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摄影必读的40本书.doc
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是一个真理,爱摄影也是一样,当你了解技术以后,你需要的就是补充自己的理论和想法了。推荐40本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和我一起学习吧!摄影 社会 空间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视觉文化读本论摄影同时随笔与演说明室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摄影与社会摄影的哲学思考视觉艺术鉴赏观看之道看 摄影摄影简史纪实摄影落差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摄影与摄影批评家表征霍克尼论摄影影像艺术批评美学与摄影摄影的精神图像证史视像的霸权游客凝视 世界摄影史摄影思想史出龛入龛百年彩色摄影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摄影100关键词摄影圣典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象新生代(阮义忠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0年出版)作者: 台湾 阮义忠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年:1990-3页数:253装帧:平装ISBN:9787800070525内容简介摄影这一门历时仅仅一个半世纪的艺术,正以其真实且税利的特质,展现出无比的见证性和伦理性,且暗示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愈来愈多的摄影工作者也用心经营出本身独特的风貌。本书作者阮义忠参阅了数十年欧美摄影书刊及专辑,对当代诸多新锐摄影者的创作理念与风格作深入的探讨,写成这本涵括17位摄影者的摄影专辑,而与以前所著的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一书合成连贯的系列。全书笔调亲切活泼,引文与叙说相间,倍能显现摄影者的胸襟、素养和观点。明晰的文字与精选精印的图片,适足以令读者了解罗逊柏格、尤斯曼、索德克、贝里、吉卜生、威金、德巴东、弗孔等探索影象新境的历程。编辑推荐本书是阮义忠对于西方摄影师介绍的一本重要书籍,如今看来,当年的新锐如今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摄影艺术家,阮义忠通过自己常年对摄影的理解,在本书中充分介绍了辛迪·雪曼,杰利尤斯曼,乔·彼得威金,玛丽爱莲玛可,贝纳德弗孔,简索德克,李佛瑞兰德,杜安麦可斯等这样世界一级摄影大师的创作历程,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这些摄影家早期的创作实践来记录他们在摄影道路上的每一步,这些材料成为了全面了解一位艺术家创作的必不可少因素,也为当今从事影像创作的青年工作者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对比材料。作者简介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早年喜爱美术,20岁时在幼狮文艺杂志做编辑,后来转至汉声杂志英文版工作,并开始拍照。1975年到家庭月刊任摄影编辑,撰写本土摄影指导文章。1981年开始从事电影制作,发表映象之旅、户外札记、灵巧的手等纪录片二百多部。他撰述的二十位人性的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等在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5部摄影集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使他成为世界知名摄影家。他还创办了“阮义忠摄影工作室”和摄影家杂志。曾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现投身于慈善事业。摄影 社会 空间 (顾铮主编,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出版)作者: 顾铮 主编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年:2010-04页数:180ISBN:9787545205046内容简介摄影 社会 空间的主题是“摄影·社会·空间”,收入这个小辑的四篇文章(包括一篇译文)试图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学科领域展开对于这个主题的交叉性考察。这个努力同时包括了尝试以跨学科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的社会实践的考察。比如,收入摄影 社会 空间的影像的功能:城市改造中影像作为表达与干预方式的可能性一文,就出自年轻的社会学研究者姚瑶女士之手。编辑推荐虽然这是一本理论性质较强的书籍,但也不乏对优秀摄影家的关注。本书发表的朱浩、骆丹两位摄影家的访谈,一定会对具有摄影理论热情的人产生如“头脑风暴”般的智力刺激。冯原先生的散文与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先生的散文也为此书增色不少。当然,资讯性也是本书主编的努力方向,这在书评与评述性报导方面有所体现。而“观念摆渡”这个栏目,既是有关摄影文化研究的经典文本的译介,具有独立性,同时也可纳入海外资讯的广阔视野中加以认识。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顾铮,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作者: 顾铮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年:2007-8页数:133ISBN:9787806864982内容简介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的预设对象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搞理论”的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从事与接受高等摄影教育的师生以及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反观中国的摄影与摄影教育,一向以实用为指针,一味强调实际技能而忽视理论,这也是造成现在不重视“理论”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当然有不得已的苦衷,如“理论”人才不足,但这并不等于上述有关人士就没有理论上的兴趣。只是问题在于,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足以让人们认为当得起“摄影”文论的发好选集。