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

    • 资源ID:3042698       资源大小:47.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

    澂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是迄今为止人类直接从土地上获取生存资源最主要、最基本的产业。人类在从土地上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又严重地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人们在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而感到无比骄傲之时,也承受着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是立足于现实需求,还是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都为农业生产方式与内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确保食品安全供应,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持续发展。20世纪30年代,瑞士人缪勒发明了DDT,推动了世界农业植保方式的革命,在这之后的30年里使用范围不断扩展,风靡全球,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球用于对付害虫的农药达12000多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使用农药达3亿公顷次。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的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当人们为层出不穷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烦恼时,也不得不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即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经过近30年的努力,现在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700多个团体加入了这一组织。因此,建设生态农业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态势(一)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国外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期内不对其环境造成明显改变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可见生态农业涵有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总要求。(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逐步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农业试点示范。1993年,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生态农业建设加快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93.2万公顷,总产量102.5亿公斤。在此基础上,七部委局于2000年在全国又启动了第二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目前,中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乡、村已达到2000多个,其中生态农业县300多个。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地、县较为完善的管理、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各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也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已有21个省、区、市和200多个县(市)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或办法,18个省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20012005)计划当中。农业部也把生态农业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十大措施之一。二、澂江县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使生物与环境得到优化配置,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着重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和产品无害化。因此,认真研究澂江县生态农业经济问题,对于促进澂江县实施可持续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切实保护一切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和恢复水质的良好状态,保护重点是滇池、洱海、泸沽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阳宗海、程海和南盘江、金沙江水系。禁止围湖造田,过量放水,防止破坏湖泊生态环境。”第三十条规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防止破坏土壤和污染农作物。不准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减轻农药对农作物和水体的污染。禁止在陡坡地开荒种地:已经开垦不宜耕种的陡彼地,由县(市)人民政府作出规划逐步退耕还林还草。禁止将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排入农田。农作物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了贯彻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恢复湿地、退耕还湖和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保护抚仙湖已经刻不容缓!(二)是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澂江县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澂江县农业同云南农业发展一样将面临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将对我省部分传统农产品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对省内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使我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换,充分发挥自由贸易环境和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适宜大规模、现代化作业的粮食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同时加强劳动密集度高、具有竞争优势的精、优、稀、特农产品和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同时加大再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及标准等领域的科研、信息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高效完善的以国际惯例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澂江县针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环境新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的步伐,把握国内外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再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趋利避害,促进澂江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澂江县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呼唤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但包括植物生产,而且还涉及到为农业提供机具、肥料、农药等产前行业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后行业,即现代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出现重大转变,发展农业要按照新的思维和路子,既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同时又要逐步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农业生态环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四)贯彻国家、省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省实施绿色经济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了适应新阶段的农业发展要求,结构性调整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施绿色经济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