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3068487
资源大小:604.50KB
全文页数:8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承建单位:山东省赛尔集团编制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2002年12月目 录1.总论1.1项目提要1.2背景和意义 1.2.1项目的由来 1.2.2建设的必要性1.3编制依据2 项目建设条件评价 2.1地理位置 2.2资源条件2.2.1土地利用现状2.2.2地形地貌2.2.3气候条件2.2.4土壤条件2.2.5水质和水源条件2.2.6防洪、防潮、排涝设施2.2.7其它相关条件 2.3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2.4区位、交通和通讯条件 2.5科技支撑条件 2.6公司的内部条件 2.7政策和环境条件3.基地建设的总体方案 3.1总体布局 3.2指导思想 3.3建设原则 3.4建设目标4.基地建设方案 4.1优质苗木生产区4.1.1建设内容和方案4.1.2技术方案4.1.3产品方案和市场预测分析 4.2绿色冬枣鲜食果品生产区4.2.1建设内容和规模4.2.2技术方案4.2.3产品方案和市场前景分析 4.4加工和物流区4.4.1建设内容和规模4.4.2技术方案 4.4.3市场需求分析 4.5冬枣产业化研究中心4.5.1建设内容和规模4.5.2技术方案5.计划和进度安排 5.1建设工期 5.2进度安排5.2.1一期工程(20032004年)5.2.2二期工程(20052006年)5.2.3三期工程(2007年)5.2.4基地建设进度表6.经营管理 6.1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 6.2管理机构的设置方案 6.3劳动力定员 6.4信息系统管理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1投资估算7.1.1建设投资估算7.1.2流动资金估算7.1.3编制总投资估算表7.1.4分年投资计划表 7.2资金筹措7.2.1资本金筹措7.2.2债务资金筹措 7.3资金偿还8.财务评价 8.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8.2财务估算 8.3财务盈利分析8.3.1销售收入估算8.3.2成本费用估算8.3.3盈利分析 8.4市场风险分析8.4.1主要风险因素8.4.2风险程度缝隙8.4.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8.5清偿能力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9.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9.1社会效益 9.2生态效益10.环境影响与评价 10.1环境影响 10.2环境评价11.结论与建议1总论1.1项目提要项目名称:山东省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地点:山东省无棣县境内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内建设单位:山东省赛尔集团法人地表:韩学君公司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城经济开发区企业性质:股份制民营企业规划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项目规模:27165亩项目概况:因市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山东省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主题和资源特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地方特色的冬枣产业作为基地的主导产业,从苗木繁育、高效种植、文化展示和加工物流等4个环节入手,建立了优质苗木生产区、绿色鲜食果品生产区、枣文化展示区和加工物流区等4个功能小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产业科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人才培训、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冬枣产业化研发中心。建设内容:见表1 。投资概算:总投资为 20164万元(按全部流动资金口径计算),其中建设投资为14765元,建设期利息为 407 万元,流动资金4992万元。表1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内容一览表名称功能和任务规模(亩)优质冬枣苗木生产区良种采穗圃为育苗圃提供分生组织和部分嫁接接穗、扦插嫩枝等100嫁接幼苗圃年出圃冬枣嫁接苗56.9万株200扦插育苗圃年出圃冬枣苗木63.2万株300组培育苗圃年出圃冬枣苗木98.6万株200绿色冬枣鲜食果品生产区冬枣密植园年生产优质冬枣鲜食果品17600吨11500冬枣苜蓿间作园年生产优质冬枣鲜食果品8800吨和苜蓿干草 吨11200金丝小枣高效种植园年生产优质金丝小枣鲜品3960吨3000枣文化展示区枣资源圃保存各类枣资源220采摘园提供冬枣采摘场所,生产165吨鲜枣300枣文化园展示枣文化和相关产品25加工物流区贮藏保鲜库冬枣的贮藏保鲜,库容4000吨10分级和包装中心冬枣的分级和包装10物流中心为冬枣销售提供物质交换平台80冬枣产业化研究中心为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等20合 计27165效益分析: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完成后能够年实现产值31202万元,利润总额为17615万元,税后利润为11860万元。投资税前内部收益率为41,财务净现值为66214 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 3.8 年,动态投资回收期为4.2年;税后内部收益率为 32,财务净现值为 40424.5 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 4.3年(含建设期),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1 年(含建设期)。