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丹霞山水景观与道教名山.doc

    • 资源ID:3018401       资源大小:4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丹霞山水景观与道教名山.doc

    丹霞山水景观与道教名山Danxia mountain and water landscape and Taoism famous mountain摘 要:本文对上古仙话世界与丹霞地貌山水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仙话中昆仑山等崇楼层台,金碧辉煌的天宫帝居,在颜色、造型、时景、气氛等方面的美学特征均与丹霞山水景观相应的美学特征极为相似,使得丹霞山水景观与其他类型的山水景观相比,更具有被道士们用作营造仙话世界的蓝本的功能。这种相似性是丹霞文化与道教名山文化相互辉映的基础。道教名山的肇始、扩充及流变均与丹霞地貌有密切关系。在汉代道教初创时,道教名山(青城、鹤鸣、龙虎)均属丹霞地貌。随着道教的传播与发展,对名山的需求大量增加,于是有更多的丹霞山、准丹霞山,甚至非丹霞山亦进入道教名山的行列。尽管唐以后,佛教的传入使道教失去了不少的名山,但丹霞道教名山抵制佛教的争夺似乎比其它类型的名山更有力,不少仍保持唯“道”独尊的局面。挖掘丹霞文化的底蕴,研究丹霞文化与道教名山文化的关系对丹霞山水景观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丹霞地貌 道教文化 名山 旅游Abstract:The article puts the DanXia mountain and water landscap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world of ancient fairy in pre-Qin period. And it finds the aesthetics feature of the Danxia mountain and water landscape is similar to that of splendid ladder-like paradise and imperial palace on the aspect of color, shape, form, scene and atmosphere etc in the fairy system of the Kunlun mountainand of the Penglai island. So the Danxia mountain and water landscape was better original version than other kinds of landscape for Taoist to build their fairy world. Those similarities are the base of the reflecting of Danxia culture and Taoism famous mountain culture each other. Th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oism famous mountains were all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Danxia landform.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three of the most original famous mountains (Qingcheng mountain, Hemingshan mountain, Longhu mountain) in where Taoism was originated all belong to the type of the Danxia landform.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Taoism need more and more famous mountain. So a large number of Danxia mountains and quasi- Danxia mountains and ever non-Danxia mountains were listed in famous Taoism mountain. After Tang dynasty, Taoism lost some famous mountains, but some famous Danxia mountains were likely more capable to resist the scramble of Buddhism and kept the Taoism respectful only. It is important for exploiting this tourism landscape to excavate the potential meaning of Danxia culture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nxia culture and Taoism famous mountain culture.Key words: DanXia landsform; Taoism culture; famous mountain; tourism出现于汉代的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继承先秦时期的黄老道和方仙道,以追求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以入山采药炼丹、清修养性为达到目标的必须的修持方法,是一种产生于中国土地上的宗教,。审视一下我国道教名山的分布,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道教名山与丹霞地貌有密切的关系。1 道教的仙话世界为了理论建设和教义宣传的需要,道教首先从中国古代神话中吸取营养。中国古代神话的两大系统:昆仑神话系统和蓬莱神话系统,都被道教吸收1,2,3。且看中国古代典籍中昆仑和蓬莱是什么样子。“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山海经.西次三经)“贵真人之修德兮,羡往世之登仙,仍归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楚辞.远游)。仙人住的地方也是红色的,叫丹丘。“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山海经.西次三经)。这是说:昆仑山顶远远看起来,红通通的,如火焰熊熊,光照四方,气势恢弘。