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 of an Hour.doc
我读 “The Story of an Hour”The Story of an Hour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凯特肖邦叙述了女主人公Mrs. Mallard (Louise)在得知丈夫过世之后的一系列反应。课堂上,老师说已有许多名家对这篇小说做出评论,但不知为何,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就感觉有一种莫名的熟悉。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由小说的第三段“She did not hear the story as many women have heard the same, with a paralyzed inability to accept its significance. She wept at once, with sudden, wild abandonment, in her sister's arms. When the storm of grief had spent itself she went away to her room alone. She would have no one follow her.”可见小说的女主人公Mrs. Mallard是一位Untraditioanal的现代女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是一位女性。她的内心也很脆弱,在得知丈夫去世时她会悲痛,也会哭泣。第二,她是一位Untraditioanal的现代女性。她不会歇斯底里的无法接受丈夫去世的事实,相反的,她很平静,很坚强,也很独立。她不愿在朋友甚至是妹妹面前伤心。也许她需要的不是别人的安慰而是独自的和解。因而她会回到自己的房间,独自消化。 房间里的布置还是那么的温馨、和谐。坐在扶椅上,她却感到整个人都垮了。生活似乎已没有了希望。望着窗外,树叶已生新芽,细雨绵绵,人们的生活依旧如故。此时的她是否想起了和丈夫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如果他还活着,不,就算他真的已不在了,他一定希望自己还像以前一样活着,不是吗?透过厚厚的云层她看到了一片蓝天,那一定是丈夫在看着她吧。看着看着,她无意识的把头靠在椅罩上,像个孩子在睡梦中抽泣着。也许她是在梦里和丈夫重逢了吧。 她还年轻,也很漂亮,她的脸部的轮廓中透露着一种自制和力量。此刻,她目光呆滞的看着那一点蓝天,好像在想些什么 无论是从丈夫对自己的期望还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她都应该尽快走出阴影,但她却感到害怕。那么,她害怕什么呢?也许她是怕自己真的会不再想他吧。是的,她是那么深深的爱着他。正因为这种爱让她不再哭泣,她是怕他知道了要伤心吗?可是,她知道当她看到丈夫的尸体时她会无法控制自己,她会想起他们共同度过的幸福生活,她会叹息以后要独自面对生活,她还会哭泣。但是,现在,她要坚强的张开双手“迎接”新生活的到来,因为他希望自己是这么做的。以后的生活她不将再为任何人而活,她要为自己而活,因为丈夫已经成为她自己的一部分。但她清楚无论这种想法是好还是坏,这种想法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她真的要垮了。 “就算她有时爱他吧,但大多时候她并不爱他。那又怎样!”她这样安慰自己。是的,现在她恢复了理智,爱情的谜底就算没有解开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让一切都恢复正常吧!接着她就开始筹划以后的日子。她于是感到整个人都轻松了好多。 过了一会儿,在妹妹的要求下,她开了门.和妹妹一块下楼。正在这时Mr. Mallard拖着疲惫的身体进了门,我们的Louise,因极度的兴奋,死于心脏病。 有人说这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文中Louise因能够脱离丈夫的控制而欣喜不已,又因丈夫归来而在失望中死去。我赞成Louise是一位独立的女性,但我更相信她是深爱着她的丈夫的。因为她是一位独立的女性,她有思想,有理性,所以她不会歇斯底里,她会从她丈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她深爱着她的丈夫,所以她能够战胜内心的痛苦,不断的告诉自己要像以前一样生活;因为她对丈夫的爱让她看到丈夫安然无恙时因极度兴奋而死去。总的来说,她的爱是矛盾的,因为她的爱让自己相信她不爱;她的爱还是痛苦的,因为她注定要在不断的挣扎中生存。从女性的角度来说Louise的fancy就是她爱丈夫最好的证明。From the part of a female, Louises fancy is the best truth for her love. 