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矿开发利用方案.doc
目 录1概 述11.1 概况11.1.2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11.2 建设单位及性质31.3矿山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1.3.1 矿山现状3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51.4 编制依据及原则51.5.编制原则62市场预测72.1 锰市场及其价格72.2 锰的需求73 矿产资源概况93.1区域地质93.2矿区地质173.3矿床地质特征19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22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223.6 矿区资源储量293.7存在问题及建议304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324.1 建设规模324.2 产品方案324.3 设计利用资源量325 矿床开采345.1 开采范围和开采方式选择345.2 开采技术条件345. 采矿方法355. 矿山生产能力445. 开拓运输系统455. 出矿进度计划及基建工程量486 公用辅助设施506.1 总图506.2 供电506.3 供水516.4 土建517 矿山地质灾害评价和预防措施527.1 矿山地质灾害评价527.2 矿山地质灾害预防措施527.3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评估538 环境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及节能548.1 环境保护548.2 安全技术568.3 工业卫生578.4 节能589 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599.1 企业组织机构599.2 劳动定员599.3 职工培训5910 建设工期及进度6110.1 建设工期6110.2 进度安排6111投资估算6211.1工程概况6211.2编制依据6211.3投资估算内容及范围6311.4投资分析6712项目技术经济效益6812.1组织结构和劳动定员6812.2投资及资金筹措6912.3 成本及费用6912.4财务评价7112.5综合评价7313 开发方案主要结论10113.1 开发方案简要结论10113.2 存在问题及建议101 附件及附图附件:附件 1:委托书;附件 2: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矿区范围批复(滇)2009第65号。附件3:云国土资储备字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普查报告评审意见书(云国土资储备字200918号);附件 4:关于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普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云文国土资储备字(2009)19号);附图:附图1: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地质地形及矿区范围图;附图2: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总平面布置图;附图3: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开拓系统复合平面图;附图4: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0号勘探线剖面图;附图5: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1号勘探线剖面图;附图6: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2号勘探线剖面图;附图7: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V1矿体开拓系统纵投影图及通风示意图;附图8: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V2矿体开拓系统纵投影图及通风示意图;附图9:浅孔留矿采矿方法图1;附图10:浅孔留矿采矿方法图2;附图11:留矿采矿方法图;附图12:无底部结构的留矿采矿法图。1概 述1.1 概况1.1.1 矿区地理位置矿区位于盈江县城25°方向,平距约38km处,属云南省盈江县支那乡石分村委会管辖。地理坐标:东经98°083098°1045,北纬25°070025°1330。矿区到支那乡有简易公路相连,交通距离约15km,支那乡到盈江县城约 80km有公路相通,交通条件良好,保山腾冲盈江有主要干线连接,盈江到昆明750km,交通较为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1)。此次云南省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批准云南省盈江锰矿的矿区面积0.98km2,开采标高时2020-1620m,矿区由四个拐点圈定。四个拐点坐标见下表。