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生七就是一辈子.doc

    • 资源ID:3029747       资源大小:2.51MB        全文页数:24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生七就是一辈子.doc

    前言你知道吗?+我们一生可以活很多辈子的。1这是一本持续创作的书,这也是一本众创书籍,但更重要的是,这里其实是个社群 这里集聚着一批以持续、自主、升级自我为乐的人。我们也欢迎您加入,但请注意:只有靠自己的行动才能改变自己;并不是您交了钱,获得了会员资格,就可以自动获得什么。1我们尊重他人的时间,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我们希望他人理解,但我们首先要花很长时间去理解他人。我们就好像计算机一样,通过不断打磨、升级概念与方法论来升级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与计算机不一样的是,我们甚至可以升级自己的硬件。我们相信通过学习获得重生 对我们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每一辈子都要至少习得一个重要的技能,进而获得不可逆的重生。第一年可以像苍蝇一样左冲右突,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要像蜜蜂一样,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飞行。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刻意训练并不依赖任何运气,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越是早期,越应该花更多时间精力去学习(磨练技能)。我们就是相信学识决定一切。我们崇尚自学,认为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尚不成熟。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向往更好的生活,我们相信本质上一切都依赖学识。我们相信一切的努力都遵循复利效应,只要有耐心,通过积累,就可以达到之前无法想象的效果。财富、能力、魅力,以及抵御变故的能量 都是靠积累获得的,都有复利效应。我们相信惊喜(serendipity)其实是复利效应的终极体现。我们总是尝试着融会贯通我写过理财入门教程,里面的所有道理和原理,其实与其它领域的学习一模一样(起码类似):· 越早越好· 如何开始· 躺着赚钱· 自由意志· 生活目标· 注重学识· 节省与否· 被动支出· 认识周期· 性格养成· 别做“险盲”我们总是刻意地锻炼自己的类比思维,小心翼翼地使用类比理解新生事物,也乐于搜集、创造类比帮助别人理解新生事物。我们每天都要花时间认真考虑明天、明年、下一辈子要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要腾出一点时间认真研究新事物。学习其实很简单,核心只不过是深入理解最重要的概念,不断总结与之相关的方法论。这样的朴素总结,使得我们很容易量化自己的进步 看看自己过去一段时间里习得、打磨的概念与方法论数量就可以了。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也很清楚:生活没有随之改变,就是没学会、没学好 因为只有践行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手段。我们不需要榜样,我们要成为他人的榜样。1我们每个月至少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我们会在社群里公布自己的读书笔记,以便相互讨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如果有可能,我们起码要学会熟练阅读英文。我们要经常全无功利地学习 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意外好运。我们向任何人学习,只要他们有长处,我们知道研究别人的失败比研究别人的成功更有价值。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一开始并不是全面的“进取型性格”,在很多方面都被“固守型性格”所拖累,但我们经过耐心的学习、练习、调整、互助,一点一点地从各个角度降低 X/Y 值  使得进步阻力越来越小。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磨练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刻意磨练自己的理性决策能力,并肯于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我们珍爱家人,知道那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关联。