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与课堂上老师分析的出入很大,并且也很不专最佳答案“菊花”的寓意小说将“菊花”作为标题,说明其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而以“菊花”为切入点评论此篇小说的文章也不少:新西娅·比利(Cynthia B ily)认为,爱丽莎和菊花的关系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体现; 托马斯(LeroyThomas)则从性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爱丽莎种菊花的行为特征;马科斯(MordecaiMarcus)认为,菊花弥补了爱丽莎与亨利婚姻中孩子形象的缺失等 2 。本文仅从菊花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菊花与爱丽莎的关系。小说中的爱丽莎在当时,社会的男人眼中可谓典型的好女人形象,她善于操持家务,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很干净。更重要的是,她还是种菊花的能手,但这一点却不为男人们所称道。这是因为,在当时,对男人们来说,种菊花还不如种水果来得实惠。而种菊花对爱丽莎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为料理菊花,爱丽莎倾注了她几乎全部的情感与心血。她种的菊花在附近一带是长得最好的,“直径足足有十英寸”。当亨利谈论起她种的菊花时,爱丽莎的脸上,乃至语调中都洋溢着沾沾自喜的骄傲。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菊花象征着爱丽莎的梦想和渴望,也是她全部价值所在。她渴望外面无拘无束的世界,即使自己走不出峡谷,只要她的菊花能被带出去,也就等于自己走了出去。在她心里,菊花就是她自己。所以,菊花备受爱丽莎的呵护、宠爱。同时菊花也象征了爱丽莎作为女人的天真。爱丽莎之所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是因为她对男性世界充满了好奇,她渴望走出去,总以为外面的男性世界能够接纳她。但男人们既然已经为女人们界定好了身份,当然也就不希望她们能逾越这个身份。故事的结尾,爱丽莎送去的菊花竟被补锅匠弃之路旁,而花盆却被拿走了。至此,男人的自私、虚伪、欺诈已经完全打碎了爱丽莎的梦想,也摧毁了她的天真。事实上,不管菊花是代表爱丽莎的梦想也好,还是天真也罢,其结局只有一种:破灭。也就是说,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总是处于被打击被摧残的弱者地位,女人是属于男人的,在男人心目中,女人是没有感情、没有发言权的 3 。 斯坦贝克的菊花2010-03-01 15:26:31 来自: 寒山 昨晚偶然看到菊花的权威评论,越看越憋闷,这样,轻视先放一边,说说我对这个短篇的感受吧。 很长时间以来看书不看评论,前言若不是作者自己写的就坚决不看,有一段时期新书买回来先把翻译的介绍用订书钉钉死,真是恨之入骨,看来我是还有点感情的,并不是对一切都冷漠到麻木。 而我对自己也说过不写任何什么书评的,感受可以,感受,就是过一段时间回头再读不至于让自己脸红的东西。进步会让今天否定昨天的自己,不可对昨天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羞耻。 我很奇怪,没读过美国原著评论,难道都看不出这个“补锅匠”是一个拳击手吗?而作者并不仅在那里说什么自然与美女,而是人,人自身与社会的矛盾。 最烦拿女权主义说事,什么主义?!人人平等而不是什么男女平等。 干说无效,摘录几段原文说话: 她那成熟、秀丽的面容不时现出一种急切的神情,甚至她使用镰刀时的动作也过于急、过于用力。与她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的太软弱太不堪一击了。 (菊花只是她平俗生活中的一种寄托,仅仅是寄托。) “萨利纳斯今晚有拳击比赛,今晚咱们去看拳赛怎么样?” “呵,不,”她急忙说,“我可不愿意看拳赛。” (一,我想一块牛排几乎都知道吧杰克伦敦就篇很不错。下文会数次提到这点。二,她的约束拘谨压制顺从已经成为习惯了,所以会无意识的说出这句类似反驳的话来。这来自生活,并不特指是男权世界。) 刚见面的时候提到流浪者的狗“我看它是害怕了,它经常受惊吗?” 那男人被他的笑声所感染,也开怀的笑起来,“有时隔好几个星期才遇到别的狗呢。” (一, 美国不是中国,开车半天不见人影很正常,有农庄的地方就会有狗。二,这也为后文他的转路做解释,他并不是走这里,他问路和问菊花一样,只是借口。) 他的眼珠是深色的,目光流露出只有赶车人或水手才有的郁郁寡欢的神情。他放在铁丝网上的双手长着老茧,布满黑色的裂纹。 (自由孤独沉郁冷静,这样的人一般会是哪一类?请注意那双手,最后文字会有呼应。) (他问路的一段也很有特色,你想斯坦贝克,好,就算对一个普通的作家来说,你会在自己的短文里加那么多关于地名以及由此引出的别的之类的废话吗?) “太太,走这条土路能过河抄近路到洛杉矶公路吗?” “你这两头牲口过不了那条河。” 他有点粗暴的回答:“这两头牲口的劲头有多足,你是想象不到的。”(你能想象一个勇猛的拳击手一天没吃过饭吗?) “当它们受惊的时候?”她问道。 他短暂的一笑。“对,当它们受惊的时候。”(对,当他们身处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只有汉人用的汉语才会秘而不宣寓意曲折。“短暂的一笑”苦笑?自嘲?但她看上去的肯定是表示认可和友好的微笑。) “你听我说,”艾丽莎说,“你最好会萨利纳斯去,从那里上公路要省时间的多。” “我不着急,太太。”