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xx县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3044492
资源大小:123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xx省xx县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xx省xx县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一、项目摘要1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6四、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11五、项目地点选择分析11六、工艺技术方案分析13七、项目建设目标与任务21八、项目建设内容22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24十、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25十一、环境保护25十二、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26十三、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27十四、招标方案及内容28一、项目摘要(一)项目名称:xx省xx县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二)建设单位:xx县种子公司(三)建设地点:益店、大营、凤鸣、雍川等4个乡镇(四)建设年限:2009年1月2009年12月(五)建设规模: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2万亩。其中:益店镇0.3万亩、大营乡0.4万亩、凤鸣镇0.3万亩、雍川镇0.2万亩。1、建安工程(1)新建冷藏式种子库房,400m2 ,砖混结构; (2)新建晒场,1000m2,水泥结构; (3)实验、检验室,100m2,砖混结构;(4)农机具车库,500m2,砖混结构。2、田间工程(1)新打深机井及配套,4眼; (2)新修灌溉渠道,10公里; (3)机耕路修缮,10公里。 3、购置农机具及仪器设备102台(套、件)。其中农机具20台(辆),种子检验仪器16台(套),病虫测报仪器39台(套),土壤分析化验仪器27台(套)。(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605.92万元,其中建安工程112.00万元,田间工程230.00万元,购置农机具及仪器设备202.4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2.66万元,不可预见费28.85万元。申请国家投资550.83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90.91%;地方配套55.08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9.09%。(七)运行费用: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需运行费438万元,从公司利润留成中解决,确保项目正常运转。(八)效益分析: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小麦良种300万公斤,每公斤小麦良种按2.40元计算,产值可达720万元。该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xx县所处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生产技术优势,扩大繁育规模,向市场提供优质小麦良种,有效降低优质小麦良种成本,显著提高良种入户率,从而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增强群众开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推进xx省小麦良种产业化进程,为提升xx省小麦良种的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需要。粮食问题在我国历来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面临耕地刚性减少,人口刚性增加,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种粮效益不高等不利形势下,粮食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小麦总产的丰欠,直接影响着全国粮食的安全。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在农业生产中,良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具有其它任何农业措施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首的小麦,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中,良种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科技,在于良种。小麦良种推广补贴作为一项促进发展粮食生产政策与科技结合的重大措施,写进了2004年、2005年中央1号文件。xx县常年种植小麦40万亩,总产10万吨左右,播种面积和产量均超过了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50%,小麦是全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和保障城市供给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该县的小麦生产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小麦品种多、乱、杂,单产水平不是很高等问题。因此,建设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对提高全县小麦生产水平,稳定提高小麦生产能力十分必要。2、项目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全局,事关社会稳定。小麦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小麦稳则民心安。但是,近年来,我省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连续下滑,已经直接影响到我省粮食安全,影响到全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我省小麦生产上应用的种子基本上是常规品种,品种混杂,种性退化,致使单产水平低下。随着耕地面积的刚性减少,人口的刚性增加,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档次,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对于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xx县通过深入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效益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但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粮油供应偏紧,价格上扬,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矛盾初步凸现。