为社会提供2150个就业机会(季节工按全年折算);年培训农民1000次;园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总体评价:冬枣产业化基地建成后,不仅能够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为冬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而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冬枣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为无棣县、滨州市,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及其他条件类似地区的冬枣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示范样板。1. 2背景和意义1.2.1项目的由来 在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山东省“黄河三角洲跨世纪工程”和建设“海上山东”的背景条件下,根据滨州市和无棣县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需要,山东省赛尔集团经过专家的多方论证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拟在山东省无棣县境内建立一个集“绿色农产品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观光旅游、生态产业化经营”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赛尔生态产业园区。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基地资源和环境特点以及园区生态产业的发展主题,因“市”因地制宜地选择选择符合山东省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原则和资源特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地方特色的冬枣产业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产业之一,建立冬枣产业化基地。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集冬枣苗木繁殖、高效栽培、产业化经营、技术和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和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冬枣产业的整体效益;同时为周边地区冬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物质、信息交换平台。为此赛尔集团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会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起草、编制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1.2.2建设必要性1.2.2.1冬枣产业发展的需要冬枣,又名贡枣、苹果枣等,迄今已有近500年的栽培历史,在我国分布广泛,北到辽宁朝阳、锦州,南至江苏、安徽、四川长江以南地区,西到宁夏南部,东至渤海沿岸都可以种植,但产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北京、天津等地,对盐碱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晚熟反季节供应等两大优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此拥有冬枣品种资源的各地政府和科研部门,并进行重点研发与推广,相继推出了沾化冬枣、鲁北冬枣、渤海冬枣、华夏冬枣、沧州冬枣等各种品牌,被业内人士和广大消费者推崇为“果中珍品”。冬枣具有丰富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冬枣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检验分析,冬枣可食率达91%以上,含有钾、硒、钙、锌、铁等多种矿物元素和A、B、C、E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含量高达3500ppm以上,是苹果的80多倍、梨的100多倍,被誉为“活维生素丸”。其二冬枣含有多种氨基酸,在鲜食果品中最大。共含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总含量达到16ppm,其中8种为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其三冬枣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价值。冬枣属于“药食同源”食品和富硒食品,其总黄酮含量高达0.26%,具有益心、润肺、合脾、养血安神、防癌等多种功效。冬枣种植比较收益相对较高,目前采取矮化密植的冬枣高效栽植技术,能够实现“一年长树、二年见果、三年丰产”。按照每亩栽植100株、盛果期每株产鲜枣20公斤、市场价610元/公斤的保守估算,每亩产值1200020000元,扣除田间投入、10年均摊的苗木费和劳动力成本等1000元,每亩净收益达1100019000元左右。冬枣种植比较收益不但远高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也高于金丝小枣、大棚蔬菜等。由于当前冬枣栽植面积不大、总产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买方市场尚未形成,冬枣仍属于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的高档消费品,市场前景广阔。虽然未来随着冬枣面积的不断扩大,冬枣价格将有所下降,但同时应该看到,一方面目前冬枣受到贮藏保鲜期较短等原因的限制,应有的市场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同时由于冬枣属于我国独有品种,其国际市场也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另一方面虽然冬枣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但其产量和品质表现差异很大。与其他土壤相比,壤质粘潮土比较适合冬枣的生长和发育,沙壤土有利于冬枣的苗期生长,红壤土冬枣苗期生长较差,但后期生长较好,枣果甜度大。总体上讲渤海湾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和气候资源更为适合冬枣栽培,冬枣产品的质量也相对较好。目前冬枣产业发展过程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其一是冬枣种植主要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枣果品质参差不齐,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应有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二缺乏有效的冬枣贮藏保鲜和反季节栽培技术,保鲜期不长,货架期短,产品季节性强,或熟期集中,严重制约着冬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淡季严重缺货,市场缺口大,旺季集中上市,难以转化的两难状况。