(你能看出他有多么的辛酸吗?继续看下文) “我今晚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今晚有场拳击,看上文,“萨利纳斯今晚有拳击比赛,今晚咱们去看拳赛怎么样?”那么,一块牛排。萨利纳斯出现好多次,绝非偶然,下文还有,继续。) “手指知道该掐什么,决掐不错,你能感到它们知道。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好了,决不会出错,你能明白吗?你能懂吗?” 她跪在地上抬头望着他,由于激动乳房高高挺起。 那男人眯起双眼,有意识的转过头去。“也许我懂,”他说,“有时候在半夜里,我在篷车上” (自然,人与自热,自由人的自然本我意识。他转过头,是为了不想让他看到那个是真实的自我,“也许”,我想如果是你,当触及自由的隐秘的本真的灵魂的时候,也会本能的处于自我保护的回避。 不过这段很有意思,正好让那些只看表面的先生们拿来说事,什么女性的觉醒。) 他说:“你说的这些是挺好,不过,若是你吃不上晚饭,就不会觉得好了。” (要是还不明白作者想说什么,哪可就太糟啦。“吃不上晚饭”多次重复,下文还有。要是你以为这仅仅是为了情节像问路和赞美菊花那样才去写,那我也没办法。) 艾丽莎从屋里拿出五角硬币放在他手心上。“说不定有一天,有个人会跟你抢生意。我会磨剪刀,也会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一,这和专家们的评论差不多,认可,就不多说了。二,到这里艾丽莎还没有猜疑到什么。这时候她仍以为他的生活是理想的自主的幸福自由的。) “谢谢你了,太太。”他说,“我想还是你刚才的话对,我应该往回走,走那条萨利纳斯的路。”(这会该明白是不是问路了吧?要是你知道了,会不会像我一样感到心酸?) “不用谢,”她高声说,“要是路上耽搁太久,别忘了在沙土上浇点水。” “沙土?太太?什么沙土?噢,是了,你是说花盆里的土。当然我会浇水的。”他用舌头打出咯咯声篷车调转头,缓缓的驶过栅门前的小路,顺着河,朝原路驶去了。(原路驶回,没白跑一回,揽到了一个五角钱的生意。) 艾丽莎看见路前方的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到这里,她明白了他说的没错。“要是你吃不上晚饭,就不会觉得好了。”要是看到这里你还没有心酸难过,我指的是看原文,那我,也没办法。) 汽车转了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为了汽车走过时不看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 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回头。 (一, 这里看来我还得把开头写牲口的一段再传上来,你会明白,会更加明白他的生存处境了。二,这段文字已经能感觉出艾丽莎的痛苦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回头。”要是我,也会这样做的。斯坦贝克同时写出了两个人的不幸。) 为了压过汽车发动起的声音她高声说:“今晚能吃顿好饭真是太好了。” (不知道你读出她的心酸没有,我试说句看看“今晚能上皇家影院听音乐真是太好了。”是不是该明白作者的心思了?) “拳击比赛时,双方都打的很重吗?” “有时候打出点伤,但不经常。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从小说上看到他们如何打破对方的鼻子,血流到胸脯上,手套浸透了血,变的又厚又重。”(前文刚开始的时候,那双手,老茧,布满黑色的裂纹。) “你怎么啦,艾丽莎?我不知道你看这种小说。”(出来了,亲爱的牛排) “亨利,”她问道,“晚饭喝点酒成吗?” “当然成。嘿!喝点酒当然好!” “你不见的喜欢看拳击吧?不过你真想看,我可以带你去。“ 她软弱无力的靠在座位上。“呵,不,不,我不想去,确实不想去。”她把脸从他那边转开。 (她在回避,她也需要,也只能回避。这个词有点不妥,但一时找不到别的词换它。) “今晚喝点酒就行了,就足够了。” (酒代表什么,这个都明白,我想我多说就是多余的了。不过我要是当流浪汉,不会选择拳击宣泄,我觉得赛车不错,在高度危险刺激中集中精力,然后别的时间和这欲罢不能的文字纠缠下去,不是么?至于酒,我以为那太平常了,你说呢?但是现在我身边只有酒,那就是它吧!) 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她看见她像老妇人那样虚弱的哀哀哭泣。 ·2010-03-01 15:28:21 寒山 本来还有好多话要说,只是,唉,“虚弱的哀哀”写不下去了。 > 删除 ·2010-03-01 15:30:45 寒山 摘录一段大师们的评论吧,这些评论,要么片面,要么故弄玄虚莫测高深,只能大概闭着半只眼睛尽快的浏览下: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蜚声美国文坛的作家和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声誉主要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联系在一起,而他的短篇小说亦同样出类拔萃。