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关于春节民俗习惯变迁的调查.docx
毛概论文关于春节民俗习惯变迁的调查春节民俗习惯变迁的调查 :每年正月初一的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21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春节 民俗习惯 传统 变迁 发展 一、 关于中国春节的现状: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发生不小的变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重新受到了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文化的崭新发展,伴随着许多春节 1 民俗习惯的面貌改变。春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单是象征中华文化的代表活动,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一个新的窗口。现在更多的人会在春节给自己一个全年休憩的闲暇,更多人以此机会与亲友相聚,春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庆祝活动。 除了这些以外,中国的春节也有了一些别出心裁的形式。其中受到热切关注的,便是“中国年”在其他国家的举办活动。华人遍布全球,在美国,“中国年”已经成为例行活动,每年都有许多华人组织并参与其中,当地美国人也受到感染,在多年前已经与我们共享这一佳节。前些年,西班牙、俄罗斯等官方分别于中国*合作,为了宣扬各自的文化,分别举行国家年活动。在巴塞罗那、在莫斯科,春节的感染力已经超越了它最初的节日意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共享的桥梁。春节,也就是中国年,依然焕发如青春的活力。 二、 传统民俗习惯与中国春节: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传统的过年形式中是必不可少的。换种说法,民俗习惯,什么节日,人们做些什么,这才是节日的精髓。脱离了人民的活动,所谓节日也就仅是日历上的一张彩图,再怎样缤纷也只能没有灵魂。所以,传统民俗习惯与中国春节息息相关,看这些习俗的变迁,也就是春节改头换面的最直接表现。 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从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各地流传的2 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不难看到,这些民俗习惯虽然普通,却是中华儿女大多坚守了数百年的东西,正因为有了这一切,春节才能够称之为“春节”。民俗习惯得以保留,节日才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久久延续光辉。春节尤为如此,作为中华民族在一年中最盛大的日子,当习俗被遗弃,春节的意义绝对会随之淡去。跳出春节,看看中国其他的一些节日。如“七夕”,也有称作乞巧节。笔者通过资料搜集,发现有一种名为“巧果”的迎接食品,但之前却从未听说。对“乞巧节”的理解,大概只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和家乡独有的“七姐诞”。可以想象,作为民族习俗支撑起的中国节日,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其民俗习惯。回到春节这一话题,我们简单了解后不难得出结论,春节民俗习惯的变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更影响着其节日的本身。 三、 个别地区的春节习俗对照分析: 春节是全国性的节日,由于文化地域的差异,各自的民俗习惯不尽相同,有些部分还会相去甚远。经过长期的发展,遗留下来的春节习俗更加各有特点。以下将通过四个地方的对比,研究地方春节习俗的异同及其变迁。 首先,是华南地区的广州。广州地处中国南方,有自成一系的粤语,有异于中原大陆的文化底蕴。古有“南蛮之地”一说,其实也是说明这片土地的特殊性。在今天,广州依然保存有春节中传统的民俗习惯,同时也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沿革。其中最有特色的当3 数迎春花市,买年桔,置迎春的花卉,是现代广州乃至广东人都必定会参与的春节活动。根据采访,我们了解的是广州南边的番禺区钟村街道。此处除了遵从一些固有的春节习惯以外,有主帅公“出会”的盛大巡游活动,这也可以说是钟村最具特色的春节习俗。根据了解,这项特色活动实则已经停办了几十年,直至近些年重新修葺了康帅庙,重塑康公像,才根据历史和老人口述,办起了这一盛事。而龙狮活动在这一中国龙狮文化之乡更是异常活跃,每逢春节,处处都洋溢着强烈的地方春节文化气息。 然后,我们回到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河南。根据我们在河南郑州的采访,或者由于地域和人文思想的影响,此地的春节习俗基本与中国大多数地方一致。保守、守成既是长盛发展的保障,更是创新发展的障碍。此地的春节民俗习惯倾向于传统和常规,按照老一辈的经验点滴传承。而近些年来的变化,基本就是原有习惯的一点简化和消却,可以说,民俗习惯的变迁,在河南普遍的现象即是渐渐逝去。可以看到的一点是,这里向全国散下了经久不衰的历史传统,但在今日,其自身也因为时代的原因,将这点血脉慢慢耗去。 在中南地区,我们分别在湖南永州和湖北黄梅进行了简单的采访。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永州这一湘南小城在春节民俗习惯中也有着其特色。它的一些民俗习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朴素。永州人在春节会做一道白萝卜的菜,寓意清白干净,这种习惯能够很好地维持,同时也不难看出永州人生活的味道。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春节习惯,便是主人家在接待春节来访客人时,常会挽留他们留宿,并且将象征最高4 招待的主人房都让出来。从中,我们不难看见,或许是地域原因,永州人远离尘嚣的大城市,在素雅的环境里保存着专属于他们的春节习惯,或者说是一种美好的品质。相比来说,湖北黄梅曾经拥有非常有特色的春节民俗,包括有“出天方”、“请春客”。这些有代表性的习俗甚至都是大家不曾听说的,可见其唯一性。出天方,是新年第一次开门举行的仪式。旧时,大门上的合缝处贴着写有“开门大吉”、“出方大利”的红纸条,开门时自然撕成两半。开门后立即放鞭炮。乡下是先在祖堂里把鞭炮点燃,从屋里往外放,对天地作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子里的东南西北各方都要进行一次,以求方方大利。鞭炮一放,表示新的一年生活从此刻开始,是一件很庄重很严肃的事。请春客,又叫“出方”,初七左右请男客,十五日左右请女客,家族内初三之前请。现在人怕麻烦,男女客一块请。刚娶回的新媳妇大年初一的上午,本房族家家都要请喝糕饼茶。