我们珍惜朋友,清楚他们的价值,也时时刻刻在寻找战友;我们寻找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渴望改变自己,也渴望与战友共同参与到这个世界的逐步变好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努力把学习变成乐趣,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下一代  聪明不能通过基因遗传,但绝对靠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我们认真对待我们的周遭环境,我们知道自己很容易被环境所影响、所塑造;又因为我们一向是以主动为荣的人,所以会时时刻刻提防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不花时间与他人争论,我们只为了弄清楚事实而讨论。我们不鄙视他人的能力  我们自己曾经也能力不足,我们倒是不怕自黑,不过,我们更愿意与那些欣赏我们的人共同成长。我们懂得如何调整焦点,我们会主动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情绪之中,我们会用时间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情。1我们不是圣人,肯定不小心会犯错。做错了事,我们不会逃避,我们不会只用嘴道歉,我们会想办法尽力用行动去弥补,只有这样做才能证明我们是负责任的人。犯了错,我们会认错;若是当初选择错误,我们会接受后果。我们量力而行,我们知道自己不断进步是为了即便出了更大的错误或者麻烦,也依然有能力承担、承受。生活中我们早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它也总是反复无常,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调整模式,在极端的逆境中,我们也会想办法不被击败。 新生大学自序(一)2015 年 11 月份刚开始写的时候,书名暂定为七年就是一辈子。最终在整理文稿的时候(2016 年春节),我决定把“七年就是一辈子”当作副标题,书名改为新生 七年就是一辈子。为此,我专门注册了一个域名:“新生”,在这里是双关语:· “新的学生”:我的一生只有一个职业 学生,这个社群里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 “新一辈子”:我们相信七年就是一辈子,一生可以有很多辈子 可以做很多事情,过很多不一样的生活对,新生不仅仅是一本“书”,它实际上也是一个社群。(二)漫画师 David Saracino 有一幅连环画,叫11 辈子(11 lifetimes),2012 年推出的时候,我一看到就很喜欢,后来我也在微信公共账号上发过这幅连环画的中译版。(点击上图查该看连环画完整版)很多年来,我自己就是这么认为的:掌握任何一项新的重要技能,都相当于重生。重生的意思是说,新的一辈子开始了,上一辈子结束了。学习的结果是不可逆的,尤其对生活的影响更是不可逆的  学了却没有改变生活,那其实就是根本没学会。七年就是一辈子 而我多年的经历也确实如此。21 岁之前,我学会了如何学习,28 岁之前,我学会了如何销售,35 岁之前我学会了如何传递知识,42 岁之前我学会了如何创业如何投资,2015 年我 43 岁,正走在一条之前自己从未想象过要走的路上我早已经活了很多辈子。回头看这些年我做了很多事情,销售,批发商,教师,作者,创业者,投资人,社群组织者他们说这是“跨界”,我说这是“重生”许多年前,我开通博客,前后改了几次名字,也相当于是印证,它们分别是:· 业余(Non-Professional)· 重生(Reborn)· 再生(Reborn Again)· 反复重生(Reborn Again and Again)我有个朋友,刘进,原来做域名发了财,即便现在手中也有很多域名。有一次一块儿喝酒,他说,在几年前,他决心再也不做域名生意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那样赚钱太容易,再接着做下去,人会变傻的。这句话说的很淡,可实际上,这是敢于死掉的勇气 为了重生。那顿酒后,我更加佩服这位朋友,因为我真懂。(三)重生的手段倒也简单:学习。学习新技能、走入新领域,循环往复。最终,新生 七年就是一辈子,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 等我有一天终于动手写了,我才反应过来其实我琢磨这件事儿已经很久很久了。单独一个点,可能什么都不是,因为它无限小 等于虚无。把两个点连起来就是一条线;三个点连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面;四个点连起来之后,可能还只是一个面,但也可能最多有四个面,成为一个立体所谓的“灵感”,只不过就是一个点 仅仅灵感本身它其实什么都不是。我的公共帐号名称叫学习学习再学习。我曾经解释过:我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是由三个动词构成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这件事儿然后再去接着学习,这样才真的有意思。真的不是“学啊学啊学”的意思,更不是所谓的“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把时间当作朋友,其实是一本讲“如何正常、正确思考”的书籍,而不是一本“时间管理书籍” 因为时间其实不可管理,所以还是最好管管自己罢。而所谓的成功,其实只不过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耐心等待正确的结果出现。