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榕江总体规划文本09[1].3.10.doc
文 本目 录第一章 规划总则1第二章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第一节 县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2第二节 资源保护与利用3第三节 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第四节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4第五节 县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5第六节 城镇给排水规划5第七节 能源规划6第八节 县域电力通信工程规划6第九节 县域通信工程规划7第十节 城镇重要社会服务设施规划8第十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9第十二节 空间管制规划10第三章 城市规划区11第四章 城区总体规划11第一节 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11第二节 城市规模12第三节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空间管制与城区“四线”划定与管制措施12第四节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13第五节 城市建设发展时序13第六节 城区总体布局及强度控制14第七节 城区公共设施布局14第八节 城区工业用地布局15第九节 城区道路交通规划15第十节 绿地系统规划(强制性内容)16第十一节 城市风貌特色规划17第十二节 旧区更新与住房建设规划17第十三节 排水工程规划18第十四节 给水工程规划19第十五节 电力工程规划19第十六节 通信工程规划21第十七节 环境保护规划21第十八节 环境卫生工程规划22第十九节 燃气工程规划22第二十节 综合防灾规划23第五章 规划实施措施23第六章 附 则23附表一 榕江县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24附表二 榕江县县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表24附表三 榕江县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表24附表四 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24附表五 榕江县规划建设用地统计表25附表六 城区土地使用强度控制表(2030年)25附表七 城区道路规划指标一览表26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条 编制目的为了适应榕江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特编制榕江县县城总体规划。第二条 规划指导思想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基本思路,以构造榕江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组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紧紧抓住贵广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实事求是,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3、强化和提升榕江县城在全省和黔东南州的地位,突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充分发挥县城区作为”黎、从、榕”旅游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集散中心的作用,建设成为贵州省东南部次中心城市、黔东南州南部商贸和物流中心。4、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和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第三条 规划原则1、从区域分析入手,合理定位,城镇体系与城市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2、统筹兼顾、适当超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3、工业化与城镇化带动,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4、生态建设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统一。5、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第四条 主要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12);3、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4、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7、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8、榕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榕江县县城总体规划 (20012020);10、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第五条 规划期限2008-2030年,共23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规划对城市的远景发展作相应展望。第六条 规划层次及范围规划层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区总体规划两个层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面积3315.8km2。城区总体规划范围北至榕江火车站,南至头塘,西至柳树枰、电视塔,东至白岩,面积50.4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6.2km2。第七条 城市规划区(强制性内容)榕江县县城城市规划区:古州镇的行政区范围及忠城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面积为289.0km2。第二章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第一节 县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第八条 总体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上升,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和内涵型转变,形成健全和协调的经济体系、城镇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把榕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城市。20082015年,GDP值达23.3亿元,人均GDP达到29000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0%以上,达到全面小康阶段。20162030年,GDP值达79.1亿元,人均GDP达到45000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9%以上。第九条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近期全县总人口为36万人,城镇人口12万人,城镇化水平33%,城区人口8万人,基本形成城镇体系骨架。远期全县总人口为41万人,城镇人口24万人,城镇化水平58.5%,城区人口15万人,城镇体系网络比较完善。