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说课稿.doc
诗三首说课稿 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杨文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 诗三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自读课文。本单元收录了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的经典篇目,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汉魏晋时期,五言诗由开创、发展而趋于成熟,比四言诗容量更大,节奏更鲜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篇课文学习中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目标具体为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3)、情感意志: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重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2)、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难点:(1)、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表情达意时的表现手法。 (2)、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达到迁移拓展的目的。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和文学常识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本课为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准备面面俱到,围绕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我准备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重点,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标题、诗歌的作者及背景、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学会如何鉴赏诗歌,并迁移拓展到对其他两首诗歌的鉴赏上。 2、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学习本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感知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等。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学习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通过圈点批注,可以迅速把握重点并理解诗意;通过合作探究,能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举一反三,迁移拓展。3、教学安排:两课时三、说教学过程(一)、导语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那句经典幽默台词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人这一生可短暂了,跟睡觉一样地,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的确,人生是短暂的,但短短的一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为我们所留恋,比如说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诗三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些情感体悟呢?(设计理念: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二)、文学常识及作者 这是老师讲授和课件显示部分。先让学生对汉末五言诗、歌行体、田园诗以及各自的作者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帮助他们把握诗歌情感和手法,进而在诗歌的鉴赏学习中得以深化。1、古诗十九首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2、曹操与短歌行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皎月当空,曹操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陶渊明及田园诗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诗歌描绘了恬静的农村景色,讴歌了自由的躬耕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不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的艺术风格自然、朴素而形象鲜明,抒情与写景自然结合。其深远的影响是在唐代以后。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诗三首 引导学生自读是这节课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充分阅读课文,才能真正体验诗歌的内容。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品味是最好的自学方式。这一部分可安排以下具体环节: 学生自读。 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他阅读的节奏也不会相同,理解的程度更是不一样。因此,我认为阅读应充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范读或背诵课文。 教师的范读,能够用自己的情感带动并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真正走进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画面,配放音乐,为学生的阅读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在诵读中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互问诗中相应的生字生词和重要的文言文知识,作出圈点批注,鼓励学生的课堂交流。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四)、仔细品读,把握归园田居情感1、解题诗歌的题目往往会给我们提示许多信息,比如说时间、地点、事件、情感等等或明示或暗示都在题目中有所显现,所以在诗歌鉴赏的时候,关注诗题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由前面的文学常识和作者介绍中,学生很容易了解到陶诗主要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在了解了诗歌基本感情的基础上去阅读并鉴赏诗歌,往往会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3、关注诗歌内容,强化信息,解决疑难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彻底悔悟。也许是一种托词。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4、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意境之美,感受诗人情感。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5、关注语言及表现手法 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以及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引导学生归纳,用准鉴赏术语并说清表达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至关重要。不过学生在前面的内容把握以及意境品味中对这些已有了初步认知,现在只是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罢了。提问:本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情感呢?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探讨,老师适当点拨)明确:(1)、用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2)、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描写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宁静安谧的田园生活情景,同时也是陶渊明内心追求恬静闲适生活情趣的物化,情景浑然一体。(3)、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4)、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五)、合作探究,迁移拓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古语也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了一篇诗歌的相关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关键是要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从鉴赏诗歌的各个步骤对诗歌进行了全面的赏析,下面就应该让他们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步骤去鉴赏另外两首诗歌了。1、提问: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怎样的一些艺术手法呢?(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拓展探究:“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是孙皓辉大秦帝国中对那些宁负重屈己而不荒政误民,宁做牺牲而不乱政误国,堪称大德之最高风范,忠节之千古楷模的臣子的赞誉,如商鞅、文种、吴起等,孔子也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合陶渊明的退隐田园,你怎么看待不同人的不同做法呢?(此问旨在让学生各抒己见,不以一人一事论是非,而是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因本课为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赏析诗歌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诗歌赏析若加之以相应的媒体介入,会使学生完全融入诗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其鉴赏水平。诸如以图片、背景音乐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相呼应,自然会达到一种最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接受。我觉得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兴趣调控,使之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因此,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板书设计:(见课件)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