菊花被世人称为是“斯坦贝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菊花多被人们从象征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笔者试从女性主义来解读,来探索妇女的命运,挖掘斯坦贝克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菊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斯坦贝克的故乡南加州的萨利纳斯峡谷。女主人公伊莉莎艾伦是一位能干的35岁的家庭主妇,她十分擅长种菊花,和丈夫亨利一起过着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但伊莉莎内心充满勇气和渴望,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出峡谷去领略生活的风光。一天,她碰到一个四处流浪、过着自由生活的补锅匠,这种渴望变得更加强烈。最后,伊莉莎送给补锅匠的菊花被弃之路旁,她的梦想彻底破灭。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性和紧密联系,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等同于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通过菊花一文,以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女主人公伊莉莎的菊花情结展示了自然和女性的认同性;同时,通过男主人公亨利和赶车补锅人对菊花和伊莉莎的态度,揭示了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自然和女性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以此来呼吁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 菊花中爱丽莎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经历了这三个 阶段: 模仿(男人) 反抗(男人) 发现(自我) ,只不过其间伴随着痛苦和挣扎而已。其实,在爱丽莎的成长过程中,模仿阶段与反抗阶段的界限并不分明,而是交叉进行的。一方面她希望自己能像男人一样做想做的事;另一方面她又不满男人为女性设定的角色,并试图挣脱这种角色的束缚。因此,她总是在无意识地模仿,同时又在有意识地反抗。爱丽莎有一颗不安的心,正是这颗心才驱使她不认同当时社会规定给女人的应该安于家庭,相夫教子的戒律她希望女人(至少她自己)可以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外部世界,与男人平起平坐。这种强烈的 愿望从爱丽莎与补锅匠的一段对话中可见一斑:“(这种生活)肯定非常精彩,我希望女人也能过这样的生活。”(爱丽莎)】 硕士生论文:从礼貌原则看Cat in the rain中的人物关系(2007-03-26 19:36:29) 转载分类: 学术论文 文/徐丽平(川外) 摘要:决定和影响礼貌原则的因素颇多,本文针对礼貌原则和礼貌行为在现实生活和特定语境中不同方式的运用,并特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Cat in the rain为例,来考察礼貌原则的动态性和特定背景下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者之间爱女的关系与作者创作主题的联系。1 引言 在礼貌行为中,除了语言外,人的动作举止都是礼貌现象的体现,这些都不是静态的,并不以一种形式存在于交际之中,而且以同一种方式出现的礼貌行为在针对不同人物的特定背景下也不一定符合礼貌的原则。只有主体的意图符合焦急对象时,我们才说这符合礼貌原则的。礼貌原则是通过损益尺度,选择性,权威性和社会距离尺度发挥作用的。我们针对不同社会距离的人采用不同程度的礼貌原则,那么从不同的礼貌原则和行为的运用中,我们也可以揣摩出特定背景下不同的人物关系。Cat in the rain是讲述发生在美国小镇一个旅馆内一个美国妻子在雨中寻猫的故事。另外的主人公还有她丈夫,旅馆老板和一个女侍。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但是对于人物的刻画通过语言和行为的描述却细致入微,本文将特从他们的与阿印尼和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关系与他们实际关系的对比,来探讨作者是怎样运用礼貌原则来体现文章主题的。2 礼貌原则理论解析2.1 礼貌原则的内容Leech 在对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和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进行批判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这一原则成功揭示了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的人们为了交际意图而违反合作原则所运用的言语和行为的间接性;理论上,礼貌原则如下:(1) 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加对他人的益处。