所以必须学会正常、正确思考,否则想错了的话,就做错了事情,做错事情的时候,效率越高越可怕,不是吗?选择了正确的事情之后,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是“一切都靠积累”。把时间当作朋友写完之后,我很久没有再写书的欲望。因为我总觉得真正重要的道理其实就那么一点点而已。如果最重要的是“道”,那么剩下的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术”而已,而且还要因人而异。更何况当时的我自己还在寻求彻底财务自由的最终突破不过,现在回头看,其实在 2010 年前后,已经有另外一颗种子埋下了。在 2010 年 5 月 20 日的时候,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一篇未知的必然、必要和必需1,当时为这篇文章打上的标签名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开了个头之后,写了一两篇之后,就放在那里了。为什么?说来简单,就是因为“只有一个点,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长期以来,我就是无所不学的,只要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  我身边的人都知道。虽然我自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践行者,但真的要拿出一个能足够清楚地传播的系统,好像并不是说说、想想、写写那么简单。偶尔有时间了,或者偶尔那股劲儿上来了,我就会尝试着组织一次,基本上最终都已失败或者不满意告终。嗯,单独的灵感常常还不如个屁。2012 年 9 月份,我一口气写了几天,可最终没写出多少,又放下了,因为还是不满意。2014 年 12 月份,我又尝试着启动过一回,可最终又放下了,因为还是不满意。2015 年年初的时候,百度的张辉同学还请我去做了一次分享,主题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讲座结束之后,现场听众还建了个微信群,群名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九十多个人的群,热闹了一小段时间,然后就没动静了。2015 年 8 月,我决定开通微信公共帐号,不假思索地就把公共帐号名称定为“学习学习再学习” 其实当时并没有准备重启这个尝试过很多次却从未满意、从未完成的写作项目。只不过,当时我觉得那是我的信条,当作公共帐号的名称挺好的。而开通微信公共账号的起初目的,真的不是为了写新生 七年就是一辈子,而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想要了解微信公共平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系统,觉得如果不是亲自跳进去的话,知道的毕竟有所偏颇。从那时候开始,我天天在写,写了很多,不包括作废的、懒得发的、不能发的,到了 2015 年年底,早已经超过 10 万字 我在写一本书,名字叫新生 七年就是一辈子。可最终,我发现本质上来看,我是在写一本关于“自学”的书,名字不一样了而已,本质上我不就是快把学习学习再学习写完了嘛?!把时间当作朋友也是在写作过程中更名的,原来的系列叫“管理我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只有创作过程中生成的灵感才是有价值的。 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点,它是可以与很多其它的点连接起来的一个点,是一个一不小心就能与其他的点构成一条线、一个面、甚至多个面的点。现在回头看,如果说,新生 七年就是一辈子其实是从某个点开始的,那么,那个点就应该是 2010 年 5 月份的时候不经意种下的一颗种子,其后的很长时间里,很多次我都尝试着去浇浇水,却从未见到它真的发芽。结果,等有一天它已经开花结果的时候,我却差一点以为那是另外一颗种子长出来的东西 毕竟等了一辈子,差点儿没认出来。现在再回头看,很多点都早已经在那里了,只不过是它们终于在这一瞬间连起来了。关于这样的现象,史蒂夫·乔布斯的总结是这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你无法连接未来的点,你只能连接过去的点。所以你只能也最好相信那些点终究会连起来。算起来,把时间当作朋友出版也整整七年了,于我来说就是已经过去了一辈子。这七年来,这本书改变了很多人,虽然我不曾知道他们是谁,也无从了解这其间他们究竟在哪里。但等有一天我决定见见大伙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巨大的感动和震撼。这里是把时间当作朋友读者见面会报名的时候,读者留言的汇总:上一次我是写一本书放在那里,然后大伙自顾自地生活去了 这一次我要写一本书,而后我们一大群人相互陪伴过好这一辈子。有位社群成员微博上私信我,这样写到:听了老师 1 月 1 日的拿个音频,一开始是超级激动,尽管你没有讲什么鼓动人心的话,后来听着听着给自己听哭了。在公交车上哭得不能自已。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不知道看书有没有用,不知道真诚是不是有点傻。