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教育学复习资料 .docx

    • 资源ID:3110970       资源大小:43.4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复习资料 .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整理 教育学 1、教育本质概念: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B、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3、教育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以及社会中每个成员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5、教育学主要揭示两大教育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规律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a、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b、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 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条件: 合理的社会条件,是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 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与环境因素相一致。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a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b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c适应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教育要有针对性。 d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尊重发展的生命性和可能性。 e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问题:为什么教育要适度超前生产和发展? 1 教育目的: 1、概念: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3、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为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力量 学制 一、我国历史上有多少学制 癸卯学制 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课 程 1、依据课程的组织形式划分: 学科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来设计课程。根据其包含学科门类多寡不同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两种:分科课程:根据各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设计的课程。 从学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科课程在所有课程的类型中,历史最为长久。孔子教学生“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古希腊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七艺” 。 分科课程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易教易学。但课程缺乏知识间的整合性和联系性,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有几种组合形式: 2 融合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揉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把地理、历史合并“社会研究”。 综合课程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但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以代替学科作为课程的基础。一般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四类:社会动机建设动机表演动机4游戏动机。 活动课程的长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活动课程的缺陷: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依据课程的内容划分,形式课程和实质课程 依据课程的呈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划分为: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各种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课程的特点:隐蔽性 整体性 易接受性 持久性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当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目标一致时,对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显然有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当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时,对显性课程起着完全相反的教育作用。 隐性课程的构成因素复杂多变,易被忽视。我们应有意识地设计和优化学校隐性课程的结构,尤其应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教师人格力量的教育意义。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 学习结果 计划性 学习环境 隐性课程 非学术性知识 无计划 渗透性 显性课程 学术性知识 有计划 课堂教学 教学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3 教学以传授和学习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 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与教育相互统一的规律 五、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巩固性原则 六、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1、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依据学科和教材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启发式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1、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班级上课制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3、优点:教学效率高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4 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缺点: 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 上课中心环节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组织严密 语言清晰 师生积极性高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考试与评价 微型教学:P327 德育: 一、概念: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培养学生道德选择、道德思维、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班主任教师 2、受教育者学生个体、政治课教师、学生集体、学校领导、课任教师、全体教职工 3、德育内容一定社会道德规范、思想观点、政治立场 4、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和交往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5 五、实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六、中学德育方法 、说理法-知 1、概念:说理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方式摆事实参观、访问、调查等。讲道理讲解、讲演、谈话、报告、讨论等 3、要求 明确目的性,要有针对性; 掌握一定的说服技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感; 要善于抓住时机; 以诚待人,以理服人; 教育者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榜样法-情 、陶冶法-情 、概念:陶冶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冶炼的教育方法。 、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要求 (1)创设良好的环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实际锻炼法-意、行 、概念:实际锻炼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和训练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方式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培养优良品德。 让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6 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贯彻要求: 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 要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 要帮助学生进行认真总结。 、自我教育法-知、情、意、行 、奖励与惩罚法-品德评价 教师 一、根本任务: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二、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三、性质: 教师职业的创造性 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 1、教师职业天职是“学高为师,身正为德”。 2、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3、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独立自主权。 4、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5、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教师职业的社会性 四、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 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 1、精通1-2门学科专门知识与技能 2、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 3、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7 教师的能力素质 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5、社交能力 教师的身心素质 1、健康的体质 2、高尚的情感 3、坚强的意志 4、时代的性格 (五)教师的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与态度 2信息知识与技能 3信息应用与创新 4信息道德与规范 班主任工作 一、 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促使全班每一个学生德智体 等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二、工作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1班级班集体 2集体形成的标志 3如何培养良好班集体 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健全组织,形成班集体核心 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非正式群体教育工作 组织班会 第一、主题的选择与设计 1主题的种类 季节性主题 问题性主题 模拟性主题 知识性主题 系列性主题 即性性主题 实践性主题 2确定主题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3确定主题的程序 精心观察,深入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广泛拟题,充分酝酿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偶发事件中的主题确定 第二、充分准备 8 第三、具体实施 第四、反馈巩固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活动内容 教育目的 活动时间 活动安排 活动准备 反馈巩固 三、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深入了解分析原因。 热爱关心后进生。 善于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 要反复抓,抓反复。 争取学生家庭的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附:几个代表人物: 1、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生教育制度、论证班级授课制度、规范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原则,反封建、建立新的教育学科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赫尔巴特:德国 普通教育学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强调教学的教育作用,我国“五四”以前的学校教学深受赫尔巴特的影响 3、 杜威:美国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创立者,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之父 反对传统的教学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 4、马卡连柯:前苏联 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他的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提出了劳动与教育并行的原则。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统一的教育原则 9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复习资料 .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