因此建立冬枣产业化基地,从品种选择、苗木繁育、栽培管理到采收、贮藏保鲜、运输、加工、物流、人才培养、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环节入手,研究冬枣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格局和产业化运行方式,实现冬枣的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运用现代企业化管理和运作方式,建立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冬枣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将高效种植、贮藏保鲜、运输包装和市场营销等紧密集合起来,增加冬枣产品的多样性和市场的均衡性,有效开拓和占有国内国际市场,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符合冬枣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冬枣消费需求。1.2.2.2地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无棣县2001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15.2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17亿元,占60.1%;林业产值0.22亿元,占1.5%;畜牧业产值2.31亿元,占15.1%;渔业产值3.56亿元,占23.3%。农民人均纯收入2351元,在省内排名117位。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适合当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冬枣产业,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是无棣县农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无棣县素有“华夏枣都”之称,金丝小枣栽培始于夏商,是金丝小枣的源产地,其产量(干品35000吨)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但近年来随着小枣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金丝小枣的种植比较收益明显下降,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无棣县提出了实施枣业二次创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广、种植比较收益好”的冬枣产业。截至到2001年底全县已发展冬枣300万株,年产冬枣鲜品3424吨,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程度低,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因此大力发展冬枣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符合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1.2.2.3赛尔生态产业园区资源特点和发展的需要赛尔生态产业园区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境东部,属于黄河冲击平原,土地多为滨海盐碱荒地和滨海荒草地,地势低平,大部分地面高程在1.5米3米,地下水埋深浅,土壤盐分含量相对较高,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需要大定额灌水压盐、脱盐加以保障,除种植棉花外,不太适合发展其他大田作物和种植比较收益很低。但其土壤、光照等自然气候和资源条件适合冬枣的种植。因此在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建立冬枣产业化基地,并研究其高效种植、产业化经营等技术和模式符合园区的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资源特点、建设主题和发展方向;同时还有利于滨海盐碱地改良,增加滨海植被覆盖度,改善滨海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1.3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 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3. 山东省“渤海碧海行动计划”4.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5.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6.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7. 无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8. 无棣县农业“十五”规划及措施9. 山东省农业区域开发研究10. 无棣县统计年鉴(2001年)11. 山东省沿海地带农业综合开发规划12. 无棣县农业区划13. 无棣县土壤志14. 无棣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15. 无棣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16. 其它相关资料2项目建设条件评价2.1地理位置冬枣产业化基地位于山东省无棣县东部的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属于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赛尔生态产业园区最重要的一部分,占地面积25040亩。无棣县位于山东省最北部,东北濒临渤海湾,东南连沾化县,南靠阳信县,西接德州地区庆云县,北于河北沧州市相连,地理坐标北纬37º4138º16、东径117º31118º04,总面积1998平方公里,位居山东半岛与京津塘交通要冲,素有“齐燕要津”和“冀鲁枢纽”之称。还处在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渤海湾“两岛一湾”千里黄金海岸线的中间地带,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域,又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2. 