编辑推荐本书虽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但读者定位并不仅限于“科班出身”。本书节选的文章范围丰富,既有专业级学术大师的史论文章,也有布列松这样伟大摄影师轻松幽默的文笔,十分值得研读。19世纪,技术的变迁诞生了摄影术,伴随其发展的是西方社会的城市化和文明进程,摄影的理论大系便孕育其中。所以,本书作为西方理论的概览,业内必读。作者简介顾铮,1959年生于上海,博士学位(比较文化)。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面:20世纪现代艺术、摄影史、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实践、视觉传播等。著有世界人体摄影史、国外后现代摄影、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20世纪现代摄影实践、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城市表情 20世纪城市摄影、世界摄影史等。视觉文化读本(罗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作者: 罗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3-12-1页数:378ISBN:9787563343058内容简介在讲求效率的时代,视觉超越听觉,图像统治文字,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都被纳入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中,各种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视觉文化”似乎演变成为一个纷繁、杂乱的概念。在本书的序言中,编者罗岗就“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规范,将其与通常所说的“视觉艺术”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视觉文化使人们观看图像的场所发生了变化。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这正如伊雷特·罗戈夫(IritRogoff)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在观看过程中,人们也同样能够见到经典,只是图像经典在这时已经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由此,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也就是意味着多样化的视觉研究不仅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正在改造整体性的社会结构。这需要研究者有新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视觉文化研究”正好提供了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理论领域的契机,视觉文化读本则是展现了各种研究的可能性及成果。无疑,不论是本雅明时代所强调的摄影技术,还是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科技,都是“视觉文化”赖以发展的技术平台。伴随着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兴盛,“虚拟空间”介入现实空间,“视觉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直播改变了电影将过去延时记录下来的做法,把远处发生的事情同时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它还意味着主体将更紧张更有效地去看、听和感知生活世界。整个世界在瞬间被远程地呈现出来,而关于这个世界的幻想也毫无限制地迅速传播开来。书中“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一章,便分析了视觉文化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时空在技术作用下似乎被整合在了一起。现代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视觉文化读本中的文章便是在对这一趋势做出各自的回应,通过“视觉文化”之眼,来“观视”这个世界,不是把文化单纯看成是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看成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编辑推荐此书是在“大众化”的范畴中对于“视觉文化”冷静的观看和反思,本书不仅收录了绘画,电影,摄影,雕塑等多方面艺术形式的论题外,作者还通过更多维的角度和视野去看待“视觉文化”这个非常广义的词汇,本书不同学科出发阐释“视觉文化”,所论述主题涉及“何谓视觉文化”、“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身体与空间”、“性别与凝视的政治”、“种族、认同与主体性”,本身收录的二十余篇著作中不乏西方理论文化大家如“苏珊·桑塔格,让·鲍德里亚,本雅明,布迪厄,麦克卢汉等,可以说本身是视觉文化理论的多元合集,为视觉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理论依据。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作者: 【美】苏珊·桑塔格译者: 黄灿然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 2008-1页数: 211丛书: 苏珊·桑塔格文集ISBN: 978753274410内容简介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桑塔格深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对读者而言,论摄影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其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充分的发挥。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 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编辑推荐苏珊·桑塔格所著的论摄影被中国摄影界评为摄影中的“圣经”,它在摄影中的重要性是任何一本理论专著都无法替代的,论摄影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第一本传到大陆的应该是黃翰荻所编译的, 2005年由艾红华等人所译的版本是近些年传播最为广泛的,但是由于苏珊·桑塔格对摄影上本质问题描写较多,导致了翻译过程中一些专业词汇较难理解的问题,时隔三年,2008年由黄灿然翻译的版本是最近比较恰当的版本,非常贴合了苏珊·桑塔格的语法习惯,桑塔格深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这本论摄影对世界摄影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摄影理论推动摄影实践的典型代表,也是了解、学习,研究摄影的必读书。