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3058386       资源大小:415.50KB        全文页数:1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摘要1.1 项目摘要1.1.1 项目名称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1.1.2 项目建设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单位法定代表人:饶建如1.1.3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江西金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7200700221.1.4 项目建设地点江西省南昌县黄马乡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1.1.5 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2年,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1.1.6 建设目标按照茶叶产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对现有茶叶加工厂进行改造,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配套路、沟、渠、蓄水池、喷灌、防护林等设施,配套茶园耕作机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设施。通过建设标准化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化茶叶质量检验室、建造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和安装茶叶清洁化生产流水线等项目,建成一个集规模化、标准化和清洁化茶叶生产、试验、检验、示范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型茶叶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绿色食品名优绿茶3.6万公斤、普通茶80万公斤,承担我省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示范任务。1.1.7 建设任务1引进新一代茶树良种,完善母本园品种结构,建设标准化新茶园基地,优选新一代适用性良种,繁育新品种茶苗,满足市场需求。应用良种繁育新技术,节省成本,扩大良种繁育规模,推进全省茶树良种化进程。2以现有生产基地茶园为基础,因地制地引种其它植物,营造良性茶园生态。通过改造或更新老茶园,配套路、沟、渠、蓄水池、喷灌、防护林等设施。从土壤改良、配方施肥、茶园管理机械化,配套茶园耕作机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设施等方面入手,通过引进吸收新技术,形成建设高效、安全、优质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的技术体系,完成标准化无公害茶园示范生产基地和丘陵地区有机茶种植模式示范生产基地建设。3按照清洁化加工技术规程要求,以全程清洁、低碳、优质、高效、安全为目标,改建和新建名优茶加工厂和大宗茶加工厂各一座。引进名优茶清洁化生产流水线1条、大宗茶清洁化生产流水线2条。集成和推广茶叶生产新技术,实施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满足提高全省茶叶生产技术水平、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的需要。1.1.8 建设内容和规模总体规模:建设标准化复合生态茶园2000亩、建设标准化茶叶质量检验室218.28平方米及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改扩建3488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及相配套的清洁化加工流水线三条。1建设标准化茶叶质量检验室218.28平方米及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2建设标准化复合生态茶园(含防护林、隔离带)2000亩,种植林木10000株,修建机耕道路10km,安装太阳能杀虫灯40盏,建造容量100吨水塔一座,埋设并安装160PVC水管约1000m,建造小型灌溉泵站一座,安装高效生态示范茶园节水灌溉系统100亩。3新建和改建标准化茶叶加工试验厂房3488m2,其中:改建名优茶加工试验厂房800 m2、新建普通茶加工试验厂房2688m2;新建厂区水泥路面800 m2及厂区环境绿化美化。4安装三条茶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其中:在名优茶车间安装一条日(按10小时计算)产量为500公斤干茶的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在普通茶车间安装两条日(按10小时计算)产量为8000公斤干茶的多茶类清洁化加工流水线;添置400KVA变压器一台及输电线路。1.1.9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本项目建设总投资900万元,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820万元,占总投资的91.1%;其中:建安工程投资253.3万元,占总投资的28.2%;田间工程投资130万元,占总投资的14.4%;仪器设备投资436.7万元,占总投资的48.5%。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0万元,占总投资的4.45%;预备费40万元,占总投资的4.45%。本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江西省属中部地区,按照1:0.2比例落实所需资金。申请中央财政投资4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100万元。建设资金分两年使用。1.1.10 效益分析本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各级各类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83.6万公斤,其中名优茶3.6万公斤、普通茶8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360万元,实现利润172.8万元,上缴利税673.20万元。项目建成后正常运行的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6.05年,投资利润率为19.2%,净现值为606.57万元,净现值率为67.39%,内部收益率为20.04%。