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颈部解剖课件.ppt
正常颈部解剖,旁正中鼻咽顶后外侧壁(粘膜.淋巴)动眼神经头长肌,T1WI,T1WIC,正常解剖-鼻咽腔矢状面,SE序列分为五个等级信号差别,即高信号(脂肪),中等信号(肌肉)和低信号(咽腔气体、血管和骨皮质);在高、中信号之间者为稍高信号,在中、低信号之间者为稍低信号,MRI信号表现,(一)骨骼 咽部MRI扫描,常可显示做为咽部支架的上下颌骨、颅底及斜坡、颈椎、翼突及茎突的某一部分。这些骨性结构,其皮质部分因活动性质于很少,故为低信号,只能借助周围的软组织信号,显示其轮廓;伹含有脂肪的骨体,则呈高或稍高信号。茎突根部也含有骨髓,在轴位像上可表现为点状稍高信号结构,若完全化骨,则为低信号,此时,与其邻近的血管结构,只好按解剖部位加以识别。,(二)咽腔 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扫描方位上,形态各异。在轴位及冠状面扫描时,均居于正中线上,且有两侧对称的特点。这在矢状面扫描时,于距正中矢状面两侧相等的咽旁图像上,也可得到证实。咽腔因充满气体,与蝶窦、上颌窦均为低信号。粘膜上皮,因T1、T2弛豫时间均延长,特别是T2加权显示为高或稍高信号。圆枕是鼻咽部的重要标志,在轴位和冠状面像上,均显示为突入咽腔的小结节状影,在T1和T2加权像上,呈中等或稍高信号强度。轴位像其前方为咽鼓管咽口;冠状面像,咽口在圆枕下方,呈对称的三角形切迹,与咽腔气体相通。咽隐窝因充有气体为低信号。咽腔表面的粘膜和腺体,因含较多水份,具有稍长的T1值和明显延长的T2值;在T2加权时,呈稍高信号,容易与周围的肌肉形成对比。粘膜若介于骨皮质与咽腔气体之间(如冠状面或矢状面鼻咽顶部),因其两侧均为低信号,T1加权粘膜也可清晰显示。鼻咽顶部粘膜与骨板距离仅23mm。,口咽腔咽旁间隙(腭帆提肌外侧)边界清楚,内有咽静脉翼内肌软腭、上颌骨牙槽嵴,T2WI,T1WI,T1WIC,CT,(三)咽周肌群与邻近结构 在轴位像上,圆枕前外侧为腭帆张肌,后外侧为腭帆提肌。它们在鼻咽下部层面,汇合成单一肌性结构,称帕沙凡特嵴(Passavant ridge),投影于鼻咽前部及其两旁,呈中等稍低信号。在腭帆肌两侧,由内向外,可见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和嚼肌;后方有头长肌和头前直肌。这些肌肉均呈中等信号。肌肉周围因有薄层筋膜包绕(呈稍低信号)或有少量脂肪(呈高或稍高信号),故可分辨。在冠状面像上,可明确显示翼内肌上方起自翼突内外板之间,向下呈带状肌束行于咽腔两侧。翼外肌则呈块状投影于翼突的外下方。咀嚼肌群及其间隙,呈上下走行。软腭因含有较多脂肪,呈稍高信号;而舌的信号强度,通常高于咽部肌群。舌根和口底部因腺体较多,常呈混杂信号。鼻甲在T1加权为中等信号;T2加权为稍高或高信号。,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肿瘤(腔内),鼻咽部肿块,T2WI,T1WI,C+,侵犯途径前:翼窝、翼颚窝、鼻腔和上颌窦后:咽基底筋膜至椎前肌,进一步可累及椎体和脊髓(少见)外:咽旁间隙、咬肌间隙(颞下窝)、再后外至颈动脉鞘,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上:颅底、蝶窦和颅内浸润下:口咽,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侵犯途径,超腔侵犯判断标准,侧、后壁超腔:UICC 1997规定超出咽颅底筋膜MRI:显示咽颅底筋膜(周围肌肉、脂肪间隙、颈动脉鞘受累)CT:鼻咽部肿瘤未超出翼茎线(翼内板内侧与茎突外侧的连线)前面超腔:肿瘤超过翼内板游离缘连线,侵犯后鼻孔,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前至后鼻孔,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后鼻孔、头长肌,后:茎突后区,肿瘤侵犯,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外至咽旁间隙和颞下窝,T1W T2W C+,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下:口咽,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上至蝶窦,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上:枕骨斜坡、岩骨尖,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上:海绵窦,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上:破裂孔,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上:颈静脉孔、枕骨,上前:翼颚窝,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上:海绵窦、脑膜、脑干,T2WI,T1WI,C+,脑转移,范围广泛鼻咽癌,范围广泛鼻咽癌,63610鼻咽癌至鼻腔,鼻咽癌,中年男性多见,血涕、鼻塞、耳鸣等多为鳞状细胞癌,最常发生于鼻咽部侧壁和顶后壁早期咽隐窝闭塞或饱满,两侧不对称鼻咽部肿块,等密度或高密度,强化效应明显咽旁间隙变窄、消失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为多发区,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大多为中年人,亦有青少年患病者。