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陈式太极拳放松心得.doc

    • 资源ID:3037558       资源大小:5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陈式太极拳放松心得.doc

    放松心得歌谣曰:“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这说明,放松是练习太极拳的首门功课,也是习练太极拳最高和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初练太极拳者最难的一关。师傅常讲:“练拳练绳不练棍、练软不练硬”,在我们练拳的过程中,老师始终给我们灌输这种理念,我也始终遵循这个原则,受益良多。但就目前情况看,不少习练者对此还认识不清,做得不够,有的动作僵直,拙力满身,面红耳赤;有的周身紧张,气憋满胸,架子生硬;有的只知练拳练架,不懂放松沉气,更有甚者道听途说,盲目苦练,伤及自身。因此,研究探讨放松这个问题,对练好太极拳是十分必要的。现就个人体会谈点看法,诚请指正。     一、放松的意义 放松的含义是松神、松心、松体。微目则神守,心宽则心安;气顺则体正。反之神不松则劲不顺、心不松则体不顺、体不松则气不顺。也就是老师的体顺、劲顺、气顺、中正一线“三顺一正理论”。练习“松功”和“拳架”时要心神轻松愉快,气血顺畅,无任何紧张情绪和压力;肢体的各个器官(五脏、六腑)、肌肉、筋膜、关节等松弛、舒展、伸长。尽量以骨酪的自然力支撑身体,从而保持身体中正、中定。勤练站桩、放松、缠丝功法,动作要轻灵柔和,含蓄匀称,自然流畅;不急不缓,不散不滞,但不能太懒散,更不要急功心切,就象写字,先笔画后连贯。放松的目的是去僵求柔,积柔成刚,从而达到刚柔相济,行云流水。     放松的作用消除疲劳、增加肺活量、增加内力。通过凝神调吸使大脑神经放松、心灵净化,思维清晰。通过放松功法和拳架练习达到四肢百骸活动均匀;动作转换轻灵;腰身协调;五脏六腑功能合顺;心理和生理状态平衡;且有利于气血经络畅通,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增强免疫力;通过放松功法和拳架练习增大胸腔体积,使肺部氧气交换更为顺畅,便于内气下沉,上虚下实,阴阳相合,既有利于身体中正稳固,又有利于增加内力。练拳应加深对拳理拳法的理解,理通则拳法精,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慢慢积累验证,理论和实践二者须相互结合才能出真知拙见,所以老师常说:“练拳要有三法,功法、拳法和养法,三法合一是练拳的根本”。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练功不知养,精、气、神不强,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三年多来,通过习练心意混元太极拳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等功法,在健身祛病、丹田鼓荡、充沛内力方面让我有了切实的体会,我原有的偏头痛、关节痛、心率过速等疾病已不知踪影,现在愈练越觉精力充沛,丹田内力鼓荡。练松有利增加内力,体松手虚则丹田充实,所以说松是练拳之根本,常求松柔,柔极生刚,顺应自然。也只有懂得了松柔之道,方可窥太极之点滴,探知太极之博大精深,品太极之奥妙。 二、怎样才能做到全身放松     1要凝神静心。神凝则心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更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练拳时腰身僵直,功架低矮、用力震踏、发劲猛烈,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但会使内气外散,力浮于上,伤及筋骨,也不利于拳技提高。因此,练拳时要找僻静之地,身着宽松的衣服,平跟的软鞋,先练站桩、放松、缠丝功法,数九归一去杂念,物我两忘,每次至少要练一小时以上,一年四季练功要有区别,春夏要多练纳气抻筋,秋冬要多练关节保养,初练者要在旋颈、旋腰、旋胯、旋膝、旋踝上下功夫;要在踢腿、压腿、开胸、开肩、开腰、开跨上下气力,要在抻筋拔骨上花时间,待身体和顺时在练拳架不迟。练拳也就像炼钢,石头粉碎是放松、筛选铁粉是去僵、铁粉炼铁是生柔、生铁炼钢功自强。身体和顺时练拳要将将意念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专心致志想拳(也就是老师常说的意练),静心习练,始终不用拙力,由快练到慢练,细心体会。 2要心意先行。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练拳的统纲。师傅常讲练拳要“用心、用意、不用力” 此道理虽然简单切莫小视,须知大道至简,大道理、好方法就蕴藏在简单之中。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初练者不要用蛮力,用力则血滞,易关节疼痛;更不要运气,运气则气滞阻胸,易胸闷气短。只有意松,身体的五脏、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3要阴阳分明。一切动作都应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待身体重心到位在行转换,不可生转硬扭,以免伤及关节筋骨。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可求快求低,要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高低因人而异。4要“慢中求功”。