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批复)拐点 坐标XY1号拐点2788030.0033415200.002号拐点2786800.0033415200.003号拐点2786800.0033416000.004号拐点2788030.0033416000.00开采标高2020-1620m矿区面积0.98km21.1.2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矿区位于横断山脉之南西,高黎贡山山脉南延部分。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地形切割甚剧,海拔高程12702019m,相对高差749m,属中高山区地形地貌。槟榔江位于矿区东侧,距矿区约1.5km,由北向南流入大盈江。区内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一般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月至10月为雨季。年平均最高气温27.7,年平均最低气温14.4;年降雨量1458.92586mm。年日照2364.5小时,无霜期平均324.4天。目前矿区与支那乡的高压电线已连通,可利用支那乡电网提供矿区生产生活用电。矿区已开通移动电话,通讯条件较好。矿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也没有大的泉点,因此,矿区内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相对较困难。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盈江县境内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属不稳定区。2008年8月20日至21日,盈江县(东经97.8°,北纬24.9°)境内先后发生5.0级、4.9级和5.9级地震。震中位于距县城40公里的苏典乡,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造成德宏州盈江县、潞西市、梁河县、陇川县、瑞丽市,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县、龙陵县等两个州市8个县市区70个乡镇4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人、重伤29人、轻伤98人,紧急转移安置128608人。矿区属地支那乡,2004年曾遭受历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但矿区内未发现受灾的痕迹。区内森林密布,人烟稀少,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0森林的垂直分带明显,高山地带一般以云南松占优势,低洼地带一般为常绿阔叶林占主导地位。支那乡为盈江县较偏远贫困山区,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族较少,少数民族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区内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小麦;次为畜牧业。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随着近几年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及矿产资源的开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2 建设单位及性质项目建设者: 云南正源矿业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地址:云南省盈江县支那乡石分村;单 位 性 质: 有限责任公司;开 采 矿 种: 锰矿。1.3矿山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3.1 矿山现状矿产方面: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原德宏州地质局、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十、十一、十二地质队)、云南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建材部地质总公司西南分公司301队等单位,对区内的汞、铜、铁、铅、锌、煤、高岭土、云母、稀有金属等矿进行过踏勘、普查工作。近几年来,二机部中南209队对区内铀矿进行普查和勘探,矿区均做过较大面积的填图。云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对腾冲、梁河地区的锡矿进行了普查和勘探。地层方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昆明站方仲景等,在进行农用矿地质调查时,对勐洪一带出露的碎屑岩群作了初步的研究,命名“勐洪群”,仅据岩性特征对比,探讨原岩时代为震旦、寒武纪。此外,尹集祥、方仲景(1973)对怒江沿岸海相侏罗系作了进一步研究。岩石方面:中国科学院、地质科学院西南地质研究所,对梁河、盈江一带酸性岩、混合花岗岩作了一定工作,测定了一批岩石的同位素年龄值。1963年,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十地质队,为配合寻找国家急需的金刚石等矿产资源,对腾冲新生代火山岩曾进行过研究和划分。