本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加快我省茶叶产业标准化进程,对开展标准化茶园创建活动和发展低碳经济也起到良好的示范与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1.2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1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的通知农办计200845号文;3全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4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5江西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6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格式及要求;7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8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规程;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建设背景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小康的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及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在2001年分两批确定了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组织指导、着力支持下,园区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我国已有各种类型农业科技园区总数有3000多个,这些园区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信息、新管理模式,展示了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业部在近几年连续组织了全国各地主要农垦区的农作物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申报和创建,取得了很大成绩,在2010年,将继续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项目的推动,要求每个省组织相关园区申报,并由国家、省和园区共同配套资金进行农产品标准化设施的建设。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是江西省农业厅的直属园区,多年来一直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倾力打造江西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并在2008年初步启动了园区的建设,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适于申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的实施,可引导江西省茶业经济由土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对提高江西省茶叶加工的清洁化和标准化水平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本项目充分利用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努力解决江西省茶叶标准化生产面临的新问题,农业发展定位于高科技、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通过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有江西特色的茶叶产业。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2.1有利于充分发挥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环境优势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南昌市南面南昌县黄马乡,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高低起伏,有山地,也有水面,有开阔的平地,也有幽静的谷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基本同季节。年平均日照时数1725.9小时,日照率43%,气温17.6度,降雨量1531.7毫米,平均风速2.5米/秒,无霜期275天,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适合植物生长。丘陵岗地主要为第四系红壤土,土层深厚,质地坚密,耕地土壤PH值为5.56.5,土壤容量为1.46克/立方米。经过多年改良,养分较充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园区各类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植被覆盖率85%以上。现有园林绿化苗木5000多亩,生态景观较多,已有以美国红枫为代表的观赏植物,以樟树为代表的芳香植物,以棱角山矾为代表的珍稀树种等植物共800余种;其中有苗木5000亩,有2116亩生态茶园、150亩生态桑园、642亩四季果园、800余亩水面等。另外,人工栽培的植物有:苗木品种197种(其中色叶树种50种),茶树品种66种(资源248份),桑树品种150种,果树品种60种,此外还有许多花卉及中草药类野生植物,植物种类共计约800多种。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环境条件,为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有利于园区的进一步发展。2.2.2有利于充分发挥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产业优势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建成了2000多亩高产示范茶园,拥有茶树品种256份;5000多亩的观赏植物展示园(樱花园、紫薇园、玉兰园、海棠园、茶花园、桂花园、槭树园等),拥有苗木品种220个;500多亩的百果园(梨园、桃园、桔园、杨梅园、石榴园、柿子园等),拥有果树品种60个;100多亩的桑园,拥有桑树品种150个;300亩的草莓园。园区拥有成规模景观苗圃、生态观光茶园、果园、水产、桑园等以企业为运作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其中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茶厂、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金乔园林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园区并于2007年成立了以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江西昌南生态园有限公司。