第十条 经济布局重点以榕江县城城区为中心,以周围的中小城镇为节点,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以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321国道、308省道为纽带,依托沿线的塔石、平永、平江、兴华、定威、八开、忠诚、寨蒿等城镇节点,推进县域生产力点轴式布局和加快建设依托城镇的产业带;充分利用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建设的大好机遇,使榕江尽快融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外部经济圈,形成面向省外和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产业集聚区,以及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经济带的平台。加强厦蓉高速、贵广快速铁路同地方交通发展协调,加快乡镇与高速公路之间联系公路建设,配合铁路、主干公路建设,积极搞好小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城镇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十一条 主要生产力布局以城区为核心,以厦蓉高速公路、321国道、308省道、贵广快速铁路为轴,以交通沿线城镇为节点,主要生产力以点轴模式布局。1、第一产业:总体形成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专业化区域,着重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县域中部、北部、南部重点发展优质水果生产,着力打造水果等出口型农产品加工业,加强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在县域中部、北部地区,在建立大型优质以锡利贡米为重点的种植基地,北部山区喜凉蔬菜基地以及以沿河乡镇为主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用品种的专业化生产。2、第二产业:(1)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原生态民族风情和真山真水旅游优势以及丰富中草药资源优势。将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医药工业和优质牛羊肉精深加工,相对集中布局在定达至白岩一带,即城区东部工业区内。(2)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将冶炼业、建材业和其它企业布局在新寨吴家寨都什一带。(3)依托我县区位、土地资源、劳力资源优势和“一高一快”过境等交通便利条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在城区东部工业区内。(4)充分利用丰富的竹木资源,做大做强林产工业,林产品加工企业布局在城北的高王、康坊一带。3、第三产业:突出县城的中心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咨询、现代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在县城形成商业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凸现第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物流等功能,实现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提升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做大做强榕江县的旅游业,把榕江建成“黎从榕”片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其他中小城镇以完善城镇供水、供电、通信、排污、垃圾处理系统,配套社会服务设施,强化城市、城镇支持农村的能力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第二节 资源保护与利用第十二条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强制性内容)1、调整优化县城的土地资源配置,结合城市功能发展和中心城区的职能调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绿色产品加工业和高新产业等占地少的行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2、结合城镇化发展要求,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适当合并村镇,重点发展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集约使用土地资源。3、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指标控制制度,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4、保护涉及公共利益和具有特殊功能的重要土地资源,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圈占土地。依法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用地和其他合理建设项目用地。5、根据城市总体布局,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6、实施城乡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度,通过空间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7、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要求。促进土地整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8、完善土地市场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供地,建立统一、公开和透明的土地市场。第十三条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强制性内容)加强对水源的开发、节流、保护、再生水回用和开展水资源联合调动使用,加快建设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城镇、城市的供水保证程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减少废污水排放。重视和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强化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督力度;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第十四条 城镇水源保护(强制性内容)根据各城镇水源条件,划定城镇水源保护区,分类分级加强水源地管理,合理保护水源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十五条 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1、保持正常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2、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3、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将矿产资源开发的“三率”指标(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纳入法制化、经常化管理轨道,建立和完善矿产开发利用水平的考核、评价体系。