病因与种族易感性(黄种人较白种人患病多)、遗传因素及EB病毒感染等有关。,EB病毒感染研究表明,EBV 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大部分角化鳞状细胞癌和几乎所有未分化的鳞状细胞癌都有EBV 的存在。全世界大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均感染过EBV,但只有少部分人成年后有鼻咽癌的发生。EBV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机体免疫系统对EBV感染的控制作用及EBV逃避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是研究的重点。机体免疫系统对EBV 感染的控制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来实现,近几年研究表明,EBV不仅能感染B淋巴细胞,还能感染T和或NK细胞,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环境与饮食环境因素也是诱发鼻咽癌的一种原因,在广东调查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的微量元素镍的含量较低发区高,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中镍的含量亦较低发区高。动物实验表明:镍能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生活中易接触甲醛的人群也容易患鼻咽癌。也有报道说,食用咸鱼及腌制食物是中国南方鼻咽癌高危因素,且与食咸鱼的年龄、食用的期限额度及烹调方法也有关。,遗传因素鼻咽癌病人有种族及家族聚集现象,如居住在其他国家的中国南方人后代仍保持着较高的鼻咽癌发病率,这提示鼻咽癌可能是遗传性疾病。,病理变化鼻咽癌最常见于鼻咽顶部,其次为侧壁和咽隐窝,有时可多发。肉眼观鼻咽癌可呈结节型、菜花型、浸润型和溃疡型四种形态,其中以结节型最常见,其次为菜花型。早期局部粘膜粗糙,轻度隆起。浸润型鼻咽癌粘膜可完好,癌组织在粘膜下浸润生长,以致于在原发癌未被发现前,已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 鼻咽癌绝大多数起源于鼻咽粘膜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该储备细胞是一种原始多能性细胞,可分化为柱状上皮,也可分化为鳞状上皮。鼻咽癌常用的组织学类型如下:鳞状细胞癌高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癌巢细胞分层明显,可见大量角化珠。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常无角化现象,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癌巢,癌细胞分层不明显。癌细胞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境界清楚,少数癌细胞尚可见细胞间桥。低分化鳞癌多见。根据癌细胞鳞状分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将鼻咽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分化三级。,腺癌多来自粘膜的柱状上皮。高分化腺癌极少见,癌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腺腔样结构。低分化腺癌癌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索条状或片状,偶有腺腔样结构或形成腺腔的倾向。未分化癌 主要有两个亚型。一型称泡状核细胞癌或大圆形细胞癌,旧称淋巴上皮癌。癌巢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与间质界限不很明显。癌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细胞境界不清,核大呈空泡状,核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楚,可见12个大核仁。癌细胞间常见淋巴细胞浸润。另一型特点为癌细胞较小,胞浆少,呈圆形或短梭形。癌细胞弥漫分布,无明显癌巢形成。恶性度较高。