因此,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产业优势,并将它们提升到更高的档次和水平,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2.2.3有利于加快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着眼于农业的比较优势,江西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为抓手,高起点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名特优品牌农业,已在江西省各级领导和群众中形成了共识。本项目的实施可为江西省茶叶的标准化建设和推广进行良好的示范,并通过农产品标准化设施的打造、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为江西省提供茶叶的最新种植技术和高效农作物的生产示范技术,为江西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优质品牌农产品生产,并发挥项目建设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带动项目区农民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加强项目示范和推广功能,可以全面提高江西省农业生产的高新科技含量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坚实的基础应对21世纪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挑战,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2.2.4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江西的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并开始向富裕迈进。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已成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近年来随着全省效益农业的发展,江西省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成效初现。但总体看来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仍较低,农产品安全与标准水平有待加强。因此只有大力依靠高新科技,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才能全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化升级,本项目的建立必将大大促进江西省的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以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2.2.5 是振兴江西茶叶产业的需要江西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之一,茶叶是江西省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近几年,江西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达到81万亩,种茶效益也在不断增长,茶叶产值达到5亿元左右。客观上来说,这个产值还是比较低的,全省投产茶园亩产值才1000元左右。江西茶产业优势区域特色非常明显,但由于良种化率低、初加工设备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随着江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茶叶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重大变革时期。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重振茶产业的发展战略。2.2.6 是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社会对环境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我国通过并实施的“清洁化生产法”,是对整个工农业生产提出的一项法律,但对茶产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清洁化生产是引领新世纪茶产业走向绿色、健康、安全、优质的重要步骤。清洁化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茶叶生产的全程清洁化包括茶园环境、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茶叶产品的包装、储藏、销售的清洁化。茶园环境的清洁化包括种植前的环境选择和种植后的茶园周围环境绿化及种群的多样化,茶树种植的清洁化是要用精细农业的理念来进行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的清洁化是卫生的茶厂环境和精湛的加工工艺。本项目实施的复合生态茶园和标准化茶叶试验加工车间及相配套的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建设,对推动茶叶清洁化生产,提高卫生安全质量水平,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政策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茶叶经过数千年被人类不断认知的过程,已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和商业、文化价值。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茶产品结构正朝优质、绿色、有机及多样化方向发展。江西产茶历史悠久,茶叶是我省丘陵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茶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方财政的支柱。茶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较大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江西省委、省政府对重振茶产业高度重视,把茶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农业产业之一。江西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全省茶叶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茶树种业体系的建设和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标准化建设,作为振兴江西茶叶的排头兵,是江西茶叶振兴工程的重点建设工程。2.3.2 茶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和第三出口大国,食品卫生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已经成为茶产业必须遵守的法律,安全卫生是茶叶品质的首要指标,清洁生产是安全卫生的基本保证。