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浅析推铅球的出手角度.doc
浅析推铅球的出手角度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本人实践得出的数据和科学的计算以及专家长期对世界级铅球运动员的研究,研究认为:从理论上讲,出手角度和初速度固定不变,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出手角度在41°42°最为理想,但实践中优秀运动员,由于专项技术和人体解剖的特点大多采用35°39°的出手角度,值得一提的左侧支撑也是铅球出手角度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因为较好的左侧支撑用力,能使运动员获得超越器械的姿势,从而取得合适的出手角度,取得理想的成绩。关键词:出手速度 出手角度 技术原理 1对实测数据的简要分析1.1、前言:推铅球作为一项体育教材,其原因不仅仅因为推铅球是属于典型的力量性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特别是发展爆发力有很大的作用,对发展人体各部位的协调性、灵活性也有较明显的效果。1.2、技术分析推铅球在投掷项目中,技术相对比较简单,要求的场地也比较简单,推铅球属于非周期性运动,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单一动作组合起来的一套连续的动作。由于先后动作没有重复而又是每个动作依次完成,形成了动作结构上的相对独立、复杂、连贯和稳定性的特点。神经支配要比周期性动作复杂得多。对这样一些单一动作相互结合而成的一套连续动作,要形成条件反射,比周期性运动项目要困难得多,不通过反复的练习是难以建立动力定型的。它不仅需要强化发达的肌肉为力量的基础,而且需要灵巧、柔韧、协调等素质和能力的配合才能完成,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展示的是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完整技术动作图片,让学生的脑海里对铅球基本动作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特别强调要注意出手角度。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投掷技术原理,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分析比较,较好地掌握发展投掷能力的方法,展示推铅球技术动作;在规则的约束下表现出竞争、合作和应变能力。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属于斜抛运动,要想投得远,首先要具备力量。一个体质很弱、力量很小的人,是不可能将重的物体投得远的。但光有力量还不够,初速度和出手角度起决定性作用;使物体抛出的初速度大,出手角度合理,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投掷技术。所以说铅球是速度力量性项目,其技术起着很重要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出手的速度和角度。以往很多人认为要取得好成绩,作用在铅球的作用力就要越大,事实上,作用在铅球的作用力认为是一定的,这样出手速度V与出手角度A就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着A的增大(减少)V要减少(增大),根据刚才所说的关系,要使铅球的远度掷到最远,就要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1.3、实验过程对学校的10对男女生进行铅球的测试实验,研究表明:刚开始即还没学基本动作前。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用尽全身的力气,男生的平均远度才8.50米,女生的平均远度才达到5.30米。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动作训练,矫正他们的动作;与同伴一起做蹬、转、伸、抬体徒手模仿练习。模仿者做好预备推铅球姿势,同伴在其后面抓住其右手(起固定作用),模仿者反复进行蹬转伸抬体练习,要求提脚跟、蹬地同时送髋。主要体会全身协调用力。 做好预备姿势对墙侧向站立,蹬伸转髋、抬体、顶肩不伸臂,利用蹬、转、抬、顶的速度将球弹出。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蹬、转、挺、抬、顶依次用力。主要解决学生只注重上肢用力,而不会下肢用力的问题。 在距离投掷区58米的地方,设置一个平行于投掷圈延长线、高25米左右的橡皮筋,练习者用完整技术将球推过橡皮筋,要求推球时展体增加出手角度。时刻强调铅球的最佳出手角度,最后男生的平均远度达到10.30米,女生的平均远度达到6.50米。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铅球不单需要力量,更重要的是出手角度,众所周知,影响远度的三个因素v、h与a 中,出手角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结果的分析2.1地斜角与出手角度的关系推铅球属于远度的比赛项目,投掷时人体施力于投掷器械,使之向预定目标飞行。投出的器械在空中成斜抛运动,属于远度的比赛项目,其公式为根据此公式可以得知器械飞行的远度主要取决于器械出手时的初速度和角度。