新女婿初二到岳父家拜年,家家要请其“出方”,因为家家都到,所以称作“转沿”。但由于社会发展,久而久之,这些习惯都已经失传,仅仅记载在史料之上。 通过以上几个地方的调查,我们对于地方的春节民俗习变迁惯有了一个比较立体的认识。四个地方涵盖了沿海与内陆、大小城市、南北之域,有代表性地看到中国春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的民俗习惯变迁的情况。对照后不难发现,处于沿海,面向开放的广州地区,创新的意识更强,对待一切都有更前的独立性。因此,其习惯习俗在变迁过程中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改造性,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出现新的形式。这些春节传统习惯的变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或者改变原本的意义,或5 者从时代抹去。不过,在这之中,传统而源于农村的习俗更多地在消逝,一些新的习惯也随之而来,但明显,我们能看到的春节习俗已经越来越少。至此,我们深入地研究,对其因作了一定深度的探讨。 四、 春节民俗习惯定向变迁的原因: 年味变淡,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民俗习惯的简化。习俗习惯的消逝,有其必然性。所谓存在即合理,过去的很多习俗都是源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的。而今天,农村慢慢发展向城市的方向进化,一些不适应的东西自然湮灭。如果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没有人会扼杀。不难看出,对喜欢现代节奏、喜欢浪漫刺激、喜欢创新追求的现代人来说,年味淡了,不是因为没有年文化,而是年文化太“穷”。对于现代生活来说,传统的年文化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加之随着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年文化活动已经失去了它的诱惑力。而一个时期以来赋予新的年文化内容,又拘泥于文艺晚会、灯展、游园等单一模式,缺乏新内容,缺乏新形式,缺乏刺激,也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年文化追求。而这些年文化的反映和载体显然就只能是多彩的春节民俗习惯,因此,很大程度上,要保护好我们的春节,就先要继承与发展好这些民俗习惯。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就如今春节的人民习惯来说,拜年、压岁钱、春联、舞龙弄狮、团年饭等等,许多都依然在延续着,或者形式有所不同,或者含义依然变更,但毕竟这许多春节的精华民俗还保留着。能够看到,们对春节习俗的繁琐还是可以接受,虽然认为其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可是这一传统仍被人们所认可和接纳。从工业革命、经济社会、信息时代,进化中,我们无法避免地要去抛却很多6 东西,综合我们采访的结果,不难总结出:消逝,每天每地都在上演。原因,大概有以下这些。第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瞬息万变,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两餐温饱已经不是大众的追求,与其像以前集全年的努力准备一顿丰盛晚餐,还不如周末上馆子吃个自助餐;而过年是人人之间拜年也逐渐利用了互联网、手机等新的通讯方式,这样一来,许多旧时的民俗习惯就派不上用场。第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反而减少了。第三,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反差甚于强烈,故而的确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却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农村是大多习俗的产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这般消逝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所谓变迁,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存在。由于春节的民俗习惯有很大一本分是根源于古老的传说的,其中更是免不了有封建迷信的元素。时至今日,这些元素明显已经不适应发展,但民俗习惯本身却能够继续保留。不同的是,它的含义、影响脱离了原先的起源,但时代赋予了新的寓意和生命力,使其在春节中依旧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习惯。像舞龙、舞狮等,原先的辟邪之物,现在是春节必不可少的观赏性节目,并且是世界范围内,中国春节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延续除了是变迁的一种形式,更加是保护好其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缕曙光。 五、 文化的延续: 现阶段的中国春节民俗习惯,在发展延续,也在黯然流失。但是,精神不容丢弃。发展不仅是简单继承,在采访中,受访者其中的一点7 建议十分值得参考。想要保护好中国的传统节日,保留这些流传已久的民俗,无须固守,应该创新形式,为这些习俗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在我们这一代,不带还想着春节驱赶年兽、神仙上天庭汇报等神乎的东西。时代应该以人为本,怎样让大众欢乐度过佳节,怎样用多彩的节日风俗传承中华民族之志。变化是必然,历史巨轮也不容逆转,我们做的是为春节民俗习惯找到一片适合的栖身之地,焕发新的光彩。 春节的多重民族含义注定其民俗习惯在时代变迁中需要合理地继承和扬弃,民族文化需要我们彼此努力呵护。春节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应对,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因而,在今天,在这里,从保护和发展春节民俗习惯开始,爱惜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的辉煌文化! 六、 参考文献: 美国中文网 2011春节专题 中新网 XX年x月x日 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2011中国年”活动总结会议 新华网 中俄“国家年” 2007俄罗斯“中国年”专题 中国民俗学网 XX年x月x日 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的传承 百度百科 “春节”词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