同时随笔与演说(【美】苏珊·桑塔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作者: 美 苏珊·桑塔格译者: 黄灿然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2009-1页数:244ISBN:9787532746576内容简介同时:随笔与演说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作者一些甚少发表、不为人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由于桑塔格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期间,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当时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两部有关摄影专著(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的洞察力,对美国暴力文化提出严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在恶劣环境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是随笔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行动主义者这些她从一开始就具备,但常常经渭分明的角色的重叠、浸透和深化。可以说,她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她以自己“内省的能量、热情的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和巨大的希望”、“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勇气与抵抗”、“道德考量”,而最终成为了“自己的仰慕者”。同时的书名取自苏珊·桑塔格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之所以以此为书名,是为了纪念同时(随笔与演说苏珊·桑塔格文集)(精)多种声音的性质,纪念她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编辑推荐同时:随笔与演说是苏珊·桑塔格去世前的重要著作,2004年12月28日,苏珊·桑塔格因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之并发症在纽约与世长辞。2009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在这位伟大女性的逝世纪念日前后,隆重推出她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同时:随笔与演说,以纪念桑塔格逝世四周年。苏珊·桑塔格在去世前曾准备了几部著作的书写与出版,包括2部小说,和一部论述疾病的著作,并希望完成她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本随笔,但没等这几部书完成,她就离开了人世,同时: 随笔与演说的书名取自苏珊·桑塔格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之所以以此为书名,是为了纪念同时:随笔与演说多种声音的性质,纪念她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也是非常接近她预想的最后一部随笔的作品。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作者一些甚少发表、不为人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第三部分是演说稿。明室(【法】罗兰·巴特,赵克非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副标题: 摄影纵横谈作者: (法)罗兰.巴特译者: 赵克非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年: 2003-1-1页数: 187ISBN: 9787503922916内容简介明室:摄影纵横谈内容为:现实主义者们,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在我肯定地说摄影是没有寓意的图象时,哪怕那些寓意使照片的解读明显地转了向,我就已经是个现实主义者了,根本不把照片当作真实物体的“拷贝”,而是把它看作“过去的实在事物的表露”;是“魔法”,不是艺术,研究照片有一种证明力,这种证明针对的不是物体,而是时间。依照现象学的观点,照片的证明力胜过其表现力。编辑推荐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也是符号学研究的先驱人物之一。罗兰·巴特所著的明室:摄影纵横谈是一本围绕摄影本质进行探讨的书籍,书中围绕摄影的存在与照片所承载的“存在过”提出自己的观点,罗兰·巴特在本书中不是要讲述摄影是什么,而是通过摄影的功能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度的剖析。对于摄影家与摄影理论工作者来讲,本书是极为值得阅读的,此书1995年发行第一版,2003年的第二版引起很很多文化学者的关注和好评,2011年初,第三版也已经发行。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副标题:本雅明论艺术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4-08页数:158ISBN:9787563345137内容简介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影像阅读)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编辑推荐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是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所著的影像批评专著,本书的影响力一直影响着现今的摄影界,此书也是本雅明首次提出手工性作品存在的重要意义。此书分为4个章节,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本雅明在书中最重要的篇章摄影小史中始终灌输着“灵光”这一字眼,本雅明是这样论述的:“曝光过程使得被拍者并非“活”出了留影的瞬间之外,而是“活”入了其中:在长时的暴光过程里,他仿佛进到影象里头定居了。”