建设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大面积推广优质品种,建立优质高产小麦生产基地,可稳定粮食产量,腾出更多的土地发展经济作物,从而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更有利的空间和更大的余地,实现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3、项目建设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实现优质高效,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小麦适合多种食品加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小麦及其制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加工企业对原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可根据加工企业需求,繁育专门品种,组织群众生产小麦,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进一步扩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按照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销对路的小麦品种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加强对小麦种子质量的全程监管,不断拓展市场,小麦品种是农业现代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小麦增产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实践证明,使用经过提纯复壮的种子或更新换代的新品种,一般可以亩增产8%以上。因此,实施小麦良种的统繁统供,是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和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种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供应、规模化种植,有利于良种的更新、提纯复壮、种子的加工、包装、供应和科学的品种布局,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内在品质和商品性,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本项目建设主要推广的品种是西农979和西农889。其中西农979于2005年通过国家和xx省品种审定,是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权的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经xx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蛋白质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3.2%,沉降值57ml,稳定时间35.1分钟,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项目建成后将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实现优质高效,增强其市场竞争力。4、项目建设是发挥区位环境优势和科技优势的需要。xx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境内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基本条件良好,小麦种植历史悠久,群众耕作经验丰富,栽培技术规范。该县乡种子、农机单位技术力量雄厚,曾多次承担国家和省市小麦品种对比、区域试验、栽培试验等试验项目,并常年开展小麦良种繁育,生产的小麦良种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远销省内外小麦产区。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可充分发挥地域环境优势和科技优势,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档次,发挥地方比较优势,从而带动更多的繁殖农户参加,进而把全县的种子良繁产业做大做强。(二)可行性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要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从2004年起,国家将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强化技术集成能力,优先支持主产区推广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加快推进种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种子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及加工专项,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良种繁育及加工为重点,兼顾棉花等其他农作物。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作物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确保农业供种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项目区生产条件优越。项目区雍川、大营、益店等乡镇地处xx县塬灌区,光照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项目区内经过多年农田基本建设,地势平坦,渠、井配套,灌溉条件较好,县乡公路与田间道路连接贯通,交通便捷,开展小麦良种繁育,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生产优势。3、项目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健全。xx县农业局是县政府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职能部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列支费用。全系统下设14个单位,有干部职工48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8人,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62人,其中从事农作物良种繁育的专业技术人员43人,(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10人,技术员职称21人)。基地村组专业农民技术队伍1000多人。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国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xx省、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小麦的世界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麦种植最广,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硬粒小麦的播种面积约为总面积的67。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有苏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2006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2961千公顷,合34441.5万亩,其中东部地区为7794千公顷(合11691万亩),中部地区为8726千公顷(合13089万亩),西部地区为6168千公顷(合9252万亩),东北地区为273千公顷(合409.5万亩)。