1974年由北京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等单位组成的地热考察组,对区内新生代火山岩作过系统的调查,工作成果编有专题报告。但总体上,上述工作均是从区域性角度对本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产进行了较全面的工作,对矿产的评价工作也仅限于重要的成矿区域的主要矿产,对区内的矿产则没有进行过调查工作,几乎没有资料记载。区内的矿产评价工作程度总体还很低。矿山在矿区的南部有一个露天采坑。露天采坑的是一面坡开采,台阶最高达到60m。矿山目前的两条探矿坑道BPD1、BPD2。但是在此次设计中均没有利用。云南省盈江锰矿探矿许可证,证号为:5300000721648,有效期1年:即2008年2月22日至2009年5月30日,图幅号:G47E018009、G47E017009,勘查面积29.51km2,探矿权人:云南正源矿业有限公司。企业营业执照已经办理。企业名称云南正源矿业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受探矿权人的委托,及时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开展实地踏勘,对探矿权人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面积29.5km2的矿区范围内,进行了勘察工作。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普查,是由云南正源矿业有限公司委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开展的地质勘查项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普查工作始于2008年6月,9月完成野外工作,11月中旬提交初审报告。此次勘探重点工作区面积为1.04km2。2009年云南正源矿业有限公司获得云南省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滇)矿复200965号,批准的矿区范围由四个拐点组成,面积0.98 km2。因此矿山属于新建矿山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1、矿体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以及研究程度低,区内锰矿资源前景尚未查清楚。2、对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的研究程度不够,未作选冶试验。1.4 编制依据及原则1.4.1 编制依据1、云南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2月关于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普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云国土资储备字(2009)19号);2、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2009年2月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普查报告评审意见书(云国土资储备字200918号);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2009年1月正式提交的云南省盈江县白马山锰矿普查报告。4、云南省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滇)矿复2009第65号。5、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要求(云国土厅99年11号文)。6、委托书。1.5.编制原则1、在满足安全和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利用现用设施设备及现有工程,采用最简单、最节约、基建时间最短的建设方案,争取尽早投产。2、结合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便于管理和操作而经济效益又较为理想的设计方案。3、选用的设备必须性能可靠、经久耐用、易于操作检修。4、选用的采矿方法应安全性好,采出矿石质量好并能尽量回收矿产资源。5、尽量减少开拓工程量和基建投资。6、根据当地最新材料价格进行工程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能够较为准地反映本项目的实际情况。7、认真遵循“三同时”的原则,搞好环境保护。2市场预测2.1 锰市场及其价格 锰是重要的炼钢原料,钢铁工业用锰量占90%95%,主要作为炼铁和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以及用来制造合金。化学工业、轻工业、建材工业等领域对锰也有需求。分析我国锰矿进口大增的原因,主要是受钢铁工业拉动,锰矿需求缺口较大。另外,由于我国锰矿品位较低,生产锰系合金必须以进口富锰矿与国内的贫锰矿搭配使用,也加大了我国对进口锰矿的需求。我国锰系铁合金企业很早就进入了国际市场,其产品锰系合金的价格完全是随行就市,锰矿价格上涨,锰系合金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企业对矿价的承受能力较强。