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重点.docx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重点第一章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假设: 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系统设计的教学能够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发展 3、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而阶段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 4、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5、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系统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在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连接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也是一门设计学科,它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 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 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学习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 学习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 学习教学设计可促进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学习需要的含义: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学习需要的分析有时也称为“前端分析”、“学习需要的评价”。它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习需要分析的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 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学习需要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需要(即学习者的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 2、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状况,它包括现有的和将来应该达到的状况。 3、注意协调参加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和差距尽可能接近的看法。 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要避免用方法或手段找问题,避免确定问题之前就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5、需要分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和进行检验。 1. 学习需要要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分析对象,切实按照学生的具体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2. 应该在学习需要中不断地反映社会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 3. 一定要深入实际,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4. 要经常进行学习需要分析,以保证所得到的学习需要是有效的。 5. 注意协调参加分析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值和差距的一致看法。 6. 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避免在确定问题前就跳跃到寻找解决的方案的阶段。 7学习需要分析的作用仅仅是确定教学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8需要分析要经常在实践中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作出检验。 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地位: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学习需要分析有助于理顺问题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 控制功能 激励功能 中介功能 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a.认知学习领域目标 b.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c.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 b.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果 e.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指明了方向。 3、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1、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2、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 3、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以揭示顺利完成该目标所具有的外显和内隐的过程,把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 4、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1、认知/动作类教学目标阐明方法ABCD模式: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A对象: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 (Behavior): 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 C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2、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方法-表现目标陈述法 情感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等。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表述。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常要分析、阐述的是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即课时目标。在设计课时目标时,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保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2、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在设计和阐明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设计出具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之间集,并准确的进行分析和描述。 学习目标的定义: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学习目标的撰写: 五要素目标表述法: 学业行为的情景 习得能力的类型 学业行为的对象 运用习得能力的具体行为 与学业行为有关的工具、条件或限制 ABCD法:教学对象 行为 条件 标准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避免了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 结合的具体做法:在陈述学习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仍然要采用前面所讲的ABCD法。 大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并能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细节特征;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性更为加强;注意更为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在情感方面已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学习动机倾向于信念型。社会参与意识很强,深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我调控也已建立在日趋稳定的人格基础上。 成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 实践经验丰富 自学能力、自律性独立性较强 参与教学决策 注重教学效率 初始能力(从学习者角度)的确定: 1、预备技能: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目标技能: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学习者学习态度:对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疑虑、偏爱或误解 教学起点的确定: 1、了解学习者对学习的关学科内容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2、了解学习者对目标技能已掌握的程度 3、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 起点水平分析包括下述三方面: 1、对预备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对目标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3、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如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 学习风格的含义: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作出相应反应。 分析场依存型和场独立性学习者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场依存: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性。 场独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性。 优势 劣势 场独立型: 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 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主观 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喜欢 个人独自学习,不太容易受外 界的影响,对于他人的评价有 自己的看法,不受外界环境的 干扰,偏爱自然学科 场依存型: 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化、 表现较为谨慎,不愿冒险,但受到批 条理化的材料,喜欢与同伴在一 评时,很容易受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注意环 下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学习 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环境,受 欠主动,受外在动机支配 大家的欢迎,偏爱社会学科。 冲动型和沉思型的学习者的优势、劣势: 优势 劣势 冲动型: 倾向于迅速完成,能抓紧时间 容易考虑不周 遇到问题不懂就问,常向他人请教 缺乏对问题深究细问 沉思型: 态度填重,做比较有把握的选择 速度比较慢 善于独立思考 不愿提问 情绪稳定,能按计划学习 学习动机的定义: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前绩效) 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 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网络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策略:1、尽量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不适应 2、关于学习策略缺失或不当的策略 3、对于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策略 4、非认知方面的适应问题的对策 5、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6、网络学习情感交流对策 7、构造虚拟学习共同体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区别: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教学方法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且是为教育者熟知的一些教与学的方式,任一种可取的教学方法都可从中体现出某些教学原则的渗透。而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通使用,它的稳定性相对来说不足,而更具有灵活性。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要获得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要改善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结构 ,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应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素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2、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他的学生修改:预备、提示、比较、总结、运用 3、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运用巩固 检查效果 4、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1、引起注意 2、告诉目标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习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和迁移 5、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的步骤:学生定向 集体教学 形成性测验 矫正教学 再次测评 6、巴班斯基及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 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 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 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 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 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7、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步骤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 8、示范模仿教学策略:步骤动作动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发现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有的知识。 