,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一、原位癌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尚未冲破基底膜,原位癌细胞增生,呈花蕾状或钉突状突向上皮下时,在癌细胞与其下的粘膜固有层之间仍然有清楚的基底膜将之分隔。鼻咽原位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细胞学的标准,其次考虑组织学的排列和结构。因此,必须从严掌握诊断鼻咽原位癌的细胞学标准,即其间变图像务必达到众所公认的程度。原位癌细胞较之正常上皮细胞,核浆比例增大,即其核面积显著增大。,二、浸润癌(一)微小浸润癌微小浸润癌是指基底膜被癌细胞破环,但浸润范围未能超过光镜下400倍的一个视野。细胞形态较原位癌异型程度明显,穿过基底膜呈浸润性生长。(二)鳞状细胞癌虽然鼻咽癌大多起源于柱状上皮,但是大多数鼻咽癌却是鳞状细胞癌。根据癌细胞鳞状分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将鼻咽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分化三级。,三、腺癌鼻咽腺癌与鼻咽鳞状细胞癌比较起来极为少见,尤其是在鼻咽癌的高发区。按组织发生学观点,腺癌必须是发源于腺体者。a.高度分化的腺癌:癌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癌巢较明显。有的癌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有的排列成高柱状导管样结构;有的呈腺样囊性癌或筛状癌的结构;有的为单纯腺癌。b.中分化腺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一定数量清楚的腺腔形成,但伴有部分未分化癌结构的腺癌,它们往往是上述高度分化腺癌进一步间变的结果,因此仍然保留部分高度分化腺癌的痕迹。c.低分化的腺癌:癌组织中可见清楚的腺腔结构,数量极少。大部分癌组织呈未分化癌的结构。肿瘤细胞呈泡沫状泡浆,Alcian蓝染色为弱阴性。,四、泡状核细胞癌大部分癌细胞核呈空泡状变的鼻咽癌即可称为泡状核细胞癌。由于它具有比较特殊的形态以及经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因此独立为一型。所谓核的空泡状变,是说核大而圆或椭圆或呈肥梭形。核面积是淋巴细胞核面积的三倍以上。核内染色质较稀少,因而使核呈空泡状;染色质每不均等地粘附于核膜内面,因而使之厚薄不均,菲薄的地方甚至类似核膜缺损。诊断鼻咽泡状核细胞癌,必须在切片中找到75%以上的癌细胞核呈空泡状变。其余不到25%的癌细胞可以是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或未分化癌,将诊断泡状核细胞癌的标准定为具有75%以上的呈空泡状变的癌细胞,是因为如此才能显示它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即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五、未分化癌癌细胞分布较弥散,常与间质相混杂。细胞中等大小或偏小,短梭型、椭圆型或不规则型,脑浆少,略嗜碱性。核染色质增加,颗粒状或块状,有时可见核仁。,扩散途径1直接蔓延肿瘤向上扩展可侵犯并破坏颅底骨,以卵圆孔处被破坏最为多见。晚期可破坏蝶鞍,通过破裂孔侵犯对颅神经,出现相应症状。肿瘤向下可侵犯口咽、腭扁桃体和舌根,向前可侵入鼻腔和眼眶,向后侵犯颈椎,向外侧可侵犯耳咽管至中耳。2淋巴道转移鼻咽粘膜固有层有丰富的淋巴管,故本癌早期即可发生淋巴道转移,约半数以上鼻咽癌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先转移到咽后壁淋巴结,再到颈深上及其他颈部淋巴结,极少转移到颈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转移常为同侧,其次为双侧,极少为对侧。3血道转移常转移到肝、肺、骨,其次为肾、肾上腺及胰腺等处。按照中国的统一划分,鼻咽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分为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包括大圆形细胞癌多形细胞癌梭形细胞癌和混合细胞癌等)和较高分化癌(包括鳞癌级腺癌等)。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分型则为角化型鳞癌、非角化型鳞癌和未分化癌。,检查(一)前鼻孔镜检查 鼻粘膜收敛后经前鼻孔镜可窥到后鼻孔和鼻咽部能发现侵入或邻近鼻孔的癌肿。(二)间接鼻咽镜检查 方法简便实用,应依次检查鼻咽的各壁,注意鼻咽顶后壁及两侧咽隐窝要两侧相应部位对照观察,凡两侧不对称的粘膜下隆起或孤立性结节更应引起注意。(三)纤维鼻咽镜检查 进行纤维鼻咽镜检查,可先用1麻黄素溶液收敛鼻腔粘膜、扩张鼻道,再用1地卡因溶液表面麻醉鼻道,然后将纤维镜从鼻腔插入,一面观察一面向前推进直到鼻咽腔。本法简便,镜子固定好,但后鼻孔和顶前壁观察不满意。,(四)颈部活检 对已经鼻咽活检未能确诊的病例,可进行颈部肿块活检。一般均可在局麻下进行,术时应选择最早出现的硬实淋巴结,争取连包膜整个摘出。