目前我国锰矿进口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矿产品进口中的共性问题:一是短期合同多,长期合同少;二是海外资源少,基本没什么海外投资矿山;三是缺乏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运费对矿石价格影响较大。2.2 锰的需求权威机构预计今年我国锰矿石进口需求将达到300万t,而目前全球每年锰矿石的出口量仅在700多万t,一些主要出口国要提高出口能力还需要一定时间,可见近期我国锰矿需求的强劲增长对全球锰矿石市场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2008年底进口澳大利亚锰矿石报价已达1200元/t,而国内锰矿石价格也比前年同期上涨一倍以上,可以预见,今后国内外锰矿市场都将进入持续紧张的状态。根据国际锰协会(ImnI)的数据,2007年全球锰矿石产量为2162.7万t,与2003年1980.8万t的年产量相比,上升了9.2,全球每年的锰矿贸易量在700万t左右。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锰矿的需求量一直在增加 。目前全世界锰矿资源(包括低品位锰矿)达50亿t,其中南非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乌克兰约占10,此外加蓬、澳大利亚、巴西、格鲁吉亚、印度等国也有较丰富的储量。而全球高品位锰矿(锰含量在44以上)储量约有68亿t。国际市场上澳大利亚、巴西、加蓬和南非的产品占近90。经过几年联合重组,目前全球4家主要锰矿联合公司为CVRD、埃拉梅特(Eramet)康密劳、BHP比林顿和矿石与金属公司,其产量占到世界锰矿产量的一半,这4家主要锰矿联合公司对锰矿价格走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价格分析,随着需求的旺盛,从2006开始国际市场锰矿价格一路上涨,我国进口现货锰矿价格最高曾上涨到每含1锰C1F4.5美元至5美元,目前虽然回落到3.5美元左右,但仍然处在高位。据悉,今年日本进口锰矿价格也提高了16,达每含1锰FOB2.45美元(产品为BH P比利顿公司含锰48高级块矿)。由此也反映出国际锰矿市场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且仍为卖方市场。2009年,锰矿石的到厂价格约为600元/t(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而有所波动)。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锰矿的市场销售价格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开采锰矿的前景是相当的好。3 矿产资源概况3.1区域地质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古永盏西褶皱束()南缘,槟榔江多金属成矿带中部。3.1.1 区域地层区域内主要发育有上志留系、下泥盆统、石炭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分布于缓坡地带、坡地及河谷地带。为洪积、冲积形成的砾石、砂砾石、粗砂及残坡积粘土等堆积物。厚1030m。2、上新统芒棒组中段(N2m2)分布于测区南西。其岩性组合:上部为气孔状玄武岩、致密状橄斑玄武岩;中部为粘土质粉砂岩、凝灰岩、泥质细砂岩粉砂质粘土岩;下部为砂砾岩、花岗质砂砾岩等,厚度大于321.50m。与下伏燕山晚期似斑状黑云花岗岩(53)呈不整合接触关系。3、石炭系勐洪群(Cmn)在测区内大面积出露,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测区内主要出露勐洪群第三段(Cmn3)、第二段(Cmn2)地层。(1)第三段(Cmn3)出露于测区中西部,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岩性组合为粉砂质板岩、杂砂岩、含灰质白云岩、致密块状白云岩、含砾杂砂岩间夹绿色板岩、灰色-深灰色板岩间夹含炭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等。厚度大于812.56m。(2)第二段(Cmn2)出露于测区北部及中西部,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岩性组合为厚层状变质黑云母泥质粉砂岩夹杂砂岩;黑云母泥砂质粉砂岩夹杂砂岩及灰白色大理岩,普遍见黄铁矿化;透辉石长英质角岩、石英岩及变质杂砂岩、含砾泥质粉砂岩夹黑云母泥岩。厚度大于940.40m。4、下泥盆统关上组(D1g)分布测区东部,沿槟榔江两岸呈南北向展布,仅见下泥盆统关上组(D1g),上部为断层所切,下部与下伏地层上志留统(S3)呈假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关上组上段(D1g2)和下段(D1g1)。(1)关上组上段(D1g2)主要岩性组合为深灰色板岩、灰色薄层状粉砂质细晶灰岩、深灰色含炭质粉砂质板岩。厚度大于151m。(2)关上组下段(D1g1)主要岩性组合为:上部深灰色粉砂质板岩、深灰色含炭质粉砂质板岩、灰黑色铁锰质板岩,中部为灰黑、褐黑色软锰矿层,下部为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细晶白云岩夹石英细砂岩、粉砂岩、板岩等。厚度大于242.43m。5、上志留统(S3)分布于测区北部,呈南北向展布,只出露有上志留统(S3)地层,因断层所截而未见底。