但该方法是通过物理试验得出来的,物理试验的前提条件和我们实际的推铅球有几点不一样,1)物理学试验的发射点与落地点是同一水平面上,而运动员推球的出手点和落地点完全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2)物理试验是机械发射的,而运动员推铅球是运用专项技术由人体肌肉用力推球出手的。3)物理试验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即在理想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推铅球是在空气等一系列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的。由于首个条件的不同,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物理上的远度公式不能完全适用于推铅球。其次因为推铅球和地面不在同一水平上,形成了出手点与落地点连线的夹角,这个夹角称为地斜角。由于该角的原因,出手角度小于45°才能出手的水平分力与垂直分力合理的匹配。以保证铅球在最佳的角度范围内出手,从而达到理想的远度。本人查阅的资料,优秀运动员地斜角和出手角度的关系(不考虑空气阻力和其他因素,运用45°-/2公式计算),如下表1 高度距离 2.0= 2.1= 2.2= 2.3= 20= 5.71/42.145 5.99/42.005 6.28/41.86 6.26/41.7221= 5.44/42.28 5.71/42.145 5.98/42.01 6.25/41.87522= 5.19/42.28 5.43/42.285 5.71/42.145 5.97/42.01523= 4.97/42.515 5.22/42.39 5.46/42.27 5.17/42.145从表中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由于推铅球出手点高于落地点形成的地斜角,世界级的运动员的出手角度是42°左右,一般的优秀运动员推铅球的角度是41°左右,地斜角的大小与出手角度成正比,与投掷远度成反比。投掷距离越远,地斜角越小,出手角度越接近与45°。在实习中的试验中,发现学生刚开始出手习惯像投篮球,导致球滑手,地斜角和出手角度大概只有30°左右,有的学生的出手则像迫击炮,一昧往高角度投掷,两者的远度都不理想。前者是手的力量不足,后者是使用蛮劲,总之两者的思想观念都存在一定的误区。根据我们的科学论点和平时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强调学生投铅球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那个角度出手最合适,既省力又能投得远。单用蛮劲不会方法是不可行的,实践证明,铅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项目。其次,在懂技术的条件下,还需要一定的力量,铅球是一项技术与力量结合的项目,所以说力量和技术需要同时上步。而力量是训练出来的,技术是靠平时教练强调和自己的实践积累的。本人查阅大量的资料:近20年来优秀运动员推铅球的出手角度,资料收集了近20年来国内外优秀铅球运动员的的出手角度,事实证明,许多优秀运动员实际的出手角度大多小于理论上的出手角度。但也有少数优秀的运动员接近理论上的角度,如图2(世界级运动员的铅球成绩与出手角度)姓名 铅球成绩(单位:米) 出手角度( °)李梅素 20.30 38.69 20.95 37.00 21.76 35.13黄志红 20.76 37.75 21.28 41.30 21.52 36.90斯卢皮亚内克 21.28 41.30 21.41 40.00 22.45 36.00隋新梅 21.66 39.00利索夫斯卡娅 20.86 42.60拜尔 21.02 34.10冈瑟 22.23 35.50蒂默漫 21.35 35.80为什么优秀运动员推球的实际出手角度大多小于理论的角度?这是由于前面所讲述的,物理学试验推球与人体推球的第二个不同点造成的。物理学试验是由机械发射,初速度可以设计固定不变,可以随角度的变化而进行变化,而人体在推铅球是由双脚的支撑下,由全身肌肉协同用力完成的。出手角度不仅关系出手方向,而且影响推球的出手速度。实践证明推铅球最后用力两腿开立较宽。因为人体解剖的结构特点,低角度的球更有利于力量集中在铅球上,从而提高初速度。出手初速度是决定远度的主要因素,因为铅球出手后是靠惯性在空气中做抛物线的轨迹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铅球受到重力、空气的阻力、还要克服它自身的重量。所以出手那一瞬间的爆发力和好的出手角度是决定铅球远度的关键,铅球一旦离开了手,就再也没有任何推进力支持它前滑行。因此说,出手的爆发力和角度缔造了铅球的成绩。2.2影响铅球最佳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的分析在学习物理时讨论过斜抛运动的问题:将物体以一定的速率斜向上抛出,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仰角为多大时抛出的离最远?上面问题的答案为45°但是,推铅球的情况不同,铅球的抛掷点与水平面形成一个夹角,形成了地斜角。所以,以同一出手速率作45°及40°仰角抛掷,当落回抛掷点同一水平面时,水平距离以45°者较大。但是,当它们落到地面时,水平距离却可能是40°者大。 通过复杂的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推铅球获得最大的距离,其出手的仰角应小于45°。这角度随铅球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出手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对出手高度为l.7米2米,而出手速度为8米秒14米秒的人来说,出手仰角应为38°42°。