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doc

    • 资源ID:3034574       资源大小:40.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doc

    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摘 要:宦官本为内臣,明朝初年就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但仅仅几十年,就违背祖训,宦官获出征、监军之权,开始干政,宦官专权逐渐形成。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是明朝推行绝对君主制的必然产物。明代宦官专权危害很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厂卫制度。关键词: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特点宦官,史书上称为侍人、阉宦、阉人、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明代宦官人数众多,多时竟达十万以上。明初,太祖对于宦官管理严格,并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但在太祖“死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时代,其祸害若与汉、唐相比,则有过之而不及。” 张铁马,曾立平.自从出了个朱皇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86.史学家赵翼也曾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侍先害国而及於民。” 赵翼.廿二史札记(上)Z.北京:中华书局,1984.111.观明一代,宦官权力在经过一段冷寂之后,居然死灰复燃,悄无声息地扩张成弥漫之势,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重要领域,成为历代宦官权力中最为炙手的一朝,这确实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前人对宦官制度的研究也颇多,对此评价多是批评。如丁语和、董跃说:“遍观我国古代诸朝,明代可谓宦官势力最强之时,而相应带来的政治腐败,法制衰微,也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 丁语和,董跃.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发展和影响J.历史教学,2002(9):24.王伟认为:“宦官制度是原始宗法关系及其观念与发达的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结合的产物。宦官专权就成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大毒瘤。” 王伟.明代宦官专权成因考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84.本文就明朝宦官专权的形成及特点加以探究。一、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据史书记载,明代的宦官,最初只有做奴才的份,无任何权力可言。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征战一生,马上得天下,实属不易。得到大权之后,更是紧抓不放,对于随之征战的功臣尚信之不过,又何况宫廷中的宦官呢?太祖初时对宦官防范极严,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太祖解释道:“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14.可见,太祖深知宦官之祸的厉害,为了不许宦官干政,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7.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又规定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8 .可以说,明太祖对于宦官,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相当的警惕。为了限制宦官,他可谓是费尽心机。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他不遗余力推行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又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祸乱的种子。太祖当政不久,便诛杀功臣,并且废除丞相,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的独裁者。丞相本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丞相废除后政务只有皇帝一人处理,仅每日的奏疏足以让皇帝头晕目眩,时日久之必难以坚持,然而又不放心把权力分于朝中大臣,其结果必然是依赖身边身份地位卑微的家奴-宦官。其实,正是在太祖时期宦官开始参与政事的。如洪武八年(1375年)派内臣赵成到河州互市,宦官行出使之权,从此以后宦官逐步预政。然而由于太祖对宦官管理严格,所以纵观洪武一朝,宦官虽参与政事,但尚未酿成祸害。明朝宦官正式走上政治舞台,是在永乐年间。在成祖还是燕王起兵北京之时,宦官便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正是通过收买建文帝身边的许多内臣,而获得大量南京的政治军事情报,自己身边的宦官如狗儿、郑和等也为伐南京立下军功。在明成祖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宦官的表现让成祖对其采取了不同于太祖的立场,“以为忠于己,即位后遂多所委任”。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永乐年间,成祖派宦官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以宣国威于异域,郑和以使者身份与西洋诸国通好,宦官有了出使的权力。