在2002年末,我国在茶叶生产中提出了清洁化生产的理念,到2007年,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建立了一批符合清洁化要求的加工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茶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是从投入料到加工好出料能连续流水进行、中间不需人力辅助搬运和上下料、只需人工调整工艺参数的加工生产线,是近几年为了达到清洁化生产加工要求而开发应用的先进技术设备,茶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2.3.3 雄厚的技术力量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项目承担单位茶叶专业技术队伍雄厚,吸纳了我国各主要高等教育学府培育的茶叶专业人才,目前已拥有茶叶科技干部50余人,有茶叶方面研究员1人、副高技术职称人员10人、中级技术人员15人,茶叶专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20人,这些人员分别被分配在茶叶科研、茶叶经营管理、茶叶生产等不同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2.3.4 已建立的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严格依据规划设计,按照“总体开发,分片打造,逐步完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边建设,边开放”等原则,对原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完善优化提升,重点完善和打造了生态观光茶园、果桑园、观赏植物展示园、制茶体验车间(绿韵茶坊)、蔬菜瓜果展示园(温室大棚)、果业展示园(百果园)、草莓园、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园、农机展示馆、水产展示园(渔乐苑)、畜牧展示园(生态养猪示范)和农作物品种展示鉴定站(白浪湖度假村)等园区,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章 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3.1 国内外茶叶生产、消费及市场需求分析3.1.1 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茶叶生产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一是快速扩张期(19491969年),这一时期以垦殖、扩大面积为主;二是稳定发展期(1970-1979年),稳定扩大茶园面积,着力改善茶园结构,努力提高茶园单产;三是效益提升期(1980-2002年),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茶叶生产发展摆脱了单纯依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之粗放型增长轨道,进入了通过提高单产和开发名优茶增加茶叶效益的新时期;四是全面发展期(2003年至今),面积从2003年的120万hm2增加到2007年的153万hm2,总产量从2003年的71.93万t增加到2007年的114万t,这一时期,茶叶结构和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科技含量增加,茶园单产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效益大幅增长,茶叶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茶文化日益兴盛,中国茶业进入了从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发展的过度时期。名优茶取代大宗茶成为茶产业的主导产品,大大提升了茶叶的质量和效益。1978年以来,名优茶发展经历了传统名茶挖掘、恢复、试制时期(1978-1983年)和新名茶研制、创新、示范、推广时期(1984年以后),名优茶热持续升温,高速发展。2007年全国名优茶产量达43.5万t,比1991年增加15倍,名优茶产值约240亿元,比1991年增加近30倍;名优茶产量比重由5%上升到38.2%,产值比重由21%上升到80%。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深厚茶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中国茶叶消费增长潜力较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茶叶需求,必须持续稳定地发展茶叶生产。要在稳定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产、提高效益,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提出,力争到2015年单产比2007年提高30%,达到每亩65公斤,打造一批亩产值5000元以上的高效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60%,茶叶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80%。 3.1.2 茶叶消费状况及需求趋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间,茶叶一直是短缺产品。为了增加茶叶出口创汇,政府对茶业确定“保证边销,适当增加内销,积极扩大外销”的方针政策,国内茶叶消费受到抑制。1978年以后,茶叶产量增长较快,内销市场逐步放开。到1984年茶叶内、外销市场完全放开,实行议购议销。茶叶内销量从此快速增长,1978年茶叶内销量为18万t,2000年提高到45.6万t,2006年则达到66万t,2007年则达到74万t;1978年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只有0.2kg,2000年增加到0.36 kg,2006年达到 0.45 kg。从消费茶类看,中国茶叶消费以绿茶为主,消费量逐年增加。2006年绿茶消费量为38.5万t,占国内茶叶总消费量的58%;乌龙茶与花茶消费量已经接近,各为8万t左右,各占国内茶叶总消费量的12%;红茶消费量为1.5万t,约占国内茶叶总消费量的2%;其他包括紧压茶、普洱茶、白茶、黄茶共10万t,占国内茶叶总消费量的15%。各类茶叶中,名优茶是消费的主流,1990年名优茶消费量不到3万t,现在年消费量已超过40万t,年均增长18%,目前名优茶消费已占国内整个市场份额的60%左右,销售额占到85%以上,说明目前中国茶叶消费市场仍是名优茶的天下。茶叶对人体有特殊营养保健作用已日益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认可,随着人类保健意识的增强和饮茶有益于人体健康知识的普及,茶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中国茶叶出口呈稳定增长态势。2006年全国茶叶出口量28.6万t,比2000年的22.8万t 增长26%,约占世界贸易量的23%,是世界第三大茶叶出口国。