演练时要舒展缓慢,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初练者应杜绝快速、猛烈之求,拔苗助长之念,要运动适量,量力而行,不可蛮干,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如此才易身心放松,才能早去僵力、蛮力、拙劲、犟劲。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更应如此,不要与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再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一、 何谓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 ) 混元太极拳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代宗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创始人冯志强老师以自身几十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传人胡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创编的一个优秀拳种。 冯老师出生于河北一武术世家,8岁开始习练少林功夫,12岁到北京苦练通臂拳,20岁时拜心意六合拳高人胡耀贞老先生为师,习练心意六合拳。此时冯老师功夫突飞猛进,五弓齐备,身具弹簧力,在北京武术界已是备受瞩目。解放初期,胡耀贞老先生将其爱徒推荐给自己的知交好友,陈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老先生。几十年后,真正继承陈发科老先生衣钵,将陈式太极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的,正是这位外姓传人。文革后,冯老师先后三次应大队党支部邀请,赴陈家沟教拳,并尊其恩师陈发科老先生的嘱托,将陈式太极拳传授给陈家第十九代弟子,陈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继续深造学习。这些活动都将永载陈式太极拳发展史册。 既然是陈式太极拳,为何又要取名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呢?对于这一问题外界很多人不理解老师的深层含义,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 太极拳的源流及传承。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目前主流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代传人陈王庭所创。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清王宗岳、蒋发、清中叶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氏第十四代传人陈长兴发展起来。以上两类说法都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有关,后人为了区别于其他太极拳,将其称为陈式太极拳。它在早期是秘不外传的家族式传承。至公元1820年左右,杨露禅(河北省永年广府镇人)三下陈家沟历经近18年,拜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为师,学得太极拳。当时没有人称太极拳为何式,就叫太极拳或绵拳。后杨露禅传于子杨班候、杨建候,并长期住在北京瑞王府中教拳,对象多为王孙公子及富家子弟。杨建候传杨少候、杨澄甫,杨家几代传人在传授太极拳的同时对原先所学的套路有所改动,到杨澄甫时基本定型为现在所传的套路。正如冯志强老师所说,练习太极拳要顺应自然,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一人一太极。杨氏家族代有传人且都有外姓弟子,尤其杨澄甫外姓弟子最多。后人为了纪念杨家几代人在太极拳发展上的贡献,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杨式太极拳,此为家族兼师徒式的传承。1852年永年广府镇的武禹襄见杨露禅学艺归来,拳艺精妙,便赴陈家沟向陈长兴求教,此时陈长兴已年迈,不便收徒传艺。武禹襄便拜陈氏十五世传人陈清平为师学习太极拳术。陈清平从陈家沟移居赵堡镇,后人将其在此地所传的太极拳称为赵堡架或赵堡太极拳。武氏子孙无人习练太极拳,武氏将所学太极拳传于外甥李经纶,李氏传其子及广府城里郝为真,后人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武式太极拳。郝为真传其子郝月如及孙禄堂。孙禄堂传其子孙存周、女孙剑云,且外姓弟子很多,后人将孙禄堂所传太极拳称为孙式太极拳,这也是家族兼师徒式的传承。杨氏第二代传人杨班候的弟子中,有一名叫全佑的满族人,其子改姓吴,名鉴泉,后人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吴式太极拳。陈式十四代祖师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老先生于1928年到北京国术馆执教,后定居北京传授太极拳,门人弟子众多,其中数冯志强老师对太极拳的内涵精髓感悟最深,得其真传练法。陈家历代秘不外传的功法、套路、单式、散打技法皆传于冯志强老师,故此冯老师多次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国武术获得声誉。