(2) 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即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 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即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 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 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7) 考虑准则(Consideration Maxim)。即尽量减少听着的不快乐,尽量增加听着的快乐。(8) 讽刺和戏谑原则(Irony and banter)。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交际双方总是都得到尊重,也为了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总是尽量多给别人一些帮助和方便,多使别人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和受损。2.2 礼貌原则的文化决定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约定俗成的规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它具有相对性,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在思维上重分析,重逻辑,求准确,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追求个人自由。在交际中,语言是作为他们传递信息的主要管道,因为与东方人的含蓄不一样,他们坦率明了,直言快语,喜欢用直接了当的态度去对人对事,也非常懂得尊重对方的自主。但是在对待亲疏关系不同的人与在不同的场合,他们在运用礼貌原则所体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亦有所差别。2.3 礼貌原则与面子威胁的关系简单地来说,礼貌原则的使用就是为了维护面子,给交际对象以面子。不适合交际意图的礼貌行为和本身不礼貌的行为都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面子威胁程度又受到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和行为的难易程度。社会距离,相对权势,行为的难易程度的数值越大,礼貌策略就越间接,礼貌策略越间接礼貌值就越大。为了交际的尽可能成功,我们必须施用一定的言语行为,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面子威胁的行为,为了尽可能地礼貌,在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时,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拯救措施,但是根据说话双方人物的亲密程度和社会距离的不同,措施也应有所不同。要不就只能非公开地实施买农资威胁行为,可以应用夸张,反复,反语等语言策略。作为本身是礼貌的表达方式,但是它们在交际生活的运用中是否礼貌以及礼貌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人们都倾向于永礼貌的方式达成交际的成功,但是有些交际的成功偏偏靠的是本身并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凭观察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是说话的一方在有意违反礼貌原则,而听话人又能够听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2.4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 礼貌原则的应用是为了达到合作,也有人故意遵守合作原则,故而体现出礼貌。但是在交际中,有时处于礼貌,我们必须得违反“合作原则”。但是在有些时候,人们既不遵守合作原则,也不出于礼貌的考虑,或者既违反合作原则,又不遵守礼貌原则的情况也不少见。这时该作如何考虑呢? 以上是关于礼貌原则,以及与礼貌原则有关的一些理论分析,下面我们结合小说本身看一下,这些理论与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美国妻子与其他三个人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3. Cat in the rain中的人物关系3.1 美国夫妇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关于美国夫妇之间的交际主要体现在妻子出门寻猫之前与寻猫失败回来之后的前后两段对话之中,我们先看前面这段;窗外在下着雨,妻子透过窗子看见外面一只猫正可怜兮兮地蜷缩在一张桌子下躲雨,于是她对丈夫说想要去把这只猫带回来。