如切除活检确有困难,可在肿块处作楔形切取,活检切取组织时须有一定深度并切忌挤压,术毕时术野不宜作过紧过密的缝合。(五)细针穿刺抽吸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的肿瘤诊断方法,近年来较为推祟,对疑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可首先使用细针穿刺取得细胞。具体方法如下:1鼻咽肿物穿刺:用7号长针头接于注射器上,口咽部麻醉后在间接鼻咽镜下将针头刺入肿瘤实质内,抽取注射器使成负压可在肿瘤内往返活动两次,将抽取物涂于玻片上做细胞学检查。2颈部肿块的细针穿刺:用7号或9号针头接于10m1注射器上,局部皮肤消毒后,选择穿刺点沿肿瘤长轴方向进针抽吸注射器,并使针头在肿块内往返活动23次,取出后将抽吸物做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六)EB病毒血清学检测 目前普遍应用的是以免疫酶法检测EB病毒的IgAVCA和IgA/EA抗体滴度,前者敏感度较高、准确性较低;而后者恰与之相反。故对疑及鼻咽癌者宜同时进行两种抗体的检测,这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对IgAVCA滴度1:40和或IgA/EA滴度1:5的病例,即使鼻咽部未见异常,亦应在鼻咽癌好发部位取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如一时仍未确诊,应定期随诊,必要时需作多次切片检查,(七)鼻咽侧位片颅底片及CT检查 每例患者均应常规作鼻咽侧位照片和颅底照片,疑及鼻旁窦中耳或其他部位有侵犯者,应同时作相应的摄片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应作CT扫描,了解局部扩展情况,特别需要掌握的是咽旁间隙的浸润范围,这对于确定临床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都极为重要。(八)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已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方法简便、无损伤性、病人乐意接受,在鼻咽癌病例主要用于肝脏颈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结的检查,了解有无肝转移和淋巴结密度有无囊性等。(九)磁共振成象检查 由于磁共振成象(MRl)可清楚显示头颅各层次脑沟脑回灰质白质和脑室脑脊液管道血管等,用SE法显示T1T2延长高强度图像,可以诊断鼻咽癌上额窦癌等,并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临床表现(一)回吸性涕血 早期可有出血症状,表现为吸鼻后痰中带血,或擤鼻时涕中带血,早期痰中或涕中仅有少量血丝,时有时无。晚期出血较多可有鼻血。(二)耳鸣、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 鼻咽癌发生在鼻咽侧壁侧窝或咽鼓管开口上唇时,肿瘤压迫咽鼓管可发生单侧性耳鸣或听力下降,还可发生卡他性中耳炎,单侧性耳鸣或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等,是早期鼻咽癌症状。(三)头痛 头痛为常见症状,占68.6%,可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早期头痛部位不固定间歇性,晚期则为持续性偏头痛,部位固定。究其原因,早期病人可能是神经血管反射引起,或是对三叉神经第一支末梢神经的刺激所致,晚期病人常是肿瘤破坏颅底或在颅内蔓延累及颅神经所引起。,(四)复视 由于肿瘤侵犯外展神经,常引起向外视物呈双影。滑车神经受侵,常引起向内斜视、复视;复视占6.2%19%,常与三叉神经同时受损。(五)面麻 指面部皮肤麻木感,临床检查为痛觉和触觉减退或消失。肿瘤侵入海绵窦常引起三叉神经第1支或第2支受损,肿瘤侵入卵圆孔茎突前区、三叉神经第3支常引起耳廓前部、颞部、面颊部下唇和颏部皮肤麻木或感觉异常,面部皮肤麻木占10%27.9%。(六)鼻塞 和单侧耳鸣肿瘤堵塞后鼻孔可出现鼻塞,肿瘤较小时鼻塞较轻,随着肿瘤长大鼻塞加重,多为单侧性鼻塞;若肿瘤堵塞双侧后鼻孔可出现双侧性鼻塞。人的鼻咽部与中耳腔之间有根相通的咽鼓管,它可以调节中耳腔内的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部鼓管开口的附近,癌肿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阻塞,鼻咽癌发生耳鸣的道理就在于此。因此,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单侧耳鸣,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上的男性,又有耳闭现象者,应高度警惕鼻咽癌的可能。