4、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第十六条 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1、开展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达到有效保护。2、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森林公园、特殊生态景观区域的保护与建设,加强自然、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3、开展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节日活动,发展地方传统体育运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加强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和发展地方文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第三节 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十七条 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框架,组织和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争取有条件的乡建制通过扩、并等形式,成为新的建制镇,建成一定范围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布局节点,城镇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由分散走向集中,吸引要素集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县城乡居民点布局不断优化。第十八条 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持续整治和建设新农村,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人均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逐步引导农村人口的居住和就业向各级城镇和中心村转移。对现有人口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行政村,原则上予以适当撤并,逐步引导人口向其它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城镇转移。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把农村居民点的迁并整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位于禁止建设区、山区和用地限制难以发展、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影响的村庄进行搬迁撤并,逐步向其它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统筹“城中村”和各类建设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及管廊带的规划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第四节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九条 城镇体系等级规划结构到2030年形成1个县域中心城市(15万人)、6个中心城镇(0.5-1.0万人)、12个一般镇(0.3-0.5万人)的城镇体系结构。第二十条 城镇职能结构县城(古州镇):两高沿线的重点发展城镇,贵州东南部特色旅游资源、生态型农业开发区,边贸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区。郎洞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及商贸为主的城镇。寨蒿镇:以发展商业贸易为主。平永镇:以发展旅游和商贸为主。乐里镇: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忠诚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定威镇:以发展旅游和商贸为主。八开:以发展竹木加工及旅游为主。兴华:以发展采矿及加工生产为主。第二十一条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到规划期末,通过县域铁路、公路的建设带动各级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和其它建制镇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和轴线的空间布局格局。形成以两条轴线为主的城镇空间布局。一轴为:雷山塔石平永平江县城(古州镇)从江。一轴为:三都兴华定威八开县城(古州镇)忠城寨蒿郎洞。第五节 县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二十二条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1、公路网及场站规划(强制性内容)(1)干线公路形成“两纵六横”格局“一纵”公路:黎平茅贡、坝寨九潮栽麻榕江(县城),全县东北向主要交通干线,达二级公路标准。“二纵”公路:从江榕江(县城)平江平永塔石永乐大塘雷山排乐三棵树凯里,达二级公路标准。“一横”公路:台江(方召)台江(南宫)平阳平永,达二级公路标准。“二横”公路:乐里两汪白道(剑河),达二级公路标准。“三横”公路:乐里朗洞寨蒿江边干烈忠诚车江,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四横”公路:八开计划加宜九秋加退加鸠(从江),达二级公路标准。“五横”公路:定威水尾高望拉述佳荣(荔波县),达二级公路标准。“六横”公路:兴华摆乔、上下午九阡(三都县),达二级公路标准。(2)支线公路形成“九条联线”乐里瑞星八平寨蒿,达三级公路标准。仁里寿昌大塘崇义三洲寨蒿,达三级公路标准。雷公山(原电视塔)茅坪小丹江平阳,达三级公路标准。平永冷里平寨桥喜平田列辰硐里撮箕坳,达三级公路标准。平永摆赖通倒九歪崇义,达三级公路标准。平江三江巫不(三都县),达三级公路标准。三江长岭达地(雷山县),达三级三路标准。兴华高旧高排田懂脚车有埃三江,达三级公路标准。八开庙友、长寨格栊当鸠平江,达三级公路标准。(3)公路运输站场规划a、县城建成二个二级客运站,一个货运站。b、中心镇均建成三级客运站。c、一般镇建成四级客运站。第二十三条 铁路加快贵广快速铁路榕江段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预留线路及站场用地,争取近期内开工建设(强制性内容)第二十四条 航运抓好渡口、码头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航运。1、大河口码头,位于县城古州镇。2、八吉码头,位于八吉村。3、定威码头,位于定威乡。4、腊酉码头,位于八开乡。5、八蒙码头,位于兴华乡。第六节 城镇给排水规划第二十五条 水利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抓好满天星水库和相应提水工程、引水工程建设,增加各类水利设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第二十六条 供水水源各城镇供水水源采用境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的选择应考虑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与其它市政设施同时考虑,避免与城镇发展方向冲突。第二十七条 供水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自来水厂在现有自来水厂的基础上改扩建或新建,集中供应各镇区和邻近农村地区。第二十八条 排水体制(强制性内容)中心城区、中心镇及重点生态保护区应采用雨污分流制。