看一下他们的对话:W(wife), H (husband).W: “Im going down and get that kitty.”H: “Ill do it.”W: “No, Ill get it. ;(The husband went on reading)H: “Dont get wet.”(The wife went downstairs) 虽然在同一个房间里,夫妻俩却有着不同的思绪,各自想着和干着不同的事情,就连他们之间的话语也并没有太强的内在逻辑性,或许就只是单纯字面上的衔接,妻子看见雨中那只可怜的猫,想要去带它回来,于是她告诉丈夫“Im going down and get that kitty”,虽然这只是一种单纯的陈述,但是她心里肯定希望丈夫关心一下她所说的,那到底是一只怎样的猫,为什么能够引起妻子的兴趣呢?从这个层面上讲,妻子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有意没有提供给丈夫足够关于猫和自己想去寻猫的理由。但是丈夫并没有理解妻子的意思,妻子说什么并没有能够引起他的关心,而只是出于丈夫,或者作为一个男士应该有的风度,或者作为妻子此时唯一的交际对象的考虑出发,接过妻子的话说了一句:“Ill do it”。但从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地事实我们可以发现,他这句话完全是为了维护妻子的正面面子而给出的礼貌语,但同时又威胁到了妻子的负面面子。而在妻子的角度,丈夫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的。因为丈夫的回答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妻子在些许失落且感到负面面子遭到威胁的同时,很快作出了回应:“No, Ill get it.”。这一回答显然威胁到了丈夫的负面面子,又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原则。从文化的礼貌决定性来看,西方人注重自主和个人自由,于是“The husband went on reading”,也没有在坚持,但是出于对妻子负面面子的考虑出发,又补充了一句“Dont get wet.”。双方在威胁到彼此面子的同时都没有使用任何礼貌拯救策略,虽然从社会距离与礼貌原则使用的关系来看,社会距离越小,礼貌策略应该越直接,里莫阿策略因该越直接,礼貌值应该越小。夫妻之间的相对社会距离是比较小的,彼此之间的礼貌策略不应该太间接,不然反而使夫妻关系显得不自然。就像小说中的夫妻,尽管都在立求礼貌,特别是丈夫,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妻子的情绪,反而使丈夫的过分礼貌疏远了同妻子的关系,使得妻子的情绪更加糟糕。以他们的关系,丈夫应该适当地使用一些昵称和亲密语,甚至戏谑的方式,虽然表面上礼貌是不存在的,然而世纪上他是非常礼貌的。如果他们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W: “Im going down and get that kitty.”H: “Kitty? What kitty?”W: “The poor kitty out trying to keep dry under a table.”H: “Oh, I see. But the rain is too heavy, Im afraid you must catch a cold in such a heavy rain. Let me do it for you. ”W: “But I want to get it by myself.”H: “Well, silly, if in that way, how about going out together, I can prop up an umbrella for you.”相信妻子现在也不会再拒绝,因为她也确实需要,这样便相对利于夫妻关系的和谐,取得了交际的成功。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当妻子冒雨寻猫归来之后的对话。我把他们分为两组。H: “Did you get the cat?”W: “It was gone.”H: “Wonder where it went to.”W: “I want it so much ”(George was reading again) 当妻子回到房间后,丈夫就只是轻描淡写了一句:“Did you get the cat?”他首先关心的不是妻子在雨中淋湿与否,他有意扩大了与妻子之间的社会距离,妻子从合作原则的角度,还是给与乐回答:“It was gone.”妻子想要一只猫,结果却没有得到,她的心情无疑是失望和难过的。作为所丈夫应该避开这个话题,让妻子不再去想这件事情才对,但是他还紧追不舍:“Wonder where it went to.”这明显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考虑原则,他的这句话只能增加听者的不快乐,从考虑原则出发,在谈到听者不快的事时,应尽量模糊或者不谈。丈夫的这种不礼貌显然没有考虑到妻子的情绪。