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
-
资源ID:3058797
资源大小:87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
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作为、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任务目标提前或超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二五”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4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人均GDP达到13.7万元,是2005年的2.5倍。地方财力持续扩大,2010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7.65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一大批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用或启动实施。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3%,比2005年提高15.2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13.8:58.2:28调整为2010年的6.4:56.4:37.2。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90.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5.9倍和7.5倍;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快膨胀,纺织服装、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新兴优势产业初具规模;骨干企业队伍日益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4家增加到106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由8家增加到54家;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在做大做强河口经济开发区的同时,规划建设了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黄河口能源装备制造园、富海工业园、黄河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等五大专业园区,“一区五园”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水产、冬枣、畜牧、棉花等传统产业持续壮大,海参、大闸蟹、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建成良种棉基地20万亩、生态高效渔业基地40万亩、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246处,黄河口冬枣、海参、大闸蟹等一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基地正在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91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发整理土地17.8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8.1万亩,新增耕地5.6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小康文明村71个,村容、村貌、村风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业规模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2.6亿元,占GDP的比重较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膨胀,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7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7亿元,仙河蓬莱公园、新户百枣园等4处景区顺利通过国家AA级景区验收;全区仓储物流企业达到40家,其中,神舟物流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服务名牌企业称号。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原则,五年共修订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道路交通、湖滨新区等规划30余项,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89%;中心城聚集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鸣翠湖公园、银河公园、环城水系等一批重点建设和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实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供暖、供气、给排水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达到77.95%;孤岛、仙河、义和、六合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公路交通发展迅速,新义路、荣乌高速连接线、城区北外环等干线公路建设顺利实施,全区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8公里。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挑河、马新河、神仙沟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连年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完成,河王渠衬砌、东水源干渠节水改造、王庄二干二分干、三分干衬砌等工程先后实施,引蓄节排一体化水系基本形成。电力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城网改造步伐加快,电网供电最大负荷达到67兆瓦。 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突出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高端招商,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五年共洽谈、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8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5个,累计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利用外资7351万美元,完成出口总值17572万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6倍和2.6倍;全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45家,黄河口家具、黄海塑料等一批骨干出口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外向能力不断增强。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试点通过省级验收;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建立了区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万亩;企业改革取得新成效,油田改制企业达到15家,安诺其纺织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与总公司捆绑上市;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开展,职能转变步伐加快;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和谐社会建设富有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57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和1.8倍。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取暖、河安小学建设、校舍抗震安全改造等工程,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医疗保险实现了无缝隙覆盖,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五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款6300万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就业和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五年累计安置城镇就业1.1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9万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取缔土小污染企业42家。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体广电、档案史志、防灾减灾、人防、气象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平安河口”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油区秩序综合治理不断加强。 回顾“十一五”历程,全区上下立足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进,不断拓宽发展路子,为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推进思想大解放。五年来,先后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实践活动、“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和“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一系列大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境界和能力,激发了全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把上级要求与河口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当前快速突破,确定了“科学规划一区五园一带两线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的总体战略,提出了构建七大高效生态经济社会体系的发展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了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高起点拉开了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序幕。 坚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有效推动工作落实。成立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机构,采取专业招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月及“三争”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推行重大项目区级领导负责制,实行重大项目联审、服务承诺、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有效地保证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 坚持执政为民、团结协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突出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集中财力向农村、弱势群体和民生等问题倾斜,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大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竭力维护社会安全,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区域社会和谐发展,创新实施了油地军港联席会议制度,开创了油地军港团结共建、共兴共荣的良好局面。