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理顺教科研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1].doc
-
资源ID:3020936
资源大小:16.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204.理顺教科研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1].doc
理 顺 教 科 研 关 系 实 现 跨 越 式 发 展 在我们学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教科研创新水平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研兴教、科研兴师和科研兴校已成为我们每个“平中人”的共识。目前,我校正在进行研究的,有3个国家级课题,3个江苏省级课题,4个南通市级课题,7个通州市级课题。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思路要求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过程要求是:理论上有高度,科研上有深度;人员要求是:政治上有信念,科研上有潜力,教学上有特色,发展上有后劲。在教科研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七个关系:一、“源”和“流”的关系。目前,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但是我们认为,各种教育新理念,包括新课改理念,在某种程度上,都可看作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教育思想延续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源”,而现在的各种教育思潮则应是“流”。因此,在我校“科研沙龙”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开展了“教育新潮与传统思想的对话”系列活动,前后请来了江苏教科院的杨九俊、成尚荣、彭钢等专家学者,适时组织了专家讲座、论文交流、感受名师等活动。这些活动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中,必须始终坚持准确而全面地学习、领会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各种思潮迷惑了教科研的眼睛、模糊了教科研的方向。二、“加”和“减”的关系。学校教育科研中的“加”,是指学校不断加大对教科研工作的认识程度和投入力度,它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教科研工作理应是学校主要领导常抓不放的“一把手工程”。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学校、学科、年级三级教科研网络;同时,加大对教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每年,我校教科研的经费投入不低于学校教育教学费用的15。所谓“减”,一是减去一些错误认识,如教科研工作是部门工作、是门面工作、是文章拼凑等认识。二是减去对教科研工作的各种干扰因素。学校教科研的深入开展,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有老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我们就积极的支持,学校的在研课题中,有一线教师直接担任课题负责人或组长的就有13项;只要是老师们在教科研中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努力给以满足。三、“内”和“外”的关系。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具有相对封闭的环境特点和教师工作相对繁重的特点。不可能有较为集中的时间和专门的人力进行研究。因此,我们一直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途径,努力打破“内”和“外”的隔阂。在课改工作初期,我们就邀请了华东师大的钟启泉、张华,南师大的涂荣豹、吴永军等专家来我校作课改讲座;同时,学校还先后承办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江苏省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江苏省教学改革研讨会、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成果展示暨南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大型教科研活动。我们还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具有教科研的潜力,都曾有过进行教科研的冲动,而且,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都有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只是教学工作的繁杂和琐碎湮灭了教师的灵感。所以,我们不断创设机会,搭建平台,让教师走出学校,走出南通,走出江苏,获取信息,整合资源,拓展教师的视野,打开教师的思路,启发教师的思维,增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信心和动力。其一我们每年都有四五名名教师参与在职读研进修,学校现有毕业硕士研究生1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8人;其二我们先后与江苏省太仓中学、江苏省常熟中学、张家港高级中学、上海建平中学、北京人大附中等名校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另外学校还派出教师赴英国学习交流。我们发现,每次开展“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活动后,我们学校都会迎来一个教科研的高峰期。四、“点”和“面”的关系。我们对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点”与“面”的关系,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的。一是从网络上看,我校建立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了50多位有兴趣、有能力、有办法的科研骨干,组建了一个由校长室规划,教科室组织,课题组落实的教科研网络。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情况,我校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组织,主要是通过课题组的建立进行课题研究。同样,学校教科研工作中,课题研究只是“点”,通过它的研究,集中探索了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及时推广这些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学校教科研“面”上的进展,全面探索学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十五”期间,学校申报获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立项课题“现代学校能本管理研究”,学校依托课题研究,有效探索现代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规范学校用人机制,确立了全校依岗选人、能者优先的用人制度。这样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五、“远”和“近”的关系。学校教科研工作对教育教学的促进关系,形象地说,是“造血”,而不是“输血”。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的成长,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的过程。在教科研工作中,我们启动了青年教师“一二三四五”培训工程,要求他们做到:一年“结对子”,以师带徒,常规入门;二年“压担子”,大胆科研,工作上路;三年“指路子”,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四年“搭台子”,搭台唱戏,崭露头角;五年“拔尖子”,闯出校门,走向成熟。我们不否认,有些教科研人才是一开始工作就锋芒毕露了,但我们更多的科研骨干都是在这种耐心等待中成长起来的。六、“收”与“放”的关系。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要求学校的科研骨干根据学校的课题进行定向的研究,这是学校教科研工作中“收”的一面。另一方面,教育工作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工作,创造性的教育科研工作,也必然在尊重教育规律基础上各展百家之长。这也应了一句话:科研有法,但无定法。所以,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组织中,我们也强调“放”,鼓励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校涌现了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教师。例如,王克义副主任,善于教育理论的研究;王寿兵副校长、陈锦铎老师,善于课堂教学研究;周贵进、邵建新老师,善于个案研究;顾铁军老师,善于实践研究。目前,我校教师的教科研领域,已由课堂教学研究扩展到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考试、学法研究等,覆盖了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七、“表”与“里”的关系。对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两张“皮”,是“油”与“水”。学校的教科研只是漂浮在教学这潭“水”上的一层“油花”。对此,我们提出,教学是“表”,科研是“里”。教学水平的高低,短期的看,似乎与科研能力无关,但长久的看来,是由科研决定的。教学是过程,科研是指导这过程合理历序进行的灵魂。我们要求所有的教师,更多地从课堂教学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从教学中来。同时,我们又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科研成果,让科研再回到教学中去。如学校陈龚老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理性思考,提出了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被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确立为第五期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参与者边实践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让课题研究牢牢地扎根于语文的教学实践之中,从而加快了对新课改的理解与认同。围绕课题研究,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五四杯”“而立杯”“不惑杯”和“平中杯”等大型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事实证明,这样的理解,为学校科研工作找到了“源头活水”,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的双赢局面。天道酬勤。经过在教科研园地的耕耘,“平中人”终于尝到了教科研的甜美果实:“十五”期间有11个课题顺利结题,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36篇,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等级奖228人次,青年教师也在各种优秀课评比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平中人”在新一轮事业的推进与发展中将进一步夯实科研基础、提升科研力量、锻造科研优势,在科学发展观大旗的引导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程中,为江苏基础教育的明天奉献上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