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岭独徐行,艰险未敢忘.doc
下岭独徐行,艰险未敢忘摘要: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本文浅述苏轼北归行实。 关键词:苏轼 弟子 东坡 太守 作者简介:卢捷,广州大学 教务处职称: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4-0086-02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宋崩,徽宗即位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下诏:“苏轼等徙内郡。”六月初,东坡父子动身离儋,离开这个“春色所不到”1的地方,被命移廉州安置, 吴子野随行。至此,苏轼3年的贬儋生活终告结束。 临别之际,儋州友生争相馈赠,苏轼作予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2记途中趣事。留宿澄迈时,作澄迈驿通潮阁二首3,其二云: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被纪昀评为“神来之句”。 六月十七日苏轼在琼城东五十里的“三山庵”回访了庵僧惟德。三泉庵下有泉,“味类惠山”,庵僧惟德见东坡到来,即“以水饷焉,又求为之名”。苏轼不辞,名之曰“惠通”,并作琼州惠通泉记4。同日,重过“双泉”,见郡人已“复亭其上”,郡太守承议郎陆公亦向苏轼“求泉上之亭名与诗”,苏轼应允挥笔,题写“酌”两字且作诗留别。5 六月二十日,夜阑更深,苏轼逆水行舟离琼,作著名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6可谓苏轼当时心情的写照。 当天天公作美,萍洲可谈卷二谓“风静波平”,“扁舟夜渡海无涛” 7“以三更发琼州,晚到递角场。”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一日,苏轼父子从海南渡海回到了徐闻递角场。过海后,祀伏波将军庙,作碑文8。当时,徐闻县令吴君已邀集一批壮夫在此迎候,谪居海康的苏门弟子秦少游及其好友、海康县令欧阳君亦前往会晤。苏轼经雷州时,得到州守张君瑜的热情款待。 六月二十五日,苏轼与随行的吴复古、弟子秦少游等人依依惜别,启程前往廉州。因时遇大风道路阻隔,未能直行,只好改道,乘船沿北部湾海岸而上。途中又遇强风,无法前进,便舍舟登陆,避风雨于兴廉村(在今遂溪县西南乐民城内),作雨夜宿净行院9。对此,雷州府志载:“苏公由儋徙廉,道经遂溪兴廉村,宿净行院”。诰案谓:“净行院,距雷州府城四十五里,自雷赴廉陆路之所经也”。在兴廉村,尽管苏轼所居“佛舍如鸡栖”10,但难却村民的一片盛情,一住就是40天。环顾山川,苏轼对当地村塾先生陈梦英说:“此地胜景,当有文明之祥。”乡土诸孺皆以苏轼之言为神,即其地建书院,以“文明”名,以示对苏轼的纪念。“后岁久倾圯,今夕为军营”11。 苏轼离开兴廉村时因“连日大雨,桥梁尽坏,水无津涯”,只得自净行院乘舟至官寨(位于今廉江县西部,是小河入海之港口),“三十日碇宿大海”12,后在廉州合浦县驿白石(镇)上岸。“时廉州路由石城松明以达”。13据书合浦舟行14,苏轼于七月四日途经高州后抵达廉州贬所。至八月接到“授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副使,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告命前的这一个半月时间里,苏轼过了短暂的轻松日子: 十日,游愈上人精舍,和其韵15;二十四日,三宿清乐轩题壁16。二十八日,他和刘几仲喝酒,奏瓶笙,应客邀请,作瓶笙诗记之: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17 二十九日,苏轼离开廉州,欧阳阀赠物,苏轼同样不受。 “九月六日到郁林”18,闻梁诏孝节,“往见焉。坡为易其亭曰甘露,林曰瑞松,坡皆为亲染,墨迹尚存”19。九月七日,苏轼离开郁林过容南。在与欧阳元老中言:“某与儿子八月二十九日离廉,九月六日到郁林,七日遂行”20。又给范冲写信,说大概十六七日间就可以到梧州,“到梧,当留以待惠州人至,同溯贺江。”21到容州,见都峤山道士邵彦肃,“相从十日还归去”22。复经藤州时,得到了藤州太守徐元用的欢迎。他和儿子端一起邀苏轼游东山浮金堂,并写下约东坡游金山:“黯淡滩头一艇横,夕阳西下大江平。与君不负平生约,同向金龟背上行”(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十九)。 九月十七日苏轼到达梧州。届时,范冲已经离开,迈、迨未到。本想径直北上的苏轼遇贺江水涸,无法舟行,“遂作番禺之行” 23,拐道经广州北上。“与公隔绝,不得一拜先公及少游之灵,为大恨也”24。 九月二十日,在嘉鱼亭送别峤山道士邵彦肃。二十四日沿西江抵康州(今广东德庆)时,苏轼与弓允、子过在端溪县东侧的三洲岩(孔谱言三洲岩即三涧岩)一日游,在岩壁上题名曰:“东坡居士自海南还来游”。25 游回,舟中题自作字。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一谓三洲岩之一的玉乳岩中“苏轼题识及李纲玉书玉乳岩三大字俱存。”九月底,苏轼抵广州。岭南监司兼广州经略使程怀立、提举常平官孙馨、岭南监司王进叔等人出迎款待。苏轼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及孙等亦专程到广州迎候。苏轼写下了“北归为儿子,破戒堪一笑。披云见天眼,回首失海潦”26,以表自己的心情。 在广州,苏轼逗留一个月,游净慧寺,并手书“六榕”。据六榕寺记苏轼仍居天庆观,访何德顺道士,在东轩喝酒,作广州何道士众妙堂27。广州府志:“城西玄妙观,即唐开元观也。宋大中祥符间,改天庆观。观内有众妙堂”。 十一月初一日,苏轼被授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 启程时,登舟风作,“舟师不敢解,故复少留”28。过了四五天,约十一月五六日,苏轼乘船离开广州,孙叔静“舟相送数十里”29,“更勤从者远至金刹”,“令子烦追饯。”30 过市郊灵峰山时,苏轼泊舟山下,题诗宝陀寺壁: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31。 尔后,苏轼出南海境,经三水县溯北江而上到清远。在众多好友的陪同下,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清远再次游览峡山寺,同时作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32。 复经英德时,郡守何智甫求苏轼为刚刚垒成的何公桥题记,苏轼遂作何公桥33。何公桥今名政和桥。 在英州,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并接受好友们的祝贺。从金山寺出,乘船赴韶州。按陈缜所教路线:“达蒙里”,“出陆至南华,南华留半日34,至蒙里,轿行两日到翁源县附近。冯祖仁来迎,州人士纷来相访。而友人苏贤先在南华寺迎候了。苏轼寄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又作追和沈辽赠南华诗。