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可行性报告.doc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可行性报告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二一年七月目 录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1一、项目基本情况1二、建设项目编制依据2三、项目综述3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4一、是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迫切需要14二、是加快甘肃省煤炭开发,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现实要求15三、是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更好的服务甘肃省经济建设及西部大开发的需要16第三部分 建设基础的可行性18一、突出的行业区位优势,良好的外部建设环境18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不断完善的保障机制20三、特色突出的专业布局,立体优质的教学资源25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多元评价主体的质量保障27五、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创新务实的学习型领导干部队伍35六、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校外实训基地特色鲜明37七、注重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社会服务形式多样40第四部分 建设方案的科学性44一、指导思想明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44二、建设目标定位科学,前瞻性强44三、重点建设专业龙头地位突出,辐射带动面广45四、建设方案详实具体,切实可行47五、项目资金安排重点突出,建设进度安排科学合理48六、保障措施得力48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预期效果51一、形成互动互惠紧密型的产学合作长效机制,完善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51二、重点专业品牌效应突显,以资源环境为特色的专业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专业建设更为适应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51三、课程体系的职业特性更为鲜明,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更为突显,优质共享教学资源库内容更为丰富52四、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培养一批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52五、院内实训基地具有良好的“职业性、前瞻性、辐射性、开放性”,院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更为成熟53六、教学管理机制健全,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53七、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在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突破54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55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名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二)建设地点:兰州市城关区窦家山36号(730021)(三)建设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四)建设单位举办方:甘肃省人民政府(五)项目负责人:时宁国(六)建设周期:三年(2010年10月2013年10月)(七)建设项目内容:共包括四个方面十个子项目表1-1 项目建设内容序号子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一大气探测技术吴英成 教授项目二煤矿开采技术宋元文 教授项目三矿山地质龙 凌 教授项目四矿山机电高 峰 教授项目五气象类专业群袁爱宁 教授项目六采矿类专业群张 琳 教授项目七地质类专业群李凤贤 高级工程师项目八机电类专业群卢建兵 副教授项目九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祁克顺 副教授项目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鸿斌 副教授(八)项目建设总投资与构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总投资约9845万元。表1-2 项目建设经费来源单位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申请甘肃省财政支持国家气象局、华亭煤业集团、靖远煤业集团、窑街煤电公司资助学院自筹资金3329.63606.7537.12371.9比例33.8%36.6%5.5%24.1%二、建设项目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号);2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4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5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 4号);6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7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 14号);8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9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于意见(国发20063号);10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甘政发200681号)。11教育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4号);12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通知(甘政发200627号);1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1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1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8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818号16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8.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8号);19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三、项目综述(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 8号)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紧扣甘肃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丰富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综合办学水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成为带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二)项目建设总体思路和建设内容总体思路 按照“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原则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错位设置、非均衡建设、星级管理、专业群发展”的专业建设策略,项目建设拟选择大气探测技术(五星)、煤矿开采技术(五星)、矿山地质(五星)、矿山机电(五星)4个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最具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巩固加强传统优势专业,彰显气象与煤炭特色,使他它们成为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教学改革领先、人才培养质量高、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职专业。适度建设与其相对应的气象类、采矿类、地质类、机电类4个专业群所含有关专业,做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骨干专业群,使项目直接受益专业总数达22个。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表2-1重点建设专业及辐射带动专业一览表重点建设专业星 级辐射专业骨干专业 群人才需求状况发展思路2013年规模大气探测技术高空气象探测技术、应用气象技术、大气科学技术、农业与生态气象技术、防雷技术气象类急需,行业较强做大做强360煤矿开采技术矿井建设、金属矿开采技术、非金属矿开采技术采矿类急需,需求量大做大做强580矿山地质煤田地质与勘查技术、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水文与工程地质资源勘查类急需,需求量大做大做强460矿山机电选矿机电技术、矿井运输与提升、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类急需,需求量大做大做强580在资金的使用上,投入各重点专业建设的经费遵循了如下原则:81%左右用于重点专业建设,17%左右用于重点专业所辐射带动的专业建设,2%左右用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分配到重点专业的资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应占70%左右,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分别占12%左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社会服务三项投资经费共约占6%。分配到专业群的资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应占80%左右,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分别占10%左右。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大气探测技术、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矿山机电4个重点专业建设、4个重点专业所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四个方面。重点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6个方面。专业群建设。在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群内各专业资源,着重从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实训基地三个方面进行补充性建设,以便形成合力,实现群体发展。以学院为龙头,与区域内专业相近的有关职业院校联合,构建甘肃资源环境类职教集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用学院的办学优势,带动区域内源环境类职教院校共同发展。