但当听到你说的那些,和我一直在孤独地做的事情吻合,就好像我一个人在黑暗的冰天雪地中,捂着自己的一点火种小心茫然地走着,突然遇到一群举着火炬的人 温柔的赵囤主以前,我总是、也只能是说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现在我要做给一些人看,让我们一起真正感受:哦,我们一点都不孤独。我是一个长期主动持续升级自己的人,我也乐此不彼。并不觉得这有多辛苦,这有多枯燥 还有什么能比进步更令人开心的呢?二十八岁的时候,我去新东方教书,一口气教了七年。开始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我三十五岁,现在我四十二岁刚过 又过了七年。这些年里,我结结实实地改变了一些人 这并没有夸张。我真心羡慕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做到。但退而求其次,若是暂时改变不了世界,那还起码可以改变一些人;更进一步还可以带着那些已经被我改变了的人们继续改变更多的人 这样也挺好。(四)这一次,与我上一次写书不太一样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在于:我将大量使用我自己的真实经历。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认为“个人经历不具备代表性”,所以通常在说理的文章里避免使用个人经历。然而,我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不寻常的道理”,无论是道理本身,还是习得之后对生活的影响,都是不寻常的。于是,我面临另外一个困境:很多道理上清楚正确的事情,却很少有人真的去做。又因为很少有人去做,所以通常一旦有人做出,会被认为很奇怪,甚至不正常 而“不正常”的标签又使得更多人因此产生畏惧而不去做,进而那行为就会变得更“不正常”在这本“书”里我所提到的有关我的经历,都是真实的,都是有身边的朋友可以证明的,并非为了讲道理而杜撰的故事(比如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关于“猴子与传统”的故事)。涉及到我的朋友的时候,我会询问他们是否同意我实名讲述,如果不同意,我才会把他们的名字用“一位朋友”来替代。第二处在于:这是一本持续递归迭代的书 有的时候,先看到的文章里存在一些概念需要读过后面的文章才能深入理解。主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比较特殊:· 它没有写完的时候 只要有必要就会不断补充;· 未来除了我之外,还会有很多作者加入· 每隔一段时间,它的结构可能就需要调整。因此,它没办法做到与传统的书籍一样 那些线性结构的理论,当然相对容易章节清晰。所以,请读者慢慢适应罢,我暂时还没想出其它更好的办法。(五)2015 年,有一部并没有火的电影,尔冬升的路人甲。其中有一段惊艳的舞蹈,是个业余演员,但跳得很美。1尔冬升的这部片子多少会让我想起十年前的一部电影,顾长卫的孔雀。但,尔冬升的这一部却给我更多的感动。孔雀里,充满了导演对一个注定不得志的人展现出来的怜悯和同情 这其实是一种矫情,人家用不着你这东西。尔冬升的角度不一样,他不做这个评判,他只是尽量平静地记录那些辛酸,记录那些无奈,没有同情和怜悯,有的却是一丝看似不经意的鼓励。尔冬升找来“一个非常出名的舞蹈老师”,十个月时间,是这样训练一位业余演员的:1这不是看起来的那样不经意,甚至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罢。尔冬升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这个女孩。你可以理解为这只不过是电影拍摄的需求,可我却宁愿只看到朴实的情怀。我很感动,甚至激动。其实我也是路人甲 谁不是呢?我出生在农村,幸好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所以还不算笨。走入社会的时候,没有名校文凭,最初甚至没有真正的一技之长,所以只好从销售做起 不知道卖过多少东西 卖过盗版光盘,做过硬件批发(在电子市场混过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个非常 low 的生意),当年应聘新东方的时候,被负责招聘的家伙看过手相,问过血型(出门之后真的差点找棵树撞死)我很清楚如果自己运气不足够好的话  努力和坚持真的并不算资本,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  在任何一个环节上都可能被甩到另外一个轨道上。又也许是因为我又太多类似的刻骨铭心之经历,才会在这部电影的时候那么容易泪眼模糊。我做过七年的老师,那些年的经历告诉我,绝大多数人,差的其实只是一个机会和一点点的训练 如若他真的有一颗不甘的心。恰当的机会、恰当的训练,就是可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的 就是我们反复提及的“重生”。所以,尔冬升真的令我敬佩,为之感动。2015 年还有一个词火了  万众创业。基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词,我也懒得知道为什么。在我眼里,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这样:路人甲得自寻出路。可路人甲不是从来都是这样的吗?!很多人是“鸡汤憎恨者”。