2资源条件2.2.1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总面积27165亩,多数为未开发的盐碱荒地,已开发土地目前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但产量和效益很低;由于受到土壤含盐量的影响,林木覆盖率较低,但有一定面积的金丝小枣和冬枣种植;草本植物以芦蓬、黄腥菜等居多,行道树以白蜡、郭槐、圣柳等为主。2.2.2地形地貌冬枣产业化基地所在的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属于黄河冲击平原,成地时间短,地势起伏不大,高程在1.5米3米之间,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发展规模化种植。2.2.3气候条件基地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2.1,年平均日照时数2724.5小时,0的积温4722,10的积温4291,无霜期206天,年均降水量597毫米,其中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8,有利于各种农、林作物生长发育。在当地农业史上,没有因冰雹而造成严重损失的记录。2.2.4土壤条件基地土壤质地多为重壤、中壤、沙壤土,土壤耕作层厚度一般在2025之间,土壤含盐量为0.15,以氯化物盐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为1左右,碱解氮为59.88,速效磷为10ppm,速效钾98ppm。土体构性多为薄粘心、厚砂腰或厚粘心,只要解决好灌溉问题,土壤能迅速脱盐,对耐盐性较强的冬枣栽植影响不大。2.2.5水源和水质条件 以高标准种植枣树为主,按土壤洗、脱盐和补充性灌溉要求,每亩用水按200立方米计,冬枣产业化基地共需要灌溉水500万立方米。基地处于位于朱龙河和仝家河两大水系之间,水质良好,周围的赛尔水库总蓄水量达到800万立方米以上,能够满足基地灌溉水源的要求。2.2.6防洪、防潮、排涝设施在园区建设总体规划中计划将朱龙河整治为引黄河水的干渠,同时在赛尔水库周围西支渠和南支渠两条,并在南支渠上建有支渠节制闸,同时建有配套的排水支、斗沟。在仝家河、朱龙河、小米河的秦口河入口建有挡潮闸和排涝站一座,有利于防海潮倒灌和排涝。2.2.7其它相关条件 基地所在的赛尔生态产业园区紧邻渤海湾,远离城市、内部无村庄、无工业污染源和土壤污染史,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周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2.3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基地所在区域(无棣县)的枣树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华夏枣都”之称,2001年优质的金丝小枣栽培面积达80万亩以上,有枣树1200多万株,年产干枣3.5万吨,产量及质量均居全国之冠,有“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之美誉。但近年来随着小枣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金丝小枣的种植比较收益明显下降,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无棣县提出了实施枣业二次创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广、种植比较收益好”的冬枣产业,截至到2001年底已发展冬枣300万株,年产冬枣鲜品3424吨,具有发展冬枣产业的基础和条件。2.4区位、交通和通讯条件基地所在的无棣县地处山东省的最北部,濒临渤海,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和我国东北地区从陆路通往江南地区最近的、必经之地,交通便捷,物流通畅,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有5条国省干线公路、10条县乡公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现有5003000吨泊位码头7个,通航路线可北抵塘沽、天津,东到大连、烟台、青岛,南达湛江等港口,交通便捷,物流通畅。全县实现了长途通信数字微波和光缆传输,城乡电话程控化,移动电话全国联网,通讯设施比较完善。赛尔生态产业园区毗邻国家跨世纪工程黄骅港,与205国道、辛沙公路(省道)相距不到10公里,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区位优势明显。2.5科技支撑条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当地市、县两级的农业技术部门,构成冬枣基地建设的三级科技支撑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将作为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冬枣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参与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冬枣基地建设技术支撑的研究所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将从环渤海生态农业建设、海洋生态保护等宏观调控方面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将从基地水利建设、枣园节水灌溉、灌水技术、盐碱地改良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将从枣树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及枣树品种资源圃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研究所,将从枣产品的保鲜、贮藏、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总之,将有众多的实用技术、多学科全面支撑冬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地、县的农业科技系统,熟悉当地情况,将给冬枣基地建设和发展提供更适时、更多、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2.6公司的内部条件基地建设单位山东省赛尔集团是集车业制造、活塞镶圈生产、商业销售、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等于一体的大型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公司现有职工530余人,固定资产2.2亿元、年产值1.2亿元,利税500万元以上。