太监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有了分镇的权力。成祖为了密切监视朝中大臣以及全国百姓的动向,又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特务机构东厂。东厂是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宦官掌管的,宦官又取得刺探臣民隐私之权。所以史云永乐年间宦官获得“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 成祖给于宦官的这些权力大大提高了宦官在宫廷中的地位,但此时的宦官大多是无才无识之辈,不通文墨,像郑和之人少之又少,宦官对皇帝也只是耳提面命。到了宣宗时期开始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徐蜀.明史订补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03.明代宦官从此之后多是通文墨,晓古今之人,渐可利用智巧在皇帝身边参政乱政。若说成祖对祖训还有所顾忌,那宣宗则是公然阳奉阳违了。历史上宦官多是不学无术,甚至识字无几。在唐朝曾有不通文墨的宦官抱来通晓文墨的女官刺听皇帝与大臣的密议内容的笑话。鉴于此,明太祖即把“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作为祖训。宣宗设立内书堂,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目的是提高宦官的文化素质,以便让他们将来做秉笔太监时,能够遵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批文,以减轻宣宗本人每日批阅大量奏文的政务负担。宣宗是为个人懒惰而许宦官读书识字的,无非是想宦官成为皇帝的好用把手,而他没有预料到正是他开的明代宦官读书之先河,为日后宦官在荒主执政时干预政治作了重要铺垫。明朝的宦官专权始自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此时专权的宦官王振,被中国古代史学家认为是有明以来第一个全面干政擅权的宦官。他年幼时净身入宫服侍尚为太子的英宗。英宗九岁即位,即位之初“太皇太后悉委政内阁,而三杨皆累朝元老,振心憚之,未敢逞”。夏燮.明通鉴(第二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9,900.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太后病逝,三杨一死二病。英宗年少骄纵荒淫,不问政事,王振得宠,被任为司礼监太监,管理内外奏章和中央的行政、司法、军事及特务机构。王振诱导年轻的英宗用重典来统御臣下,使大臣下狱者不绝,因此掌握了大权。正统七年(1442年),他除去了太祖在宫中所立的“内臣不准干预政事”的禁牌,名正言顺的权揽朝政。凡对其不满不敬的大臣,或下狱致死,或流戍边地;凡对其趋炎附势的官吏,即可高升、荫及子侄。当时王振出语即为圣旨,事事不必通过英宗,而英宗自小就对这位身边的奴仆喜爱有加、倾心信任,称之为“先生”。对其过问政事更是不加干涉,反而认为是为主子效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抵御瓦剌对明朝的战争中,王振挟英宗御驾亲征,由于行军过慢,贻误战机,导致英宗被瓦剌所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杀死,这即是“土木堡之变”。经横行一时的大宦官王振随着英宗被俘而断送了性命,但宦官专权的局面尚且刚刚开始。明代宦官权力全面扩张,是在英宗之子宪宗朱见深掌权之时。汪直是明宪宗的亲信宦官。他年幼入宫被阉,“一直在万贵妃身旁伺奉。他不仅事事依从,处处投其所好”,高敏.中国历代奸臣(下)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04.而且其“为人便黠,帝因令易服,将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5.很得万贵妃和宪宗的赏识,于是很快被提升为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1478年)汪直又成为新设立的特务机构西厂的督办。他利用西厂“屡兴大狱”,特务活动范围已不限于京师。“自诸王府、边镇、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罗列”,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6.就连民间斗鸡骂狗也在缉拿之列,弄得民间人心惶惶。在京师,汪直每次外出,随从甚众,前呼后拥,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当时人云:“今人但知汪太监也”。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7.朝中大臣皆惟其马首是瞻,汪直实际上掌握了朝政。汪直还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两次外任边将,指挥军队打仗。明代宦官被用如将相。至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完成了其扩张的全部过程,宦官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高峰。以后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专权不过是前代的历史延伸与再现罢了。二、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从实质上说,明代宦官干政的“法定手续”在宪宗时代已经完成,从明初太祖立下祖训不准宦官干政至宪宗汪直专权,不过一百年耳,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究其原委:(一)政治上的需要“按太祖之制,内官不得识字、预政,而成祖违之,卒贻子孙之患”张廷玉.明史(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04.。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他就是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向逼近京师的江北燕军提供情报。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燕王旧邸宦官王彦(狗儿)等也历战阵,颇著勋绩”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05.。