他们不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更不相信“想要成功,你必须相信自己真的会成功”,甚至,他们讨厌成功这个词,一提起来就觉得恶心我觉得这是病,原本得治;不过爱治不治 恰好这种人通常也认为别人管不着他们(虽然他们其实自己倒是挺喜欢管别人)。我懒得与这样的人争辩,所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标提是:笑来就是个鸡汤写手啊! 活到四十多岁,恍然之间发现我自己的经历就是一大锅鸡汤,甚至连名字都有浓浓的鸡汤味道确实有些鸡汤有毒 这不是鸡汤的问题,这是有坏人下毒。鸡汤本身挺好,挺有营养,虽然不喝无所谓,喝喝又怎样?再换个说法,在我眼里,所谓的鸡汤,其实正确的概念名称应该是:进步方法论。谁不想进步呢?什么进步不需要方法论呢?没有救世主,就只能自谋出路。哪怕不是路人甲,其实也一样要不断进步,不是吗?· 新生·· 前言· 1. 自序· 2. 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复利· 3. 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践行· 4. 我是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 5. 我在互联网上度过的那两辈子· 6. 我的几段个人经历以及一点总结· 7. 主动选择 重生的关键· 8. 这些年里我到底干过多少蠢事?· 9. 我当初是怎样错过一辈子的· 10. 我们必须自主持续地升级我们自己· 11. 类比及其方法论· 12. 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13. 非议、争论,与鄙视链· 14. 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 15. 其实我跟外人也很少吵架· 16. 什么是朋友?· 17. 成为一个有战友的人· 18. 我的销售概念与方法论· 19. 如何克制自己的“推销”欲望· 20.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21. 惊喜的定义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22. 如何回避坏运气· 23. 切换模式:苍蝇与蜜蜂的启示· 24. 调整焦点: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论· 25. 不能容错的系统肯定是脆弱的· 26. 为什么一定要自学?· 27. 为什么人丑就要多读书?· 28.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29. 选书的基本原则· 30. 什么是更好的知识?· 31. 如何研究新生事物?· 32. 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33. 关于圣人与榜样· 34. 为什么你最终竟然无法改变自己?· 35. 反向塑造 暗流涌动的势力· 36. 其实,有一把解决所有麻烦的万能钥匙· 37. 逆境生存指南· 38. 理财:越早越好· 39. 理财:如何开始· 40. 理财:躺着赚钱· 41. 理财:自由意志· 42. 理财:生活目标· 43. 理财:注重学识· 44. 理财:节省与否· 45. 理财:被动支出· 46. 理财:认识周期· 47. 理财:性格养成· 48. 理财:别做“险盲”· 49. 什么是众创书籍?· 50. 正确高效使用 Google· 51. 大部分群聊是浪费生命·· Published with GitBook新生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复利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 he who doesn't . pays it.”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1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复利只不过是高中数学课本里的一个章节概念而已1,做几道应用题之后就再也跟自己的生活全无关系了。别说复利了,事实上,连利息都不见得是每个人都真正完全理解的。利息,毋容置疑,在今天这个世界,是个极为简单的概念,但也恰恰因为如此,它是个极好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无论多么简单的概念,都是人类耗费许多年(甚至几千年)才逐步弄明白,并通过反复遗忘、反复教育、反复更迭才彻底弄明白的人们普遍自然而然地接受利息的存在(或者说“单利计算”),其实也不过是近一百年以内的事情。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利滚利”这种缺德事儿是黄世仁那种混蛋为了霸占喜儿才干得出来的;在西方人眼里,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代表着邪恶试想一下,如果在几千年前,某人向村里另一人在春天的时候借了一点种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归还种子的时候,是不是会自然而然地多还一些粮食?