创造条件改善老城合流制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制。第二十九条 污水处理(强制性内容)榕江县城采用二级处理外,其余城镇采用稳定塘、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大型工矿企业的工业污废水自行处理达标后回用。工业废水、医院污水经处理后达到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道标准(3082-1999)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管。第七节 能源规划第三十条 能源结构农村村民以电能和沼气为主要能源,型煤为辅助能源;中心镇和一般乡镇居民以电能和瓶装液化气为主要能源,型煤为辅助能源;县城居民以电能和管道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瓶装液化气为辅助能源,严格控制燃煤。第三十一条 设施建设 在榕江县城建天然气气化站1座,县域中心镇和一般乡镇合理设置瓶装液化气充装站、型煤加工厂和瓶装液化气经营点。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每户建8立方米沼气池。第八节 县域电力通信工程规划第三十二条 预测负荷及电量预测全县近期电力负荷达6.9万kW,用电量为2.28亿kWh;远期全县负荷为19.2万kW,用电量为7.68亿kWh。近期末全县人均生活及第三产业年用电量近233kWh,远期末人均生活及第三产业年用电量为586kWh。第三十三条 变电站规划1.近期建成榕江220kV变电站,电源由500kV黎平变引入二回220kV线路。2.建成正在开发的7座、装机共13.86MW的小水电站3.榕江110kV变电站改造。新建车江新城区110kV变电站。新建35kV平江、色边、计划变电站。4.远期榕江110kV变电站、车江110kV变电站、乐里110kV变电站、四格110kV变电站改造增容。5.远期根据负荷发展布局110kV变电站,使其变电站容载比符合要求。负荷较大的工业企业自行建设变电站(35kV及以上)受电。远期县域各35kV变电站适时增容,根据需要新建35kV变电站。6.新建或改造的35KV、110KV变电站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装置。第三十四条 电网规划1. 根据新建110kV变电站及35kV变电站的布局,建成110kV和35kV的输配线路,调整和完善电网结构,构成35kV线路环网,开环运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2. 调整、改造和完善原有的10kV网络的供电布局,合理规划10kV线路供电半径,减小线损,应采用环网结构,开环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第三十五条 配电系统自动化规划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水平,满足电能质量要求,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调度自动化、馈线自动化、变电所自动化、用电管理自动化。第三十六条 电力设施保护(强制性内容)在城镇附近新建的高压架空线路预留高压走廊的宽度:35kV 18米110kV 25米220kV 35米高压架空线路不应穿越城镇中心地区。电力线路安全距离如下:电压等级水平距离(最大风偏)垂直距离(最大弧垂)10KV距离建、构筑物2米3米35KV距离建、构筑物3米4米110KV距离建、构筑物4米5米220KV距离建、构筑物5米6米同时要求在城镇附近通过的35kV以上的高压线路及其杆塔金具等安全系数4.5。已建成的、可保留的高压架空线路走廊下不应建建筑物,不得种植高大树木。第九节 县域通信工程规划第三十七条 预测用户及电话普及率预期今后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有适度增长,移动通信将有较大发展,互联网用户有较大增长,普及率大为提高。第三十八条 电信设施规划1.建设和发展县级的IDC数据中心和IXC互联交换中心。各乡镇支局(所)程控交换机根据实际发展适实扩容,满足乡镇集镇及农村电话发展的需求。各乡镇政府驻地大力发展LAN接入,逐步建设农村的数据通信网。2.做好通信网路的建设,增强综合通信能力。大力发展以下一代IP技术及装备的高速宽带互联网,加快IT支撑系统建设。通过固、移业务融合(FMC)以及与数字业务融合,做好支撑系统的平滑演进,完善通信服务设施。3.适时扩容(非本地)移动交换机,增设移动基站,完成自然村通移动网络覆盖目标。移动通信网以GSM/CDMA和3G构成不同层次的网络,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近期围绕“两高”建设网络,使“两高”、省道、县道交通干线、工业区、风景旅游区以及县乡公路确保有效覆盖。4.加大对网络的优化工作,通过优化合理地配置各基站资源,进一步改善和扩大重点区域的覆盖。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移动通信网逐渐发展为无线智能网、无线互联网。5. 在乡镇逐步发展数据通信网、宽带传输网。构建融语音、数据、图像相互融合一体的数据多媒体通信网络。逐步形成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融合。采用EPON等多种新兴的宽带接入技术,面向乡镇及农村的家庭及个人提供信息服务。6.乡镇镇区的通信线路采用光缆和通信电缆,由地面架设转入地下穿管埋地敷设,形成乡镇镇区的通信管道网。第三十九条 邮政规划1.近期在规划的新城区新建一座邮政综合楼,其建筑用地为1500m2。各乡镇完善邮政服务机构。2.在城区、乡镇镇区合理布局报刊亭、阅报橱窗,完善邮亭、邮筒的设置,城镇新建住宅楼设置信报箱。在农村建立邮政代办点,以方便群众用邮。3.完善在重点镇设立邮政支局和服务网点,调整邮政网络结构,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融合,组成一个高效的邮政服务网。各邮政局所建成电子化局所。实现邮政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第四十条 通信设施实施及保护电信运营商须与规划建设部门紧密配合,在城镇建设中通信网络管道的建设应与其它市政设施同步实施,一步到位。在城镇边缘附近通过的光缆若采用直埋方式敷设时,应留出直埋光缆两侧各0.75m的平行区域作为光缆保护区。(强制性内容)第十节 城镇重要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四十一条 教育(强制性内容)中小学设置:县城及中心镇分别设高中、初中、完小,在一般镇及工矿镇设初中、完小。到规划期末,县城建成中学4所,小学11所,0.5-1.0万人的中心城镇分别建成1所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0.3-0.5万人的一般城镇分别建1所初中、1所小学。第四十二条 文化广播设施(强制性内容)在县城建成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各1座,在各中心城镇分别建成电影院、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各一座。其他一般镇分别建成综合文化站。第四十三条 广播电视2030年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达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有线电视联通乡镇100%。第四十四条 体育设施(强制性内容)在县城建成体育活动中心,含体育馆、羽毛球馆、网球馆、游泳池、综合运动场和健身训练馆。中心镇分别建成篮球场、综合运动场、游泳池、健身房。一般镇分别建成篮球场、综合运动场。第四十五条 医疗卫生设施(强制性内容)完善配套各级医疗卫生设施,到规划期末,县城建成1座县级综合医院、1座专科医院、1处疾控中心,各组团分别建成妇幼保健站、计生服务站、医疗服务点各1处;在中心镇建成中心医院、妇幼保健站、计生服务站、医疗服务点各1处,在一般镇及工矿镇分别建成卫生院、妇幼保健站、计生服务站、医疗服务点各1处。第四十六条 社会保障和福利设施(强制性内容)1、老年福利设施到2030年,县城建成2所老年福利机构,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小城镇,建成1所敬老院或托老所。