冯志强老师现在国内外入门弟子众多,第三代弟子成千上万,习练混元太极拳的更是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综上可知,太极拳在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一个萌生、成型、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博大精深绝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家的,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当然某个人或某个家族在研习太极拳时有独到见解,对太极拳的发展有贡献,其功德是不可磨灭的。鉴于此,后人为了纪念前辈老师或某个家族对太极拳发展的贡献,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某式。冯老师常讲:太极本无派,拳自道上来。太极拳为小技,太极是大道,大道自然,称什么派那是学生在纪念老师。 2、陈式太极拳普及发展的状况及背景。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须先说明陈式太极拳传承的辈份问题。我们习惯说陈发科老先生是陈氏第十七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老师为陈氏第十八代传人,这是基于家族的血统传承。陈氏家族自迁至陈家沟以后传至陈王庭为第九代,传至陈长兴为第十四代,传至陈发科为第十七代。一般来说都沿用这种说法。因为老师是第几辈,学生就要比老师小一辈。还有一种说法即以陈王庭创造太极拳为依据,将陈王庭列为第一代,以太极拳的传承关系来排辈份,那么陈发科老先生就为陈式太极拳的第九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冯志强老师就为陈式太极拳的第十代传人,依次类推。 太极拳在陈氏家族代有传人,早期是秘不外传的。到1820年陈长兴祖师将太极拳传出,教给外姓,100年后其曾孙陈发科老先生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并定居北京,以传授外姓人为主,即师徒式传承。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丕老师先在北京教拳,1930年后到南京教拳,再转到郑州,直至1958年退休(退休时65岁)回到老家教拳,文革中受到冲击,1972年底去世。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奎老师受邀回陈家沟教拳,此时的陈照奎老师迫于生活,巡游于上海、南京之类的大城市教拳为生。1981年陈照奎老师因病于焦作去世。陈照奎老师去世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出现了断档危机。陈家沟大队领导决定写信致北京,诚邀陈发科老先生的得意高足冯志强老师到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冯老师接信后,深感责任重大,多次到陈家沟将陈发科老先生所传陈氏太极拳的精髓传授给陈家第十九代子弟。但太极拳博大精深,艺无止境,须慢慢用心感悟,百炼方能成钢。后来冯志强老师国内外交流、传授太极拳的任务繁重,所以就很少有机会再回陈家沟教拳。冯老师常说:太极拳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应全民族共享,全人类共享。 3、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内涵。 为什么叫陈式前面已经说明,在此只想强调一点,冯志强老师虽然不姓陈,但他是陈发科老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发科老先生1928年从陈家沟到北京传授陈家太极拳,学生众多,陈家太极拳的精髓从陈家沟移到了北京,冯老师自幼习武天生灵性,经多位高人指点武功纯正,是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尽得陈发科老先生的真传,此为师徒式的传承。因为师傅姓陈,又是陈家祖传的技艺,所以叫陈式。此中又有不忘陈发科祖师之意。 何为心意?太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的“心”应从祖国医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划分五脏六腑有功能界定的含义,中医理论有心主神明之说,就是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从西医解剖学的角度理解,这里的“心”,有脑的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意”为心中所想,是大脑思维活动的内容。冯老师说:用心有意,用意有神,练拳练功贵在精神。他还常告诫我们:练拳,一要用心、二要用意。用心,即是用心去参悟太极大道,用心去体会拳中的精奥。用意,即是在练拳时用意不用力,心中想着每个动作的要领及内涵,动作如何到位及动作之间如何巧妙地连接,如何用每个动作来体现太极的内涵。练拳要三法合一,三法即:练法、用法、研究法。练拳不但要会练还要会用,会练不会用那是花拳绣腿。练拳更要去研究,研究就是用心(即用脑)。练拳不知研究,拳艺也不会提高,理论的研究有时显得尤为重要。练拳,理论是指导,俗话说:练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练拳要三性合一,三性即:眼为见性、耳为听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是灵性。三性是信息的交流沟通,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活动。如果练拳时用僵力去做动作,肌肉紧张,韧带收缩,关节闭合不能开张,外形动作转换不灵,气息不畅,内劲不能顺达,则信息不能快速传导,大脑对全身的指挥受阻。