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实践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探索建立由集团内有关学校、企业、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董事会、理事会等管理组织及保障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全面质量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系统文件,规范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监控,注重反馈和及时改进,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以便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螺旋式上升。(三)项目建设目标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使项目重点建设专业实现由“传统优势”到“品牌”的转变,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综合办学水平,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教学改革领先、人才培养质量高、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具体目标 在办学机制创新、品牌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等九个方面达到相应的预期建设目标。目标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以学院为龙头的区域内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由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理事会等管理组织及保障机制,探索完善多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目标二:品牌创建。通过加强对4个学院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强化内涵,突出特色,使其实现由“传统优势”到“品牌”的转变,辐射带动4个专业群其它18个专业的发展。目标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要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目标四:实训基地建设。使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达到“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要求,完善“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运行机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目标五: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目标六:课程与教材建设。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开发30门以上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优质核心专业课程(包括配套教材、课件以及网络辅助学习包),搭建骨干专业群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每个重点建设专业建成2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目标七:教学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项目建设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目标八:社会服务。扩大气象、煤炭等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量,拓展服务功能,扩大面向行业企业的成人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扩大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增强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的能力。目标九:国际合作目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联系12个国外高职院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在引进先进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师资培训与培养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四)项目经费计划项目建设总经费预算 项目建设总投入9845万元。其中重点专业建设7951万元,按比例主要用于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社会服务与对外协作交流6个方面;4个专业群建设共投入1753万元,主要用于专业群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三个方面,为专业群发展提供共享型教学资源;141万元用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修订。表2-2 项目建设经费使用一览表建设项目子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建设经费(万元)所占比例重点专业建设大气探测技术、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社会服务与对外协作交流795180.7%专业群建设气象类、采矿类、地质类、机电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175317.8%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区域职教集团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210.3%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体系实施情况分析、体系的完善和修订、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1201.2%合计9845100%项目经费来源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总投资约为9845.4万元,其资金构成包括:中央资助的专项建设资金3329.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3.8%;甘肃省财政配套资金3606.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6.6%;中国气象局及华亭、靖远、窑街三大煤业集团资助53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5%;学院自筹经费237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4.1%。表2-3 项目经费来源一览表建设项目子项目名称建设经费(万元)经费来源(万元)中央地方企业自筹重点专业建设大气探测技术1971.4830.0498.157.0586.3煤矿开采技术2002.3855.0514.073.0560.4矿山地质2037.8839.0525.085.0588.8矿山机电1940.0805.6510.072.0552.6小计7951.53329.62047.1287.02287.8专业群建设气象类403.8352.851.0采矿类440.0358.042.040.0地质类424.0362.062.0机电类485.0425.959.1小计1752.81498.7214.140.0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219.04.08.0小计219.04.08.0质量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2052.032.036.0小计12052.032.036.0合计9845.43329.63606.7537.12371.9所占比例100.0%33.8%36.6%5.5%24.1%项目经费投向 项目建设以4个重点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适当建设4个重点专业所辐射带动专业,同时兼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遵照项目建设经费的使用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各子项目经费的投入方向。表2-4 项目经费投向一览表项目建设内容经费来源(万元)年度资金投入(万元)中央地方企业自筹合计201120122013重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172.0 29.8 201.8 49.0 91.0 61.8 课程与教材建设819.1 93.8 912.9 330.0 334.3 248.6 教学模式改革115.0 22.8 137.8 47.0 48.0 42.8 实训基地建设3329.6 2287.9 5617.5 2137.3 1908.0 1572.2 师资队伍建设809.0 115.8 924.8 301.0 319.0 304.8 社会服务132.0 24.8 156.8 51.5 62.5 42.8 小计3329.6 2047.1 287.0 2287.9 7951.6 2915.8 2762.8 2273.0 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151.1 27.9 179.0 61.9 58.5 57.6 课程与教材建设144.6 28.9 173.5 55.3 64.3 53.9 实训基地建设1202.9 157.3 40.01400.3 614.4 490.7 295.1 小计1498.7 214.1 40.01752.8 731.6 613.5 406.6 校企合作探索区域职教集团的建设途径4.04.08.08.0兄弟院校及合作企业调研、交流4.04.08.04.04.0总结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5.05.05.0小计9.04.08.021.012.04.05.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情况分析2.02.02.0体系的完善和修订12.032.034.078.040.038.0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40.040.020.020.0小计52.032.036.0120.042.058.020.0合计(万元)3329.63606.7537.12371.99845.43701.43438.32704.6所占比例33.8%36.6%5.5%24.1%100.0%37.6%34.9%27.5%(五)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进度控制计划将以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为内容,围绕四个重点专业、专业群、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大子项目设梯度稳定推进、分期实施。 2010年建设进度 完成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在组织专家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出项目实施方案和分年度执行计划,提出重点专业、相关专业和核心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报教育部评审通过并批复后,组织实施。2011年建设进度 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社会服务等项目任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项目的建设。