步骤:设置问题情境 假设检验 整合与应用 2、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步骤:搭建脚手架 进入情景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抛锚式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步骤:创建情景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4、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以随意的不同途径、方法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取同一事物和问题的多方面认识。 步骤:呈现基本情景 随机进入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 5、启发式教学策略:步骤-启发诱导 探究知识的尝试 归纳结论 变式练习的尝试 回授尝试效果 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6、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步骤-选择课题 解释探究的程序 搜集相关的资料 形成理论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分析探究过程 有四个基本要素:问题、资料、提示、反馈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 课堂讨论:教师通过问题和主题进行引导 角色扮演: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竞争:多个学习者或小组针对同一内容进行竞争性学习 协同: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伙伴:多个学习者一起完成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与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 狭义: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以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设计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突出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九个问题: 寻找适合中小学生研究的问题 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制定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掌握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教学资源 跟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活动要有效,努力做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优势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而不是仅仅为了传递书本知识 4、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的要求 第五章 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学习环境的特征:情境性 建构性 操作性 动态性 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和社会文化 资源:多媒体信息、网上信息等 工具:认知建构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等 策略:建模、支架、教练策略等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构造仿真世界的学习环境; 着重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教师成为教练和策略分析者; 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多种表征和观点; 教学目标应该协商而不是强加; 评估应该成为自我分析的工具; 提供工具和环境帮助学生用多种观点阐释世界; 学习活动应该由学生自我控制和协商。 教学媒体的含义: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教学媒体的发展:语言媒体阶段 文字媒体阶段 印刷媒体阶段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 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型媒体 非印刷型媒体 按感官分类: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试听型媒体、相互作用型媒体 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教学媒体 电声教学媒体 电视教学媒体 计算机教学媒体 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媒体 非数字媒体 新型教学媒体:多媒体、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虚拟现实特征:沉浸感、交互性、想象 流媒体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目标控制原则 内容符合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 条件满足原则 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共同经验原理 抽象层次原理 重复作用原理 信息来源原理 最小代价原理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问题表-问题表就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从而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某种教学情景的媒体 矩阵式-矩阵式通常按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教学功能和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判尺度可用“适宜”与否、“高、中、低”等文字表示,也可用数字和字母符号表示。 算法式-算法型通过模糊的数值计算决定媒体的取舍、一般首先对备选媒体使用的代价、功能特征和管理上的可行性等诸因素都各给予一个定值,然后按某些公式加以运算,比较备选媒体的效益指数,从而确定优选媒体。 流程图-流程图建立在问题表模型的基础上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描述对媒体的要求 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 做出最佳选择 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设计: 课堂氛围营造的一般原理:教师要“了解自己” 教师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目标” 教师要“了解从何开始” 课堂氛围营造的策略:民主教学 成功教学 灵活教学 双边教学 交往动机激发策略设计:使学生懂得社会交往的意义和目的 教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奉献于索取的关系 帮助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正确树立“自我形象” 战胜自卑,增加交往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调控策略设计: 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行为的调控策略: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及调控策略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第六章 教学评价的定义: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极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评价与测量的关系:测量与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测量是评价的基础和手段,评价需要借助测量的结果进行判断,而测量也需要评价,评价是测量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依赖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学习档案袋的含义:也称为成长记录袋,用于存放学生的学习作品。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档案袋的特征:(1) 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 (2) 作品的收集是有意而不是随意的 (3) 档案袋应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4) 教师要对档案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教学能力方面;教学方法方面;教学内容方面 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学生认知、情感及动作技能方面的达标程度;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教育性 科学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经济性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的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总结和帮助 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 创新性 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1、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 2、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3、评价对象广泛,不仅仅对传统教学系统的四要素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4、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组合 5、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于及时调整教与学,而且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降低了费用 6、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要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取不同类别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1、每个人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 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 3、这些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 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5、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 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 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构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七章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定义: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特点: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 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一般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项目定义 2、教学设计 3、系统设计 4、脚本编写5、数据准备 6、软件编辑 7、使用评价 8、形成产品 网络课程的定义: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课程开发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个性化 合作化 多媒体化 交互性 开放性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 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7、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我国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够 培训机构问题 培训者素质低下: 培训内容体系不完善 教师个人问题:经济、时间、动力等。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校长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应是道德的领导、价值的领导、思想的领导,应是先进理念的提炼者、传播者、践行者。 个体反思、群体合作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反思课程、反思自身的角色;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等多种主体合作的结果,合作精神本身是教育目标之一,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只有在平等、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产生。 校本发展机制的建立学校有自我评价、反思的机制;学校有自我设计、规划的机制;学校有自我发展、完善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