今天摄影界所流行的“复古运动”也印证了本雅明所提出的理论,古典绘画对于摄影是否属于艺术范畴的争吵的正是绘画对于摄影切片式的记录方式的怀疑,而后期摄影技术对于黑暗的控制和掌握正无意间丧失了图象的“灵光”,这也是为什么前期肖像摄影优于中期摆拍肖像摄影的感受力的原因,我们得到了控制黑暗的能力却丧失了揭示被摄体“灵光”的能力,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样的一位思想家对于事物本质细节的深刻认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瓦尔特·本雅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 王才勇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年: 2002-01页数: 195ISBN: 9787507413694内容简介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这本书中关于“光韵”这个概念的若干问题。编辑推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被誉为“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的瓦尔特·本雅明所著,本身中曾多次提到本雅明一直所提出的“灵光”理论,即在作品创作时与被创作体所发生的关系,具有手工的独创性,在机械时代到来后,作品经过机械化生产,任何艺术品都变成了商品,可供销售,这样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就被割裂了,在本雅明看来,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就是存在着这样的独创,原始的关系,一件艺术品在它产生的那一刻在那个地方,它就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区别复制品的一个最本质的东西。本书通过摄影,电影,绘画等多方面阐述本雅明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瓦尔特·本雅明 / 苏珊·桑塔格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副标题: 摄影的哲学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 苏珊·桑塔格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5-12-01页数: 241 页ISBN: 9787300069470内容简介本书可以说是介绍在相机后面和围绕着相机的视觉文化的历史,那些围绕在摄影的艺术、哲学与美学,摄影的意识形态、摄影的“观看之道”以及摄影与殖民统治等等,这些围绕在摄影的久远的问题,自本雅明的那个“机械复制的时代”就成为“灵光”围绕,在布尔迪厄、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等思考者的笔下,摄影展现出一派关于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从而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可以说是关于“摄影文化”思考的一条河流,苏格拉底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摄影”的光耀并未消散之时,本书亦是一种缅怀与追奠。编辑推荐上帝的眼睛是一本汇集了西方著名理论家得视觉文集,其中包括:本雅明的摄影小史、布尔迪厄的论摄影、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摄影与物恋、约翰·伯格的摄影的使用、保罗·兰度的视觉帝国:摄影与非洲的殖民治理,马丁·李斯特的电子影像时代的摄影 和苏珊·桑塔格的他人之痛等,这些重要的摄影理论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且本书的编者吴琼还发表了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作为本书的开篇,为研究视觉,摄影者提供很重要的理论依据。摄影与社会( 【法】吉泽尔.弗伦德,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出版)副标题: 摄影艺术译丛作者: (法)吉泽尔.弗伦德译者: 盛继润 黄少华译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年: 1989年3月页数: 170页ISBN: 9787805360423内容简介摄影与社会最早把摄影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来加以讨论,因而成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本书详尽而又具体的考察了摄影家必须面对的各种无所不在的商业、社会和政治上的需要,同时又探索了摄影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它们,作者以社会学者的清晰和小说家的激情,把读者领进这座另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宫殿,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本书最早于1974年在法国出版。编辑推荐摄影与社会的中译本据伦敦Gordon Fraser出版社1980年英文版译出,概括了从1839年摄影宣告问世直至今日的这段历史。本书作者吉泽尔.弗伦德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摄影大师必须是能够运用照相机记录和反映社会的人。本书从这一角度切入,对摄影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揭示,帮助专业摄影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领悟摄影的真谛。美国摄影百科全书(王景堂译,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年出版)作者: 王景堂等译译者: 王景堂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年: 1995-12页数: 594ISBN: 9787800070921内容简介I C P摄影百科全书是美国纽约摄影国际中心组织编写的一部单卷本摄影专业大型辞书,本书中占相当比例的词条释文,集中而详尽阐述了摄影在某一领域中的萌发、演变和发展过程。一些阐述摄影科学、技术、工艺的词条,也足能指导摄影者进行某一方面的实践应用。