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doc
-
资源ID:3068708
资源大小:53.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doc
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第一节 项目建设建设背景 1、基本情况通江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界于东经106°59107°45,北纬31°2932°24之间,全县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矿产资源贫乏,且无支柱性工业企业,属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和林业资源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有林业用地.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2%,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盆周山区重点林业县及全国经济产业100个示范县之一。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全县最高海拔2088米,最低海拔305米,多年平均气温106.7,多年平均降水量1107.9毫米,年日照1424.1小时,相对湿度75%,土壤以紫色土、黄壤、山地黄壤为主。属大巴山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针叶林、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由于通江地形地貌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是通江银耳、黑木耳、香菇等菌类森林蔬菜生长特有的良好环境。其中通江银耳生产已具有150多年的历史,香菇栽培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一九九五年通江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2、发展现状全县现有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资源148万亩,立木蓄积17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涪阳、铁溪、永安、沙溪、洪口、诺水河等22个乡(镇)办事处和国有林场(经营所)。过去,全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长期面临粗放经营,重采轻育,过度砍伐,树龄老化,椴木产量逐年减少,导致以银耳为主的森林蔬菜生产逐年滑坡,致使该项森林蔬菜产业在规模上一直尚未形成。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了把资源优势、特色产品和品牌优势从根本上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作出了“大力发展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产业”的决定,并把该项产业作为全县“四大产业富民,开发资源强县”首选产业项目之一,力求把通江建设成为西南片区森林蔬菜产业大县,森林蔬菜产业生产的原材料栎类资源(俗称耳林资源)的发展则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最迫切、最紧要的一项工作。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的需要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我县森林资源采伐一度时期全面停采,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型转向森林资源培育型的转变,昔日以木材销售收入为主的林业经济格局已不复存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在加大全县人工植苗造林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本县森林资源的优势所在,充分考虑全县林业经济结构,抓好菌类森林蔬菜产业资源的培育,大力营造既具生态效益,又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菌类森林资源,是非常必要的。2、项目建设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栎类是发展菌类森林蔬菜重要的原料林,据计算,每生产1斤银耳干品需耗材150斤左右,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将菌类森林蔬菜生产列入“四大产业”并付诸实施,通过抓林业科技推广,将改变耳林资源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等低下的技术水平,真正把全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以“通江银耳”为主的森林蔬菜产业的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抓好优势耳林资源生产经营基地建设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3、项目建设是实现科技兴林的需要实施天保工程后,全县资源培育力度加大,而林业发展的周期较长,林农在林木生长发育的周期中需要生存,为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在培育森林资源(系用材林部分)的过程中,要通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周期短、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林种,耳林资源从发展到利用一般只需要78年时间,其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发展耳林资源应当作为首选。通过实行技术组合,提高科技含量,走科技兴林的路子,以林养林,达到既实现生态效益,又确保经济效益的目的。4、项目建设是环境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该项目实施有利于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林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优化环境的作用,同时增加了资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5、项目建设是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实施该项目,有利于帮助贫困农户获得耳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及菌类森林蔬菜产品的实用技术,增加菌类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激励林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副产品质量,增加全县林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二章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第一节 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资源的定向培育是一种再生资源的培育,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自国家规定天然林停止采伐以来,林业经济逐步从“木头经济”转向依托林区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区域经济,调整林区产业结构也是林区经济发展的必须趋势。