澂江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油等农产品占有较大比例,瓜果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和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澂江县农业综合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长期困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产品全面短缺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供求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已成为澂江县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业规范化、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是澂江县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从生产无序到有标准可依,从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到为获得最佳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三、澂江县农业环境条件分析澂江县土地面积77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3.4%,水面占18.6%,坝区占8.0%,耕地面积约11.3万亩。澂江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照充中,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澂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中在坝区和半山坡地区。2004年,全县人口约15万人,农业人口占87.6%,是典型的农业县。近二十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对抚仙湖周边土地的过度开恳以及农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使湖水受到污染。目前抚仙湖最大的污染是农田的面源污染。因此,澂江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某类品种,某项农艺技术措施,某项工程等的推广,就粮食而粮食,就农业而农业的发展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与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因此,根据澂江县特殊的环境和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与抚仙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一)自然概况1、地形地貌及土壤(1)地形地貌:澂江属中生代古夷平面被抬升、错断、经河流切割改造而成的滇中高原丘原地带。其山脉属云岭向东延伸及辐射的正支乌蒙山系,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县境内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份为坝子与湖泊,南为澂江坝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和阳宗海(湖)。位于县境中部的梁王山(主峰2820米)为滇中第一高峰,与东西部山脉交汇,形成了澂江类似“H”形的地貌特征和“七山、二水、一坝”的格局。境内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区为三级阶地,面积13452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78%,区内切割较深,地势陡峭,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较低,属中温带气候类型;境内海拔1900-2200米地区为二级阶地,面积43196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7.81%。此区域地势起伏较缓,区内有石山、凹地经切割而成的沟谷,属北亚热带,部份地区属南温带气候类型;海拔1900米以下为一级阶地(最低海拔1327米),面积543994亩(含抚仙湖、阳宗海、澂江所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0.41%。区内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属北亚热带,部份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类型。(2)土壤:由于母质、地形、气候、植被和利用方式不同,形成全县六个土类,十个亚类十三个土属,二十八个土种的土壤类型。其垂直分布规律是:海拔1800米以下的以水稻土为主;海拔1800-2400米之间为红壤和紫色土的交错分布地带;海拔2400米以上多为棕壤,局部有红壤发布。水稻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29%。主要分布在澂江坝,山区除提古办事处均有零星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0.094-5.610%,全氮0.061-0.404%,全磷0.010-0.986%,全钾0.860-4.030%,PH值5.2-8.2。该土水肥条件好,一年两熟,是澂江县粮、烟、油、菜的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红壤: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占全县总面积的55.32%,区域内有红壤,黄红壤两个亚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海口,九村和北部的阳宗镇及西部龙街镇的部份山区。质地因成土母质不同而异。PH值5.0-7.4,适合种植水稻,旱稻轮作。紫色土:全县紫色土有酸性紫色土亚类中的红庇泥土和紫砂土两个土属,占全县总面积的11.01%。主要分布在左所、双树、广龙、尖山、养白牛、禄充、立昌、县城北部中山地带和东部南盘江沿岸的黄梨山、大塘子等地。质地砂壤、轻壤、中壤、重壤兼有。PH值4.9-7.5,有机质含量低,搞蚀力弱,干旱瘠薄。冲击性旱地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0.49%。主要分布在坝区抚仙湖沿岸和洪积扇的中心部位,土瘦石多,无结构,作物生长不良。土壤有机质量1.710%,全氮0.084%,全磷0.062%,全钾2.470%,PH值8.2。2、水资源全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2.785亿立方米,年径流量2.088亿立方米,地表水年产量2.061亿立方米,地下水年产水量0.724亿立方米,水库可控制水量0.494亿立方米,年可供水量0.556亿立方米,除东部山区和西部山区外,径流量的76.65%均被库坝塘池和两湖所截留积蓄,还有抚仙湖容积水量189.3亿立方米,阳宗海容积水量6.02亿立方米,南盘江过境水量21.65亿立方米,星云湖来水量0.4038亿立方米等水量的调节作用。水资源比较充裕。通过多年来的水利建设,坝区水利化程度达91.4%、山区达78.2%以上。3、耕地资源澂江县耕地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两种。据澂江县国土局统计,2001年全县耕地25.65万亩。其中水田8.28万亩,旱地17.37万亩。主要农作物产区其有耕地14.49万亩,其中水田约6.48万亩,旱地约8.01万亩。从1996年以来,生产区先后开展了农业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和滇中吨粮田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水利条件较好,在现有农田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开发潜力较大。例如:目前水稻种植加小春生产,全年产出大致为2500元/亩,而近年来当地利用水田种植菜豌豆,全年产值约4500元/亩,由于气候及季节的差异和特点,产品一直畅销国内外。(二)农业生产水平澂江种植业历史悠久,农田基本建设较好,坝子实现了耕田化,山区耕地完成了坡改梯。水利建设较好,实现了畜饮并举,坝子水利化程度达91.4%,山区达78.2%。是国家、省、市水利化先进县。科学技术得到一定普及,土地产出率较高。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了以菜豌豆、大蒜和冬早蔬菜等为主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澂江县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截止到2004年,农业总产值47184万元,比去年增长19.8%;农民人均收入3185元,比上年人均增加434元,增长15.78%。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显现成效。主要表现在:1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7287亩,比上年减少2257亩,非粮作物面积170566亩,比上年增加6640亩,粮和非粮种植比例为36:64,非粮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2以蔬菜、花卉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蔬菜种植面积97070亩,总产9213万公斤,比上年增加554万公斤,其中小春蔬菜增产808万公斤,全年蔬菜产值达到15202万元,增长3.8%。花卉种植面积1839亩,全年花卉产值4113万元,增长32.59%。3全县烤烟种植面积6.9万亩,收购烟叶1041.4万公斤,比去年增加173.6万公斤,增长20%;烟农总收入增加4153.7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烤烟增收307.68元。 4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实现畜牧业产值9371万元,增长17.7%。