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粮食生产按照“优化布局、稳定面积、调整品种、提高质量、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要求,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施良种工程,抓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小麦良种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据此计算,我国需要小麦良种265.69万公斤,其中东部地区需90.19万公斤,中部地区需100.97万公斤,西部地区需71.37万公斤,东北地区需3.16万公斤。 我国小麦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中间类型偏多,适宜加工面包用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糕点用的弱筋小麦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的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加工专用小麦的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小麦主销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专用小麦输入。因此,专用小麦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专用小麦的品种开发和生产有了显著进步,有了一些与美国、加拿大小麦品质相当的品种,形成了一些产业化生产基地,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全国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由2001年的900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3.2%,提高到2006年的18705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54%。目前一般强筋小麦生产量已突破市场需求量,高强筋因品种资源和生产管理技术限制,还不能满足需要,弱筋麦因适宜种植地域及土壤条件的限制,生产发展较慢,市场缺口还比较大,许多加工企业不得不从外省或国外购进专用优质小麦,从产需总量看,目前小麦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需靠进口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据市场调查和专家估计,目前我国面包专用粉占总消费量的4-5%,年需专用小麦40-50亿kg;饼干和糕点专用粉占总消费量的5-6%,年需专用小麦50-60亿kg;方便面和饺子专用粉占总消费量的10%左右,年需专用小麦100亿kg;加上20亿kg左右的其它专用粉,总计我国每年需小麦210-230亿kg,约占全国小麦总量的20%。长期以来,我国小麦主要依靠进口,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大幅度压缩东北、南方劣质小麦生产,小麦主产区大力发展小麦,短缺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并开始大量替代进口。总的来说,我国小麦进口总量呈减少趋势,基本扭转了长期大量进口的局面。这标志着我国小麦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但优质小麦仍要进口。预计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低价优质小麦将趁虚而入,美麦、加麦、澳麦甚至欧盟小麦将在食品加工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国产小麦使用比率会明显缩小,部分进口小麦将会进入传统食品和家庭消费领域。这对国内消费者而言是好事情,但进口量增加将对国内小麦市场构成一定的冲击。 xx省关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生产优质小麦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但以往的研究表明,优质与丰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即小麦品种存在着“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矛盾,生产优质小麦效益不高,加上优质不优价,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优质小麦品种将优质与高产得到日益完美的结合。目前以“小偃22”、“西农979”、“武农148”、“郑麦9023”和“西农889” 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专用新品种丰产性得到极大改善,大面积生产亩产一般在400公斤以上,基本解决了优质不高产的问题,加上国家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出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从现行的农村生产体制来看,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小麦难以形成生产优势,经济效益仍不显著。所以,迫切需要建立小麦品种繁育基地,加强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大力发展区域化种植和订单农业,走“科研单位农户公司”的运行模式,势必会形成强势的生产能力,定会加大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促进新品种尽快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xx省每年需要约45亿kg的小麦,可以预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专用小麦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小麦的市场需求也会逐步增加。强大的市场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新品种,建立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加快小麦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大力发展小麦生产,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提高我国优质小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xx县地处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是关中天然米粮仓。近年来,xx县把小麦统繁统供工作作为小麦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县种子公司与杨凌科研单位联合,坚持每年从国家黄淮生产试验中筛选表现突出的新品种(系),经过当地适应性鉴定,进入生产展示,进一步观察其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使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省审、国审品种最早推广应用到大田。目前,全县共建小麦穗行62.4亩,原种田5000亩,一级种子田7000亩。主要品种有:“西农979、小偃22、西农889、郑麦9023、武农148等品种;新引进示范品种有:”西农9718、周麦18、陕麦139、秦农142和开麦18等新品种。该县每年可生产合格种子400万公斤,除满足县内统供需种外,还供应河南、江苏等10多个省市和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小麦良种生产繁育基地。目前,影响小麦良种进一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良种生产成本大、价格高,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组织农户建立良种生产基地,有效降低良种生产成本,还可采取农户之间以粮换种等形式,提高良种入户率,能够进一步扩大良种覆盖面。