,(七)颈部淋巴结转移症状 鼻咽癌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约为60.3%86.1%,其中半数为双侧性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常为鼻咽癌的首发症状(23.9%75%),有少数病人鼻咽部检查不能发现原发病灶,而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这可能与鼻咽癌原发灶很小并向粘膜下层组织内扩展有关。(八)舌肌萎缩和伸舌偏斜 鼻咽癌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至茎突后区或舌下神经管,使舌下神经受侵,引起伸舌偏向病侧伴有病侧舌肌萎缩。(九)眼睑下垂、眼球固定;视力减退或消失眼睑下垂、眼球固定与动眼神经损害有关,视力减退或消失与视神经损害或眶锥侵犯有关。(十)远处转移 鼻咽癌的远处转移率约在4.8%27%之间,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肺、肝等多器官,同时转移多见。(十一)伴发皮肌炎 皮肌炎也可与鼻咽癌伴发,故对皮肌炎病人无论有无鼻咽癌的症状均应仔细检查鼻咽部。(十二)停经 作为鼻咽癌首发症状甚罕见,与鼻咽癌侵入蝶窦和脑垂体有关。,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于2008年12月26在广州成立。对鼻咽癌的临床92分期进行了新的修订,形成“鼻咽癌2008分期”方案新分期最重大的突破,是确立了磁共振(MRI)作为鼻咽癌分期的首要手段。以福建省肿瘤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从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历时半年时间计划多家医院协作收集1000例鼻咽癌病例。要求建立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规范,形成统一的扫描技术及诊断标准,CT扫描轴位扫描定位线与硬腭平行,扫描范围从颞叶中部到C2椎体下缘,1毫米准直器宽度,2.55毫米螺距,1毫米重建层厚,冠状位及矢状位平面重建;C2水平以下5毫米连续扫描全颈至锁骨上区(胸廓入口处)。,MRI扫描1.MRI扫描序列平扫:(1)横断位T1快速自旋回波(Axial T1 FSE)(2)矢状位T1快速自旋回波(Sagital T1 FSE)(3)横断位T2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Axial FSE T2fs)或横断位质子密度脂肪抑制自旋回波(Axial PD fs)(4)冠状位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 Coronal)(5)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强:(6)横断位T1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Axial T1 FSEfs+Gd)(7)冠状位T1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Coronal T1 FSEfs+Gd)(8)如后颅窝中线结构受累,行矢状位T1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Sag T1 FSEfs+Gd)增强扫描必不可少,有利于观察筋膜等软组织结构、脑膜病灶、淋巴结的强化模式及原发灶的浸润范围等,提出重视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T2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 FSE fs)是显示骨骼结构的经典序列。质子密度脂肪抑制有类似效果,用于颈部有其优势。在增强扫描中,只有抑制了高信号的脂肪,才能较好的显示轧剂的短T1效应(即高信号)。,MRI扫描平面 轴位与第3颈椎垂直;冠状位与第3颈椎前缘平行。,MRI扫描范围以上序列中,应有2个以上成像序列覆盖范围从颞叶中部到胸廓入口,建议采用:(1)STIR Coronal;(2)Axial PD fs或Axial T2 fs(3)+Gd T1 FSEfs Cor。,鼻咽癌2008分期T分期T1:局限于鼻咽T2:侵犯鼻腔、口咽、咽旁间隙T3:侵犯颅底、翼内肌T4: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内(海绵窦、脑膜等),N分期N0:影像学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证据N1a:咽后淋巴结(a)转移 N1b:单侧b、a区淋巴结转移且直径3cm;N2:双侧b、a区淋巴结转移;或直径3cm;或淋巴结包膜外侵犯N3:、b区淋巴结转移,M分期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 期:T1N0M0 期:T1N1a-1bM0,T2N0-1BM0 期:T1-2N2M0,T3N0-2M0a期:T1-3N3M0,T4N0-3M0b期:任何T、N和M1,建立规范报告书写参考模块,书写报告时可在参考模块的基础上根据比例的个体特点进行描述,避免遗漏。