5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实际完成小水窑9015口,新增蓄水能力12.2万立方米,完成沼气池1353口,坡改梯工程面积9920亩,有效地提高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6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通过“九五”、“十五”的努力,农业科技工作有一定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各镇均建立了科技网络,有科技服务机构20余个,有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人员长期服务于各镇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有利条件(一)全县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自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澂江县粮食生产有了明显的提高,粮食已经自给有余,结束了依靠“湖区粮仓”的历史,湖区农业结构正在向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调整,山区生态农业将替代湖区传统农业的作用;湖区还林措施的实施,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二)生态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为了改善湖区人民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解决环境保护与发展农业产业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引进试验了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项目为:1、推广无公害水稻种植。自1995年起,澂江县就从研究化肥入手,反复调整化肥中各种成份的比例,摸索能减缓化肥对湖水污染的新技术。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按不同成份配置的复混肥富含有机物、养分全面,能弥补农民多年不施有机肥的不足。实验表明,这种复混肥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作物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有效减少化肥施用对水、土和农作物产品的污染,能达到无公害农业标准,大面积推广有利于对抚仙湖的保护。而且,如果在平田前一次性定量施足化肥效果更好,可以达到高产的目的。2、引进频振式杀虫灯和无公害农药的试验、示范工作。2002年设立监测点,摸索频振式杀虫灯对布灯区主要农作物害虫的控制效果,同时调查农药使用量的变化,探索频振式杀虫灯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技术;积极引进无公害农药试验示范,探索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开展作物多样性混栽技术示范、推广。这些措施的应用推广能有效地避免农药、杀虫剂对水体的污染,对环境保护有重大作用。该技术田间试验较成功,大面积推广条件已经成熟。3、农用沼气池建设。以“三位一体”农用沼气建设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无能耗生物净化处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沼气池投入使用后,每户可减少年薪柴消耗22.5吨,每池年可处理人畜粪便4.5吨(人畜所产生的粪尿95%以上都可进入沼气池),使森林消大于长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每口沼气池年产2吨有机肥,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优质肥源。(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全县设立了多个农业环境监测区和监测点,开展了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已立项建设,将对全县的主要农贸市场实施监控。同时县植保植检站积极开展农药经营人员的上岗培训,依法开展认证、办证工作,规范农药的经济行为。从根据上遏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的使用,保护了无公害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五、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制约因素(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对环境污染的反应程度也就很大,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污染已给我国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统计抚仙湖流域(不含星云湖)生活着约14万人民,日产垃圾约140吨,年约有垃圾500万吨,其中近湖1公里之内的145个自然村年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81.9万吨,直接入湖对湖泊造成淤积和污染。澂江县每年需用化肥、农药2万余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其中约一半的有害成分进入了抚仙湖,进而使得抚仙湖的保护面临较大压力。由于农田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内,使抚仙湖继续维持类水质带来较大困难,也将危害到沿湖人们的生产生活,破坏我省宝贵的旅游资源。(二)水土流失严重抚仙湖径流区内人多地少,乱开乱挖、乱砍烂伐现象比较严重,森林覆盖率下降。径流区内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有1415公顷,荒山荒地和坡耕地占陆地面积的50%以上,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山高坡陡,土质疏松,雨季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平均每年流入抚仙湖的泥沙约34.6万吨,把径流区内含量丰富的磷硫等也带入湖内,对抚仙湖造成了很大危害。(三)农业用地质量下降以往的经济增长过多的以过度利用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毒高残留农药,农业用地质量退化严重,对今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不利的影响。(四)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澂江县农业仍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传统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农业的耕作方式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低,“湖区粮仓”的观念还很根深蒂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本思路、目标(一)基本思路根据澂江县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及其功能,今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抚仙湖生态保护为前提,遵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屏障的要求,围绕澂江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抚仙湖综合治理为中心,以退耕还湖还林为措施,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二)发展目标遵循绿色农业的自然特点和发展规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澂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步伐,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水平。在坝区,乘玉溪市“打造面向东盟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东风,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种植、养殖业,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创汇,引导培育和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5000万以上绿色拳头产品;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工业化,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在山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林产业和畜牧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向工业、建筑业转移,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兴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让广大农民提高文化水平。七、生态农业产业项目选择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应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基础和条件,产品市场需求明朗,容量较大,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所在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生产能力、技术开发能力较强。