成祖掌权后,担心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故而拉拢宦官。再是,成祖是夺侄之位,在取得王位后,他所代表的新官僚与建文帝的旧官僚集团有着尖锐的矛盾。成祖虽采取高压政策,大肆屠杀建文集团的官僚旧臣,可高压屠杀只可凑效一时,不能长期实行,且民间又盛传建文帝尚存人世,因此成祖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不得不启用亲信宦官担任要职并进行特务活动。由此可看出,明成祖授宦官以权柄完全是一笔政治交易。(二)君主的怠懒随着国力的强盛,国家的安定,与创始基业的开国帝王们不同,其继承者们也越来越趋于荒怠、腐化。这是古代每个朝代都反复上演的一部回旋曲。明朝亦是如此。太祖深知天下得之不易,作皇帝之后,勤于政事,日理万机。但是其后即位的帝王们坐享其成,当然体会不到其先祖创业的艰辛,遂享乐深宫,不问政事,权柄也往往委以亲信宦官,于是宦官的权力得到了不断地扩张。宣宗设立“内书堂”,提高宦官文化水平,本意是把他们培养成秉旨意的帮手而已,即所谓秉笔太监。宣宗虽让太监批阅文书,但自己亦每日亲笔批阅奏本,并对太监的批文进行审查,秉笔太监未敢售其私。但后来的帝王们就没了这份闲情逸致,有的干脆撒手不管。武宗自幼就受孝宗宠爱,喜欢玩耍,嬉戏,甚至胡闹,以至于“这个孩子一直放纵到14岁,就此,培养出了一位天字第一号的大顽主”。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23.他当政后不问政事,随由刘瑾专权。当时刘瑾遇一军人向他贿赂,他便批示:授某某官,转发兵部,兵部在批示上盖上大印,就成了正式任命书,而武宗则完全蒙在鼓里。至于熹宗,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顽童”,走马、戏水、做木匠、无所不能,就是不理朝政。因此魏忠贤才得以专权。在君主对自己的权力不感兴趣时,势必会被身边的亲信宦官得以用之。(三)缺乏法治封建社会历来都是家天下,人治远远多于法治。统治者对制度法律的确立与废除有很大的个人随意性。在明朝,宦官就拥有特殊的法律地位,犯罪之后往往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或只受较轻的刑罚。由于宦官是皇帝实行绝对专制、压制官僚势力的工具,因而一般说来宦官的某些行为只要为皇权服务,即使越过法律所允许的界限,皇帝也可以因事立法,通过颁发诏旨给宦官的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但是,皇帝还是要受到统治阶层内部各种势力的牵制,太祖的祖训对后代皇帝也有着较大拘束力。因此宦官犯罪在一定条件下也受到法律的追究。不过,皇帝对于必须法办的宦官的量刑,原则上也是尽可能曲法从轻。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颁布新的法律,进而为维护亲信而曲解法律。名为天下臣民制定的法律,对于犯罪的宦官往往却成了一纸空文。这也是宦官专横一时的一大原因。(四)明代绝对君主集权专制制度明代绝对君主专制发展到了中国封建史上的顶峰,而君主专制与传统官僚及法制的互不信任和对抗也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明太祖为了实行绝对君主专制“大搞党案,谋杀功臣;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推行八股制,败坏学风,使官吏无能”刘辉.中国名帝正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335. ,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人事各种权力于一身,个人却无法运用所有的权力,可又不愿分权于臣僚,于是皇帝就依靠身边的宦官了。宦官与官员不同,因为他们产生伊始,便是为了服侍皇帝,其出身卑微,又是“刑余之人”,无儿无女无家,永远是帝王的奴仆、家臣,可以任意操纵,调遣方便。后来又准许宦官读书识字,这样在皇帝周围形成了一个宦官集团,协助皇帝形成独裁。因此,明朝历代宦官代表,无不是因为各种原因得到皇帝的宠信,再入主司礼监、督办、厂卫。其横行无忌,完全是在皇帝默许之下。太监能否精于政事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能否全力维护皇帝的地位。正如厂卫是皇帝为了防止臣民有异心而建立的特务机关,廷杖是皇帝为了借势立威,震慑群臣而设的法外之刑,批红权是皇帝收回相权的手段一样,宦官在里面只是起到工具的作用,他们的权力直接来自皇帝。总之,有明一朝,政治黑暗,刑狱紊乱,其根源是绝对的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恶果,也是明代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正是以上各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使明代由压制宦官到逐步放宽限制,到后来宦官干政专权。也使历史上演了这样一幕讽刺剧:太祖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这个朝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人们耻为“最大的太监帝国”。三、宦官专权的特点宦官只是一个通名,明代宦官是有等级的,最高是太监、少监、监丞,这些都是高级宦官,由入宫年资较久的宦官担任;其次是典簿,长随,奉御,当差,听事等;最下级的有乌本牌、手巾、小火者,和外边的厮役一样了。明代宦官内部等级森严,只有那些高等的宦官才能亲近皇帝,深探皇帝喜好,得到皇帝的宠信,从而走上专权之路。正统年间的王振专权,成化年间的汪直专权,正德年间的刘瑾专权,天启年间的魏忠贤专权,均是如此。明朝一代“出名”的宦官胜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明朝的宦官制度也有一定的特点:(一)宦官机构庞杂由于宦官人数众多,多时达十余万,所以管理宦官的机构十分庞大。仅从宦官二十四衙门的情况看,足以使人眼花缭乱。所谓二十四衙门是指十二监、四司、八局的总称。“十二监曰司礼、曰御用、曰内官、曰御马、曰司设、曰尚宝、曰神宫、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缓、曰直殿监、曰都知;四司曰惜薪、曰宝钞司、曰钟鼓、曰混堂;八局曰兵仗、曰巾帽、曰针工、曰内织染、曰酒醋面、曰司苑、曰浣衣、曰银作。”徐蜀.