又或者,某人借的是母鸡,等母鸡下蛋孵出来小鸡之后,是不是要多还几只小鸡?借鸡生蛋之后把鸡还回去、蛋全部留下来,恐怕估计是会挨打的罢?可借钱的时候,人们却不愿意付利息,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只不过是笨蛋们的特点自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哪怕只要多复杂一层就开始完全无法理解,更别提复杂一层以上了笨蛋去找朋友借一只鸡,可是朋友也只有一只鸡,而家里的娃天天等着鸡下蛋吃。于是朋友想到自己还有十个贝壳,在市场上可以换到一只母鸡,于是就好心借给笨蛋。然后,笨蛋去市场上用十个贝壳换了只母鸡,鸡生蛋、蛋生鸡,过了一段时间,想起来当初的事儿,于是抱着一只生出来的母鸡去市场上换了十个贝壳,拿回去还给朋友。朋友说,嗯?你应该给我至少二十个贝壳吧?笨蛋愤怒了:你怎么可以这么无耻?!你明明借给我的是十个贝壳!那些贝壳不借给我,放在那里也是放着,难道它们会自动变成二十个?我那些鸡可是我辛辛苦苦养出来的,你什么都没干,就多要十个贝壳?!你太坏了笨蛋之所以总是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们思考不全面却以为已经全面。笨蛋忘了,那朋友其实可以拿着十个贝壳自己去市场上换一只鸡,然后同样可以鸡生蛋、蛋生鸡然后换回来更多的贝壳 虽然贝壳看起来是死的,放在那里也不会“自动”生成新的贝壳,但这并不意味着说那些贝壳如果不被笨蛋借走的话就一定永远只是放在那里。别笑,别以为自己不是笨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或者必然曾经是。整体来看,即便是到了今天,绝大多数人对利息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迄今为止,地球上也就只有一个民族,其中的每一个人,好像自古至今都对利息有着透彻的了解:犹太人 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也是犹太人。从历史上来看,犹太人长期受迫害,若干次被种族清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放高利贷,招人恨 说穿了,是招笨蛋们恨;而那些笨蛋中,几乎无所不包:科学家、哲学家、道学家、政客、强盗和平民百姓。地球上的每一个宗教,至今都有严格的教义,禁止收取利息。甚至,连精通利息理论的犹太人,也并不一定认为收取利息是“光明正大”的。正因如此,他们的教义里规定,不得向同族收取任何利息,只允许向外族人收取利息。导致外界的笨蛋一致认为聪明的犹太人是“昧着良心赚钱的民族” 人们把放高利贷的人,叫 Loan Shark,就是广东话里的“大耳窿”2,反正一听就都不是好东西利滚利,听起来就更邪恶了。即便到了今天,虽然说现代金融学的基础,就是承认并接受利息的存在,并也无处不在应用复利原理,可是,全世界的银行大多都在吸储的时候只支付单利,而不是复利 这是他们在故意占便宜。白占便宜是很不厚道的,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教育大众,放高利贷是不好的,这话还真的部分是正确的 于是,老百姓基本上都信了,有意无意地都把复利和高利贷等同于一回事儿。而所有的政府也都是一样的,出于控制经济的需求,要严格控制利息,恰好又帮了银行的忙,于是老百姓普遍不是很清楚地理解利息就很正常了 要命的是,还真没有人认为自己连利息是什么都不懂可“利滚利”就是很正常的一个概念啊:复利。一笔存款,若是可以获取复利,那么它的增长最终大抵是这样的:于是,一笔借款,若是按复利计算,拖欠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变成永生永世无法偿还。所以借钱还不上,从这个角度看,只能是愚蠢无能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这话难听,但话糙理不糙。而有钱却赚不到钱,也是一样的原因 只能这么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继承资产的好处(大多数人无法享受的好处)就是有可能很早理解利息的原理,以及复利的神奇力量。我个人几乎从未直接从钱上获得过“复利”的神奇力量支持,为什么呢?因为我根本没有任何可继承的资产。不仅如此,三十五岁之前,总是反复被清零不过,万幸的、也是公平的是,每个人都一样,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依然存在的 这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实啊!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继承资产,那么就持续积累知识罢,我们运气真的很好。我们恰恰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且越来越容易、且变现金额越来越大的时代。