集团下属的东营赛尔车业制造有限公司,紧密结合农业生产需要,自行研制开发了符合国家农机发展政策、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的专利产品“多功能三轮运输机”,并已取得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该机已销往河北、山西等国内10个省区和越南、朝鲜、南非等发展中国家。集团下属的滨州滨勃内燃机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是生产高镍奥氏体铝活塞耐磨镶圈的专业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50万只,产品产量和质量在同行业中均居领先地位。产品远销全国各省市的40多个活塞生产厂及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团所属各公司以产品质量赢得了市场份额,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家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形势下,配合山东省渤海碧海行动计划,集团投资环渤海海岸的生态产业建设,在资金运作能力上完全可以胜任。 赛尔集团是大型股份制民营企业,管理机制规范、运行机制灵活。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加上灵活的经营模式使民营企业更适合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发展地方急需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赛尔集团长期在滨州市和无棣县生产经营农业机械,熟悉滨州市和无棣县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情况,长期与当地的农业科技部门密切合作,与当地政府部门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一切均为赛尔集团生态产业园冬枣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运作基础。另外,搞好一个企业,企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一个企业家精神很难想象能够把一个企业搞好。民营企业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责任心以及它的适应市场能力和拼搏精神,相对比较强、有利于市场竞争。这一点赛尔集团的领导层是具备的,为基地的成功建设奠定了好的基础。2.7政策环境条件早在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就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科技优势,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将建设海上山东与黄河三角洲开发一起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两大跨世纪工程。1999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增加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和“海洋生态保护”,设立了“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监督管理”、“海洋生态保护”和“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等内容,并充实了相关的法律责任条款。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已经启动。由环渤海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天津市)为主体、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参加的渤海综合整治项目,以渤海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环渤海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跨越式发展为总体目标,以污染控制、环境治理、资源环境修复、生态环境修复和灾害预防控制为主要内容,重点开展河口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海湾污染防治、健康养殖、潮间带生境修复和赤潮、溢油、海冰灾害预警预防等工程建设。山东省按照“海上山东”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贯彻落实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制定了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紧紧抓住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水污染治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等关键措施,全面改善海洋环境质量。滨州市北临渤海湾,漳卫新河、马颊河、徒骇河等大中河流由此过境入海,是“海上山东”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滨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落实国家和山东省“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全市“六河水变清工程”,制定了滨州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对分布在全市各县区的条主要河道进行高标准、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整治和全面开展沿海地带生态保护建设。2002年10月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山东滨州市召开,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等部门认为,在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滨州市在环渤海13个地市中走在了前头。