妻子在情绪受到刺激或根本没有得到上升的同时,更加不安起来:“I want it so much ”,她并没有直接回答丈夫的话,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威胁到了丈夫的负面面子。为了维护妻子的正面面子,丈夫也没有再做回答,而是“reading again”。显然这样又严重威胁到了妻子的正面面子,也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和“考虑准则”而显得不够礼貌。如果抛开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单纯地从两个交际对象看,他们之间对话的焦急从表面上看是成功了,但实际上是失败的,至少是一个不很愉快地交际过程。从夫妻关系的角度出发,显然这也是不成功的,至少没有达到沟通和交流的效果,会影响到交际沙ungfangde关系。如果说他们本来就是一对关系冷漠的夫妻,我们也无可厚非,仅从他们的话语和礼貌原则来分析,他们的礼貌或者不礼貌都用在了不适当的时机,故而影响了交际的和谐。下面是第二组对话:W: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H: “I like the way it is.”W: “I get so tried of it, I get so tired of looking like a boy.”H: “You look pretty darn nice.”W: “I want to , I want to , ”H: “Yeah?”W: “And I want to eat at a table with my own silver and,”H: “Oh, shut up and get something to read.”W: “Anyway, I want a cat, ”(George was not listening, he was reading again)从这段对话里面,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妻子说话很符合“考虑原则”,很委婉,很照顾丈夫的负面面子,“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相对于“I want to let my hair grow out, darling”和“George, how about letting my hair grow out”,妻子的话更拉开了她和乔治作为夫妻关系的社会距离。丈夫的话“I like the way it is”,虽然丈夫说话在立求礼貌,但是仍然没有尊重妻子的想法而从侧面威胁到了妻子的正面面子,伤害到了妻子的自尊心。于是妻子也开始半抱怨半撒娇起来:“I get so tried of it, I get so tired of looking like a boy”,也威胁着丈夫的正面面子,正因为她敢于反驳威胁自己正面面子的行为,丈夫这才损害自己的负面面子,作出了“You look pretty darn nice”的违心的解释。而妻子并没有降低自己的正面面子,继续表达着自己的想法“I want to , I want to , ”。当妻子说完稍停后,丈夫只说了一个词“Yeah?”。对于这个反问词,我们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丈夫根本没有听妻子在说什么,出于礼貌而作出的繁衍回应。另外一种便是丈夫听完妻子的话,并不同意和理解,但是出于维护妻子的正面面子,从侧面给出了一个模糊回答,相当于中文里面的“是吗?”妻子后面的话继续威胁着丈夫的正面面子,又一次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而丈夫显然因她的行为而恼怒了,于是也毫不顾及对方的正面面子,直接吼住了妻子“shut up and get something to read”, 妻子也没有罢休,“Anyway, I want a cat, ”,于是,一场战争就要开始了。丈夫为了避免吵架,“was not listening”而是“ was reading again”。从以上对夫妻间的交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妻子是一个很温柔善良,但是内心十分敏感的女性。她对丈夫说话总是从夫去间应该有的社会距离出发,在丈夫面前向表现最真实的自我,向何丈夫靠近,但丈夫总是利用礼貌拉开二者的关系,或者是故意违反“礼貌原则”,也违反“合作原则”而表现出一种不耐烦来伤害妻子,使得妻子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导致了交际的失败,从而严重影响了夫妻感情。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妻子与旅店老板以及客店女服务员之间是怎样的呢?3.2 美国妻子和旅店老板及女侍之间的关系当妻子下楼寻猫的时候,她和旅店老板相遇的。老板首先就很有礼貌地和她打了招呼,双方言语上的交谈就只是谈到了“the bad weather”, 妻子这时的情绪显然有别于刚才和丈夫在楼上时,那是因为她正常化了她和丈夫作为夫妻的社会距离,以为可以避免很多客套,而大化了对于老板一个陌生人之间的社会距离,故而显得礼貌。但是正是这种相互合作,相互维护彼此间的正负面子缩小了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而更显得亲近。