其主要岩性组合为:下部为浅灰色厚层致密块状白云岩,层理不明显,风化面具刀砍状,局部为同生角砾状构造,厚69m;顶部夹3m的灰色薄层状含砂质细晶白云岩,石英砂粒分布不均,粒径约1mm,上部白云岩风化后具刀砍状构造,厚200m,总厚大于272m。3.1.2 区域构造区域内断裂、褶皱发育。主要发育有槟榔江南北向构造带。这个构造带展布于大盈江断裂(F21)以西,苏典盈江断裂(F100)以东。总体特征表现为:构造带由一系列南北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压性断裂、压扭性断裂和褶皱组成,褶皱特征总体为一复式向斜,它显示区域强烈的东西向挤压;构造带具长期、持续活动的特征,至少加里东晚期即显示活动,主要断裂形迹显压性,具复性结构面。主要断裂具顺时针扭动特点;构造带内次级构造与区域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已知形成较多的Sn、W、Ta、Nb、Be、Li及多金属矿化异常和若干具工业价值的矿床。矿化特征及矿床形成,均与断裂的生成发展具明显的、直接的联系。1、褶皱区域性内总体褶皱属狮子山背斜。狮子山背斜:展现于关上北东狮子山区域,轴向NNE向,核部出露上志留统白云岩,翼部为下泥盆统关上组下段板岩夹泥质条带灰岩,上段泥质条带灰岩夹粉砂岩。两翼紧密似箱状,轴长7公里。背斜受北西向压扭性断层斜切成不连续的两段;西翼保存不完整,为断裂切断,东翼发育较多次级小背斜、小向斜和倒转褶曲。矿区即位于该背斜北东翼。2、断裂区域性断裂狮子山旧城断裂(F72)近南北向,为测区内发育的主要断裂。次一级北西向断裂及东西向断层也较发育。狮子山旧城断裂(F72):北西-南东向横穿测区,走向北北西-近南北向展布,倾向东,倾角82°90°。断裂破碎带宽约20m,局部表现为靡棱岩化带,其旁侧节理、裂隙、褶曲及蚀变现象发育。断裂上盘志留系至泥盆系地层上升后逆冲于断裂下盘石炭系地层之上。断裂性质表现为压扭性断裂。矿区即位于该断裂上盘的北东段。3.1.3岩浆岩区域内浆岩发育,总体以玄武岩、英安岩及安山岩的大量发育及酸性花岗岩、花岗斑岩大规模浅成超浅成侵入为主要特征。岩浆活动时期从燕山晚期到喜山晚期。侵入岩、喷出岩二者相伴产出,主要沿区域性深大断裂带旁侧分布,其余地段仅有少量出露。岩类以酸性岩为主。构成近南北向的岩浆岩带。一、火山岩区内的火山岩形成时期为喜山晚期,主要发育在上第三系上新统(N2m2)和第四系下更新统(Q1b)地层中。1、上第三系上新统(N2m2)火山岩为喜山晚期第一期火山岩,矿区中部有出露(拜浪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橄榄玄武岩及火岩碎屑岩,局部见少量安山玄武岩。2、第四系下更新统(Q1b)火山岩为喜山晚期第二期火山岩,矿区南部有出露(勐外火山体)。岩石类型主要为英安岩,其次为安山岩。二、岩石化学成分及特征区内火山岩石类型主要为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英安岩、安山岩。1、岩石特征(1)橄榄玄武岩:一般呈深黑色,结晶程度高,粒度较粗,具间粒、拉斑及嵌晶含长结构,斑晶矿物以橄榄石为主,次为辉石、斜长石。基质由微晶斜长石、单斜辉石及少量黑云母、磁铁矿等组成。橄榄石斑晶含量多为8-15%。(2)安山玄武岩:一般呈灰色,具间粒-交织结构,斑晶矿物以橄榄石为主,次为辉石、斜长石。基质由微晶斜长石、单斜辉石及少量黑云母、磁铁矿等组成。橄榄石斑晶含量2-8%。(3)安山岩:岩石呈暗灰色-灰色,具交织或玻晶交织结构结构,斑晶以斜面长石、辉石为主,橄榄石很少,基质主要由微晶状斜长石、玻璃质、辉石、磁铁矿组成。(4)英安岩:岩石呈浅灰-灰色,层状及致密块状构造,具玻基斑状结构,斑晶为辉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基质由玻璃、斜长石及辉石组成。2、岩石化学特征区内火山岩石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SiO2均属弱-饱和状态,Al2O3含量特高,玄武岩中Al2O3=16.24-17.87%;安山岩中Al2O3=16.50-17.94% ;英安岩中Al2O3=15.00-16.10%;表现为高铝玄武岩。其余成分与中国同类岩石化学成分平均值相似。火山活动从早期到晚期(N2m2 到Q1b),SiO2含量逐渐增高,而碱质含量也随之增多。二、侵入岩下石炭统勐洪群(Cmn)地层中浅成超浅成酸性侵入体广泛发育,岩性以酸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花岗斑岩。侵入时期主要为燕山期和喜山期。1、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燕山期为本区内酸性岩浆岩侵入活动最为强烈时期。测区外围北部及东部均有出露。岩体多呈长条状岩基及大型岩株产出,近南北向延伸,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在区内发育的花岗岩主要为燕山晚期第二阶段花岗岩(53),如矿区外围北部出露的花水岩体及东部出露的古永岩体。该期岩体对围岩呈明显侵位,并广泛发育接触变质作用,具有岩浆分异相带。岩体大多侵入石炭系勐洪群地层中。上覆地层为上第三系及第四系火山岩。区内发育的岩体主要为古永岩体,岩体呈北北东转近南北向延伸,略向东突的长条形弧状岩基,形态不规则,分枝、分叉较为突出。岩体与石炭系勐洪群呈侵入接触,接触面,倾向东南东,倾角较陡(40°75°),上覆盖层为第四系火山岩。岩体分异良好,可划分为边缘相和内部相,主要岩石类型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及二云二长花岗岩。岩石为似斑状花岗结构,不等粒-中粗粒。矿物成份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少量角闪石。