无棣县有海岸线102公里、浅海渔场150万亩、滩涂潮间带面积98万亩,是山东省和滨州市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重要的北大门,无棣县海岸和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完成质量。赛尔生态产业园区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境内,是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范围和国家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重点区域,是山东省建设海上山东的前沿阵地。建设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是山东省环渤海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是立足于滨海生态产业,结合当地作物、土壤、气候、水源实际,进行滨海盐碱地改良、增加滨海植被覆盖度、改善滨海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有力措施;与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山东省、滨州市关于沿渤海湾的保护性开发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将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3基地建设的总体方案3.1总体布局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在位于山东省无棣县东部的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内,总面积27165亩,由5个部分组成,即优质苗木生产区、绿色鲜食果品生产区、枣文化展示区、加工物流区和冬枣产业化研究中心等。其中优质苗木生产区占地800亩,位于赛尔水库西侧、朱龙河南岸;绿色鲜食果品生产区占地面积25700亩,位于小米河北岸、优质苗木生产区和赛尔水库南;枣文化展示区占地面积545亩,其中300亩采摘园位于秦套岛上新建公路两侧各50米,其它部分位于赛尔水库西、管理区南;加工物流区和冬枣产业化研究中心占地面积120亩,位于辛沙公路东、小米河和辛沙公路交叉处。3.2指导思想紧密结合赛尔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主题和发展需要,以冬枣为主导产业,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面向两个市场,以提高冬枣产业整体效益为目标,以苗木生产、高效种植、文化展示、加工物流、科研培训、信息集散、市场开拓和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采取“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一个起点高、技术含量足、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冬枣产业化基地,以实现冬枣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品的无害化和经营的市场化,促进冬枣产业的上档升级,同时为无棣县、滨洲市,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物质信息交换平台。3.3建设原则效益优先原则基地建设要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力求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名牌战略原则基地建设要立足于当地、国内、国际等三级市场,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以商业化包装,以优质服务和质量创名牌,以名牌闯市场,以市场促生产,促进基地的资源优势逐步向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高技术起点原则 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组装集成,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基地逐步成为冬枣产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辐射源”,保持基地内在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规模化、集约化原则 通过优化布局和科技、生产、示范等功能的整合,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促进产业上档升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原则力求作到整体规划一步到位,同时根据企业和市场情况,分清轻重缓急,分期分步实施,做到建一块,成一块,收效一块,并带动后续项目的发展,最终实现基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产业的滚动发展。3.4建设目标利用5年时间,完成优质苗木生产区、绿色鲜食果品生产区、枣文化展示区、加工物流区和冬枣产业化研究中心等5个功能区建设,打造出优质冬枣品牌“赛尔冬枣”,使之成为集苗木繁育、高效种植、科研培训、信息服务、加工保鲜、市场开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冬枣产业化基地,形成冬枣产业的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同时为周边地区冬枣产业健康发展的示范样板和物质信息交换平台。具体表现在:年生产优质冬枣苗木218.7万株、绿色鲜食冬枣果品30280吨、金丝小枣4125吨和苜蓿干草 吨;冬枣标准化种植、贮藏保鲜和分级包装技术得到明显提高;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冬枣产业化经营模式、市场营销网络和自己的冬枣品牌;年培训农民1000人次,提供各类信息5000条;提供2150个就业就会;冬枣产业的整体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4基地建设方案冬枣产业化基地建设在山东省无棣县东部的赛尔生态产业园区内,总面积27165亩,由优质苗木生产区、绿色鲜食果品生产区、枣文化展示区、加工物流区和冬枣产业化研究中心等5个部分组成。4.1优质苗木生产区4.1.1建设内容和规模占地面积800亩,建设内容包括良种采穗圃、嫁接育苗圃、嫩枝扦插育苗圃和组织培养育苗圃等,年生产优质冬枣苗木218.7万株。4.1.1.1良种采穗圃占地100亩,通过引进、筛选、培育和品种比较试验等,选择生长势好、果形大、成熟晚、产量高、口味佳、抗逆性强的冬枣品系组成良种采穗圃,一方面为嫁接育苗圃和嫩枝扦插育苗圃提供部分优质砧木和嫩枝,另一方面为组织培养育苗圃提供优质冬枣分生组织。