冯老师在这里提出“心意”二字,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练习太极拳的最好方法,指明通向太极颠峰的捷径,是打开太极大门的钥匙。这里也含有对心意六合拳恩师胡耀贞老先生的怀念之意。 何为混元?用一句现在最流行的话说,混元就是和谐。先人说“太极太和”,太和就是最大的和谐。太极之道起于宇宙,宇宙就是太和,宇宙间日、月、星辰都有各自的运动轨道,又互为整体却互不相撞,这是天地阴阳的易理,其是大道。从家庭、单位来讲,家庭中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运动习惯,单位里各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尽其职、和睦相处,如运转的好,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和谐家庭、和谐单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也是混元。从练太极拳讲,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内有五脏六腑,十五经络,奇经八脉等,外有眼、耳、鼻、舌、身,身又有骨骼、肌肉、关节、韧带,上三节、中三节、下三节。练拳时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气、胆,外三合,内三合,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等都是和谐。所以每练一招一式,心与意,意与气,肩肘腕,胯膝足,以及周身各个大小关节五脏六腑都在同一混元圈内运转,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整体要求心往一处想,意往一处去,气聚一点,外形内气,阴阳开合,如同画一幅美丽的太极图,这也是混元。混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意境。冯老师提出混元一词,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是要求我们在修炼混元太极拳时,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形动作到内在精气神,从局部到整体都要向着混元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冯老师常用陈发科老先生的话给我们讲:陈式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要向混元发展。 何为太极拳?这里首先要知道太极与太极拳不是一个概念。前面说过,太极是大道,太极拳是小技。太极拳是根据道家太极阴阳的易理,即道家太极阴阳变化的原理,结合导引吐呐,综合多家武术技法而创编的一种修身、养生、健身、强身的拳法,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分系。从其修炼方式及其表现特征来看属内家拳术。其内涵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应时、应地、应人而宜,力求道法自然。太极拳从本质上讲属于武的范畴,太极属于文的范畴。因此,太极拳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在大脑支配下的全身意、气、神、形的混元运动。 总而言之,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陈发科老先生将家传太极拳法带至北京,与胡耀贞老先生共同研究提高,传授给冯志强老师,由冯老师继承发扬两位老先生的武学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以自身几十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创编的一种混元运动的太极拳法。冯老师提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这一名称,既重师承不忘恩师,又深感责任重大,希望后辈能将武术精髓奥妙继承发扬,讲武德,重武艺,明太极之理,合太极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二、混元太极拳的实质 混元太极拳是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本,拳者武也,属于武的范畴。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拳的内功威力是靠太极拳的内劲来体现的,太极拳的内劲是拳术的统帅和核心,而太极拳的内劲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基于此,冯老师提出了: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养精、养气、养神)修炼混元太极拳的三项原则作为进入太极之门的指路明灯,使我们修炼者提高素质,增强气能、势能等各类人体生物能,所以说混元太极内功是混元太极拳的基本功,练拳先练功,练功重于练拳。历代拳家有教拳不教功的说法,这也是许多武功失传的一个原因。因此,混元太极拳的实质:一是属武,二是在内。 三、混元太极拳的内容 1、功法是混元太极拳的基础,是培养太极内气、增强太极内劲、充足精气神的重要方法,其既是基本功也是通向太极颠峰的上乘功法。由预备桩功、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按摩保健功五种功法组成。 2、拳法是混元太极体系的核心,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气、胆,练太极十三式,练一粒混元气的重要载体。