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谈话节目和新闻采访的基础上.doc
在电视谈话节目和新闻采访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人物专访节目。这种节目是在访问中通过嘉宾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发掘人性和生命的意义,给受众带来启迪。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是一种大众传播形态;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节目访谈则是主持人与嘉宾、与受众之间的一种交际行为。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作为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三要素,他们之间的心理互动对这种节目形态至关重要,甚至决定节目的成败。 笔者选取了心理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角度,以新闻传播学为基础,以传播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框架。首先以传播学和心理学结合的角度对电视人物专访节目进行了界定,提出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是一种具有心理互动性的公开的人际传播,并论述了心理互动对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重要意义。其次对主持人、嘉宾和受众心理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静态阐述,其中重点阐述了主持人的认知和情绪情感特点、嘉宾的动机及其制约因素和受众群体的共性心理定势及特性心理定势。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作为直接人际沟通的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互动,和作为潜在人际沟通的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对这两种心理互动的模式、过程和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主持人与嘉宾心理互动的途径、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心理影响以及主持人与受众互动的心理效应是研究重点;同时分析了心理互动过程中易出现的心理危机并提出应对策略。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归类分析法、举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文章涉及大量心理学概念、原理,囿于笔者学术累积和文章容量,本文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未能将嘉宾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三者之间心理互动的相互联系等问题纳入文章研究范畴,希望今后借助更多的学术及实践经验实现更深一步的研究。·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10· 第一章 绪论10-16· 第一节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概述10-12· 一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定义、特点及要素10-11· 二 我国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发展11-12·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理论视阈12-16· 一 “心理交际性”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重要特征12-13· 二 节目成败取决于主持人对心理互动的调控13-14· 三 本文理论视阈14-16· 第二章 人物专访节目中的三要素及其心理特征16-30· 第一节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主持人16-23· 一 主持人的认知16-20· 二 主持人的情绪和情感20-22· 三 主持人的态度22-23· 第二节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的嘉宾23-26· 一 嘉宾的动机24-25· 二 制约嘉宾心理的因素25-26· 第三节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受众26-30· 一 受众心理的内涵和特点26· 二 受众群体的共性心理定势26-28· 三 受众群体的特性心理定势28-30· 第三章 直接的人际沟通: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互动30-42· 第一节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关系模式30-32· 一 “约哈里之窗”人际交往模式30-31· 二 主持人与嘉宾关系模式的转化31-32· 第二节 主持人与嘉宾心理互动的过程和途径32-38· 一 倾听与提问32-34· 二 主持人与嘉宾的情感交流34-35· 三 营造“心理场”35-36· 四 心理暗示36-38· 第三节 嘉宾的心理危机及调控38-42· 一 避免嘉宾的消极感应38-39· 二 避免嘉宾的“霍桑效应”39-42· 第四章 潜在的人际沟通:主持人与受众的心理互动42-57· 第一节 主持人的受众意识42-45· 一 把握“对象感”42-44· 二 为受众营造“第二现场感”44-45· 第二节 主持人对受众的引导45-50· 一 引导受众心理参与45· 二 消除受众的社会刻版印象45-50· 第三节 受众对主持人的影响50-52· 一 受众需求对主持人的影响50-51· 二 受众期待与认同对主持人的影响51-52· 第四节 主持人与受众互动的心理效应52-57· 一 首因效应52-53· 二 晕轮效应53-54· 三 移情效应54-57· 总结57-59· 第一节 课题的整体归纳总结和内容梳理57· 第二节 课题存在的不足和局限57-58·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大致设想58-59· 注释59-62· 参考文献62-67· 致谢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