由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大致得到一个结论:对于一个特定的运动员来说,由于其力量和出手高度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根据关于远度的函数公式,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使投掷远度最大的最佳出手角度。再者;运动员的的工作距离随出手角度的微小改变而有所不同,但这对最佳出手角度有极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运动员的工作距离的改变对最佳的出手角度具有相当大影响作用,一个微小的的改变;可以影响到铅球的远度。其三,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员出手角度增大或减小,其工作距离也将减小或者增大;而工作距离增大或减小对铅球的出手角度和远度产生明显的影响。优秀运动员推铅球的出手角度,是掌握在一定的角度之间的,所以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运动员推铅球时的实际角普遍小于理论的理想角度,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2.3 结论与建议在训练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训练学生铅球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出手角度过低,和铅球投掷中“撤肩”的错误是许多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它对投掷的成绩影响较大,因为“撤肩”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出手的角度从而对成绩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应在教学与训练中加以重视。所谓“撤肩”是指:在铅球出手前,投掷臂的异侧肩向投掷的反方向产生并后移的现象,因为所有的投掷项目都是通过一系列技术动作:如助跑,滑步用力给机械施加一个较大的作用力而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因此,要想把所获得的动能尽可能多的转移到机械上去,加大人体对其施加的作用力,最后用力过程中投掷臂的异侧支撑用力,尤其是左肩的适时固定于用力对获得良好投掷成绩起着重要作用。上面已经多次论述铅球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出手速度又与力量,灵敏等多方面有关。但出手角度多受技术因素影响。本人在实践中发现因出手角度不适而导致成绩不佳的学习者中,多数是因出手角度过低而不是过高,出手角度过低对铅球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可以说出手角度低就一定不会有好成绩。学生的出手角度比较低,可以说是手臂的力量不足,要么就是意识的问题,一般都是前者的问题。力量固然很重要,正确的思想和明确的出手角度的知识;对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说运动不单是肢体的做功,思想意识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推铅球的出手角度离不开铅球的技术动作的,推铅球分成3个基本阶段,滑步阶段、转换阶段以及最后用力的阶段。滑步和最后用力相结合属于转换阶段,它既是助跑部分更是最后用力的部分,所以称之为转换阶段,即是助跑转换到最后用力。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原有的速度和姿势,直接进入最后用力阶段。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铅球运动的距离约为20厘米30厘米。铅球运动的时间约为0.1秒,有研究资料显示,在世界优秀运动员中,用是最短的是0.06秒用时最长的可达0.14秒。当今世界推铅球的技术不断地改进完善,是以加长铅球出手前的运行距离,提高出手初速度为前提的,所以现代推铅球技术越来越重视滑步和最后用力的结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体的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忽视的。我们再从滑步和最后用力相结合技术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决定投掷远度有3个因素:初速度、出手角度和空气的阻力。我们以现实中的试验说明道理:把一定形状与重量的物体,用一定的速度抛出去,如果角度改变,则所得的结果也改变;如果用角度不变,用不同的初速度,则速度越大,投的距离也就越远。 参考文献:熊西北.阎东科.对传统投掷理论中出手角度问题的质疑J田径指南,1995(4)阚福林等.发展我国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探讨J田径,1992(3)文 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全国体院田径教材组编写.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全国体院教材.运动解剖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