4.1.1.2嫁接育苗圃占地200亩,其中金丝小枣实生苗圃和根蘖苗二级圃各100亩,为冬枣嫁接育苗圃提供嫁接砧木,生产优质冬枣嫁接苗。4.1.1.3扦插育苗圃占地100亩,包括塑料膜小拱棚嫩枝脱毒扦插苗圃100亩和全光弥雾脱毒冬枣嫩枝扦插育苗圃100亩(包括双悬臂弥雾装置10套占地5亩和育苗圃95亩),生产优质冬枣扦插苗。4.1.1.4组培育苗圃占地300亩,包括200平方米组织培养实验室(建在冬枣产业化研究中心内)、温室苗床20亩(采用砖混土墙体和钢架结构,作为试管苗移植的初级圃,室内配备自动控温、调温,遮光装置和供水设施)和大田苗圃280亩,生产优质冬枣组织培养苗。4.1.2技术方案4.1.2.1优质冬枣苗木生产技术路线冬枣群体金丝小枣实生苗圃或根蘖二级圃品比和筛选插条砧木接穗良种采穗圃分生组织嫁接脱毒处理ABT生根粉和脱毒处理分生组织冬枣嫁接苗塑料膜小拱棚扦插全光弥雾扦插生根生根脱毒处理接 种组培生根炼苗移栽生长撤棚生长试管培养温室培养苗圃抚育出 圃4.1.2.2技术指标 年出圃优质冬枣苗木218.7万株,其中嫁接育苗圃年出圃冬枣嫁接苗56.9万株、扦插育苗圃年出圃冬枣扦插苗63.2万株、组织培养育苗圃年出圃冬枣组织培养苗98.6万株,建成后实现年产值1057万元。具体技术指标如下:嫁接育苗圃 金丝小枣实生苗按行距、株距各30厘米,每亩7410株,2年生实生苗嫁接存活率95%以上,嫁接后1年内出圃,3年为一个生产周期,每亩出圃优质冬枣苗木7040株,100亩共出圃苗木70.4万株,年出圃23.5万株;根蘖归圃苗每亩栽植7410株,归圃成活率95%、嫁接成活率95以上,2年为一个生产周期,每亩出圃6687株,100亩根蘖苗二级圃年出圃冬枣嫁接苗33.4万株。两项合计56.9万株。扦插育苗圃 塑料膜小拱棚扦插按行距、株距各30厘米,每亩7410株育苗存活率85,2年为一个生产周期,每亩出圃苗木6300株,100亩共出圃63.0万株,年出圃31.5万株;全光弥雾扦插生根率90以上,每亩扦插7410株存活率90以上,2年为一个生产周期,每亩出圃苗木6669株, 95亩共出圃63.3万株,年出圃31.7万株;两项合计63.2万株。组织培养育苗圃 从采穗圃采集冬枣组织,经过脱毒处理进行试管分化培育,生根后形成试管苗(生根率90),然后栽植于温室中炼苗(温室成活率90),最后移植到大田苗圃中培养成苗(大田苗圃成活率95),按行距、株距各30厘米,2年为一个生产周期,每亩出圃苗木7040株,280亩大田苗圃共出圃197.1万株,年出圃98.6万株。4.1.3产品方案和市场预测分析4.1.3.1产品方案优质冬枣苗木生产区的主要产品为优质冬枣脱毒苗木,设计年出圃能力218.7万株,其中嫁接育苗圃年出圃冬枣嫁接苗56.9万株、扦插育苗圃年出圃冬枣扦插苗63.2万株、组织培养育苗圃年出圃冬枣组织培养苗98.6万株,出圃苗14级的比例为4:3:2:1。苗木分级标准表级别苗高(m)地径(cm)根系状况11.21.22mm细根10条以上,3mm根不少于5条21.01.21.01.21mm细根6条以上,3mm根不少于3条30.81.00.81.01mm细根4条以上,3mm根不少于3条40.60.80.60.81mm细根4条以上,3mm根3条左右4.1.3.2产值预测嫁接苗按目前较低的市场价格4元/株计算,项目建成后实现年产值228万元;扦插苗和组培苗按目前较低的市场价格5元/株计算,年产值829万元。上述两项合计1057万元。4.1.3.3产品市场前景分析由于冬枣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品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种植比较收益好等优点。近年来国内,尤其是山东和河北省的许多市县已经将冬枣列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冬枣种植面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持续刚性增长,优质冬枣苗木市场需求较大。目前市场上的冬枣苗木绝大部分是金丝小枣和酸枣的嫁接苗,存在着品种杂乱、质量参差不齐、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抗逆性差、栽植成活率低,无法实现工厂化生产等特点。本项目采取塑料膜小拱棚嫩枝脱毒扦插、全光弥雾脱毒冬枣嫩枝扦插、组织培养和嫁接相结合来培育优质冬枣苗木,实现冬枣苗木的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一方面能够提高品种纯度和苗木质量,增强苗木的抗逆性,提高栽植存活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苗木生产的工厂化和标准化,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优质苗木生产区的产品优质冬枣苗木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4.2绿色冬枣鲜食果品生产区4.2.1建设内容和规模占地面积25700亩,包括冬枣密植园、冬枣苜蓿间作园和金丝小枣高效种植园等三个部分,年生产绿色冬枣鲜食果品30280吨、金丝小枣鲜品5250吨和苜蓿干草 吨。4.2.1.1冬枣密植园占地面积11 500亩,设计行距3米、株距2米,每亩种植111株,扣除沟渠和田间道路,按80%土地计算,共种植冬枣102.12万株,按盛果期每株平均产20公斤计算,年提供冬枣鲜食果品20424吨。4.2.1.2冬枣苜蓿间作园占地面积11 200亩,设计行距4米、株距3米,每亩种植55株,扣除沟渠和田间道路,按80%土地计算,共种植冬枣49.28万株左右,按盛果期每株平均产20公斤计算,每年提供冬枣9856吨;同时在园内间作适合园区当地资源和环境特点的抗盐、耐荫的优质苜蓿品种,实现传统果业、草业的有机融合和土地的用养结合,这样按照每亩生产苜蓿干草 公斤的较低产量计算,年提供干草 吨。4.2.1.3金丝小枣高效种植园占地面积3000亩,设计行距3米、株距2米,每亩种植110株,扣除沟渠和田间道路,按80%土地计算,共种植金丝小枣26.4万株,按盛果期每株平均产鲜枣15公斤计算,每年提供鲜枣3960吨。4.2.2技术方案4.2.2.1技术路线选苗平整土地地栽植田间管理绿色鲜食果品苜蓿鲜草4.2.2.2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冬枣标准化生产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提高座果率和果实采收质量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冬枣的标准化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NYT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394-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3、建园1)生产条件 冬枣栽培立地条件要求土质为壤土,0-20厘米土层内有机质含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