四、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xx县农业局是县政府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职能部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列支费用。全系统下设14个单位,有干部职工48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8人,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62人,其中从事农作物良种繁育的专业技术人员43人,(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10人,技术员职称21人)。基地村组专业农民技术队伍1000多人。为了加速新优小麦品种推广,提高全县小麦良种更换率,自1998年以来,xx县农业局始终坚持“穗行圃原种田良种田”三步走的小麦良种繁育原则,以益店、大营、凤鸣、雍川等乡镇的8村20组2个农场为主,逐年扩建小麦良、原种繁殖基地。目前小麦良繁基地由1998年的2000多亩,稳定发展到8500亩以上,年生产供应小麦良原种300万公斤以上,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除满足本县小麦良种需求外,每年供应外地县小麦良原种60万公斤以上,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体系。现有种子仓库1900多平方米,年贮藏能力250万公斤。种子加工机械6台套,其中成套加工设备1套。日种子加工能力7.5万公斤以上。五、项目地点选择分析1、选址土建工程用地 2000平方米,选址于xx县种子公司现有厂址,良种繁育基地12000亩,选址于益店、大营、凤鸣、雍川等4个乡镇。2、项目区自然条件xx县南按秦岭,北枕千山,中为广阔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韦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县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4天,平均日照2139.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23.8mm。xx县是全省小麦主产县之一,常年种植小麦40万亩,总产10万吨左右。3、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xx县因境内东北部的箭括岭双峰对峙,山有两歧而得名。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属宝鸡市所辖,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总耕地56.23万亩。全县辖11镇3乡,总人口4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1万人,非农人口8.2万人,社会总劳力21.4万个。 改革开放以来,xx县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3亿元,财税总收入2.8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47元,全县已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先进县。近年来又举全县之力实施突破蔡家坡战略,大力开展平安xx县、绿色xx县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活动,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发展环境和生态人民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4、项目区交通条件xx县位于宝鸡市东北部,关中平原西部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区。西宝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和西宝南、北、中干线公路横贯县境东西,岐蔡五公路贯穿南北,全县干支线公路连接成网,蔡家坡渭河大桥是沟通渭河南北的主要通道。5、项目区水源条件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 1326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 7551.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 7400.5万立方米,可开采量 4794.3万立方米。县内冯家山灌区、石头河灌区等灌溉工程从境外引水量平均达 6829万立方米。渭河、石头河、韦水河等七河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 40.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渭北塬区,埋深一般在 10-80 米,单井出水量 40 吨/小时,易于开发利用。渭河川道区,单井出水量60吨/小时,且埋藏浅,一般为1-15米易于开发。6、项目区地质条件该地区地震列度为七度区,故建筑物、构筑物均按七度抗震设防。六、工艺技术方案分析1、小麦良种繁育工艺流程原种准备精细整地播 种种子选手种田间管理及检验种子选手种收获脱粒晾 晒仓 储储藏室储 2、品种选择本项目中小麦良种拟选择小偃22,西农979,西农889,武农148,郑麦9023等。(1) 小偃22小偃2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而成,1998年8月破格通过xx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开始推荐参加国家黄淮区试和生产试验,2003年9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弱冬性,抗旱耐寒。株型结构好,株高80厘米左右,茎杆粗硬,抗倒性强。穗层整齐,穗方粗壮,多花多粒,结实性好,口紧不易落粒。白粒、千粒重45克左右,角质、品质好,是作面条、馒头的优质小麦,适口性好。中早熟,落黄好,综合抗病性好,耐病性强。近年来,小偃22是在xx省应用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小麦新品种。它具有多穗多粒、结实性突出、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产量三因素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亩产易达到500公斤以上,最高产量达700公斤以上,深受各地群众的普遍欢迎。种植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近年已成为xx省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500多万亩。另外,在河南、安徽、江苏、山西等省的一些地区也有大面积示范种植。(2) 西农979号西农979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暨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选育,是国家863计划新成果,实现了半冬、早熟、优质、高产、广适相结合。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保护权号:CNA20030519.0。2005年通过国审,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5。河南金粒种业有限公司拥有除xx省外独家生产经营权。特征特性:半冬耐寒与早熟相结合。西农979为半冬性、多穗、早熟新品种,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越冬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晚,两极分化快,抽穗早,具有其他半冬性品种难以比拟的早熟优势。高产、稳产与优质相结合。西农979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型中等偏大,产量三要素协调。