特别是当她准备冒雨出门去寻猫的时候,旅店老板怕她淋湿,专门让女侍过来为她撑伞。在寻猫的过程当中插入了她与女侍之间的一段对话: M (maid), W(wife)M: “Ha perduto qualque cosa,Signora?”W: “There was a cat.”M: “A cat?”W: “Si, il gatto.”M: “A cat? A cat in the rain?”W: “Yea, under the table. Oh , I want it so much. I wanted a kitty.”M: “Come, Signora, we must get back inside. You will be wet.”当女侍得知美国妻子在雨中苦苦寻找的竟然是一只猫时,她觉得很不可理解,因为她关心的是她是否会被淋湿。这一点和美国丈夫相比很突出,尽管女侍是作为侍者的身份,出于礼貌地关心,很好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妻子心里有所感动。当妻子重新上楼时,旅店老板“bowed from his desk”, 他对美国妻子的这种礼貌让妻子感受到了被人尊重的滋味。“She had a momentary feeling of being of supreme importance.”。当她回房和丈夫闹得正僵,双方正要“开战”时,旅店老板派来的使者-女侍有出现了,并且还带来了妻子想要的猫。文章到这里便结束了。4 结语在丈夫George,女侍还有旅店老板之间,美国妻子和丈夫的言语交际最多但是交际最不成功的,因为掺杂了太多的礼貌策略和违反合作原则的“非礼貌策略”;她和旅店老板是言语交际最少的,但交际也是最成功的,而原因也是因为加入了礼貌策略。同是礼貌,起到的作用为什么却是如此不一样呢?这里面参杂着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便是社会距离。美国妻子和丈夫之间的关系是远远小于妻子和旅店老板之间的,夫妻相处,过多的礼貌反而会使得距离扩大化,关系僵硬。对于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也应礼貌。但是表达礼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看起来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反而还更能表达出礼貌而使关系更加亲密。如两个知己朋友多日不见,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某地碰见,甲拍着乙说:“狗日的老东西,这些日子都死哪去了?”从表面上看,对这么不礼貌地打招呼的方式,乙应该很生气才对。他反而笑眯眯地回答道:“哎唷,你这个老骨头可还活着啊?”其实有经验的人单从他们的对话都会发现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并不是不礼貌,而是采用了礼貌原则中的“讽刺和戏谑原则”,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而已。而像美国妻子和旅店老板之间的社会距离比较大,用本身就很礼貌的礼貌言语和行为才有利于建立和谐关系,缩小彼此的社会距离。正是因为这样,旅店老板才在这三人中间成了最懂美国妻子心思的人。到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创作的主题,通过人物关系间的对比,反映这对夫妻之间微妙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妻子某种意识的觉醒,敢于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死抓“礼貌”二字不放,而是应该开动脑筋想一下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应该怎样施用相对应的礼貌策略。 注释: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107,108, 109页。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228,229页。 邵锦地,白劲鹏,文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299页。 邵锦地,白劲鹏,文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300页。 邵锦地,白劲鹏,文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300-301页。 邵锦地,白劲鹏,文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300页。 参考文献:1 邵锦地,白劲鹏,文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2 戈玲玲,教学语用学,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5 祖大庆,语境要素与礼貌的得体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