2、喜山早期酸性变质作用为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的继续,亦是侵入活动发展的最晚阶段。它们由大型花岗岩基的侵入,转为浅成超浅成花岗斑岩的侵入而结束。可分为两个岩浆侵入阶段。各阶段岩浆活动分述于下。喜山早期第一阶段花岗岩(61)在测区西侧发育有大竹棚、崩董等岩体。岩体呈岩基、岩株及岩墙产出,岩体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岩体侵入于石炭系勐洪群地层中,同围岩呈明显侵入接触,并广泛发育有接触变质作用。岩体岩石类型较为单一,黑云二长花岗岩为岩体主要岩类。按粒度变化可分为边缘相及内部相。边缘相:较为发育,出露宽可由数百米至千余米。岩体东侧较西侧更为发育。据此推测岩体产状东侧平缓而西部较陡。该带中围岩捕虏体较多。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次为细粒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为细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交代结构也局部可见,见钾长石交代斜长石形成的蠕英结构。矿物成分主要由钾长石(43)、斜长石(25)、石英(24)及黑云母(18)组成。内部相:出露较窄,岩性较为单一,中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为岩体的主要岩类。矿物成分中,斜长石含量较边缘相有所增高(30),钾长石相应减少(38),石英量约29,黑云母12,部分达510。钾长石为微斜长石及条纹长石,少数见正长石,常包裹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另见有条纹长石包裹微斜长石,钾长石与斜长石接触边界偶见交代蠕英结构。喜山早期第二阶段花岗岩(61)喜山早期第二阶段花岗岩在本区主要分布在燕山晚期花岗岩体附近或岩体内。岩体多呈浅成相岩墙、岩株等小型岩体或岩脉产出。大多侵入于燕山晚期岩体内。部分侵入石炭系勐洪群中。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其次见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喜山早期第二阶段花岗斑岩( 61)为区内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的最晚阶段,为浅超浅成相的花岗斑岩岩体。岩体规模小,主要呈北东和南西向展布。在本区内见于崩董岩体的边缘接触带。岩体呈岩墙、岩株及脉状产出,大多侵入于石炭系勐洪群中,部分侵入于燕山晚期第二阶段花岗岩及喜山早期花岗岩体内或边缘接触带。区域花岗斑岩,从岩石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中高温矿物透长石的出现,显示为浅超浅成相侵入岩。从产出地质环境,岩石化学特征的共同性等方面考虑,早期花岗岩,特别是燕山晚期喜山早期花岗岩,关系密切,为同源岩浆的晚期产物。3.1.4变质作用区内变质岩的分布状况,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特征等所反映的地质环境,变质作用方式及物化条件等因素将本区变质作用分为:1、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区内轻微变质浅变质的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关上组及石炭系勐洪群等,属此类型的变质作用。它们具有下列共同特点:(1)分布面积广,均为一套变质很浅的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沉积建造。(2)变质建造或岩石组合主要为变质砂岩、杂砂岩、页岩或粘土岩、板岩、千枚岩夹变质硅质岩、结晶灰岩或结晶大理岩。(3)岩石普遍具变余砂状、变余泥状、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变余层状、板状、千枚状及条带状构造。除部分角岩外,矿区普遍显示定向排列,常见劈理化、片理化,其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总体一致。(4)均属单相变质低绿片岩相。通常可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和雏晶黑云母黝帘石带。2、低压热变质作用低压热变质作用在本区内占重要的地位,通常发生在各时期花岗岩体之外接触带。其中尤以燕山喜山早期的酸性岩浆沿活动最剧烈,其热接触晕波及的范围较广。晕宽12km和815km,长数公里百余公里,呈条带状展布,与岩体接触线、区域构造线大体一致,具有区域性的特点。3、错动(碎裂)变质作用(1)碎裂化作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以较刚性的岩石中最为常见,如各类混合岩、花岗岩、石英岩、大理岩的岩石,受压性或压扭性应力作用后,极易产生碎裂、压碎、碎辬、碎粒、碎粉及矿物光性异常等各种应变现象,显示受应力作用较小。(2)糜棱岩化作用:常见于各类花岗岩石中,当岩石受压应力或压扭性应力强烈作用时,便导致糜棱岩化、糜棱岩和千枚岩的发育,并常与碎裂化作用相伴随,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碎裂糜棱岩化带。