到年底,完成上述项目本年度投资计划任务,并进行考核,将结果于2011年10月底前报教育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2012年建设进度 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急需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社会服务等项目任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项目的建设。到年底,完成上述项目本年度投资计划任务,并进行考核,将结果于2012年10月底前报教育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2013年建设进度 2013年6月底以前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7月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完成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总结,形成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向教育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办公室申请项目验收,月底前完成;8月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考核验收,形成检查验收报告和整改方案,月底前完成;9月对评估考核验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进行扎实的整改;10月底以前对整改情况进行再次验收,全面完成项目建设总体任务。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迫切需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千家万户。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生态平衡的迫切需要,是应对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199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气象局时曾指出:“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还存在气象队伍尤其是基层台站人才短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等突出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人才问题是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了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了气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充分发挥。2000年后,由于高校改革和办学方向的变化,开设气象探测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仅存2所,加之气象系统用人政策的变化,以及气象探测技术发展对人员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导致全国4000多个基层有人气象台站气象探测人才急缺,青黄不接,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知识结构都严重失衡。新补充人员多为师傅带徒弟,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现阶段急需补充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气象探测专业技术人员。2009、2010年国家气象局有关领导先后两次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调查气象探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2010年6月,在国家气象局主办的全国气象探测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国家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指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气象预报方面的差距不是装备而是基层气象探测人员的业务素质,装备目前是最好的,高素质气象探测人员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是充实我国基层气象台站技能人才队伍,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迫切需要。二、是加快甘肃省煤炭开发,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现实要求甘肃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总拥有量1428亿吨,居全国煤炭地质储量逾千亿吨以上的省、自治区中的第七位。同时,甘肃又是我国重工业相对集中的省份,各地分布着许多重工业基地,如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发电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耗能大户,对煤炭的依存度相当高。随着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展开,甘肃省国民经济总量中火电、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重工业增长将不断加快,煤炭消费量将迅速增长。据甘肃省发改委预测,2010年全省煤炭需求总量将达6770万吨,比2005年增长近一倍。特别是随着洁净煤技术和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煤炭将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煤炭消费将进一步加大,甘肃省煤炭工业对甘肃省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与快速发展的甘肃省煤炭工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作为科技载体和使用者的煤炭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却日益低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越是高风险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高。如美国煤矿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占到60以上。根据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对全省华亭、靖远、窑街三大集团公司的采煤、矿建、通风、地质、测量、机电、机械化、电气化8个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的调查,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仅为3.24%。全省乡镇煤矿近500个,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甚至有的小煤矿连看懂图纸的人员都没有,绝大多数是在摸索中积累经验的所谓“土工程师”。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讲话中特别指出:“煤矿等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技术人员短缺,是安全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抓紧研究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地矿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地矿类专业技术人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之一是煤炭,对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有利于甘肃省乃至西部煤炭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实现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的现实要求。三、是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更好的服务甘肃省经济建设及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较早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通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和近年来的跨越式创新发展,可以说,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综合办学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已经走在了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专业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主体骨干专业都是甘肃省乃至西部大开发急需的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十分火爆。气象、煤炭类专业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早就被相关大型企业订单圈定,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可以说,高就业率是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在短短的数年内实现跨越式飞速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客观前提。针对行业人才短缺和学院办学的现状,省上有关领导、有关部门高度关心和重视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省教育厅多次明确指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快发展,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力争在2010年达到9000人的办学规模,2015年达到10000人。甘肃省副省长郝远2009年4月在学院调研时要求学院:今后的发展要融入到甘肃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方向中来,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以学院为核心组建职教集团,开放实训基地、带动周边职业院校的发展,把学院建成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因此,对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既是学院加强内涵建设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促进甘肃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效服务甘肃经济建设及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第三部分 建设基础的可行性一、突出的行业区位优势,良好的外部建设环境政策支持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强省、工业强省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从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纳入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逐年提高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在3年建设期内,可以保证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本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同类专业水平,保证办学经费足额到位。