在南华寺,苏轼全家瞻礼南华寺六祖普觉禅师之塔,作功德疏。在某天的晚上,他夜观传灯录,口占诗35。留数日后,登舟离韶。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初,苏轼抵达南雄州。弃舟步行。三日,经过徐信书斋,煮茗题壁。大概四日,到大庾岭,巧遇了7年前的初见别离庾岭时“拊我须”的驿站老人。庾岭老人以干梅煮酒给苏轼暖身,苏轼遂赋诗赠岭上老人,又作赠岭上梅。在龙泉寺,再依原韵题诗龙泉钟上。其诗云: 下岭独徐行,艰险未敢忘。遥知叔孙子,已致鲁诸生。36 五日苏轼翻过大庾岭,进入江西南部,作过岭二首37。在大庾岭北麓的南安城(镇),受倪太守之请,登谯楼看南安景。写下“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句。至浮石,留题显圣寺38,重经田氏水阁,望独秀峰,留诗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东南一峰,丰下锐上,俚人谓之鸡笼山,予更名独秀峰。今复过之,戏留一绝39。但此时苏轼身体状况极糟,精力不济,山谷诗集注卷十四谓苏轼时“鬓发尽脱”。 正月下旬,苏轼越过大庾岭,再经过江西、九江、湖口,沿长江顺流东去,经安徽安庆、当涂,江苏南京、镇江等地,于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四方震悼。 注释: 1 与张逢简(之五),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八,1766页 2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三,2364页 3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三,2364页 4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十二,400页 5 事见酌亭并引,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三,2365页 6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三,2366页 7 次韵江晦叔兼呈器之,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五,2445页 8 伏波将军庙碑,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十七,505页 9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三,2367页 10 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三,2367页 11 嘉靖广东通志卷十九,雷州府载,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12 孔凡礼苏轼年谱下卷,1996年版,1342页 13 光绪高州府志卷六,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14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七十一,2277页 15 合浦愈上人以诗名岭外将访道南岳留诗壁上云闲伴孤云自在飞东坡居士过其精舍戏和其韵,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三,2371页 16 题廉州清乐轩,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七十一,2277页 17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三,2347页 18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八与欧阳元老,1756页 19 舆地纪胜卷一百一十一广南西路贵州人物梁诏 20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八,1756页 21 与范元老十三首之十一,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1462页 22 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苏轼诗集卷四十四,2389页 23 与范元老,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1462页 24 与范元老,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1462页 25 广东通志卷二百九金石略卷十一,佚文汇编卷六,2584页 26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苏轼诗集卷四十四,2390页 27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四,23982399页 28 与程怀立第三简,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六,1677页 29 答李端叔,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二,1541页 30 与孙叔静第三简,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十八,1776页 31 题灵峰寺壁,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四,2401页 32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二十二,626页 33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四,2402页 34 “日”原作“月”,苏轼文集从大典、七集续集卷四、外集卷七十九作“日”。今从孔谱。 35曹溪夜观传灯录,灯花落一僧字上,口占诗,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四,2410页 36 余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复过而北,次前韵,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五,2426页 37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五,2426页 38 留题显圣寺,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五,2427页 39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四十五,24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