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单科育全人——论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课件.pptx
1.引言,据新华社2003年5月15日报道:一项题为“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七成多不知道如何“创造”,约半数青少年存在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影响创造的主要障碍。,2009年,教育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调查表明,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世界第一,但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2012年10月27日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有专家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大学里,不少学生反映,花了四年的时间加上高昂的学费,但“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者中,34%的人后悔读大学,而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有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中国教育网曾刊文指出,当下中国教育现状堪忧。,扭曲的教育,可怕的大学,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这些研究结果或现象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在高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学生缺乏创造力或不会创造呢?那么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现状如何?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做了些什么?该做什么?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2.我国的外语教育,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在外语教学中,人们长期以来只注重“双基”的训练,即只注重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译这五种基本技能。,此外,黄源深先生(1998)指出,外语系的学生易患“思辨缺席症”,这与外语教学重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忽略外语学习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关。,更为甚者,在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基本上是工具性的。学生的外语学习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似乎很难找到真正的体验快乐、思想引导和文化感染,外语教育模式要靠考试来维持。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于把考试当成检验自身外语水平的标准。,学生的外语学习也始终在考试与应用之间徘徊和挣扎。曾有学生这样形象地描绘四年的大学生活:大一呐喊,大二彷徨,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强调“双基”本无可厚非,但外语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这两方面上,而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 以“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即是说,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学习就是成为(becoming);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在外语教育中要树立外语教学是为了“全人”发展的教学观念,把德、智、体、美、劳、心统一在外语教学活动之中,教单科(外语),育全人。,3.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20世界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激进的带有强烈批判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想流派。美国教育思想家Ron Miller是现代意义上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1988年,John P.Miller的全人教育课程的出版和Ron Miller是创办的全人教育评论杂志,以及1990年“全球教育改革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Transforming Education,GATE)的成立,标志着以批判理论为取向的全人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全人教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其自身力图表现出来的潜能,而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其成为他自己最易于成就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所谓全人教育,是相对于作为工具“半人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针对教育目标工具化倾向的一种矫正。,全人教育思想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它以培养“全人”或“完人”为根本宗旨,意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成人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人”。道德是全人教育最为关注的目标。道德始终是全人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全人教育的基本主张,全人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也正因如此,在全人教育教育观的界定上,学术界目前还无定论。但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的整体发展。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重于物质性,教育应着重于人的内在的东西,比如智力、情感、想象力、创造力、同情心、好奇心、审美和精神潜能等,尤其是要侧重自我的实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更要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第二,强调联系、关系概念,寻求个体间的理解与生命的意义。全人教育鼓励自我实现,同时也强调真诚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的人类理解。全人教育主张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开放、有活力的关系,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开放而平等的学习群体。,第三,全人教育关注人生经验,而不是狭隘的“基本技能”,它强调教育是成长、是发现,是视野的开阔,是参与世界、探寻理解和意义,这种对意义和理解的探寻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程、课本和标准考试的有限视野。,第四,全人教育使学习者对他们身处其间的文化、道德、政治环境具有批判性思维,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造,而不仅仅是复制现有的文化。如果我们套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我们不仅仅要“照着说”,更要“接着说”。,第五,侧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融合。全人教育者看到了过于偏重实用知识,忽视文学、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弊端。学校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气氛,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缺少对世界发展的正确价值观、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知识一味地成为物质生产的工具。他们并未否认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但主张在教育中要更多地渗透人文精神,要用人文的方法来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第六,倡导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全人教育者认为,把各种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各门学科相互孤立,使世界被拆分为无数的碎片,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孤立的思维方式。而实践中侧重职业导向的学校,虽然能提供专业知识的教育,却也只会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而非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基于此,全人教育倡导学科间的整合学习,侧重以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没有一个科目、议题或因素能够单独反映或解决当今世界发展的相关课题,只有透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各种限制,才能开拓新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问题视野,真正将世界还原为一个整体。,就其理念而言,“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念,也是教育家的一种理想追求。这是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完善价值生命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完人”的教育理念。