第二节 基础设施条件一、宽松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已成为各级党政和全县人民的共识,发展耳林资源、积极推动银耳系列产品产业化进程,县委政府制定了“四大产业富民,开发资源强县”的发展思路,把森林蔬菜列为四大产业之一,并采用“政府投资建设施,业主租用搞发展,农民入股增效益”的发展机制,成为仙人嵌、周子坪、谭家河产业园区,全县形成了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产业集约化发展,年产量超过15万吨,年产值近10亿元,耳林资源培育既可推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又可加快林业建设步伐,通江银耳作为绿色食品中的佳品之一,具有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优势。二、独特的自然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江地处秦巴山区,境内群山重叠,沟壑纵横,立体气候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境内无工业污染,植被保护完整,生态环境优势,项目区海拔5001500米,平均坡度23度,年降雨量1200毫米,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1424.1小时,无霜期280天,项目区土壤深厚,多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项目区内立地条件好,光照充分,雨量充沛,很适宜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的生长。三、有理想的交通环境已竣工的万(源)阿(坝)公路由东向西横贯其中,汉(中)达(州)公路由北向南纵横交错。通(江)巴(中)快车道已建成通车,并随着巴中“六路”建设的形成,通江交通劣势将得到彻底改善,即可融入“西三角经济圈”。全县公路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境内公路交通已初步形成网络,运输条件极为方便。第三节 项目实施的技术力量和劳动力资源一、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我县有近百年的生产经营历史,早在八十年代初,县林业局就对低产耳林改造进行了研究,其科研成果多次受到省、地、县表彰奖励。有专业性较强的职工队伍,初步形成营林、森保、采伐管理、科教等较为完备的专业结构,目前有林业高级工程师2人,有林业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80人,有一批骨干科技人员从事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的开发研究、生产、利用,可对新建、改造耳林资源丰产经营基地,从规划设计、清林整地、苗木栽植、苗木质量、施肥、病虫防治等进行科学管理。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由于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主要用于食用。项目区内的农户对耳林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群众接受快,强烈要求进行技术推广,群众称之为“摇钱树”。全县有60%的林农具有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和技术,有1000万袋菌类森林蔬菜种源的生产能力。耳林资源定向培育开发潜力大,我县是以农为主的农业县,全县农业人口69万人,农村劳动力有39万人,人均耕地仅1.4亩,农村闲散的大量劳动力及林场富余人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第四节 产品销售及市场预测一、市场需求耳林资源不仅是发展森林蔬菜的原材料,随着全球对生态、绿色保健食品的探索研究,需求越来越大,加之属于劳动、土地资源型产业,其生产周期长,近期内市场亦不能饱和,据专家论证,目前,仅国内市场年需求量达6500吨左右,实际上,银耳由于受资源、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其国内生产能力不到2000吨,通江银耳年产量仅100多吨,可见银耳产品目前市场缺口之大。二、社会需求银耳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不仅是宴席之佳品,而且是治疗肺结核、哮喘等病症和滋阴补肾、防癌抗癌、抗衰老不可多得的食疗精品,通江不仅是银耳的主要产区,更是银耳的发祥地,发展耳林资源具有丰富的营造管理经验。通江银耳朵大、肉厚、胶质重、色纯、膨胀率高,耳基小易炖化,市场前景广阔。三、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林业结构的变化将随着社会的需求,也逐步得到大幅度调整,其森林蔬菜作也已成为林业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绿色生态食品愈来愈青睐,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将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培植成功后,7年就能发挥经济效益,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提供上1000个岗位,吸附农村劳动力上10000个,可覆盖15万余农户。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 第一节 项目选址项目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区域相对集中连片,有利于项目监测和管理,其辐射示范作用明显,其基地建设选在诺水河、青浴、板桥、新场、涪阳、草池、陈河、铁溪、长坪、烟溪、洪口、董溪、沙溪、胜利等15个耳林资源生长较好的乡镇及陈河森林经营所和铁厂河林场。第二节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和改建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资源10万亩,其中诺水河10000亩、青浴10000亩、板桥10000亩、新场5000亩、涪阳10000亩、草池5000亩、陈河4000亩、铁溪5000亩、长坪2500亩、烟溪5000亩、洪口2500亩、董溪5000亩、松溪2500亩、沙溪2500亩、胜利6000亩等15个耳林资源资源生长较好的乡镇,陈河经营所10000亩,国有铁厂河林场5000亩。第三节 项目建设预期目标2012年秋季全面整地及进入项目建设区进行低产低效改造作业设计,2013年冬季全面完成新建基地的整地工作,014年全面完成低产低效改造工作。项目建成后,耳棒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年产菌类森林蔬菜1250吨,产值达1.5亿元,为地方年增税近2000万元,真正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第四节 技术标准1、种苗:种苗符合国家、级种苗标准。种子净度达95%以上,12年生实生苗,裸根根系完整,自然落叶,主茎、顶芽无损伤,经检疫不携带有害病,虫源体,苗高(地上部分)100150厘米,地径大于0.5厘米。2、穴状整地:30×30×30厘米,结合整地,穴底填入复混肥、有机肥、土拌匀的营养土后加盖细土至10厘米厚。3、定植方法:成片造林,宽窄行单株定植,做到“根正苗直三垒两踩”,定植后加足定根水,局部地方实行人工点播。4、定植时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5、抚育管理:每年的5月、8月进行两次松土、除草、施肥、除萌的管理。6、管护: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制定不同的管护办法,严禁牛羊进山、严禁乱采滥挖等毁林事故的发生。第四章 项目设计 第一节 建设工艺流程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资源基地建设工艺流程图科学规划技术培训 物质采购抚育除萌清林整地 现场定植松土除草种苗准备抚育灌水施肥 采收技术培训采收加工技术培训加工包装产品市场销售 第二节 科学规划每年及时组织林业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各项目乡进行全面规划,按照“因此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能封就封,能改就改,能造就造,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建设。