主要从原发灶及其向各个方向的浸润、淋巴结、颅神经等方面描述。双侧对称结构的描述,单侧受侵时应明确左或右侧,双侧同时受侵时应注明双侧并以哪侧为著。,原发灶:鼻咽壁增厚(或咽隐窝粘膜)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该肿块最大横截面约为厘米厘米(应标明序列号和层面号:Ser.Image),高约为厘米(Ser.Image);信号及强化特点。例如:鼻咽顶后侧壁增厚(以左/右侧为显著),左/右/侧壁/咽隐窝区粘膜不规则增厚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T1WI-FSE呈稍低信号,T2WI-FSE(fs)或PDWI-FSE(fs)呈高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肿块最大横截面积约为cmcm(Ser.Image),高约cm(Ser.Image)。,原发灶向各个方向浸润:向前:经双侧后鼻孔/超过双侧上颌窦后缘连线累及鼻腔、鼻中隔、左/右/双侧鼻甲,翼突内外板(T1WI-FSE呈低信号或失脂肪信号,T2WI-FSEfs或PDWI-FSEfs呈高信号)。向外侧:突破(左/右/双侧)咽颅底筋膜累及咽旁间隙、咽鼓管软骨部、累及翼内、外肌,咬肌、颞肌/肌肉境界不清,累及下颌神经周围等颅神经。向下:肿瘤超过第2颈椎下缘平面累及口咽;超过第3颈椎下缘平面累及喉咽。侵犯软腭、硬腭、腭扁桃体。,向上:侵犯颅底,(左/右/双侧)蝶骨、蝶骨大翼、翼突、斜坡,岩尖、枕骨基地部,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增强后见强化,累及颞下极。向后上:累及脑膜,脑膜呈不规则局限性、弥漫性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T1WI-FSE呈低等信号,PDWI-FSE(fs)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累及颈静脉孔。向后:累及(左/右/双侧)咽后间隙脂肪信号消失,椎前软组织、椎前间隙、头长肌、颈长肌,第一颈椎骨质及其周围、椎管内。腮腺:脂肪信号消失 左/右/双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粘膜增厚,窦腔及左/右/双侧乳突小房及中耳腔PDWI见高信号,窦壁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分布特点(成串、成簇肿大淋巴结),测量最大者的最大横断面的最大径和最小径(Ser.Image)。重点描述典型淋巴结的特点,即边缘不规则,突破包膜、浸润周围邻近结构(周围脂肪模糊或消失),淋巴结相互融合,中央坏死,增强扫描呈边缘环形强化。,MRI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标准,包括:最大横断面图像上淋巴结最小径10mm;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同一高危区域*3个淋巴结,其中一个最大横断面的最小径8mm;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征像包括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淋巴结相互融合);咽后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的最小径5mm。,.颅神经周围浸润:直接征像包括神经增粗、不规则强化。间接征像包括圆孔、卵圆孔、舌下神经孔间隙有否异常(增宽或不规则破坏);神经所支配肌肉的去神经营养性改变。,放疗后随访,肿块消退获残存放疗后复发颅底改变放疗相关肿瘤,放疗后纤维化腔壁软组织萎缩放射性脑损伤副鼻窦炎性渗出,推荐放疗后3月初始复查,头2年内每6月复查一次,放疗后随访,肿块消退,放疗后随访,43777 萎缩,放疗后随访,43777 复发,放疗后随访,淋巴结复发,放疗后随访,放疗后坏死,T1WI,T2WI,C+,放疗后随访,53751 颅底修复,放疗后随访,53751 颅底修复,放疗后随访,放疗结束,放疗后一年,放疗后纤维化,放疗后随访,放疗后纤维化,TIW,T2W,放疗后随访,放疗后颅底改变,放疗后随访,放射性脑损伤,放疗后随访,放射性脑损伤,放疗后随访,放射性脑损伤,放疗后随访,放射性脊髓炎增强有强化,放疗后随访,放疗相关肿瘤,1.放疗史 2.放疗野内 3.病理不一致 4.5年间隔,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舌骨上水平,在头长肌外表面,位于颈动脉鞘和鼻咽气道之间。儿童中可见,35cm。上、中颈内静脉链和上群脊副神经链多见,淋巴结转移,大小:頦下、颌下15mm,咽后8mm,余颈部淋巴结10mm形态:圆形代替原来的“豆形”成群获多于3个,中央液化坏死结外浸润,淋巴结转移,T2W T1W 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