2015 年,有一篇很流行的文章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里面的主要观点我个人并不同意,但里面的一个论据很有意思,同时也是正确的:我们正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拐点上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自己活在最好的时代(根本不是最坏的时代)的重要原因,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漫长的反复修正积累,终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了,而我们恰好生在这个时代(而不是石器时代)2013 年年底,我开始从事天使投资工作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做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相对固执的看法3,其中一个是:不能很快地赚到很多钱的商业计划就是垃圾。请注意:这里的“很快”,若是不仔细多方面周全地解释,一定会引起误会。因为有人会疑惑,那 Amazon 到了 2014 年才开始盈利,难道 Amazon 上市前的商业计划是垃圾吗?若是 Amazon 若干年来的营收曲线是这样的,穿过绿线之后就是盈利状态,那 Amazon 的商业计划就是成功的、且高价值的 因为它一旦开始赚钱,一年就把之前若干年的亏损全赚回来了 你说快不快?Peter Thiel 当年做 Paypal 的商业计划的时候,清楚地知道,按照计划,Paypal 的 90% 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第 19 年 也是一样的道理,他们寻找的是遵循这样模式的、复利曲线式的增长。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合作伙伴们说,商业的核心就是赚钱,赚大钱的模式就是寻找这样(复利模式)的曲线其实,上图并不是 Amazon 的营收曲线(我是故意的),而是道琼斯指数过去一百年的增长曲线:这种曲线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例如,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也是这样的:我的幸运在于,我很早理解并相信了复利的力量 而且是在没有继承资产的情况下。我选择了知识积累,并且笃信知识的效用 我知道、我相信,在许多年后的某一天,知识会变现的,而且它一旦变现,很可能瞬间就能抵消过往所有的挫折。结果呢?所谓的“许多年之后”,在我 39 岁那年(2011)的时候来临了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我反复鼓吹积累,在新生 七年就是一辈子里,我还会继续反复鼓吹,不仅要陪伴更多的人一起积累,还要继续传播这个简单、朴素、有效的思想。一旦你擦亮了眼睛,就会发现复利效应其实无所不在 甚至毫不夸张地讲,复利效应,是我们人生的希望。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践行践行,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实践与行动。想到了,就去做,做到了,才算践行,做不到,没用。大约从 1986 年开始,我很讨厌过春节,很朴素的原因,就是觉得真浪费时间啊 那个时候,罗永浩就表示很不理解,奇怪我为什么一到过年的时候,就找个宾馆躲进去 这真是个怪人!其实很安静的,一口气可以好几天安静地想自己的事儿,看自己的书,睡自己的觉 多年后回望过去,最庆幸的是什么呢?16 岁之后,我再也没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那东西比现在北京的雾霾还可怕。算下来,我比同龄人多活了至少一个多月了罢?1995 年,我大学毕业。几乎从毕业那一天开始,我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工作狂 因为我没有休息日,我每天都在工作,春节也不例外。这事儿我身边的人都知道。· 托福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最后的突击成稿,就是在 2003 年的春节完成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最初一稿,还叫管理我的时间的时候,是 2007 年春节· 2008 年年初,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个留学咨询公司,在数码大厦租了个办公室,交完房租,就是装修,花不了几个钱。装修差不多了,就春节了。于是大家都去过年。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在这期间接了几个客户,讲了一小期班,收上来的钱已经使得公司产生了盈利。· 2010 年春节,一口气在两周内整理完人人都能用英语,以及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修订· 2013 年年初,我和两个小伙伴组建了 Knewone,网站上线后没多久,就是春节。他们俩一个去了香港,一个去了柬埔寨,度假。我在家里充当客服 等两个小伙伴回来,网站的流量已经冲进 Alexa 全球排名 5 万以内了。· 修订这段文字的时候,是 2016 年春节,大年初三。这几天正在整理新生 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文稿 其实整理工作远比写文章难多了。我就是这样的。可实际上,我并不讨厌给自己放假的啊。