其套路有以松柔为主,柔多于刚的二十四式及精练四十八式;有以刚柔兼备,刚多于柔的三十二式、三十八式、四十六式、六十二式炮捶系列;有以散手实战为目的,以单式练习为特点,只传门内不传门外的两套二十四式散手炮。 3、器械是混元太极拳的延伸及辅助练习。其套路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棒、球、杆等。 4、推手是练好太极功夫,练习知己知彼功夫,练习感觉器官,检验听力反应的重要手段,是向散手过渡的一种运动形式和训练方法。有单推手、双推手、各种柔靠法、散推手等练法。 5、散手是拳术招法的实战应用,更有战略战术的体现。 它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散手与养生都是练习混元太极拳的目的。 以上五项内容是一个完整体系,要练好太极功夫缺一不可。 四、混元太极拳的特点 首先,混元太极拳全方位地展现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这是混元太极的精妙所在,也是近十代人的嫡传所至。混元太极拳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精义的精髓,集修身、养生、强身、技击为一体,建立了一整套精辟科学,合乎自然规律的练功体系。 其次,从套路功法的运动特点看有以下几点: 1、以意行气心为主。 打拳全凭心意用功,运化全在一心之中。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心意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心神放松则周身内外皆放松,外形动作、神态、气势的变化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在表现。意出于心,心即是脑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指挥中心。人体所有运动都听命于这个指挥中心,所以心为主帅。 2、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服从大脑的指挥。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这是混元太极拳修炼成功的四条原则。按这四条原则修炼使人体这个小宇宙达到整体的和谐,这就是人体自身的混元。 3、一松一紧济刚柔。 一松一紧济刚柔是通过气的弛张,势的回环,折叠往返,蓄发相变,神气鼓荡来体现的。要求刚柔兼至、浑于无迹,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通过乱蹦乱抖,努气用力,牵强发劲来体现刚柔相济的。这里的刚与柔是相对而言的,刚是由放松而产生的具有弹性的内刚,而非僵非硬;柔也是由放松而产生的具有弹性的松柔,具有柔韧、柔顺之特性,而非软非散非轻浮。刚无柔为硬,柔无刚为软,故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是太极之本性。 4、浑身俱是缠丝圈,螺旋缠绕运刚柔。 冯老师在入门指引中说到 “太极拳缠丝法也”。螺旋缠绕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由此而培养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太极内功。缠丝劲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各部的螺旋缠绕运动,这里突出的是缠丝而不是抽丝。缠丝内有抽丝,但突出的缠丝;抽丝后有缠丝,但突出的是抽丝。缠绕抽丝与抽丝缠绕是两个内涵截然不同的概念,练习后所产生的效果也有非常大的区别。缠丝劲的特点是:练到极至,其柔时粘至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也难去,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挨着何处何处击,缠绕诸靠皆我依,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浑身上下处处是手处处咬人。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5、 胸腹折叠运开合,节节贯穿在其中此乃混元太极拳的明显特点之一。 现在许多人讲开合,只知道背开胸合而不知胸开背合,更有甚者只知道手脚上下肢的开合,而不知道胸腹腰胯这个连接上下肢的枢纽。许多人知道练拳要讲肩、肘、腕上三节和胯、膝、足下三节,却忽视了身又分三节,全身有九窍、十八球,因此忽略了节节贯穿。冯老师强调: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乃乾坤循环之道。五脏藏于胸腹,一身虚实在胸腹,一身缠丝由胸腹而运。若胸腹不思开合折叠,则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胯不做左右旋绕,则内气难以鼓荡发动,中气难以达于脐下,真气难以出入循环,气不能缠绕于肌肤之间,也不能贯通于骨髓之中,则无缠丝劲可言。 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练太极者,要知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凡是武术都应具有攻防的共性特点。不过内家拳与外家拳攻防是有区别的。从进攻策略讲,前者要求“后发制人”,后者要求“先发制人”。从技击目标而言,内家拳短打寸发;外家拳袭远,疾收快发。从力的来源讲:内家拳炼丹催气,外家拳靠肌肉骨节的伸屈产力。