健全和完善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体活动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系统。在城镇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辅助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在农村,继续巩固和完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并逐步推动传统的家庭养老向家庭养老为主结合社会机构养老转变。2、社会救助站在县城建成1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站和1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小城镇建成1处救助管理站。3、儿童福利设施在县城建成儿童福利院,其它城镇的儿童福利设施依托救助管理站建设。第四十七条 殡葬设施建设(强制性内容)规划将殡葬设施布局在县城以东距城区约6km的东环线旁。规范和组织经营性殡仪馆和火葬场建设,弘扬先进的殡葬理念和殡葬文化,使“厚养薄葬”的观念深入人心,全面实现殡葬文明。第十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第四十八条 环境保护目标1、规划期榕江县域内各风景名胜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城区及各乡镇居住区、及城郊农村地区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2、地表水: 防治水质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域和饮用水源的保护,确保水源保护区禁区、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水质不低于类标准。3、规划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控制榕江县域内各功能区的噪声污染,并应达到相应标准。第四十九条 城镇防洪标准(强制性内容)根据城镇现有的经济状况,采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防洪工程。以城镇、工矿区为重点,提高防洪标准。榕江县城区防洪标准近期达20年一遇、远期达50年一遇,中心城镇防洪标准规划最低为20年一遇,一般城镇防洪标准规划最低为10年一遇。第五十条 城镇消防(强制性内容)县城消防站结合城市重点地区消防分布,均衡布局与重点保护相结合,消防站责任区面积控制在4-7km2,按接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布局消防站。县城拟建3座消防站,中心镇设1座消防站,一般城镇设1座消防站。第五十一条 抗震防灾(强制性内容)榕江县城区属地震基本烈度6度设防区、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和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均应提高一度设防。中心城镇在用地安排上,注意留出开敞空间,以利抗震防灾。城镇广场、运动场、公园、绿地等,除满足该项目自身的功能、使用要求外,还应按照城市综合防灾的要求,兼作防灾疏散场所。疏散救援通道为城市交通主干道和次干道,在各疏散救援通道上设置醒目指示标志。严格控制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将此类企业迁出城区。存有病菌的单位,要妥善保管确保地震时不溢散。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治工作,制定和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第五十二条 人民防空规划坚持“长期准备,平战结合,重点建设”的方针,贯彻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人防工程的建设,逐步完善城市重点防护目标的地下人防系统。规划结合城市开发建设,在城区有利地段修建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并建立完善的人防指挥系统,建立城市疏散系统,满足战备疏散要求,建立人防储备设施。第五十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强制性内容)(1)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镇、一般集镇的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新办矿山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率达100%。(2)编制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各级各部门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实行地质灾害部门责任制。(4)增强机构建设,设立预警制度,确保有关治灾、无灾防灾长期防治,综合治理。第十二节 空间管制规划第五十四条 空间管制分区规划将城镇规划区、独立工矿区、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区等划入适宜建设区。规划将一般农田用地,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古迹及其景观建设区,重点少数民族村寨,地质环境不适宜区,山林绿化区等划入限制建设区。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防护绿地,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江、河湖水库及其岸线保护带,生态敏感脆弱区等划入禁止建设区。第五十五条 适宜建设区管制适宜建设区应采取引导和指导性管制,在保障生态资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明确划定城市规划区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污染治理和控制、引导建设活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住宅逐步集中统一建设,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镇集中,政府投资或融资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核准基本用地标准进行独立报批,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城市(镇)的建设相协调。第五十六条 限制建设区管制限制建设区应采用调控性管制。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一般农田用地区内鼓励各种农业设施的建设,促进各类中、低产田及其它一般农田向基本农田转化。规范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促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古迹及其景观建设区,重点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项目及设施的建设,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适应开发建设。防止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破坏与影响,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等各种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地质环境不良区内可鼓励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严格保护自然景观,严禁破坏山体景观。