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一)重大机遇。从区域环境和政策支撑角度分析,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将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是黄河三角洲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和山东省支持发展的重点地区。我区处于黄河三角洲的最前沿,具有充分获得政策支持的优势,一批重大项目将随之启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加快聚集。二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机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我区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发展蓝色经济的巨大潜力,是东营港向腹地拓展的必经通道,必将承接更多的生产要素,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承接外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与要素重组已经兴起,为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从国内形势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应充裕。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性进一步增强,这为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主要优势。我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港口优势。东营港和黄河口中心渔港两座港口坐落于我区东部沿海。其中,东营港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最佳海陆通道的枢纽,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龙头。黄河口中心渔港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多功能渔港,港口的扩建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河口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海洋优势。河口区海岸线长214公里,占东营市海岸线(413公里)的52%,滩涂面积6.5万公顷,盐卤储量6000亿吨,具备陆海统筹的良好条件,是全国重要的贝类和海盐生产基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营市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主战场。三是土地优势。我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全区土地总面积21.4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地11.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4%,土地利用率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当前土地要素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大面积国有未利用土地为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生态优势。河口区工业聚集程度不高,人口较少,生态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而且遍布着大量湿地,原生态的旅游景观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开发潜力巨大。五是油区优势。境内驻有胜利油田二级单位9个,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亿吨,天然气储量170亿立方米,是胜利油田的主战场,富集的石油资源将在河口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面临挑战。“十二五”期间,河口区主要面临五大挑战:一是日益激烈的地区间竞争的挑战。当前,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地区间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河口区与周边区县在内部优势和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相似性,这势必造成更激烈的同质性竞争。如何增创发展新优势,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是河口区面临的重大考验。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挑战。当前我区经济结构单一,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仍然主要靠投资拉动,资源能源消耗偏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如何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对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的吸纳能力,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三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挑战。我区土地为退海之地,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不高,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问题仍较严重,克服能源与资源、环境与生态对发展的约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四是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逐步增加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河口将处在新增劳动力高峰期,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将会变得十分紧张;同时,老龄人口的增加,对社会保障需求的量、质俱升,将使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面临更大压力。五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任务较重。河口油地军港共处一地,加之周边县市在我区还有多处飞地、插花地,权属关系交织,社会成分多元,社情民情复杂,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科学规划一区五园一带两线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总体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提升产业素质,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率先建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创新区和中国宜居宜业湿地之城。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持续发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特色体现到产业培育、环境建设、文化发展之中,走生态化社会道路,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重点突破,促进集约发展。立足我区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土地集约利用,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化、经济规模化。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建立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 坚持科教兴区,促进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统筹协调,促进一体发展。突出海陆统筹、城乡统筹、油地军港统筹,全区一盘棋,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立体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突出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发展定位 “十二五”期间及到2020年战略定位是,紧紧围绕率先走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道路,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河口区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创新区和中国宜居宜业湿地之城。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港口、公路、防潮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水平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生态化工基地、盐及盐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基地,形成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争取先行先试政策,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创新区。坚持海陆统筹、以陆带海、以海促陆,充分发挥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度推进海域资源和陆地资源开发的统筹、岸线资源开发和海域纵深资源开发的统筹以及海陆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着力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努力构建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 中国宜居宜业湿地之城。突出湿地生态特色,把城乡发展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紧凑型城市结构与开放型生态空间相结合的城乡形态和城市园林与乡村农田、林网相连通的生态网络,努力将河口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湿地新城。 三、发展目标 (一)战略目标 力争用十年时间实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12年,继续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形成大规模开发建设格局,基本确立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初步构筑起高效生态产业体系、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富有特色的生态支撑体系、推进开发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0.5亿元。 第二步,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形成城乡一体、海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化工基地、盐及盐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基地,力争1-2家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6.8亿元。 