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进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进攻就是要制人,“制人”要求一招毙之,不论目的是击伤,还是击倒对方。取胜的先决条件,是看爆发力的大小。爆发力大者,功夫较深,若能得机势,制人速决。太极拳爆发力技击要求:意远,动短,劲长,力猛,速疾。陈氏太极拳还增添一种螺旋缠丝劲助力,它像枪弹出膛,又像激光透射物体一样,迅猛异常。太极拳爆发力从何而来呢?下面谈几种产生力的因素。一、意念的调控。意导是练太极拳的总纲。练太极者功夫不等,他的意识层次也是不同的。对意识剖析,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去研究它。从理论上看,应先有物质(即客观拳架)、后有意识(即拳理)。从练拳实践看,先有意识,而后指导动作。从太极拳的意识分析,又能分为理论意识和客观意识两种。前者是借用他人之理,是追求高层次目标,后者是自己在实践中领悟的道理。前者应由浅深入探求,后者应针对辩证而求达。初练拳者,一定要以理练拳,少走弯路。虽有些理论,暂时难以求达,但是,只要勤于苦练,目的就一定能实现。因为,学者所持之理是前人实践证明的,它是正确经验的结晶。陈鑫大师讲:“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内劲何发何行,发于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前辈经验所得,“以心行气”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怎样研究这个规律呢?要以唯物辩证法为遵则。分析它,求练它。“意念”与客观动作是辩证的。对“意念”本身也得辩证对待,决不能绝对看待。既要求心意高度集中,又要求心意灵活多变。既要求心意有正确的想象,也应有错误之形存在。先持“意识”指导动作运行,而后以动作促使意识的发展。先刻意求动作的死阴阳,然后追求动作的活阴阳,先练松柔,后练坚刚,最终刚柔相济,随着招熟、懂劲,加速想象的高层次发展。意导求发力为:呼气催丹,丹气潜转,意气风发,意到劲随,蓄如张弓,发如放箭,借地生力,腰胯疾转,七星巧用,统一调谴,柔刚疾变,劲点要准,想象导形。二、动作的虚实变化。虚实变化是产生爆发力的因素。虚实变化是随着姿势的动与静而变的。太极拳发劲“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曲与蓄的动作就是爆发力的前提条件,负重的一腿是实力所在,发劲时要疾变重心,负重腿蹬地将身体送移到虚腿,成弓步,身体松沉直竖,内外统一,上下相随,瞬息完成。同时,劲路弄清,目标定准,动要短、意要远、劲要猛。拳谚曰:“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强调指出增加压强,加大发力在于身拥。下肢紧随上肢,实虚变换。为了技击目的,练拳者每做一势,须得在下肢实虚变化上下功夫。特别是对负重蹬地的一腿加之意导。既能瞬息扎根,又能轻灵活变。扎根要用力、腿肌紧缩。击发时要猛蹬地面,把身体送到另一腿上,动步时的一腿,要放松腿肌,轻灵迈出。久练,腿肌发达,弹、韧性增强,弹抖的爆发力就越大。为增加腿肌功能,应抽出单势练习。如:“掩手肱拳”、“野马分鬃”、“云手”等。三、肌肉的弛张肌肉的弛张是爆发力产生的又一因素。肌肉的弛张,应在大脑的支配下求达。先应排除僵劲,放松练习。不论放松,还是紧缩练习,都要追求一个“极”字。放松要从精神到躯体,紧缩也是同样。放松要使骨节、肌肤、筋脉最大限度拉长,紧缩要使肌肤密度加大。要注意放松的时间长些,紧缩的时间宜短。要在柔转刚的阶段,画圆出方,柔弛刚张练习。要配合逆腹式呼吸,随着下肢动作的实虚变换,意导为先,里动催外,离弦的一刹那,肌肉绷紧,上下变整。紧缩疾发,随即松开,这样久练,既能增加爆发力,又能经济用力,能引化来力,能得机击发,能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四、腰裆的旋转。腰裆的旋转是爆发力的来源。拳论曰:“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主自穹于腰”、“腰为车轴,气如轮”。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腰部的重要意义。腰是身体上下转动的关键,它对全身动作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达于四梢,并产生爆发力起了重要作用。试想若人们患了腰脊骨病,他就什么活也干不了,连行走也不能自理。对于腰部要爱护并加强锻炼。身体虚实的变换,关键在以腰脊命门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腰隙向左抽则左实而右虚,腰隙向右抽则右实而左虚。意导呼吸,内气潜转,路经腰脊,运行于四肢。朱天才大师讲:“对腰的练用要求有三种:练柔劲要活腰,起到圆活作用,引化得法;练发劲要拧腰,起到增强爆发力,加速直射作用;定势时要塌腰,起到稳定下肢,气收归于丹田的作用。” 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强调了腰胯在技击上的特殊功能。事实确实这样。整个拳架姿势离不开腰胯旋转,下肢实虚变换,引化打发,腰为主宰。有的拳架直接靠腰胯旋转产生爆发力。例如:“护心拳”、“三换掌”等拳架。拧腰练习要选定拳势。如:“掩手肱拳,青龙出水,撇身捶”等。练时要注意起点、中点、落点三点变化。起点要作好蓄劲准备,腰部要塌松,丹田气要充满。中点要注意出力点,即圆切;注意速度与方向。落点要注意位置,力度,压强。上下肢合住劲,腰绷,腹实,劲冲,动疾,瞬息弹抖完成。做到稳、准、狠三要素。五、丹田的运气。不论是气功,还是武术,都讲究用丹田之气,不过各自求丹不同。太极拳的爆发力产生于丹田的鼓荡。它的鼓荡是有规律的。内功深者,不见外形之动,就能抛人丈余。而被抛之人感到莫名其妙,像触电一样。这是丹田鼓荡的爆发力作用。练太极拳要求“里边不动,外边不发”。