重点项目选择可以有一定的机动性,采取动态滚动方式进行,可在阶段上及时限上修正和调整。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县有广泛影响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实行“边治理,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山区农民治穷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本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筹集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坚持科学规划和设计,按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严格管理,确保投入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统一。八、重点产业领域(一)无公害蔬菜产业采用轮作复种技术,坚持菜豌豆与烤烟、水稻等非豆科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在空间和时间上合理搭配、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在种植品种上,选用良种,严格按无公害栽培技术实施。(二)荷藕种植及产品深加工荷藕是澂江的三大名优特产之一,经济效益较高,以荷藕为原料生产的仙湖牌藕粉,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云南省首批名牌产品”、“联合国TIPS新科技三等奖”等奖项。澂江荷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浅水藕系列品种的引进,已发展到大田种植,由于荷藕对水体具有自然净化的功能,针对抚仙湖的保护,减少面源污染而实施的稻田面积的调整,荷藕是首先的替代种植品种。荷藕的规模化种植不仅将对抚仙湖水体的保护有直接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当地名、特、优品种的发展,促进荷藕产业化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三)设施农业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工业化。在做好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种的同时,加大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力度,走集约化和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四)优质稻种植主要推广优质粳型“SUN”(太阳)系列优质高产品种,采用平衡施肥和虫害物理防治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带来的污染,按标准组织生产,达到无公害粮食标准。(五)林(果)产业建设布局主要以抚仙湖沿岸龙街镇、右所镇、凤麓镇及海口镇沿湖近面山退耕地为主。根据不同海拔层次,结合澂江旅游业的发展。1、在沿湖五十米范围营造绿化带;抚仙湖北岸金沙滩以樱花、滇南、榕树、黄槐等树种为主。2、在抚仙湖近面山缓坡地建观光型的果木林园。3、选择海拔17502200米的平缓坡地,坡地和退耕地,营造保水型的生态、经济兼用林,营造树种以柏树、黑荆树、化桃等树种为主,经济林以板栗、加州李、大树杨梅为主。(六)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要结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澂江旅游景点、旅游方式的开发,让农业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这样,游客除欣赏旅游景点之外,更可以挥竿垂钓、亲手摘食水果和蔬菜,真正接触大自然,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其次,观光农业可以扩大该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农业公司和旅游公司的无形资产。另外,观光农业可以充分发挥景点的区域自然地理优势,以游带农,以农促游,农游互补,建起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农业。(七)沼气建设澂江县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是一个无煤、无油、少柴的县,农村生活用能十分紧缺,因此,沼气的使用是解决农村能源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同时,在造林范围内的4区完成沼气池建设,使造林与管护有机地结合,促使林产业迅速发展。(八)花卉产业利用澂江县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水源、空气等优势资源,引进花卉优良品种,建设高起点的花卉示范基地。(九)牧草养殖业引进以“黄竹草”为主的牧草新品种,在较为贫瘠的半山坡地种植黄竹草,发展养殖业,与沼气建设项目形成牧草养殖沼气的生态农业模式。九、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根据澂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生态农业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产业化经营是生态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有效选择。所谓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指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的发展过程,以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有效的产业组织与运作,以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以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在纵向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生态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相结合来配置资源,带动生态农业的成长,实现生态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和自立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壁垒已非关税,而是来自于进口国的绿色检测标准。因此,要进入并满足世界市场对高品质无害化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产业化规模经营,开发生产批量的绿色食品应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认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应是生态农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一)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是既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加工与销售阶段都注意产品的清洁性和无害化,把企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实施产业化经营。这是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消费的要求普遍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人们在购买物品时,更注意对自身健康有益的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逐步树立起来。有关资料表明,77%的美国人表示,一个公司的环境信誉影响其购买决定;40%的欧洲人更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而不是传统的非“绿色产品”。在环境保护与生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绿色消费正逐渐成为时尚。从投资方面来看,在美国,诸如“绿色基金会”之类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他们用投资控股的方式,对那些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企业和公司进行积极渗入。运用这一方式进行实际操作的结果是,所投资企业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良好的。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绝色时代的到来,它将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澂江县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面对这日益“绿化”的世界经济,就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确立绿色经济新概念,强化绿色经济意识;走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无论从消费方面,还是从投资角度;从近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来说,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生态农业系统发展非农产业,延伸产业链,其理想模式应是绿色经济模式,也即生态经济模式。应该说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态经济取向并非城乡工商企业与生态农业的简单嫁接,也非城市污染工业或企业向农村的直接转移;而是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组织原理的要求,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一以贯之的采用生态经济模式,实现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工业加工和生态商业销售的系列化、一体化运作。