目前,中国茶叶出口已占到总产量的28%,2006年出口额达到5.47亿美元,比2000年的3.47亿美元增长58%,出口均价也由2000年的1.52美元回升到1.9美元,2007年出口均价达到2.1美元。目前,全世界有54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世界年茶叶贸易量为140万吨左右,其中绿茶占15%左右,我国出口绿茶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0%,从国内市场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丰厚茶文化的挖掘与弘扬,绿茶年消费增长率在5%以上,名优茶年消费增长率在10%以上;加上北方绿茶市场的逐步扩大,做工精细、品质优异的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多年来受到市场的青睐。目前虽然在国内外绿茶市场中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但由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市场价格优势明显削弱,因此要持续保持茶叶产品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改良茶树品种,从根本上提高茶叶品质。茶树种业体系的建设在3个方面为进一步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提供必要条件:一是为茶树良种推广在繁育数量上提供了保证,二是为新品种的选育满足市场与生产发展的需要提供保证,三是通过科技创新为品种品质的保持提供必要支撑。第四章 项目承建单位的基本情况4.1 单位性质与职能本项目执行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融蚕桑、茶叶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农业良种繁育、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示范为一体的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本所地处南昌市郊,距南昌市仅35公里,驱车只需40分钟,北靠320、316国道,上海至云南瑞丽的高速公路穿过本所并设有大型互通立交通道。全所占地面积11271亩,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其中苗木5000亩,茶园2116亩,桑园150亩,果园642亩,水田870亩,水面1000亩。4.2 机构设置及职责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蚕种、茶叶、绿化苗木、果业、旅游等五大规模产业,组建了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农业厅蚕种供应站)、江西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茶厂)、江西金乔园林有限公司等企业(或公司)。所下属企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基本完成了股份制公司化改造,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公司+基地+农工”产业化模式,企业盈利能力强。2008年农科教发200810号文件确定了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建设的依托单位。我所一边注重搞好蚕桑茶叶科研开发与服务;一边重视蚕桑、茶叶、苗木、果业等农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同时紧紧抓住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有利时机,整合全所良好的农业生态、产业资源,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从2008年启动建设一年多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组织指导、大力支持下,园区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了“八园一馆一村”( 生态观光茶园、果桑示范园、现代观赏植物展示园、蔬菜瓜果展示园、百果园、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园、现代渔业展示园、现代畜牧展示园、农机展示馆、白浪湖度假村),并于200年9月20日开园迎客。自开园以来,国内外许多领导和专家来到该园参观考察,对该农业科技园良好的产业示范和优美的农业生态景观尤其是生态观光茶园给予高度评价。目前,省农业厅已将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交到省委省政府层面,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立了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分管农业的陈达恒副省长担任组长。形成了江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科技示范园,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以科技开发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4.3 人员状况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1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53人。现有职工280人,茶叶技术工人230人,科技干部50人,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6人。4.4 主要业绩成果2001至2007年共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省科技厅和农业厅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22项、省农业厅项目8项,已有27项通过了鉴定或验收,6项正在实施,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2项成果获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二等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安徽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所联系密切,经常协助、配合从事茶叶科学试验工作,亦是茶树良种区试鉴定点和农业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新种源、新技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下属企业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茶厂生产的拳头产品杜鹃牌“前岭银毫”名优绿茶,能在一年四季保持新鲜茶风味,曾多次在国际国内举办的名优茶评比中获奖。