第五十七条 禁止建设区的管制禁止建设区应采用监督与强制性管制,原则上禁止任何与保护功能无关的建设活动,凡涉及的区域在国家相关法规、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与要求的,必须服务国家相关法规条例、规定与要求。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保护。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保护制度。防护绿地、大型市政改通道控制带内以发展绿化种植和生态农业为主。禁止在都柳江、寨篙河、平永河等主要河流以及水库沿岸生态环境建设及治理区域进行各种建设活动,确因需要而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工作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25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第三章 城市规划区第五十八条 城市规划区人口与用地规模居住在城市规划区的农村人口在1-2万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100m2左右。第五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强制性内容)村庄居民点及公共服务设施:村镇建设用地应集约化使用,控制人均、户均占地,提倡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规范城镇建设活动,集中建设较大村庄居民点,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配套农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等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异地安置和居民点搬迁建设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蔬菜基地:沿寨蒿河、都柳江村寨为主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保留并扶持其它小面积的蔬菜种植基地。水果基地:规划将都柳江、平永河、寨蒿河两岸低山丘陵地带的古州、忠诚等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区作为优质橙类产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优质榕江西瓜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有计划地建设养鸡和畜禽良种场,在古州、忠诚等乡镇发展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优质家禽基地。绿色禁建空间:以三宝城市公园、板壁岩森林公园以及水源地、断颈龙公园、车江大坝基本农田、县城各片区间山头林地为绿色禁建空间。城市主要景观视线范围内严禁建设墓地等有碍景观设施,已建部分应令其搬迁或进行绿化遮挡。其它工程设施:城市道路延伸至郊区,水、电、通信覆盖面向郊区延展,完善就学、就医、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确保城郊有较高的生活服务质量,规划垃圾处理厂布置在榕江县城以东距城区约6km的打岩场。城市建设用地:将规划范围内适宜建设的用地控制作为风景林地、生态农业区和景观建设用地预留,待城市规模扩大而需要在空间上进一步往外扩展的时候,通过规划的调整和修编逐步调整为城市发展用地,开辟城市生态景观绿地。第四章 城区总体规划第一节 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第六十条 城市发展目标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合理盘整土地,优化产业布局空间,确定人口分布和居住形态,提供充足的土地供应,适宜市民对住宅充分选择的需求。配套满足未来生活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设施,提高城市综合交通能力,营造多选择、大容量,安全、便捷的城市客货运输交通体系,建立和谐的绿化与生态系统,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切实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人居环境良好、资源利用高效。把榕江县城建成“黎、从、榕”片区的交通枢纽和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南部次中心城市。第六十一条 城市性质榕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高沿线的重点发展城镇,贵州东南部特色旅游资源、生态型农业开发区,边贸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区。第六十二条 城市职能1、区域中心职能。2、旅游服务职能。3、边贸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区发展的职能第二节 城市规模第六十三条 人口规模近期8万人,远期15万人,远景30万人。第六十四条 建设用地规模(强制性内容)近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8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0m2;远期16.2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m2。第三节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空间管制与城区“四线”划定与管制措施第六十五条 发展方向(强制性内容)城市发展方向依托现城区,主要向北面和东面发展。第六十六条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强制性内容)北部新城发展区东到坡田岭,西抵大坡、北到王岭、西南达榕江大桥,东南达黄泥洞,控制范围21.8km2。老城区东到城区防洪堤、西抵航运新村,北到榕江大桥,南达大河口码头,控制范围约2.1km2。南部头塘片区东到打墙冲、西抵板寨坳、北到大河口码头、南达头塘,控制范围约1km2。第六十七条 城市空间分区1、建成区:指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包括居住、工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服务设施、工业及仓储、对外交流、道路广场、城市公园用地和农村居民点。2、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地下采空区、河流水域、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文保单位的绝对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森林公园核心保护区、公园绿地,坡度大于25度的山体等。3、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包括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风景名胜区协调区、森林公园协调区、城市绿地和坡度在25-35度之间的山体等。4、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指除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城市现状建成区以外,适宜城镇建设发展和进行基础设施、工业区建设布局的地区。第六十八条 城市空间管制1、已建区的管制措施:加快旧城改造,调整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不相协调的地区。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