明史订补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02.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也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者。司礼监原本是管理皇城内大小宦官及关防关禁、长随当差等事务,由于明朝皇帝的惰于政事,一些政务交于身边的太监处理,使司礼监虽无宰相的名分,但其行使的权力与宰相无异。明代历代擅权的宦官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均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的主要职权有:一是批答大小臣工的一切章奏,即“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张廷玉.明史(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89.二是传宣谕旨,皇帝口述旨意,由司礼监秉笔太监记录,交付内阁缮拟,内阁拟就后交于太监,传达给大臣,这二项是司礼监最主要的职权。三是总管有关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中处于“第一暑”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它宦官机构的地位。四是兼顾其它重要官职,当时宦官系统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这也是司礼监职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内监二十四衙门早在太祖当政时期就已搭建,后又经成祖完善,明一朝不曾废除。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二十四衙门外,宦官还掌管了内府供用库、司钥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以及甲、乙、丙、丁、戊字等十库,和一些房、作、厂。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更设立东厂,宣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又设立西厂,大约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复设立内行厂,负责对臣民侦察、监视、逮捕、刑狱。不仅如此,还设立了提督京营太监,并派出宦官在南京寿山、湖广、承天府、凤阳担任守备;负责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的织造;担任各省要地的镇守;管理广东、福建、浙江三地市舶司;监督各地仓、场。同时,还不断派出宦官去监军,担任采办、粮税、矿税、关隘的特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明一代,特别是自明中叶以后,宦官自成体系,俨然中央政府,把手伸向四面八方,像蚂蚁一样爬满从中央到地方重要权力机构的大小山头。(二)厂卫特务统治明代特务机构主要有“厂”“卫”两种,宦官利用厂卫实行特务统治。“厂”即东厂、西厂、内行厂,“卫”即锦衣卫。太祖登基之初为巩固皇权、防范臣民造反,就利用特务人员侦察、监视京师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之事。并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设立锦衣卫这一特务机关掌管侍卫、缉捕、刑狱等事。它表面上是京城上直卫亲属军指挥使司的二十六卫之一,实际是皇帝的贴身卫队,由皇帝直接指挥,只对皇帝负责。它有专门的法庭和监狱,有权承办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人称诏狱。锦衣卫是御用的特务机构,但并不是宦官机构,是由未净身的正常人担任,后来东西厂设立后,锦衣卫逐渐由宦官把持,变成宦官掌控的机构。成祖时对锦衣卫信任不佳,把他们看成外官,所以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东厂于东安门北,以内监掌之”,夏燮.明通鉴(第三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9.741.东厂职掌与锦衣卫相同,其属官、隶役均由锦衣卫官卒中选任,再收罗一些地痞流氓为其打探事情。主持这个特务机关的是掌印太监一员,他的全副官衔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提督是由皇帝指派的亲信宦官,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人或第三人担任,称“督主”。成祖在设东厂以后,锦衣卫的地位明显变化,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则可以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这样厂权高于卫权,宦官又直接控制厂权,致使厂和卫都处于宦官统领之下,所以有了厂卫并称。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加强特务统治又增设西厂。宪宗让宠信的宦官汪直提督厂事。西厂所侦察的范围,不只限于京师,各地王府边镇,以及南北河道重要地方,甚至各省府、州县,都布有特务,连百姓家里吵嘴打架、争鸡骂狗等琐碎之事都会侦察细密以致入狱。范围如此之广、侦察如此之密,使西厂所统领的特务人数比东厂要多到一倍,西厂的权势威焰日渐超出东厂之上。武宗正德时,东西厂势力并行发展。刘瑾在掌司礼监时又设内行厂。在宦官专权达到极至时,“就是对他自己的特务也不会完全信任的,往往另外用一批特务来监视侦察这一批特务,内行厂就是这种特务之特务的机关”。丁易.明代特务政治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28.内行厂由刘瑾亲自指挥,比东厂、西厂更加残酷凶狠,连东西厂也在其侦察范围之内。特务遍及全国,百姓视之如虎狼,致使京城内外都说朝中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就连大臣写奏章也要写双份,分别呈给武宗和刘瑾。最后由于刘瑾的专权进犯了皇权,武宗以谋反罪杀了他,内行厂也才随之消亡。