(3)褶皱作用:一般以塑性岩石如云母片岩、薄层结晶灰岩、千枚岩、板岩中较常见,多发育于强烈褶皱、断裂带,岩石受强烈挤压、褶皱、皱曲、揉皱、直立和倒转,云母、长石解理及双晶纹弯曲等现象常见。(4)片理化作用:也经常发育于强烈挤压带和断裂带之刚性的岩石中,如片理化花岗质岩石、片理化流纹岩、片理化石英斑岩、片理化结晶灰岩或大理岩等。3.1.5区域矿产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矿床的生成、富集,与多种地质因素有关。区内各种矿床特别是内生矿床的形成与地层、岩性、岩浆岩、变质带、构造活动等,都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区域内矿产丰富,包括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放射性矿产、燃料矿产等。矿种繁多,很多矿产具多处产地和大(中)型规模,如锡矿。矿产的分区及元素的富集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多金属遍布全区;其二是矿产与构造紧密联系,矿区断裂活动十分发育,沿断裂及旁侧,地层挤压褶皱、直立、倒转,糜棱岩化和酸性岩脉发育,为钨锡矿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钨锡和多金属矿,其控矿构造常是被歹字型构造影响、改造的经向构造成分;其三是成矿时期可能是燕山期至喜山早期,与构造体系强烈活动密切联系。3.2矿区地质3.2.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泥盆统关上组一、二段和第四系松散残坡积、洪冲积物。一、泥盆系下统(D1)在工作区内,泥盆系仅见下泥盆统关上组(D1g),是区内最主要的地层之一,也是锰矿体的赋存地层。上部为断层所切,下部与上志留统推测为假整合接触,关上组可分成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下泥盆统关上组下段(D1g1),从上到下的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粉砂质板岩,深灰灰黑色含炭质粉砂质板岩,灰黑色碎裂铁锰质板岩,灰黑、褐黑色软锰矿层(厚0.8m),灰色薄层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间夹变质含砾岩屑杂砂岩、石英细砂岩、粉砂岩、板岩,灰、深灰色薄层状含炭质粉晶白云岩、泥质条带灰岩。总厚227.37m,与下伏地层推测为假整合接触。2、下泥盆统关上组上段(D1g2),主要岩性为深灰色板岩,灰色薄层状粉砂质细晶灰岩,深灰色含炭质粉砂质板岩。总厚161.42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岩层由下向上粒度由粗细,由含砾砂岩粉砂岩、页岩(板岩)灰岩(大理岩),反映出一大的正相半旋回,其间小韵律发育,代表了地壳振荡运动下的沉积,显示了类复理石建造特征。关上组总厚388.79m。岩性特征也比较明显,以发育灰黑色含炭质(有机质)黄铁矿化及条带状等为其特征,镜下尚可见含植物碎片及炭质硅化木,反映了当时沉积环境处于滨海相浅海相的沉积环境。二、第四系(Q4)矿区内第四系不发育,多见于沟谷和平缓地带,堆积类型主要为:残坡积:主要为砂、砾石及风化土层,厚一般数10-30m;洪积:往往现于山脚和沟谷出口处,为杂乱堆积,由成分复杂,无分性泥、砂、岩石碎块、砾块组合而成。3.2.2构 造矿区位于滇西径向构造体系的槟榔江南北向构造带西侧,狮子山背斜东翼,狮子山旧城断裂纵穿矿区。褶皱构造、断裂及节理、裂隙不发育。主要表现为一近东西向断层(F1)横切的,向东倾斜的,倾角35°68°的单斜构造。F1断层:位于矿区中部,控制走向长900m。断层走向65°245°,倾向北西,倾角65°。断层两侧岩石多具碎裂岩化,发育构造角砾岩,角砾形态多不规则,棱角次棱角状,大小不一,杂乱无定向。错断近南北向展布的地层及单斜构造。卷入地层为D1g1和D1g2。为一盘向北东斜落的剪张性断层。3.2.3岩浆岩特征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3.3矿床地质特征白马山锰矿产于泥盆系下统关上组下段(D1g1)上部含锰粉砂质板岩、板岩夹泥质灰岩、灰岩沉积岩系中。V1、V2个矿体部分出露于地表。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似层状产出。矿体走向长大于500m,厚1.405.40m,锰矿石品位Mn 12.20 35.34%。矿体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的氧化带内。矿体与上覆、下伏围岩界线清晰。属沉积型锰矿床。3.3.1矿体地质特征现将各含锰矿体地质特征分别论述如下:V1矿体位于矿区中部,矿体部分出露于地表,产出标高16201950m。矿体似层状产出,走向16°,倾向106°,倾角55°。走向控制长604m,最大控制垂深330m。单工程矿体厚1.403.05m,平均厚1.89m,厚度变化系数55,由南往北,矿体除局部膨大外,属较稳定矿体。单工程矿石品位Mn 18.6635.23,平均Mn 23.20,品位变化系数73,属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类型。矿体锰含量南高北低,地表贫,深部相对较富。铁(TFe)含量一般1.475.45,平均2.86。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其底板岩性为黄灰灰绿色板岩、碎裂岩化板岩、大理岩化灰岩,顶板岩性为碎裂岩化含锰粉砂质板岩、粉砂岩。V2矿体位于V1矿体上盘,两者相距3.34.3m不等,矿体呈似层状顺层产出,部分出露于地表,产出标高16201950m。