第三节 清林整地砍除林地内所有杂灌,清林后采取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30×30×30cm。第四节 抚育除萌对现有低产耳林坚持砍劣留优,砍密留匀的原则除萌,每窝只保留一株生长旺盛的耳树,剃去下部或基部13轮枝丫(保留冠高占树高三分之二为宜),新改造的耳林要坚持除草、松土、扶正、开沟施肥、细土垒根。第五节 施肥施肥根据不同的造林方式而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新造耳林资源结合整地穴施有机肥10公斤。耳林改造环绕树蔸每株开沟深10×20×40厘米,株施有机肥50公斤。第六节 栽植及栽植密度采用大苗壮苗进行人工植苗造林,为了促进根基生长发育,每亩预计栽株数330株(穴)。第七节 种苗青杠种苗由县林业局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测产、检疫和质量认定,并签订种苗采购合同。在我县青杠主产区,收集优良母树上采种并由专业队伍负责培育苗木。第八节 管理栽植后17年集中管理,年抚(锄抚)两次,施肥(根肥和叶面肥)各一次,并根据时令的不同,进行治虫。第五章 项目预算及资金筹集 第一节 资金预计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总计5810万元,主要构成:一、原材料 3300万元1、种苗 610万元2、肥料 2690万元二、人工费 1350万元三、前期费用 660万元第二节 资金筹措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总计5810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万元,群众筹资及投劳折资1350万元。第六章 项目组织管理 第一节 组织机构项目建设采用县、乡(场)分级管理办法,县林业局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任副组长,组建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县的耳林资源培植及项目建设,具体落实签订各项经济合同和技术合同。对项目实行专项管理、环节管理,项目实施单位设有生产技术、财务报帐等专职,对项目采用对口管理,管理到工序、到岗位。第二节 实行业主管理项目实行法人负责制,以规划的乡镇、林场招聘具有资质的为主,由业主组织实施从良种苗木引进、本地选优、整地清林、挖穴植苗、田间管理、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回收,实行一条龙负责到底。第三节 物资管理种苗、物资、材料、设备等资金的支付一律由县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采购,项目业主派专人管理,统一发放。材料物资的发放坚持发有凭、放有据、领用要签字,所有的发放领用凭据均作为报帐的原始依据。第四节 财务管理县林业局成立项目财务室,所有项目资金存入专用帐户,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及时报帐,严格执行根据生产需要预借工程建设资金、验收合格后报帐的报帐制度,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报帐程序,由项目业主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填报工程验收单,经验收通过后,填制报帐单和报帐申请表,连同费用报表、原始凭证、材料物质领用清单等有效凭证到县财政局凭证报帐,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禁挪用截留资金。第七章 措施保障 1、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良好的经营模式。耳林资源培育以市场为依托,抓住西部大开发,结合天保工程的实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与管理同步,创造优良环境,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形成地方特色优势,突出规模效益,大打名牌战略,逐步占领带领市场。2、放宽政策,搞活机制。对所发展的项目可以适当减免全部或部分税费。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发展、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经营。允许农户以资源的形式入股经营,允许跨社、村、乡联合经营。充分调动项目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允许耳林资源进行依法继承、转让和拍卖。3、部门分工负责。在资源培育上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首长统揽全局,组织实施各部门协调配合,对开发建设质量高,效益好的实行“以奖代补”,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对开发建设不力,成效差的相关责任人予以降级、降职的重惩。4、提高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耳林资源培育,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优质绿色产品,其科技含量相应的要求较高。从资源的培育、管理等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全县培训流动科技管理人员3050人。加强与工程配套的林业科技研究,实施分级培训,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管理经营和监督的技术标准。第八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社会效益耳林资源基地建成投产后,仅耳棒销售收入就可达10亿元,年产菌类森林蔬菜可达1250余吨,产值达1.5亿元,吸附上10000个农村劳动力,林农人平增收可达200余元,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提高了林地的利用价值,改变了单纯生产木材的产业方式,为全县林业的采、育结合,永续利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为面向市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基础,并且项目建设可吸收大量的贫困农民进场季节性务工,为农民培训了栽植技术,增加了经济收入,扶贫效益也较为明显。第二节 生态效益项目区山高坡陡,是河流发源地和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通过营造有经济价值的耳林资源,既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治理水地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能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第三节 经济效益 项目投产后,按单位亩产耳棒10吨,仅耳棒销售收入就可达10亿元,纯收入可达到亿元以上,从而真正成为全县的骨干产业经济。通过集约化栽培,基地菌类森林蔬菜年产量可达1250吨,其产值达1.5亿元,为地方增税近2000万元。第九章 结 论通过以上诸多因素的分析,通江县耳林资源基地项目的立项依据是充分的,设计是合理的,其市场预测、效益分析前景可观、项目管理能力、技术实施能力具备,又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科技支撑,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林业产业政策,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林农增收,故该项目建设既可行又有必要。但由于通江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地方财力极为脆弱,特请求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将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并给予基地建设项目补助资金44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