明朝的厂卫特务机构是随着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最后却沦为宦官作威作福的工具,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三)宦官监军统兵明代宦官专权有异于前朝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通过直接担任军事指挥官来控制军权,由宦官监军统兵开始于成祖时期。永乐三年(1405年)命太监郑和和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张廷玉. 明史(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这可以说是宦官统兵征伐的第一次。永乐八年(1410年)命王安监督军马,为监军之始。正统年间,王振掌有很大的军权,在瓦剌军进犯北部边境时,他劝英宗亲征,并亲率大军五十万与英宗同行。由于贻误战机,军队被瓦剌军围攻,结果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一闹剧的上演足见宦官掌兵权之弊,但之后的统治者并没有以之为鉴。宪宗时宦官统兵监军更为频繁,有太监刘恒、刘祥、傅恭等为监军。而此时统兵监军次数较多的要数汪直,共四次。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也同样是收揽兵权,权横一时。自古有言,掌兵权者掌天下。军队历来被统治者视为重中之重,或是用来夺权,或是用来维护统治,或是用来为国家利益而战。像明朝这样军权被宦官把持,随意征调将士,实为怪象,也足见宦官专权之厉害。(四)宦官命运严重依赖君主明代宦官之祸很烈,但没有像汉末及中晚唐那样,能把皇帝的废立、生死操纵于手的程度。而且,明朝宦官如同寄生虫,他们的“寄主”皇帝一死,或者突然变脸发威,宦官本人权势顿时消散,汪直如此,刘瑾如此,冯保如此,魏忠贤也如此。这种情况,均同朱元璋当年废丞相制度,军权、政权分由六部分担,而只能皇帝一人提纲携领所决定的。宦官们弄权一时,狐假虎威,是有皇帝作招牌,但当失去招牌或皇帝变脸时,太监只有挨剐、灭命了。明中期宦官之弊已深,但其后的统治者并未为限制宦官而采取有效措施,明末的宦官魏忠贤专权比前朝更是有过之而不及。他先是勾结熹宗乳母客氏,大肆铲除异己,结成阉党,变朝廷为魏家天下,进而强化特务统治制造恐怖,大兴冤狱残害忠良,并且操纵经济,搜刮民脂民膏。魏忠贤的这些恶行虽受到东林党人的强烈抵制,但终究由于阉党势力庞大而继续作威作福。直到天启七年,熹宗死,思宗朱由检即位,迫使魏忠贤自杀,才使政局一新。但思宗个人刚愎自用,在冤杀东林党支持的边疆重臣袁崇焕之后,又走上了倚重宦官,弃置东林的道路,使明王朝失去了官僚地主阶层中主体部分的支持。而宦官干政又加剧了政治腐败,经济破坏,人民苦难和社会不安。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在反明的檄文中指出宦官毒害无穷,攻占北京后。大杀宦官,以示对宦官的痛恨。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宦官之弊,废除宦官二十四衙门。宦官都成为供御膳、执洒扫的人物,宦官专权之祸自此结束。参考文献1 张铁马,曾立平.自从出了个朱皇帝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2003,86.2 赵翼.廿二史札记(上)Z.北京:中华书局,1984,111.3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14.4 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7-267.5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8 .6 张廷玉.明史(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89-504.7 徐蜀.明史订补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02-603.8 夏燮.明通鉴(第二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9,900.9 高敏.中国历代奸臣(下)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04.10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05.11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23.12 刘辉.中国名帝正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335.13 夏燮.明通鉴(第三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9,741.14 丁易.明代特务政治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28.On the Cause and Feature of Forming Eunuch Manipulation in Ming Dynasty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eunuchs could not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as the ancestor ruler, being inner official. Only after several dozens years, the rule violated originally, eunuch got the power to lead troop and supervise army, so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which led gradually to eunuch manipulation. Its basic reason lied in to carry out absolute monarchy. In Ming Dynasty even though many ones. It ruined deeply whose most outstanding feature was to establish the spy system. Key words: Ming Dynasty; eunuch manipulation; cause; feature

    注意事项

    本文(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