亩成穗3842万,穗粒数3338粒,千粒重4047克,一般亩产500公斤并具有700公斤/亩的产量潜力。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公斤,最高达680公斤。粒大饱满,光亮透明,全角质、外观商品性好。经国家多年多点取样分析,蛋白质含量1416%,湿面筋3234%,沉降值53.2ml左右,稳定时间17.9分钟,品质达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成为郑州商品交易所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交割首选品种。高产、抗倒与广适相结合。西农979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高中肥地均可种植,高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白粉病,综合抗性好,适应范围广,在广大黄淮麦区推广种植表现突出。10月825日均可播种,亩播量7.5公斤左右。适宜在国家黄淮南片广大麦区种植。(3)西农889西农889是小麦育种专家王明岐教授经过数年培育成功的小麦品种。特征特性:该品种半冬性,苗相半匍匐,抗寒抗旱性好,叶色深绿上挺,株高70-75cm,穗长方形,多花、多粒结实性好,长芒、白壳、角质率高,千粒重39.8-42.3克,根系发达,成熟期叶杆黄亮无病斑,抗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田间综合性状好,全生育期240-241天。分蘖成熟率高,一般亩平均成穗为41-41万/亩,籽粒饱满度好,种皮簿亮商品性好。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抗病性鉴定:中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 经xx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蛋白质含量15.2%,湿面筋含量38.7%,沉降值56ml,稳定时间15.2分钟,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适宜地区及产量水平:适宜xx省关中新老灌区和同类生态区种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95公斤,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0.2公斤。(4)武农148武农148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1992年用【秦麦9号×82(353)】F1×【8701×78(62)46】F6复合杂交,经连续5年的系统选育,于1997年育成。特征特性:冬性,分蘖力强,叶挺,株型紧凑,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秆硬抗倒力强,穗大,呈长方形,白穗,白粒,中芒,小穗排列紧密。 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15.2%,湿面筋38.2%,沉淀值48.3毫升,赖氨酸0.27%,硬度58%,千粒重45克,容重817克。感染条中29、30、31、杂46和7K源1113等5个生理小种或类型,属慢条锈型;中感白粉、赤霉病;田间综合抗性好。中熟,熟期茎叶黄亮,耐旱,抗青干。 适宜地区和产量水平:适应在关中平原灌区及其它同类型地区种植。一般亩产400450公斤。 栽培要点:关中地区最适播种期为10月上旬,亩播种量水地67公斤,旱地7.5公斤左右。施肥应在按需施足氮、磷肥的基础配合施用钾肥和适量微肥,增产效果显著。施肥方法:磷肥和70%的氮肥作底肥,生育期依据苗情,结合冬、春灌水或趁雨追施尿素1015公斤,一次5公斤左右。 合理动态群体指标:基本苗1012万株,冬前亩群体控制在要求成穗数的1.5倍左右,春季最大群体控制在80万以内。同时注意加强预防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5)郑麦9023郑麦9023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早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叶黄绿色,叶片上冲。株高80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伏性中等。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9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3克;在长江中下游区试中,平均亩穗数30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3克。冬春长势旺,抗寒力弱。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好。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和秆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黄淮南片试验,容重800克/升,粗蛋白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3%,沉降值44.4毫升,吸水率64.2%,面团稳定时间7.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64.8E.U,拉伸面积58.7平方厘米。长江中下游麦区试验,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4.0%,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45.3毫升,吸水率59.9%,稳定时间7.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5E.U,延伸性17.7厘米,拉伸面积103.9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2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4.7%(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48.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7%(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1%。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7.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09.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7.9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2.1%。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适期晚播防止冻害。黄淮冬麦区南片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每亩基本苗1520万株;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后期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注意氮肥后移,保证中后期氮素供应,确保强筋品质。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xx省关中地区晚茬种植。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徽和江苏沿淮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种植。3、小麦良种繁育技术要点(1)选地要求 要求一等地,并有灌水便利条件。选地距主要田间道路畅通无阻,便于种、管、收、展示和检验。最好有自花作物的适当隔离条件,防止异常气候、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串花。