第三步,到2020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本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蓝色海洋经济体系、新能源产业体系、绿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生态水系湿地系统、生态化社会体系等七大高效生态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高效生态经济先行区和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区,实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50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 (二)“十二五”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万元,是2010年的2倍以上;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27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015年达到57亿元以上。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2:55.8:4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基本形成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相适应的产业框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以上,园区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79%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城乡一体、海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万元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市要求,林木覆盖率达到20%,形成天蓝、水清、地绿的优美环境,展现湿地之城、生态之城新形象。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万元和1.3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享有比较充分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福利待遇和宽敞的住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平安河口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四、发展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重点突出、园区带动、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着眼于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未来开发潜力,充分考虑区域分工和联系,未来五年河口区总的发展布局是,加快形成“一区五园一带两线”经济发展新格局。其中,“一区”即河口经济开发区;“五园”是指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黄河口能源装备制造园、富海工业园、黄河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五大现代产业园区;“一带”是指以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为依托,形成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隆起带;“两线”是精心打造神仙沟和滨海长廊两条特色旅游线。 河口经济开发区。位于河口城区南部,北起河庆路、南至顺河路,西起草桥沟,东至孤河水库,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重点培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产业,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高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 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位于河口城区西北部,北起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南至义二路,西起沾利河,东至草桥沟,规划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符合高效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生物、高端橡塑、高效环保化工、新型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力争用3年的时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用5年的时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努力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效生态产业集聚发展区。 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依托黄河口中心渔港,按照“港园一体”的思路,规划建设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规划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功能食品、海洋生态环保、海洋作业运输、海洋能源矿产等海洋产业。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集海洋产业开发研究、加工制造、仓储物流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蓝色海洋经济产业园。 黄河口能源装备制造园。位于河口经济开发区内,北起河王渠、南至顺河路、西起草桥沟、东至海盛路,规划控制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是进一步壮大石油装备、风电装备等产业规模,积极发展光伏设备、地热开发设备、新型材料等制造产业,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 富海工业园。位于河口区西五村以西,滨孤路沿线,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以富海石化有限公司为依托,以丙烯、原油、原盐为材料,着力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相互衔接的化工产业链,探索油盐一体发展新路径,逐步建成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工业区。 黄河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位于河口城区北部,南起河雁路,北至北外环,西起八吕村西侧,东至海盛路,规划控制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布局肉制品加工区、蔬菜果品加工区、水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综合服务区、公园绿化区等六个功能分区,围绕冬枣、海参、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引进发展一批高精深加工龙头项目,打造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区。 海洋经济产业隆起带。依托环渤海高等级公路,沿线科学布局功能园区和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沿海开发建设,重点推进高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临港产业服务园等园区建设,着力引进临港物流、现代渔业、海洋化工、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海洋及临海产业项目,尽快形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经济产业隆起带。 神仙沟特色旅游线。充分利用神仙沟流域原生态特色,将神仙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分别进行规划开发,加快推进石油主题文化旅游区、黄河口温泉游艇度假村等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将其发展成为具有“新、奇、野、美、趣”意境的湿地观光河流,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和生态休闲特色的度假旅游区。 滨海长廊特色旅游线。利用渤海湾滨海景观资源,深度开发海上观光、盐田观光、油田景观观光、渔港观光及美食购物、游艇休闲等旅游项目,并在中心渔港着力打造休闲渔业旅游码头,实现滨海长廊特色旅游线与神仙沟特色旅游线路对接,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极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区。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推进生态农业提质效、优势产业升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规模、现代服务业上水平、蓝色经济显雏形,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布局优化,形成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突破、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蓝色海洋经济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一、突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为前提,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大项目为支撑,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工业整体实力。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一)做大做强生态化工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化工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化工产业向低排放、可循环、集约化转变,实现生产技术高新化、装备水平国际化、发展模式生态化,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化工基地。到2015年,全区生态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石油化工业。按照“一体化、园区化、大型化、生态化”发展原则,以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富海工业园为依托,以石化骨干企业为龙头,深化与中海油的合作,以500万吨炼油及配套项目、120万吨/年DCC联合、20万吨/年环氧氯丙烷等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深化招商引资,强化扶持推进,围绕产业链招引布局大项目,实施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进战略,初步形成五大石化产业链。石化产业五大产业链 1、炼油-烯烃-聚烯烃-塑料制品加工、化学建材、包装材料、农膜产业链。从上游炼油和乙烯、丙烯,中游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延伸至下游的化学建材、包装材料、农膜等塑料制品加工。 2、乙烯-乙烯衍生物-化纤原料-有机化工原料产业链。以乙烯为原料生产乙二醇、醋酸乙烯、苯乙烯等化纤及有机化工原料。 3、丙烯-丙烯衍生物-丁辛醇-增塑剂产业链。以丙烯为原料生产丁辛醇,进一步生产二丁酯、二辛酯产品,为聚氯乙烯加工企业提供增塑剂。 4、双酚A-聚碳酸酯及其制品加工产业链。以苯酚和丙酮为原料生产双酚A,进一步加工成聚碳酸酯,或用双酚 A作环氧树脂的原料,带动环氧树脂等下游产品发展。 5、正丁烷-顺酐-1,4-丁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产业链。