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以及学生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兼职教师教学补贴等经费补贴机制,不断优化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环境。区位优势明显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甘肃惟一一所以气象、煤炭为特色的资源环境类职业技术院校,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和区位优势,气象、煤炭、地质、矿山机电等主体骨干类专业均为甘肃工业强省及西部经济发展人才紧缺的专业,受到了省政府、中国国家气象局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校省委书记陆浩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重要指示,为学院的定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原主管教育的副省长李膺、现主管副省长郝远、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以及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等省厅领导多次莅临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从政策、资金、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了倾斜和大力支持。中国国家气象局十分关心学院人才培养情况,2008年以来副局长宇如聪、人事司司长胡鹏、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邦中先后来学院调研人才培养及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并从教师培训、实训设备、科研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政府和行业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在软硬两方面的快速发展,学院基本办学设施、专业内涵建设目前已成为甘肃省最好的高职高专院校之一,2008年学院被甘肃省评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保证 学院多途径筹集资金,保证了快速发展对经费的需求。学院资金来源于四个渠道: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学费、科研及培训收入;三是银行信用投资;四是各类捐赠及其它收入。财政拨付给学院的各类办学经费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87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5005万元,增长了5.75倍,是省内高职院校中增幅和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院校。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增大逐年增强,2009年的学费、科研及培训收入达4346万元;2009年学院通过省政府信用平台获得开发银行贷款指标1.4亿元,截止目前国开行已向学院放贷0.88亿元,成为甘肃省高职院校中唯一利用政府信用平台获得开发银行贷款的院校;中国气象局近年来为学院气象实训基地投入设备总计85万元;华亭煤业有限公司、南京大桥仪器厂等8个合作单位为加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价值630万元的设备,用于校企合作办学。各级政府的关怀,行业、企业的支持,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不断完善的保障机制办学理念先进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探索总结学院在新形势下的办学理念。按照国家关于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院校的先进经验,凝练总结的“和谐教育”办学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学校发展的特点,“品质至上”的校训体现了新时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的本质要求。提出的“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创新活校、品牌名校”的发展思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了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五个关键点,凸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确立的“依托气象煤炭行业,辐射资源环境有关领域,立足甘肃、面向西部,以高等职业普通学历教育为主,大力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走市场化、开放式、多形式的发展道路”的办学定位科学准确,服务方向明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确定的“吃苦能力强、实干精神强、技术素质强、创新意识强”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切合气象行业和煤炭企业基层一线用人的实际。总结形成的以“两方参与、一条主线、三双措施、四个结合”10个核心要素为内容的“2134”“四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凸显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抓住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具有突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性。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以及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总体内容充实、明确,有丰富的内涵,有改革创新之处,有前瞻性的考虑,有理论依据及深度,树立了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体现了其独特的风貌,有启迪和借鉴作用。贯穿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订单式”教育初始阶段,学院的订单来源状况基本为:主动出击找“订单”、通过关系寻“订单”两种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为订单教育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订单内容基本为单纯的人数订单。近年来,随着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的调整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用人单位慕名而来,主动表达在订单培养方面与学院合作的意愿,学院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地位逐渐趋于平衡,企业也更多的认识到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与气象部门、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华亭煤业集团等57家大型用人单位相互配合,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共同体,企业全过程参与到人才订单培养中来,共定招生要求、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与实训基地、共授课程、共管质量、共建学生资助与奖励体系。为了加强、深化、落实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关工作,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培养学生建立服务企业的情感,确保学生不违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近年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是建立了定期和日常两种校企沟通机制。每学期开学前和学期末由教务处、订单学生所在系、企业人事(教育)部门有关人员就有关教学安排、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共商解决的办法。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采取及时不定期的协商;二是用企业名命名的冠名班。以此增强企业、学生、学校三方的责任意识,增强不同订单企业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三是设立企业奖学金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近年来,中电投新疆公司、宝丰煤业、金川公司、甘南州气象局等12家企业集团和行业部门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奖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奖励金额分为300元、600元、1000元,凡是成绩合格的订单学生都可获得奖学金。对于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企业还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或资助一定的学费;四是建立企业展示中心。学院于2008年在学院建立了一个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合作企业展示中心,由企业布展,介绍企业的发展前景,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由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共同体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较好地解决了企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有效高质量就业问题,得到了企业、学生、社会的广泛认同,较好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多样化的深度合作模式 以共同利益为结合点,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除订单培养外,还探索深化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多种机制与模式。“互为基地”。企业作为学校的学生实习基地、教师锻炼基地、新技术试验基地,学校作为企业的长短线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技术支撑基地。2004年以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省内为的218家气象台站、大型企业建立了“互为基地”的合作模式。“科研项目合作”。 依托学校的智力和信息资源,进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