关于内动有两个内容:(1)练丹田的“鼓”。动作熟练后,逐渐地把每一个姿势结合腹式逆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动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动协调进行,并逐渐加深;胸腔和腹腔好似气桶,内脏肺气扩张膈肌好比活塞。呼吸推拉活塞,呼气向下推动,气送丹田,再行四梢;吸气好似提拉活塞向上,使气桶装气一样。这样推拉练习,胸背部和腹部的肌肉,随着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就能获得细密的锻炼。这样久练爆发力产生,不论丹田之气升与降,都能发人。(2)凡动作欲向何处,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这是“荡”的前提,以内动转圆带动外形之圆,内脏器官不断地作轻微的自我挤压转动。腰部像平转的大轮子。启动击发,利用圆转的惯性把内气送到圆切线上,这种圆变方的刚力,击发迅猛异常。分力没有合力作用大。太极拳技击时,尤为重视合力的作用,要求“气势团聚”,即力学上说的“合力”。打手歌曰:“引进落空合即出。”句中“合”字讲的就是合力。太极功夫是辩证的,既要求与对方合拍,练“四两拨千斤”;又要求自身的合力,练成“浑身合下力千斤。这种功夫都是画圆缠丝得来的。因为,同圆上的对应切线是相反的,旋转自然形成合力。再加上不同的圆圈交织组合,时时都能合住劲。练太极拳的合力遵则为:(1)意欲向上,必先寓下;(2)意欲向左,必先右去;(3)前去之中,必有后撑;(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5)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照此遵则练习,合力定能产生。总之,爆发力产生不是朝夕之功,要持之以恒。先求小目标,再求大目标。以理练拳,以拳证理,反复验证,不断总结,水到渠成。心意混元太极剑的”剑劲”与”剑法”浅谈在我教授的混元太极拳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学拳最难的是“懂劲”,所以在“劲”的追求上下了很大功夫,也获得了一些成效.但当他们再学剑、刀、杆等器械时,则又会感觉以力不从心,为什么呢?这就是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器械的“劲”,没有明白器械“劲”和拳 “劲”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及联系。曾有一种说法:“懂了拳的劲就可以一通百通”,这话似乎有道理,但细究之,实际上是有误区的,主要是没有明白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以想当然去看待世事。正因为这样,许多人练拳盘架子还可以,练的如同外行。下面以剑为例,来谈谈我个人对剑劲与剑法的理解和练习要点。不当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1              词义解微: 何谓“剑劲”?顾名词义,“剑劲”就是运用到剑身上的身体劲力。它应该包括内劲与外劲(有时也叫外力)两种。内劲指通过混元内功修炼后练出来的内外合一、混元一体的整体劲;外劲指通过拳法动作练习后所得到的身体肌、腱、筋、骨、关节、韧带所合成的整体力量。由此延伸再定义之:所谓“剑劲”就是通过内功和拳法的练习所得到的内外劲力在“剑法”上的运用。何谓“剑法”?顾名词义,“剑法”就是剑术的方法。剑术是统称,剑法是特称。一般套路运动的剑术,基本是由剑法和身法组成了身剑合一、整体动动的抽带、击刺、曲伸、环转、平衡、跳跃、闪展、腾挪等动作,这一系列动作中每个具体动作形成的练习方法叫做“剑法”。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剑法。2“剑劲”探微前已述及,“剑劲”就是通过内功和拳法的练习所得到的内外劲力在“剑法”上的运用。那么我们如何把已经修炼到身上的这些劲力运用到剑身上去呢?我自已的体会有以下几点:(1)明白每种剑法的劲力所在。也就是说必须清楚你所练的这套剑术中的每个动作它的劲力在什么地方。举例如心意混元太极剑的“青龙出水”和“二龙戏珠”二个动作,其剑劲都在剑尖处,但劲力完全不一样:“青龙出水”的劲力是从剑根处沿剑身直刺于剑尖,劲在剑身内;“二龙戏珠”劈点处,劲力要从剑中间逐步过渡到剑尖,带有“沾粘”的劲力。当外劲纯熟后,即可加入内劲:如“青龙出水”可配合丹田从命门到神阕的运动,呼吸采取“逆腹式“,久而久之,内劲就会练出来了。“二龙戏珠”则可在外劲纯熟后,加入内劲:“如退劈剑”时,如同沾住对方的一个兵器,向下沉压,同时命门后开;“盖步点剑”时,则命门内收,意念内敛于中丹田,剑身如同粘物,左剑指扣右脉门向下沉压,同时丹田下沉,完成动作。这也是拳法所讲的“内外相合”。(2)注意剑法与步法、身法的相合。说白了即剑法与步法和身法的协调一致。这也是拳法中讲到的“上下相随”之理。剑身属于上,步法属于下。这里即要做到“相随”,还要做到“相合”。随而不合,劲力散乱;合而不随,身法僵滞。而“剑术”是最讲究“身法”的。过去的武术家有所谓“剑客”者,都是身材一般、力量一般的人,但他们往往在技击中能够突出奇技、赢得战局,靠的就是“身法”。所以过去练剑术的好武术家,一般其身法都非常好,就是以其后天苦练和钻研弥补了先天劲力不足。这里我们也要讲究身法和剑法的合一。因此,在练剑过程中,要尽力避身到剑不到、剑到步未到的“不合”弊病。我们看冯老师练剑,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记得97年冯老师教一个日本学生练剑,我在旁边看,那天冯老师很有兴致,剑的演练真如游龙入海、威武漂亮、身剑合一、柔中寓刚,是冯师表演剑术最精彩的一次,与平日风格截然两样。那时我才感到这是真正的剑术!以后我就一直以冯师的这种风格作为终生练剑追求的目标。