(生物混杂)(2)整地要求分墒和墒耕犁耙耱,耕层土壤内不得有8-10cm土地,地表不得有5cm土地,拾净根茬,清除田边杂草、玉米秆、地表平整、土壤上虚下实。整地或播种后作灌水畦埂,田内水平。播前整地施足基肥、氮、磷、钾、无机化肥,若采取一次性施肥方式,一次施足;若采取二次性方式,磷、钾肥作底肥,氮肥的80%作底肥,30%冬灌追施。(3)种植技术要求集中连片边方种植,方内不得随意插花,自由种植其它品种。统一专机播种,播前调试播种量,播种量在高产适期5公斤,推后播量6公斤,播种深度4.5cm(一寸半),不得出现断条缺苗。播种逢雨浇墒板结,分墒破除板结,确保全苗。 (4)配肥施肥方案每亩施优质农机肥2500-3000公斤,尿素10公斤,二铵30公斤,氯化钾5公斤,可采取一次性(或称一炮轰)方式或二次性方式,可予尿素5公斤,结合冬灌追肥。或施碳铵每亩120-150公斤,过磷酸钙100斤,氯化钾10斤,采取磷钾过筛,碳铵和磷肥地头混合(一碗碳铵钾多半碗磷肥混拌均匀)、结合犁地撒施、沟施、翻埋以防铵气挥发,提高肥效。叶面施肥可在孕穗期货扬花后灌浆初期进行,亩用磷酸二氢钾0.5斤加尿素0.5-1.0斤加水100斤,均匀喷施1-2次,可结合“一喷三防”防治病虫进行,统喷统防。(5)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每100斤种子用70%快胜干种衣剂24-74克加2%立克秀粉剂200克,加水8-10斤,均匀拌种,堆放闷种8-12小时。杂草防治,于11月上中旬双子叶杂草叶令2-4叶,单子叶禾本科叶令2-3叶时用75%巨星干悬浮剂0.9-1.4克加6.9%膘马水乳剂50-70毫升喷防。病虫防治(只要针对麦蚜、红蜘蛛、条锈病、白粉病)可在3月下旬4月上旬,即拔节后,用杀虫剂2.5%敌杀死乳油25毫升加15%粉锈宁100克兼防兼治。后期一喷三防(针对穗蚜、吸浆虫、条锈及白粉赤霉病)于扬花后(5月5日-7日),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即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克加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5克加磷酸二氢钾0.5斤加尿素0.5-1.0斤,防赤霉病可加50%的多菌灵100克喷防(提前于扬花初期防治)。(6)田间去杂 (种子的质量核心是品种的高纯度、高质量,从种到收到贮藏,必须仔细把关,不可粗心大意)。苗期田间去杂,于冬前到来年返青拔节前进行,识别苗相、叶色等形态,凡是有异者拔除全田拉网式1-2遍。抽穗期田间去杂,主要看抽穗过于早或晚,结合品种株型、叶姿,有异者带根拔除。成熟前田间去杂,在进行以上两次去杂后,还要严格去杂1-2次,主要看植株高低、穗形、落色。禾本科杂草,如节节麦、野燕麦、大麦于苗期于抽穗期尽早拔除,即在收获前田间验收前彻底清除。(7)收获、晾晒、贮放 统一专机收获,联合收割机进行3-5次,内部、外部清理,对清杂不够净的,第一次收获的少量100-200斤的小麦另行当杂麦处理。统一晾晒、场面晾麦,清场2-3次,禁用碾过大麦的场面,或在棚布上晾晒,要求含水量不大于13%。单库、单仓、安全贮放。清扫库,仓及装袋、严防混杂。(8)统一清选和包装净度:标准净度99.8%,无砂石土。种子完好率、破损率小于2-3%。4、主要仪器设备选型仪器设备选型本着经济、实用、耐用、先进的原则进行选择。购置农机具及仪器设备102台(套、件)。其中农机具20台(辆),种子检验仪器16台(套),病虫测报仪器39台(套),土壤分析化验仪器27台(套)。七、项目建设目标与任务1、建设目标本项目的建设以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和品质为重点,扩大贮藏能力,完善检测体系,建设高标准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实现小麦良种繁育专业化、规模化,以满足xx省小麦良种不断发展的需要为目标。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优质小麦良种300万公斤,小麦品质达到国标一级,每公斤小麦良种按2.40元计算,产值可达720万元。2、工作任务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2万亩,搞好品种选择、栽培管理、收获加工、贮藏、检测等工作,生产高质量优质小麦原种。原种田由县种子管理站负责管理,优质小麦良种基地选择栽培管理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农户,建立档案,按照小麦良种栽培管理规范,实行“统一原种供应,统一测土配肥,统一机械播种,统一管理模式,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去杂劣,统一机械收获,统一质量检验”的生产模式,确保良种质量。生产的小麦良种,经检验合格后,由县种子管理站统一收购,同时采取印发广告、广播电视宣传等方式,将良种生产农户姓名、良种品种、数量等信息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引导农户之间开展以粮换种,努力扩大良种覆盖面,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效益。八、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2万亩。其中:益店镇0.3万亩、大营乡0.4万亩、凤鸣镇0.3万亩、雍川镇0.2万亩。1、建安工程(1)新建冷藏式种子库房,400m2 ,砖混结构; (2)新建晒场,1000m2,水泥结构,厚度20厘米; (3)实验、检验室,100m2,砖混结构;(4)农机具车库,500m2,砖混结构, 一层,基础采用砖条基,基底标高-1.8米,灰土垫层450厚,屋面板采用预制板,构造柱房屋四角。2、田间工程(1)新打深机井及配套,4眼; (2)新修灌溉渠道,10公里; (3)机耕路修缮,10公里,路面为混凝土路面,宽4米,厚度15厘米。 3、购置农机具及仪器设备102台(套、件)。其中农机具20台(辆),种子检验仪器16台(套),病虫测报仪器39台(套),土壤分析化验仪器27台(套)。详见下表:项 目数 量单价(万元)金额(万元)备注一、购置农机具小麦联合收割机5台10.0050.00小麦播种机及配套拖拉机10台/辆5.0050.00中型秸秆拣拾打捆机5台10.0050.00小计150.00二、种子检验仪器光照培育箱2台0.851.70谷物水份速测仪6台0.503.00电泳仪等纯度测定仪器1台/套2.502.50分析天平2台1.002.00操作台4件0.60空调机1台0.500.50玻璃器皿等0.50小计10.80三、病虫侧报仪器设备生物显微镜1台8.008.00孢子捕捉器4台0.301.20恒温培养箱4台0.301.20机动喷雾器30架0.0802.40放大镜、标本盒、标本柜0.20小计13.00四、土肥分析化验仪器土壤养分速测仪5台0.683.40土壤养分测定仪5台1.206.00手持式PH计5个0.120.60分析天平5台0.301.50自动定氮仪1台2.502.5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台11.0011.00恒温振荡机2台1.302.60马福炉1台0.250.25水浴锅1台0.250.25空调机1台0.500.50小计28.6合计202.40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本项目建设总投资605.92万元。1、建安工程112.00万元;2、田间工程230.00万元;3、购置农机具及仪器设备102台(套、件),投资202.40万元;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2.66万元:其中可性行研究报告编制费5.44万元、项目设计费10.89万元、工程监理费6.53万元、工程招标费4.36万元、建设单位管理费5.44万元。5、不可预见费28.85万元。(二)资金筹措1、申请国家投资550.83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90.91%;2、地方配套55.08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9.09%。十、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项目建设期限一年(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具体进度详见下表: 月 份内 容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