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课件.ppt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家、家。他 是 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轲,子舆,思想,教育,儒家,孟子,施行仁政,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于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读准红色的字的音,夫f、粟 s、域 y、寡 gu、畔 pn,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城 非 不 高 也。,5、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古义:外城。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f,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墙 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米粟(s):指粮食。多:充足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古义:放弃。去,古义:离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限制。以:凭,靠。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限定人民定居在一个地方,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靠武力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亲戚畔之:内外亲属畔,通“叛”,背叛。之:他,代词。天下顺之:归顺,服从。,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来攻城,一定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也并不是不多,(守城的一方)仍然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居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王,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民都拥护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施行仁政的君王要么不战,(如果)战就一定取得胜利。,一、翻译红色划线词语1.池非不深也2.环而攻之3.委而去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失道者寡助7.寡助之至8.亲戚畔之9.天下顺之二、翻译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护城河,围,放弃,离开,限制,震慑、树立威信,少,到,极点,通“叛”,背叛,归顺,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居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支持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凭借、依靠,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解释字词,天时地利人和,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讨论问题,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点字词,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的,内城,外城,围,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小城,表转折,但是,却,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这,表判断,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线词,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 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甲衣,坚韧,锐利,放弃,离开,所守之城,这,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讨论,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故 曰,域 民不以封 疆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因此,,限制,疆界,的,国防,靠,震慑,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凭,归顺,服从,行仁政的君主,或者,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点:,战争需要“人和”,论证,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人和”取决于得道,(攻)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守)城高兵利粮足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举例,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战争,治国,类推,对比,总分总,艺术特色:、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郭池去亲戚是委,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今义:姓氏,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今义:到去、往,古义:内外亲属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委托,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2.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之 三里之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利条件,锋利,的,助词,到,代词,指得道者。,3.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4.虚词之代词 他 亲戚畔之助词 的 三里之城动词 到 寡助之至而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人和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委:放弃 去:离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使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C,B,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人和的战争,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和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