利用炼油及乙烯裂解副产的混合碳四作原料,生产正丁烷、顺酐、1,4- 丁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带动电子电气、办公设备、汽车配件等下游加工业和高档纤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利用苯酐、顺酐、苯乙烯生产不饱和树脂,带动卫生洁具、工业及日用高档容器、玻璃钢、滑水板等下游产品发展。 盐及盐化工业。依托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实行渔盐一体、一水多用、连续开发、多业并举的模式发展原盐生产及盐化工业,积极探索油盐一体发展新模式,促进油盐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环氧丙烷、苯胺、聚氨酯、钾盐、镁盐、功能性食用盐、溴及溴系列产品、海水淡化、海洋精细化工,重点打造以海水梯级利用为龙头的氯碱化工循环经济、海洋化工循环经济、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产业链。盐化产业三大产业链 1、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原盐离子膜烧碱产生氯气、氢气、盐酸和烧碱氯气与丙烯生产环氧丙烷,氯气与甲醇生产甲烷氯化物,盐酸与甲醇反应生产一氯甲烷后,一氯甲烷和硅粉反应生产有机硅,氢气与石油苯生产苯胺,苯胺与光气生产聚氨酯。 2、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海水海水制盐、苦卤化工,提取钾、镁、溴等资源钾、镁、溴系列产品开发,发展海洋精细化工。 3、以海水淡化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海水淡化工程实现水电联产经淡化处理浓度提高的海水提溴盐化工(主要是离子膜烧碱装置)氯气、氢气、液碱与电石生产聚氯乙烯产生废渣生产水泥。 精细化工业。依托石化、盐化产业基础,推行盐碱联合,石化与盐化联动发展,以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产品为原料,重点发展石油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海洋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产品,加大有机硅单体、甲烷氯化物等项目招商力度。对河口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逐步实施搬迁改造,加快向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和富海工业园聚集。 (二)突破发展装备制造业。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研发整体水平,重点培育壮大石油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全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石油装备制造。依托黄河口能源装备制造园,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立足国内油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提高成套设备研发能力,重点发展石油钻井成套设备、精密成型加工设备、石油钻具、防腐油管、智能机械设备等;提升发展以石油套管为主,油管、钻杆等高附加值产品为辅的石油精品钢管深加工。适应海上油气开发装备大型化、环保化趋势,积极发展智能化抽油机、大型钻机、海洋仪器等产品。整合油地资源,推进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产品研发制造水平。鼓励石油装备骨干企业向上游石油开采业和下游工程服务业延伸,推动石油装备产业系统化、集群化,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装备高端产业链。 新能源装备制造。以河口经济开发区、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华锐风电等风机制造企业为龙头,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风电零部件制造企业,形成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鼓励发展光伏系统制造、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再生型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依托东营港、黄河口中心渔港和海洋经济产业园,以技术含量高的船用零部件制造为突破口,发展船舶修造业,开发远洋渔船生产;以船舶修造为重点,发展港口装卸机械、海洋工程机械、海洋渔业机械以及配套产业,形成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产业聚集区。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其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 纺织服装业。对接东营纺织工业发展规划,延伸纺织服装业产业链条,在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印染产业园,重点发展染整行业。同时,改造提升现有纺织服装企业,着力发展以绿色环保、特种高档为特色的印染工业和以特种职业装、工装为特色的服装工业两大重点产业,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印染工业基地和特种职业装和工装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区纺织服装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业。结合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开发海洋食品资源,建立包括农产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加快推进黄河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建设,突出发展有机食品、绿色果蔬、特色珍禽、名优水产品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到2015年,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 新能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支持开发生物质能,实施地热能示范工程、农村沼气推广工程,搞好废弃余热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国华、华能等企业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引进增上一批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项目,壮大新能源产业实力,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力争创建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区。 电子信息业。围绕信息专用材料、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元器件四大领域,积极引进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发展机电一体制造业,引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及光缆等产业,做大做强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新材料产业。重点加强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新材料龙头企业入驻,推进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快速膨胀产业规模。 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加强生物药物系列产品研发,重点加大生物技术的应用及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加强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及蔬菜花卉等生物育种产品开发,推动生物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努力在生物加工优化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传统发酵产品优化升级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积极推进生物技术成果转化。 二、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 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遵循海陆联动、共同开发和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发展壮大海洋主导产业,重点培植“五大海洋经济板块”和一条海洋经济产业隆起带,努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创新区。 (一)海洋化工产业经济板块。充分发挥盐卤资源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盐及盐化工、海上油气、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围绕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海上油气运输、燃料及生活用品补给、餐饮及娱乐业等配套关联产业,加快海洋生化制品、海洋生物酶等领域深度开发,努力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建设黄河三角洲重要的海洋化工产业聚集区。 (二)临港产业经济板块。充分发挥港口辐射带动作用,以海洋经济产业园为依托,积极拓展腹地经济,大力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造船及关联项目,积极发展船舶制造业,联动发展现代海洋运输、船舶维修等配套产业,壮大临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以原盐、原油、散货、化工产品为重点的物流交易市场,打造现代化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发挥仙河镇和孤岛镇紧临港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物流配送、仓储、餐饮、维修、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观光旅游等配套服务业,建设一批高档次的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实施港区联动、错位发展,构筑临港产业配套及生活服务基地。 (三)现代海洋渔业经济板块。以黄河口中心渔港为龙头,以东部沿海重点养殖区为基础,积极推进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升滩涂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中心渔港及产业园、海参养殖基地、浅海贝类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沙蚕标准化养殖基地、渔业资源修复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 (四)绿色能源产业经济板块。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区和全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北部沿海区域为重点,突出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展海洋能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探索发展潮汐能、海水热能等产业,加快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项目实施,开展潮汐能发电的前期项目储备。鼓励和引导沿海工业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发展海水直接利用。 (五)滨海生态旅游经济板块。发挥丰富的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依托东营港、海洋经济产业园、黄河入海口、湿地保护区、孤东油田、海上长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