(二)主要环节1、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环节就是生态农业的生产,即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所进行的农业生产。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生态农业生产设计。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再构造,从而实现农业系统有序的结构、强大的功能、持续的效益和良好的环境目标。2、生态工业加工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加工阶段,相当于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当然,这个过程采取的是生态工业的加工模式,即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对生态农业产品进行加工的过程。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对环境造成损害。在清洁生产的概念中不但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盈利性,体现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生态农业生产产品进行生态工业加工,应是要保持生态农业产品的绿色产品性质,即通过生态工业的加工,其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加工过程又不带来环境污染。3、生态商业销售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销售环节应是生态商业的运作,可以说就是按照绿色营销观念所进行的绿色销售。所谓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体现“绿色”,即在营销中要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以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而对其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的策划与实施过程。关于绿色销售策略,包括绿色价格策略、绿色渠道策略、绿色促销策略等,其中绿色促销策略又包括绿色广告、绿色公关及绿色服务十、对策措施(一)审时度势,理顺思路,转变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农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传统农业带来的挑战:第一,常规农业很难有出路,结构必须调整,紧紧围绕市场,调整好种养结构,选定优良品种,做活“特色”文章,培植支柱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特,才能走赢市场大势;第二,单纯农业很难有出路,加工必须跟上。依托农业发展食品加工业,形成产业化的龙头,是消化农产品、多次增值、培植税源等一举数得的好棋,这步棋不能不走,而且必须尽快走好;第三,低效农业很难有出路,起点必须要高,激烈的竞争已使农产品质量成为首要因素,发展高起点的农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扬优成势,形成规模效益。因此要抓住澂江蓝天碧水的生态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高效农业得夭独厚的条件,这也许是澂江进入21世纪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全县上下应认清优势,抓住机遇,苦干实干,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二)加强绿色绿意识的培育,造就绿色经济行为加强绿色经济意识的培育,造就绿色经济行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绿色化的经济运作,其良性发展需要产业化各有关主体的绿色经济行为的支撑。因此,澂江县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大力加强绿色经济意识培育,以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经济行为。为此,一是要强化社会舆论导向。通过大众传媒的有力宣传,以便人们认识到经济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通过对绿色经济意识的强化,以其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具有绿色经济思维,企业生产经营者确立绿色营销观念,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偏好。二是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排污者和破坏生态环境者得不偿失,加大其外部不经济性运作的成本。这包括经济成本、违法成本、刑罚成本,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企业生产经营者的思想意识中确立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必受到处罚的因果联系,最终形成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高的预期成本,自觉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企业行为。(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将抚仙湖畔5.5万亩农田中2万亩改建特色蔬菜基地,通过施用有机复合肥和采用虫害物理防治措施,实现无污染、无公害蔬菜生产;1万亩农田改荷田,种植荷藕与荷田养鱼结合,既可发展观光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净化抚仙湖水源水质;2.5万亩优质稻田采用平衡施肥和虫害物理防治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带来的污染,达到无公害粮食生产。抚仙湖近面山3.345万亩退耕地进行经济林和观赏林建设,发展观光林园,配套推广2500口沼气建设。最后形成以保护抚仙湖为目标的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四)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本着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根据各镇自然条件和生产习惯,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生态条件较好的区域,作为天然A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以持续有效利用。基地建设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实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防治病虫草害。养殖业要饲喂无污染饲料和生物添加剂,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畜禽接触污染源。要依托绿色食品的主导品种,发展区域特色名牌产品,注重形成群体规模,从而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五)统一标准,制定规程,形成绿色食品开发规范化绿色食品的内涵在于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实行规范化操作才能把农民个体无序化生产变化基地有序化生产,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只有实行标准化生产,才能发挥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后劲。在绿色食品规范化开发上,着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召开品种鉴赏会,统一部署。每年在绿色食品原料播种植前,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新的科技品种为种植品种,召开由政府、技术、基地、市场、企业、种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品种鉴赏 会,确定基地种植当家品种种植面积、企业收购数量、加价办法、服务范围等,鉴赏会后形成共识,签定协议,由种子公司负责优良品种统一组织和供应,把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由根据绿色食品相关标准,制定各有关物种的绿色食品种植规程,统一标准。按照开发绿色食品的需要,制定详细的肥料放农药使用计划和安全使用办法,切实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次数和数量,增施有机肥,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确保安全间隔期,保证绿色食品原料品质,把种植规程对农民培训,让农民按规范操作。三是定期检查,统一验收。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在各个关键生长阶段,由企业和县农业局等部门组成检查组,检查各基地种植规程执行的情况,保护农民利益,保证绿色食品原料质量。(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和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要重视三个效益的统一。发展生态农业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无公害产品、绿

    注意事项

    本文(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