自1985年来多次获江西省“优质名茶”奖,获国家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1989年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5年至1999年江西省技术监督局对我厂茶叶产品授予“免检产品证书”,1998年12月2009年2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奖”,2004年获江西省名优茶评比“银奖”,2007年获江西省首届茶叶博览会名优茶评比“银奖”。区域内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方圆10公里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源,生产环境优美,是全省可持续农业示范基地,极适应茶树生长,是理想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生产工艺先进,检测手段完备,茶叶质量稳定,2008年被江西省技术监督局列为“省级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4.5 固定资产状况建所50年来,经上级部门支持、扶助和自身努力,现拥有茶园面积2000亩,其中良种母本茶园380亩、良种生产示范茶园660亩,苗木繁育圃260亩,具备年生产各级各类商品茶920吨、年繁育良种茶苗3600万株的能力。拥有年加工万担茶叶的初制、精制设备,生产厂房8000m2和省内首座大型名优茶冷藏保鲜库,现有固定资产225万元。第五章 项目地点选择分析5.1 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市郊、南昌县黄马乡、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位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圈内。5.2 项目所在地基本情况5.2.1 地理位置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之滨,位于东经116°、北纬28°22'处,东接进贤县,南邻丰城市,5.2.2 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属鄱阳湖平原地区、岗地红壤地带,全境山地面积占44.3%,水田面积占17.9%,水面占8.9%,办公区、厂房、村庄、道路占28.9%。海拔高程23.4m-49.7m,土壤养分丰富,PH值4.5-5.5,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 (2)气候特征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零下3零下5,1991年12月29日达到零下13.9,极端最高气温一般为3739,1988年7月18日达40.7。无霜期28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514.1mm,全年日照时数16821920小时。 四季实际起止时间为:春季自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一般为63天;夏季自5月下旬至9月中旬,一般为120天;秋季自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一般为60天;冬季自11月下旬至3月中旬,一般为122天。风向以西北风向为主,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5.2.3 交通、通讯设施京九、浙赣、向乐、皖赣铁路主干线纵横穿越汇于南昌县的向塘镇,使向塘客运站成为中国真正的黄金十字铁路枢纽。铺有98股道的向塘铁路编组站,为目前全国第二大编组站。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有北京至珠海的105,上海至昆明的320,福州至兰州的316三条国道交汇于此。 贯通福杭贵成通信光缆途径南昌县,乡乡镇镇开通了程控电话,全县已达100000门,传真、通信、移动通信走向普及。项目所在地距南昌市35km,距向塘火车站10km,北靠320、316国道,上海至云南瑞丽的高速公路穿过项目区,并设有大型互通立交通道,交通十分便利。通讯设施齐全,已建成有127门程控电话系统和网络。5.2.4 供水、供电设施全县的供电能力达3.5亿千瓦时,现有供电余量1.5亿千瓦时。县城日综合供水能力达6万吨。项目所在地建有10kv输电专用线路,是省重点供电用户单位,能源供应有充分的保障,已建成日产1200吨的自来水水塔。5.2.5 农业基础设施道路:项目区已建成以中心向各居民区辐射的水泥道路,形成了较为合理方便的道路网络。水利:东临抚河,取水方便。已建成抚河两级提水工程及相关农业用水灌溉渠道,并有蓄水25万立方米的白浪湖。水面:项目区内有水面1000多亩,主要以白浪湖(150亩)为中心,东有樟木香塘(50亩),南有浩子塘(180亩),北有浪口水库(100亩)。5.2.6 环境状况项目区内主要是丘陵缓坡,基本实现了农田园田化,丘陵旱地梯田化。区内连绵不绝的茶园、郁郁葱葱的苗圃构成了生态园内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绿地背景。同时,水土保持良好,山塘、水库众多,以白浪湖水库为代表;东部更紧靠抚河,随着抚河水位涨落,可欣赏到丰富的河道景观。区内绿树成荫,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且四季有景有花,如春季有让人陶醉的桃花、梨花、樱花及白兰花等;夏季有烂漫的紫薇花;秋季有香气四溢的桂花,火红的红枫林,金黄的银杏林等;冬季有茶花等。常年有果,如冬春的草莓、夏日的梨、桃及桑椹、秋天的柑桔和柚子。为此,项目区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南昌市园林化单位”、“江西省可持续农业示范基地”,2002年被省科技厅批准为“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被南昌市批准建设南昌植物园,2007年被南昌市科技局、教育局、科协授予为“南昌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5.3 项目实施保证条件5.3.1区位优势明显园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属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内。距南昌市仅35公里,驱车只需40分钟,北靠320、316国道,上海至云南瑞丽的高速公路穿过规划区并设有大型互通立交通道,途经高速公路的乘客可以看见园内的生态茶园、百果园、绿化苗木等产业性生态景观。另外,南昌市正在大力启动“江西南昌(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的建设,希望将“两江生态农业走廊”打造成为“江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南昌市城郊型农业代表”“南昌市生态休闲基地”。而园区正处于“两江生态农业走廊”的核心区块,是“两江生态农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5.3.2生态环境良好园区内主要是丘陵缓坡,实现了农田园林化,丘陵旱地梯田化。