矿体似层状产出,走向15°,倾向105°,矿体倾角43°65°,平均倾角55°,走向控制长600m,最大控制垂深329m。单工程矿体厚1.405.40m,平均3.14m,厚度变化系数92,属相对稳定矿体,走向上南北薄,中间厚,倾向上,地表相对稍厚。单工程矿体锰品位18.2833.34,平均24.86,品位变化系数75,属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矿体,锰品位除局部地段稍高和偏低外,一般在23左右。铁(TFe)含量一般1.964.61,平均3.13。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底板岩性为碎裂岩化含锰粉砂质板岩、粉砂岩、板岩,顶板岩性为碎裂岩化粉砂质板岩、板岩、含锰粉砂质板岩。3.3.2矿石质量矿石矿物成分矿区矿石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以软锰矿占绝对优势,次为硬锰矿、菱锰矿、水锰矿、褐锰矿。详见表(31) 白马山锰矿锰物相分析成果表 表(31)分析编号锰(Mn)菱锰矿中的锰(Mn)软锰矿中的锰(Mn)菱锰矿、水锰矿、褐锰矿中的锰(Mn)水锰矿、褐锰矿中的锰(Mn)备注08900689923.620.1521.452.131.98原矿08900690014.160.1312.811.211.08原矿08900690119.070.1517.651.711.56原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碎屑岩岩石碎屑、方解石、粉土质矿物。矿石的主要化学组分及伴生有益有害组分矿区锰矿体矿石化学成分具有如下特点:原矿平均锰品位24.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附录E·6“冶金用锰矿石一般工业指标”结合矿区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氧化锰矿石的实际,矿区原矿矿石工业类型分类应为贫锰矿石,或部分为铁锰矿石。矿石碱度(CaOMgO/ SiO2Al2O3):矿区矿石平均碱度0.025,说明矿区矿石均为酸性矿石。3.3.3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结构:矿石具细粒集合状、球粒状和少量鲕状、泥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表现为微层状、条带状、块状构造和少量豆状、结核状构造,风化后部分成粉状构造。3.3.4矿石风(氧)化特征就含锰矿物而论,矿石自然类型为氧化锰矿石,含少量的碳酸锰矿石。就碱度而言,全区均为酸性锰矿石。3.3.5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全区锰矿品位12.2035.34,平均24.21,锰矿品位介于级铁锰矿石中Mn含量指标。3.3.6矿体围岩与夹石V1、V2矿体,V1矿体的底板为下泥盆统关上组下段(D1g1),板岩、粉砂质板岩、条带状泥质灰岩、灰岩,泥质结构、细晶结构,板状、中中厚层状构造、泥质条带状构造,半坚硬坚硬,稳定性较好。与上覆锰矿体呈平行整合接触,界线易识别,锰矿体产状与底板灰岩、板岩产状一致;V1矿体的顶板即为V2矿体的底板,为含铁锰质板岩,夹少量的碎屑岩,板岩呈黑褐色,细粒结构、变晶结构,薄层状、块状构造,产状与矿体一致,岩层裂隙发育,半坚硬,稳定性一般。与矿体呈整合接触,和周围矿体的接触界线清晰。V2矿体的顶板为泥质、砂泥质板岩,泥质、砂泥质板岩呈杂色,砂质结构、泥质变晶结构,薄层状,具碎裂岩化,与矿体接触界线清晰,产状与矿体大体一致,风化后岩石较为破碎,稳定性一般。矿体内基本无夹石,偶有23cm厚的层状产出的锰质粉砂质板岩夹层,顺锰矿层产出。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白马山锰矿锰矿石单样Mn品位15.4235.34。大于20者占绝大多数,单工程加权平均品位Mn16.2335.23, V1矿体平均品位Mn23.80, V2矿体平均品位Mn23.72,矿床平均品位,Mn23.75;矿石含铁(TFe)1.325.62,平均3.03;矿石含磷(每tMn含磷量)0.090.89,平均0.15;二氧化硅(SiO2)一般含量13.165.66,平均32.82。矿石锰含量已满足冶金用贫锰矿石(Mn>18),部分矿石满足铁锰矿石(MnFe>30)的一般工业指标要求。故白马山锰矿石无需经过特别的加工,或经简单的人工粗选后,即可以原矿予以利用和出售。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3.5.1水文地质条件3.5.1.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区域位于云南高原的西部,属槟榔江大盈江流域高原山区,为构造剥蚀切割强烈地形地貌。区内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常年平均温度略高于13.3,无霜期长达324.4天,年日照2364.5小时,年降雨量1458.92586mm,降雨量较为充沛。蒸发两略大于降水量。矿区范围内无常年性河流,其外围东西两侧,发育有槟榔江,支那河,属大盈江水系,槟榔江,由北向南注入大盈江。根据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运动特点,结合地质条件,工作区处于槟榔江构造侵蚀山涧盆地西。槟榔江山涧盆地呈一线型构造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