳刚气质。有时候,这样的看待会成为群体活动。比如,某社区的众人会对一个具备阴柔气质的男性予以鄙视甚至漠视。人们期待这样的男性能改变这行为。 性别文化的含义是社会对男性、女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与之适应的性别规范和组织结构。 结合两者的定义,我总结给出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定义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一些影响以及表现出来的所处环境的规范范畴和组织文化结构。 追求: 现今社会大环境下,我们追求的是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 依据人类性别关系的性质,我们可以将人类性别文化分为平等型和不平等型。平等型性别文化是先进的性别文化,不平等型性别文化是落后的性别文化。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地位相适应的性别文化,另一种是与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相适应的性别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性别文化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带着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的深刻烙印, 暗示着“男尊女卑” 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先进社会性别文化是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建先进社会性别文化是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重要保障。 先进性别文化是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变迁和发展的产物, 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发展的文化, 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男女平等是先进性别文化的核心。 但纵观中外,比较起来,对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性别文化表示担忧和同情。 诸如非洲一些国家,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是由来已久,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论述。 单说我们国家,虽说作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化战略,社会性别主流化近年来在我国得到稳步推进。一些城市也渐渐接受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在广大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女婴被弃,被歧视的现状深深令人担忧。故此,我认为我国的社会性别文化方面的工作做得不算成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标很明确,道路艰辛难走,宣传、立法、道德等方面尚需进步与完善。我以为当代中国先进性别文化的价值应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满足男女两性生存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性别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服务;另一方面更要满足男女两性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完美性、高尚性、超越性的需要。这样的性别文化才有资格称之为先进性别文化,这样的性别文化才具有推动男女平等,实现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基础和永恒动力。 在我国传统的性别文化中,从最初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中女性占主导地位,承担着几乎所有的劳动力再生产和大部分的经济生产任务,男性只是承担诸如传授技能的任务。这期间男女两性除了生理上的天然差异之外,心理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女性本身具有的孕育、哺育的特点,逐渐失去了参加经济生产的权力,主要承担人口生产的任务,当女性承担的人口生育工作日渐家庭化以后, 她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便不断被抹煞, 而成为男性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 女性在家庭中开始失去经济地位, 变成了“生孩子的工具” 。在这种家庭分工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男女两性特定的不同活动方式势必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后代, 使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得以代代传递和延续。 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儿童, 从小到大就潜移默化地受这种传统性别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儿童出生后, 随着生理的发展, 男孩会在父亲式活动方式的影响下, 不知不觉地模仿和参与男性的各种活动.女孩会在母亲式活动方式的影响下, 不知不觉地模仿并参与女性的各种活动。在家庭之中, 父母还会不自觉地按传统的性别文化方式引导、教育儿童, 从而强化传统的性别意识。 即使在现代的家庭中也还是可以见到女儿与儿子一样娇惯, 一样读书, 一样考大学, 平等相待。然而, 在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性别提示仍时时可见。价如, 母亲会斥责与男孩子一起打闹嬉笑的女儿“别疯疯癫癫的, 没个女孩样!”夫妇俩同等学历, 同样职位, 也同样进取, 关系融洽。某日, 妻子的成就高于丈夫, 职位晋升, 可妻子发现丈夫的自尊心受到了损害, 夫妻间的共同语言少了, 妻子得小心典翼照顾他的情绪。妻子处于两难境地, 便开始反思这是不是我太强性别提示又回到了女性的“卑弱”上来了。如此的家庭性别文化氛围, 有碍于女性才智的充分挖掘和创新。 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歧视还体现在教育中,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深入人心,男子读书就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在我们现在看来,当时坚持读书有才学的女子才这样可亲可爱,如蔡文姬,祝英台,李清照,还有历史上有名的“秦淮八艳”,无不如此。 现在,这种性别文化其实在教育中仍在荼毒,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如果家庭条件困难,只能让一个孩子读书,那么这个孩子必然是男孩。 所以,我提出先进社会性别文化的核心是男女平等,而在现在要明确男女平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一是男女平等以承认生理性别差异为前提, 而不是男女绝对平等。男女在自然生理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同的自然遗传特性, 体力有大小、生殖功能有不同等, 因此他们在社会角色特征方面的确存在一定差异, 如少数性别文化具有相对单一的性别倾向。 二是男女平等是男女两性在权利、机会、人格上的平等和结果相对平等。要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享有与男子平等权利的前提下, 形成男女双方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相互独立, 相互扶持, 相互宽容的生存、生产、生活和发展平台。 三是男女平等以男女两性之间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衡量尺度如男女两性在商界总体的性别角色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在贸易和服务业中容易看到女老板的影子, 但在所有的商业领域崭露头角的还是男老板居多, 从而导致人们在领导能力印象及评价上, 往往产生先人为主的性别选择倾向。同对女性镇导者的分布状况成为她们寻求发展和变化的障碍。比如, 在行为中女性主管被认为更适合担任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科技研究、商业贸易等领域的工作;在组织内部, 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作为副手和中层管理者; 在分工方面, 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从事行政后勒、操作性和执行性的事物。 在此基础上,着力建设我国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实现女权文化和男权文化的二院对应统一。体现人文关怀。凡是反映将利益建立在牺牲女性任何一种利益基础上的文化,就是落后的性别文化。这些是先进性别文化的试金石。 不同: 在社会学中,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性别上的认同,不过也可以用来指人们根据他们所认为的性别角色现象而对个体所赋予的性别。当一个人的性别身分不同于他们的生理特征,他们可能会遇到性别焦虑症。 性别认同会受到各种社会结构的影响,包括了个人的道德立场、工作地位、信仰与家庭。所以需要个人的自我认知。强调自己的性别价值取向认识。 比如男子气的女生会爱与男生一起打球,或在行为举止上作出男性化的行为;而比较阴柔的男生可能会对女性化产生认同,而终日与自己的“姊妹”在一起。 现今社会性别文化与传统不同的很明显一点在于出现了同性恋的社会现象。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经历了由“犯罪”到“宽容”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的进步意义。 由于近年学生对同性恋有较多的认识,有不少学生都因为性别认同的问题而怀疑或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然而,草率地判定其为同性恋并不妥当。老师应该向学生先行讲解同性恋及性别认同的分别,以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若然学生的确是天生有同性恋倾向,当前主流意见以达成初步共识,认为应当帮助学生了解与接受自己,至于性别认同的处理方针则尚未明朗化,解决方法很大程度由处理者的立场决定。 这也是需要现当代社会环境所要处理的一个文化不同。需要从道德人文关怀,法制对待角度等方面进行处理。 最后,社会性别文化尚在探索前进阶段,关系复杂,涉及繁多,不一而足。故此,先做上述认知。还需要社会努力,性别区分,文化辅助。共同期待一个美好的社会性别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