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课件.ppt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改革的最初思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1984),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及弊端本质弊端命令经济,即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排斥市场机制;低效率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特征属物,没有自主权特征二所有制结构单一,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特征三经济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短缺经济/票证经济察专,计划体制的理论依据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消灭私有制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5页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计划理论的依据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件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因此,在上述前提下社会也无须给产品规定价值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它们被相互衡量并和制造它们所必需的劳动量相比较)最后决定这一计划。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期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里批评杜林主张的在商品流通条件下活动的“经济公社”时,确凿证明商品流通的存在必然会使杜林所谓“经济公社”走向复活资本主义的地步。”“价值规律在我国的制度下不能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斯大林文选第602页,“他们认为适合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的,是社会直接管理和分配生产要素和全部生产的制度,而不是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调节。”无论如何,我们要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论著中找到能够证实上述说明的确切论述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却不可能从中找到任何相反的论断。比如说,展示运用市场机制的前景的论断等等。”“想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发现关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的指示,乃是科学上的无望为R.布景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间题(196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20页,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策主张毛泽东(1956):论十大关系A(1959):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陈云(1956)个主体补充工商经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性产计划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计划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统一市场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探索孙冶方(1956):把计划和统计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1963: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利润指标,孙冶方全集第2卷,山西经济出版社2019年版顾准(1957):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设想让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通过价格的自发涨落调节生产(市场经济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经济研究1957年第3期,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探索于光远(1959):凡是加入交换的产品都是商品,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几种交换关系,都是商品交换关系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经济研究1959第7期卓炯(于凤村-1962):商品经济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商品经济会里交的有全以成为建设社于凤村:论商品经济,经济研究1962年第10期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