此外,大约300余条摄影家和摄影科学家的传记词条,加之本书附录一列入的20000多位各国摄影家资料,对于广大中国读者来说,参考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编辑推荐1995年末出版的美国摄影百科全书无疑给整个摄影界带了巨大的惊喜,ICP是世界最大的摄影中心,被摄影界称为摄影的心脏,其出版的美国摄影百科全书中收录了一些阐述摄影科学、技术、工艺的词条,并集中而详尽阐述了摄影在某一领域中的萌发、演变和发展过程。其中还包括大约300余条摄影家和摄影科学家的传记词条,和20000多位各国摄影家资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摄影工具书之一。摄影的哲学思考(Vilem Flusser,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作者: Vilem Flusser译者:李文吉出版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年:1994-02ISBN:9789573221296内容简介摄影术的发明,至今才一百五十多年,和人类文明的重大里程碑,也就是线性书写/文字的发明,比较起来是极为年轻的思想传递媒介。然而技术性图像的发明,意谓着人类现实的复制能力的增强,这是否暗示人类的文明即将经历一次根本性的结构改变?本书尝试对这项怀疑,作较易明了的举证。并透过摄影的哲学文化批判,清晰且透彻地评析思想解放的辩证,值得细读。编辑推荐这本由李文吉翻译由法国思想家维列姆·弗拉泽尔所著的摄影的哲学思考从人类的两种语言的重大转变为出发点,从文字书写的的语言到图像产生的图像语言谈起,摄影作为“技术性图像” 的产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很多影响,因此本书的目的是:不为某个既存的论点辩护,而是为“摄影”这个主题的哲学精神讨论做出贡献。视觉艺术鉴赏(【英】约翰·伯杰,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作者: 【英】约翰·伯杰译者: 戴行钺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1994-2页数: 199丛书: 商务新知译丛ISBN: 9787100015356内容简介本书包括七篇编上序号的文章,以任何顺序阅读均可。其中四篇图文并用,其余三篇纯用影象,论述了视觉艺术的理论和鉴赏知识。这些全图式的篇章意在引起与言语篇章同样多的议题。编辑推荐由约翰·伯格所著的视觉艺术鉴赏是一本流传并不多的视觉艺术论述,本书从约翰·伯格一直提出的观看先于语言这一命题出发,展开讨论,在若干章节中展开不同观点的讨论,其中包括图文和单独的三个章节的影像,本书讨论的重点在于语言与观看,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籍。观看之道(【英】约翰·伯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作者: 英 约翰·伯格译者: 戴行钺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7-9页数: 182ISBN: 9787563350964内容简介观看之道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 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编辑推荐这本被挂在约翰·伯格(John Berger)名下的名作,实为他与斯文·布劳姆博格(Sven Blomberg)、克瑞斯·福克斯(Chris Fox)、迈克尔·迪柏(Michael Dibb)、理查德·荷里斯(Richard Hollis)的集体心血。本书初版于1972年,是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Ways of Seeing写就的。全书包括7个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的旧梦萦绕。而图像篇章则试图以未加说明的图画引发读者的独立思考。多年来,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细究其观点,尚不能完全称之独到,其关于复制作品带来的视觉认知的变化与政治的隐喻,来源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的发挥。关于裸体与裸像、裸像与男权,多少与福柯的哲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油画、广告之与资本的关系,则与马克思的思想有所关联。但观看之道的意义并不在于其中所展示的几种观看的方式本身,它出现在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逐渐发展成形的上世纪70年代,在数千年视觉艺术搭建起的象牙塔中突出重围,告诉人们: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去观看艺术、了解艺术。看(【英】约翰·伯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作者: (英)约翰·伯格译者: 刘惠媛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5-01页数: 210ISBN: 7563351213内容简介这部看,堪称其名作观看之道的姊妹篇,带引我们探索日常所见背后的深意。作为一位艺术批评家,小说家和文化史家,约翰 伯格以其摄人的雄辩,敏锐的洞察和机智有力的批评向资本主义社会开火。这部批评文体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 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 本雅明的遗风。编辑推荐约翰·伯格大概是20世纪视觉评论家中最风格独具的一位,他的文字在绘画与摄影间游弋,看似散漫无骨,但却将影像的理论把捏于股掌间。看一书也不例外。看的英文版出版于1980年,是伯格继观看之道后又一本论述影像文化的书,收录了20余篇评论。它们大多数作于上世纪70年代,即伯格写作的后期阶段。通过伯格,我们模糊绘画和摄影的边界,仅仅从观看入手,纵横于视觉文化的发展脉络之中。这本批评文集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面临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永久失落的结局;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的影像理论遥相唱和;最后,将目光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遗风。文集关注“可见”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不可思议之处,堪称视觉文化方面的经典之作。摄影(大卫·约斯,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副标题: 速成读本作者: 大卫·约斯译者: 匡钊 / 廉萍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2-2页数: 144ISBN: 9787108016706内容简介并非人人都作画。