,就其内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即“通德”的教育;其次是传授广博知识的教育,此为“通识”的教育;第三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人教育就是在通识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全人”或“完人”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它所追求的是人的、人生的、人类社会所能允许达到的最佳境界和最佳状态。,4.外语教育如何实现“全人教育”,我们如何通过外语教育来实现“全人教育”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树立“全人教育”的外语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或学院整体发展和教育目标的理性认识。要树立“全人教育”的外语教育的理念。不要只是为了培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外语教师。要教单科,育全人。,中国的外语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不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中国学生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实在缺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样的精神。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难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而欧美大学通常是教学生如何思辨、判断是非、思考问题,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中国的传统教育特别强调“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中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不完全错,但也不完全对。解惑就是老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说穿了,就是提供答案。世界上哪有提供答案的优秀教育?美国的很多老师,往往只是提出问题,答案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就是比喻教者善于启发,让学者自求自得。,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学校或学院的领导、老师,要正确认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要以为专业教育最重要,通识教育可有可无,或者根本不重要,是浪费时间。专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提供一种就业资格。因此,人们看重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工作的关系,看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讲,它是一种有关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理念得以实践的重要载体。例如,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主要由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计算机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或文化素质教育课)加在一起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的主体,至少占总学分的四分之一。通识教育应与专业教育均衡发展,去最终实现全人教育。,把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莱布尼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个体,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都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经济、知识、精神需要和能力,也都有无限的学习潜力。因此,对每个学生都必须给予宽容、尊重和欣赏。,外语教育必须用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习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指导外语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和策略。,尊重个体选择的自由,真正的外语教育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实现。对于个体来说,自由探究、自主学习、自由成长都是必须的。现行的外语教学虽然提供了许多选择性,但还远远不够。,重视外语教师的新角色,教学是一种集艺术敏锐性和科学操作于一体的工作,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外语教师的角色。外语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促进者,根据需要设计和运用外语学习环境,以适应学生的特殊需要。外语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范式,与学习者建立一种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需要。,重视“全脑教育”,脑是人类科学研究中的最后一个堡垒。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大脑有新的认识。不仅仅是开发右脑,还要开发左脑,实现“全脑教育”。,完善课程设置,传统上,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知识、技能和态度(KSA)。传统教育课程往往重视知识甚于技能,重视技能甚于态度。而在生活和工作经验中则重点不同:态度甚于技能,技能甚于知识(ASK)。,积极的态度(如责任感、希望、信心、信任、动机等)对于美好生活或有价值的职业都是关键的。技能(如交流、合作、组织及问题解决)也很重要。在世界上如此之多的知识储备很容易从书本或互联网上获得的时代,能够从人脑中来提取它就不那么重要了。学习型社会需要的就是ASK课程。,人文知识和人文课程的设置,对于实现“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必修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外国文化、道德理性等6个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有教养的人”。,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外语学生缺乏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低,这是学校应试教育结出的苦果。中国的外语教育,从幼儿园或小学开始,都是教学生死记硬背外语单词,机械地操练一些基本句型(典型的如:I am John.I am 30.I am an engineer.I go to work at eight and come back at six.I have a wife and a daughter.许国璋先生批评说,这是“有字无文,有文无情”。这不是英语)。,外语考试中很多都是一些呆板的考题(比如选择题多,开放性的问题少),很少注重学生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更不用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了。,在美国,考试经常是开卷的,学生一周内交卷就可以,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剑桥大学2010年在中国招生的遴选考试中,给尖子生的考题有“月亮为什么会挂在天上”这样的题目,其重点就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在中国,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老师严防紧守,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过关或淘汰。这样的考试很不利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改进外语教学方法,我国的外语教育通常是以外语的准确度和流利度作为评价标准,而不看重外语产出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大学外语课堂很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考试时能用就行,被称为“听写课”。外语教学都善于给学生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课堂上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学生就会遭受批评。,事实上,我们认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应因材施教。之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我们的教学应给学生多点“问号”,少点“句号”。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中,更应该提倡“问号”教学法。少一些close question,多一些open question.,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中国外语教学的评价目前是存在问题的。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其科研成果,而对学生的评价则看其考试成绩,是否通过某些考试等。这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样的评价标准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新教材,外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教材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应编写适合培养外语人才的专业教材,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全人教育”的理念。,可以说,中国目前的外语教育培养的只是“滑翔机人”,而不是“飞机人”。滑翔机是要靠外力才能飞行的。一个“滑翔机人”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自己的“机翼”上装一部发动机。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只是“滑翔能力”,自己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能力才是“飞行能力”。,当然,我们不可完全否认,“滑翔能力”只是基础,而不是一个人的全部能力。中国的外语教育应思考如何把“滑翔机人”培养成“飞机人”。要把“滑翔机人”培养成“飞机人”,我们认为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就势在必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