(3)内劲如何运用于剑身呢?一般而言,练心意混元太极拳达到三五年以上者,即可具有一定内力。但如何运用到剑法上还需要有个过程。我的经验是:首先,先熟悉动作:本套剑术48式,一招一式都要动作到位。其次,明白剑法:一招一式的剑法含义要明白无误。第三,每个动作中的内力运用到剑身的部位要清楚。第四,动作衔接处之“合”与“随”必须分毫不差地到位。第五,要真正拥有有松活弹抖、沾粘边随、轻灵细腻、柔中寓刚的太极劲。有这五点,就可以追赶冯师的剑术境界。3“剑法”探微:前已述及,剑术中的每个个体动作形成的练习方法就叫做“剑法”。由于中国武术流派众多,传至今天的“剑法”已有很多,有些是不同门派的特殊用法所概括的“剑法”,有些则不同拳师在传授过程中根据自已的习惯用语或地方方言形成的不同叫法,也形成了不同的剑法名称。举例如杨式太极剑的十三法(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而蔡龙云所著剑术一书其剑法竟有26种之多。国家体委制订的武术竞赛规则,对于“剑术”的剑法规定则有20种。笔者少年曾练过三才对剑,在武汉读书又随丁鸿奎先生学过八卦剑、岳家枪、太师鞭等器械,同时还专门学了软兵器散打等,故而对短兵器的练习及技击用法有一些实践体会。在随冯志强老师练拳的实践中,感谢恩师的精心栽培和教诲,又教会了我心意混元太极剑的练法,用法和研究法,经过学习和钻研,受恩师授意,我总结了心意混元太极剑的十三剑法:劈、崩、砍、撩、截、云、挑、抹、点、刺、压、带、格。以及步法的十三法:进、退、闪、提、行、座、盖、盘、跳、插、顿、转、随。对于“剑法”的运用,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应是一条较易练好混元太极剑的途径。(1)明白剑法:即对十三剑法有较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剑术实践中去。我在教学中往往看到很多学生对剑法不很重视,仅满足于学一套剑术,练熟后就去参加表演,并没在练法、用法、和研究法上去探索研究,殊不知这正是练好剑术的大敌。剑法是剑术的微观基础,没有微观基础,宏观事物何以安身?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熟练招式,然后弄明白剑法。(2)明白用法:剑法明白后就要明白用法了。冯师常说:练好太极拳要有“三法”即练法、用法、研究法。说的何等精辟!这也是冯师能够成为当代武学大师的渊源所在。这里要特别要避免一个误区:认为明白了拳法就明白了剑法。殊不知: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这是哲学真理,运用到武术中也是颠扑不破的。武术中的拳法和剑术都有自已的个性和共性。如共性就是技击意义、表演价值和养生健身目的;而个性则是各有要求和规则,相互不能替代。尤其是剑,就短器械而言,剑比刀轻,但“剑走轻灵”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而仪崃橛何以致用呢?那就要靠身法。剑术身法很有讲究。当年丁老先生说剑法时讲:刀比剑重是要以身运刀,所以点刺运斤犹如蛟龙入海,游刃有余;这样才能练出身法来。自古以来剑术难练大概原因也就在此吧?剑术之用法与拳术相去甚远:首先,长度不同、控制力有别;其次,拳打八方而剑走两锋(除崩剑外);第三,拳法一动则身必运动,即使刚学拳,在老师的纠正下也容易练出一点合劲;剑则由于是“身外之物”,在剑与身同时运动时就不易协调,或叫做“难以随合”。这样,运动起来,“两张皮”现象的动作比比皆是,练成“烧火棍子”也就不奇怪了。第四,剑术自古以来有两种用途:一种“剑舞”,如唐代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所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射九日落,矫若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多么酣畅淋漓的剑法啊!但这是供欣赏的“剑舞”艺术。另一种就是技击,即格斗中实践的致敌于死地的制服之术。我们这里说的用法指的就是“技击”用法。因此,剑招的每一式均有其技击含义,甚至过渡剑法的动作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剑法的技击实际是在过渡中完成的,这就更难了。因此,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然后自已举一反三,得其大要,再经过勤练揣摩、实践研究,最后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日精日进,技艺方历久弥新。第五,也是最难的,就是“剑劲”在剑法中的运用。在拳法中运用内劲相对容易些,因身体之经络在练习中可以感觉到;而剑法运用内劲却很困难,因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把经络内气运用到剑身,这样,内气是否运于剑身、是否随意、是否力达剑尖都需要在长期的演练实践中默识揣摩、心领神会、诸如长劲、截劲、沾劲、粘劲、化劲、发劲等内家拳的劲力,都需要在长期的练习和研究中慢慢体会。(3)把握“剑法”的关键,我自已在实践中的体会主要是剑“把“的运用。能否练好剑,关键在于“把”的运用。之所以有人把剑练成了“烧火棍子”,主要原因就是不懂“把法”。所以,把剑练成了“死剑”,就成了“烧火棍子”。若以剑的“把法”再配合步法和身法,就会形成了随剑走、剑带人行、人剑合一、物我两忘的“剑境”。因此可以说:“剑把”活(指“把”变化丰富)则剑可轻灵运用、得心应手、矫若游龙、潇洒飘逸;若“剑把”死则僵滞乏力、内外不合、上下难随、犹如“烧火棍”。为简单便于说明,我把“剑把”暂分为三种:开把、合把、半开半合把。(

    注意事项

    本文(陈式太极拳放松心得.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