也不是每人都雕刻青铜或大理石,写下过交响乐或伟大的文学作品。此种追求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需要少数天才所具备的创造性。这些高雅艺术受到两千年历史与批判的承托,显得遥远、权威和神秘。但我们都可以参与摄影的制作和消费;这种媒体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几乎无穷尽的广告、报刊、家庭、商业和创造性的图片把我们重生包围。我们每个人都曾或亲自拍摄或让别人为我们拍摄。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与摄影过程的简单密切相关,并已经促成了一种多样的人格混乱:摄影似乎不能确定自身是什么,在高尚的传统美术对照下感到震慑和极为不安。这种身份危机主要来自摄影被技术,或特别被设备推动的观念,至于摄影师“作者”,基本是不可见的。当我们看一张照片时,我们倾向于透过表面观察背后的原始对象。绘画和雕刻的外形牲使我们深思艺术家的娴熟甚至是天才的技巧,但我们的目光很少停留在照片表面去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所传递的信息。于是,为捕获我们的注意力,摄影师们试图通过明确摄影中的特定要素来强调他们媒体的独特,并希望提升它至美术的崇高领域。编辑推荐大卫· 约斯所著的 摄影速成读本是一本定位十分准确的图文口袋书,图书装订精美,铜版纸印刷,从摄影的基础类型出发,向专业内的摄影初学者介绍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摄影世界。速成读本摄影是整个“速成读本”系列的一部分,通俗易懂而又不落俗套的介绍着摄影历史发展的各个流派特定,承启关系,同时又从摄影存在的不同方面去看待摄影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政治工具、时尚观念,治疗手段和保存我们值得珍藏的记忆的功能性展开话题,阐述了当我们拿去相机为他者拍摄或邀请他者为我们拍照这样的消费开始,摄影在我们生活中开始变的不同,也导致了当我们观看一幅摄影作品时所产生的不同理解这样的观看现象。摄影简史(【英】伊安·杰夫里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作者: 英 伊安·杰夫里译者: 晓征 / 筱果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2002-12页数:249ISBN:9787108017345内容简介伊安·杰夫里的这本名著是一部关于摄影史的简单评论,它解释了我们判定一张照片好坏的依据,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画面有什么特殊之处,一张照片的精华在哪里,以及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借助于从摄影之父福克斯·塔尔伯特到当代摄影大师的范例,这种出色的研究为我们在评论方面提供了独特的参考。正如英国图书新闻所指出的,对于任何一个摄影课程的学习者,对视觉媒介感兴趣的人或摄影影像传播工作者,本书都是必读书。编辑推荐与我们常见的史书不同,这本书的作者没有从摄影术的发明讲起,而是直接切入摄影师和作品。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写于20年前的欧美摄影简史,作者的视野范围是十九世纪40年代到二十世纪70年代活跃于欧美主流社会的摄影师。全书分为十个章节,每一章都有一个文化主题。它不是对时间、事件、人物的全纪录,而是一部关于摄影史的简单评论,它解释了我们判定一张照片好坏的依据,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画面有什么特殊之处,一张照片的精华在哪里,以及摄影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纪实摄影(【美】阿瑟·罗思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作者: 美 阿瑟·罗思坦译者: 李文吉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5-1页数: 162ISBN: 9787563350971内容简介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编辑推荐在西方,系统而严谨的介绍某一类型的摄影图书并不多见,国内所介绍的更是以风光,速成,攻略,手册为主,我们对于某一类摄影的看法总是局限于几位摄影家或是他们的代表作。由阿瑟 罗思坦所著的纪实摄影是一本系统的,分类的,全面的去了解摄影史发展的其中一个片断所出现的现象。作者以平易的文风介绍了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的贡献,他们的风雨历程、创作理念、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人性的追求等许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纪实摄影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信息。落差(【法】于贝尔 达弥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副标题: 经受摄影的考验作者: 【法】于贝尔 达弥施译者: 董强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7-09页数: 228ISBN: 9787563366989内容简介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是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有关摄影与电影研究成果的汇总,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摄影的本质,同时提出一个一直萦绕着他的问题:摄影是没有历史的,或者说,由于摄影的本质,不可能存在一种摄影史哪怕在纪念他所崇敬的瓦尔特·本雅明撰写的摄影小史时,他也多次重申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分述三种不同的摄影实践,包括曾经昙花一现的立体视像、法国当代作家兼摄影家德尼·洛什的创作,以及加拿大多才多艺的全能艺术家迈克尔·斯诺的作品;第三部分专门讨论“建筑摄影”这一特殊类型;第四部分探讨运动的图像,也就是电影中的影像,最终提出一个“节奏-影像”的概念,与德勒兹的“时间-影像”与“运动-影像”相映成趣。本书是一部有关摄影与电影的理论研究文章合集。作者融现象学、符号学与精神分析于艺术史研究,指出摄影(以及其后电影)的出现,造成各种艺术实践间的断裂与落差,从此,再也不能认为这些艺术实践处于同一层面了。本书堪称罗兰·巴特的明室之后,法国思想家关于摄影最具启迪性的著作之一。编辑推荐由法国评论家于贝尔·达弥施所著的落差是近些年流传比较广泛的一本影像评论,本书是一部有关摄影与电影的理论研究文章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