只不过,我觉得“法定”这事儿对我来说没意义,那所谓的“法定”是制约企业的,又不是制约我个人的。我什么时候该休息,应该是我说了算啊。手里本来有要做的事儿,结果可倒好,法定要求休息,我就休息了,那手里的事儿怎么办?在不得不与他人协同的时候,法定假日更是气人,活生生把很多事儿给搅黄,且每个人都不在乎 他们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以前在新东方讲寒假班的时候,每期班结束的时候,总有一些学生跑来理直气壮地索要最后一节课的讲义,说,“我要赶回去过年” 我就乐:“嗯,过吧,好好过,使劲过,以后你就年年都在家过年罢!还留什么学啊?”你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假日吗?很多人还真不知道,也没好奇一下去查过。算上周末双休日,一年下来,“法定节假日”大约 115 个。从 1995 年,到现在 2015 年年底,算 20 年罢。115 × 20 = 2,300 (天)也就是说,这些年下来,我比别人多了 2,300 个工作日。我多做了很多事情、做了更多事情,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假设多出来的每个工作日里,我每天工作时间只有 6 个小时 虽然肯定比这个长,但也不可能是 12 小时以上啊;然后,我也是干一会儿玩儿一会儿啊,要不然怎么会弹吉他呢?2,300 × 6 = 13,800 (小时)那么,我比大多数人多工作了 13,800 小时。什么“一万小时”理论之类的,不是没道理,但在我这里确实没劲,弱爆了。2300 ÷ 365 = 6.3 (年) 20 ÷ (20 - 6.3) = 1.459 (倍)于是,过去的 20 年里,我那 20 年的时间密度是大多数人 20 年的 1.459 倍,凭什么我不多收获一些呢?其实我也一样贪玩的,我也一样偶尔松懈的,只不过,24 小时里,你怎么可能除了睡觉全在松懈?我觉得这也挺难的。其实我一定不是他们以为的那种工作狂。就算是,可谁说工作狂没有生活啊?好奇怪。每天都要成长,每天都要进步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觉得挺好的,没觉得累,没觉得辛苦,反过来,倒是觉得不这样才没意思。不进步的人哪儿有幸福?不认真思考不切实践行的人,连性生活都可能是低级的挤挤都会有的是我写的第一本“共创书籍” 其实,我只写了一个字,然后副标题都要一句话:一个字足以改变生活品质。我读书量和阅片量不是一般地大。读书是应当的,没啥可说。可阅片这事儿可以拿出来好好吹吹牛。当年在新东方与同事打麻将的时候,聊聊天,他们都很惊讶,因为但凡他们听说过的电影我都看过。打麻将,我随叫随到,人称麻圈及时雨,任何时候三缺一,给李笑来发短信 我也不是没事儿干,但我觉得就那么几个好朋友,配合着开开心,这不是好朋友的基本义务么!到了年底,我又出了一本书 他们就又很奇怪,“这小子哪儿来那么多时间啊?” 很简单啊,真的不是靠熬夜挤时间的(虽然有时候也熬夜),不休法定节假日就可以了啊!真的多出很多很多时间的。想到了,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 这就是践行。这并不是什么需要“坚持”的事儿,这只是“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事儿而已。不是吗?这明显是有复利效应的事儿啊!那是我 20 年前就算过的事儿,现在只不过是被我活出来了而已。想要看到复利的效果,就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越往后效果越显著。时间是不可管理的,于是,就只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显然,我的做法是划算的。在时间轴上我已经走过 20 个刻度的时候,别人还在 13.7 以内晃荡,更多的人可能连 5 个刻度都没走过 复利效果在我身上更为显著,这明显很自然啊。过去很少跟别人讲这个事情1。这种想法说出来,得到的反馈无非是“笑来,你对自己真狠”之类的其实莫名其妙的评价。都已经活过来了,20 年过去了,我可以拿这事儿开玩笑了:我这哪里是对自己狠啊?这根本就是对自己的爱惜啊!现在是 20 年过去了,我拿出来说说事儿,效果是明显的;可若是在 2005 年的时候,10 年的效果就没那么显著了,1995 年的时候我说出来,有几个人会当回事儿? 说出来肯定会被人笑话的罢难道不是吗?践行的人生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兼容,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相互之间也没必要羡慕,选择之后就是不可逆的,没办法的事儿又何必羡慕?20 年前我遇到的那些人,根本就不会理解我的这些想法,尽管这些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推理之后得到的朴素结论。就算理解了,又怎样?他们也不会去做,当然更不会相信我能做出来。等我做出来了,他们再信有什么用?想到了,学到了,就当真了;当真了,就当真做了,且真的做到了,这才是践行。有一句话,特好玩,也是对的:每个人都是出生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

    注意事项

    本文(新生七就是一辈子.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