园区内连绵不绝的茶园、郁郁葱葱的苗圃、绿油油的桑园构成了生态园内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绿地背景。同时,水土保持良好,山塘、水库众多,以白浪湖水库为代表;园区东部紧靠抚河,随着抚河水位涨落,可欣赏到丰富的河道景观。园内绿树成荫,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且四季有景有花,如春季有让人陶醉的桃花、梨花、樱花及玉兰花等;夏季有烂漫的紫薇花;秋季有香气四溢的桂花,火红的红枫林,金黄的银杏林等;冬季有茶花等。常年有果,如冬春的草莓、夏日的梨、桃、西瓜及桑椹、秋天的柑桔和柚子。为此,园区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南昌市园林化单位”、“江西省可持续农业示范基地”,2002年被省科技厅批准为“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被南昌市批准建设南昌植物园,2007年被南昌市科技局、教育局、科协授予为“南昌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5.3.3产业基础较好园区建成了2000多亩高产示范茶园(含江西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拥有茶树品种256份;5000多亩的观赏植物展示园(樱花园、紫薇园、玉兰园、海棠园、茶花园、桂花园、槭树园等),拥有苗木品种220个;500多亩的百果园(梨园、桃园、桔园、杨梅园、石榴园、柿子园等),拥有果树品种60个;100多亩的桑园,拥有桑树品种150个;300亩的草莓园。园区拥有成规模景观苗圃、生态观光茶园、果园、水产、桑园等以企业为运作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其中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金乔园林有限公司、江西省茶树良种繁育场等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园区并于2007年成立了以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江西昌南生态园有限公司。5.3.4配套设施齐全园区电力、通讯宽带同南昌市联网,已建成抚河两级提水工程及相关农业用水灌溉渠道,并有蓄水25万立方米的白浪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0.74平方公里。此外,园区还建有日产2400吨地下自来水塔,保证了生产、生活用水。同时还配套有医院、学校、银行等服务性基础设施。园区主要以展示示范为主,同时兼顾现代农业新品种的引进与鉴定、新技术的推广,兼顾各园区的科普、生产、培训、休闲及体验等,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基地,现代农业新成果展示基地,现代农业新品种引进试验及鉴定基地,种养殖业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基地,成为连接科研、生产的桥梁,从而为加快江西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有力的推动和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5.3.5 科技实力雄厚园区专门设立了科研管理中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1人,其中、高级职称80余人,技术力量雄厚,有几十年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经验,并建有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植物生理生化分析实验室等,可满足各类农作物引种驯化、保护利用等科研、生产需要。江西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江西省蚕桑学会、江西省茶叶学会分别挂靠在蚕桑茶叶研究所,编辑公开发行全国性专业科技期刊蚕桑茶叶通讯,至今已创刊26年,累计出版110期。2001至2006年间,园区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20项,省农业厅项目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星火科技奖1个,省科技进步奖2个、厅科技进步奖11个。2007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有1项已通过省级专家验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 并于2009年申报成为全国特色林木种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园区还将科研作为开放的体系,致力于打造科研平台,充分吸纳全省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到园区从事科研工作。5.3.6基地建设良好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严格依据规划设计,按照“总体开发,分片打造,逐步完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边建设,边开放”等原则,对原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完善优化提升,重点完善和打造以下园区:(1)生态观光茶园面积500余亩,主要在江西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母本园的基础上,按景观生态的要求种植银杏、桂花、乐昌含笑、广玉兰、枫香、鸡爪槭等“春花秋色”景观苗木,并按观光茶园的建设要求,建设休闲观光游步道。使茶园在保全生产示范功能的同时兼具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和采茶体验三大功能。(2)制茶体验车间(绿韵茶坊)面积230平方米,按茶文化的氛围要求进行了字画的装饰与品茶环境的布置,同时充分考虑游客体验制作全过程,添置了茶叶加工电炒锅。制茶炒茶工艺对都市人充满着神秘感。绿韵茶坊向人们展示从采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初制茶)精制加工包装成品的全过程,并为游客提供参与的平台,让游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全过程,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同时茶坊仍保留茶叶生产加工功能,可作为园区高档茶叶手工炒制生产车间。(3)观赏植物展示园面积316亩,展示园主体景观突出“四季有花、春秋有色”的观赏特色,共建有11个园区,包括樱花园、海棠园、紫薇园、珍稀树木园、生态林、色叶树种园(槭树园)、玉兰园、桂花园、山茶园、园艺植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园艺超市)、银杏林。随着中国城市化(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及社会主义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