“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层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楚辞.天问)。可见昆仑帝居是重门密户的九重楼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城上金台五所,玉楼十二”(十洲记)。可见在昆仑之巅有多座金宫玉阙。“黄帝时为五台十二楼,以候神人”(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若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吹云去。”(史记.封禅书)“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上台观皆金玉,所居之人皆神仙之种。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列子.汤问)随着道教的发展,中古时代的道士们逐渐改造充实这些上古神话,创造出一个高大巍峨、金碧辉煌、光怪陆离、虚无缥缈的群仙居停的天上宫阙1,4。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人称葛仙翁,在他编撰的道教故事“汉武帝内传”中,“上元夫人步玄之曲”描述了神仙居处:“昔涉玄真道,腾步登太霞。负笈造天关,借问太上家。忽过紫微垣,真人到如麻。绿景青飚起,云盖映朱葩。兰宫敞琳阙,碧空起琼沙。丹台结空构,炜烨生光华。玉胎采绛芝,九色纷相拿。”还有那位神人相恋的东吴人杨羲代他的仙妻作“九华安妃见降口授作诗”:云阙竖空上,琼台丛郁罗。紫宫乘绿景,灵观蔼嵯峨琅轩朱房内,上德焕绛霞。俯漱云瓶津,仰掇碧柰花。前一首说,道家幻想中的神仙居处远在霞外。要过天门,紫色的城垣,才能到达琳阙兰宫。宫阙居于光芒四射的丹台之上,红花生长在玉石上。后一首说,仙女居在紫宫灵观之中,美玉栏干围着朱红色的房屋,绛霞焕发,喝着琼浆玉液,手拿各种鲜艳的仙花。在同时代的一些游仙诗内,关于天宫帝居的描写俯拾即是:“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曹丕.芙蓉池作诗)“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台,金楼复道。”(曹植.玉龙篇)“妙炁焕三晨,丹霞映紫微金墉映玉清,灵秀表天畿”(玉清隐书)“三界尽稽首,从容紫宫里”(葛洪.游仙诗之一)“前有明堂,后有绛台。巍巍华盖,金楼穹隆.玄芝披崖,朱草蒙茏”。(葛洪.守一歌)“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郭璞.游仙诗之十二)“遗佩出长浦,举袂望增城。朱霞拂绮树,白雪造金楹”(王融.游仙诗之二)“石户栖十秘,金坛谒九仙”(范云 .答句曲陶先生)金宫、紫宫、金楹、金坛、金墉、金楼、绛宫,神仙们所居的城垣楼台,高大巍峨,而且都是金色的或红色的。走的道路也是金梯,金关。“朝霞迎白日,丹气接阳谷”(张协.杂诗十首之四)“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 (郭璞.游仙诗之三)“悬岩泻石髓,芳谷露丹芝”(庾阐.采药诗)“层宵映紫芝,潜涧泛丹菊” (庾阐.采药诗)“吸风玄圃,饮露丹霄”(湛方生、庐山神仙诗)“丹云浮高展,逍遥任灵风”(九月十八日夜云林右夫人作喻曰吾辞讫此)“金轩接月彩,紫盖通月华。往来风云道,出入朱明霞。”(郑道昭.登云峰山观海岛诗)朱葩、紫兰、丹药、丹兰、朱果是神仙服食的灵药。红云、丹霄、丹气、紫烟、朱霞、朱明、绛霞、这是萦绕着仙人居所的气氲。丹霞二字也来自中古时的游仙诗。红、朱、绛、丹、紫、金表示强烈暖色调颜色的词语几乎全部用上了。可见,道教信徒心中的天宫是什么样子。道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上的反映。道教术士们营造在想象中的天上仙人的居所是在何处找到蓝本的呢?在人世间类似的地方在哪儿呢?显然这些地方一是要有类似的天然环境,二是要在这人间环境中便于营造天上世界。2 丹霞山水景观的特色与情调还有什么能比以丹霞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景观59更能符合那到处染上了不同层次暖色调的仙话世界呢?现实世界中丹霞地貌的自然与美学特征与虚幻仙话中仙山琼阁的描述是多么相符。2.1“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值身丹霞山水之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如果你沿着库车河谷穿行,如果你站在积石峡东口桥头昂望骆驼山,如果你站在吐鲁番火焰山前,如果你在肃南马蹄寺石窟游览,那你就会感觉到大西北那赤裸的火红岩体,就是“彼灵物之讵几,象火灭而出红。余形可览,残色未去”(江淹.赤虹赋),“其光熊熊,其气魂魂。”一段文字的最好注脚。构成丹霞地貌的主体岩层是红色碎屑岩。由于不同气候条件下氧化程度不同,岩层的颜色可表现为深红(渥丹、绛紫)到橙色的变化,组成了丹霞岩石的暖色色谱,给以热烈鲜明、色彩斑斓的感觉。近绿色甚至白色的岩石夹层,使颜色更加丰富多彩。河南南召丹霞山崖壁多呈褐红、紫红、绛红、粉红诸色,真可谓流金溢彩。“三面皆山,有壁陡绝,斑斓交错”“水尽岩崖思,丹霞碧汉间,女娲五色石,虞舜千年山”。说的是拔起于广东仁化锦江之滨的丹霞山。浙江天台赤城山因山石赤赭似火,望之如若霞,故又名烧山。2.2 城堡式的峰柱与峰脊一些造景地貌发育较好的丹霞山的峰顶或山脊,远望形如城堡宫阙。道教认为山峰的最高处,即绝顶,是天与地的交汇处,最有利于飞升,所以多建宫观于山巅,丹霞山的平顶又有一定的空间能满足这一要求。山顶和山腰平坦的台地层次清晰,适合构建建筑物,与峰柱造型相得益彰。四川江油窦圌山顶有飞仙、神斧两峰。早在1000多年以前,前蜀道士杜光庭的“窦圌山记”就说:“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崖中段,相去数百丈,跻攀绝险,人迹不到。其顶有天尊古宫,不知始建年月。”10天台赤城就是因“山上赤峰列如城,望之如霞”而得名的。更有人用“千仞赤城天地间”来描写广东丹霞山。这些山峰往往仅一径羊肠通天。“双峰丛处猿飞渡,万壑登时鸟倦还。石磴参差通碧汉,云岩高度倚琼楼”。“有路疑无路,寻仙机遇仙”。正是寻仙求道的去处。2.3 廊道式洞穴在坚硬的沙砾岩层之间往往夹着较软的其它岩性,故而差别风化往往形成洞穴。这些洞穴与喀斯特洞穴、花岗岩洞穴的深邃而相互串通的特征不同,它往往沿着或绕着崖壁大致呈水平方向延伸,深不过一、二十米,高望数米至数十米,长有数十米,甚至数百米。这种廊道式的洞穴悬在山腰,甚至往往上下有几层。由于居停安全,可避风雨,加之采光条件好,便于眺览,与平坦的台顶一样,成为宫观理想选址处。如蜀南竹海万岭箐最高峰下的仙人洞,天水仙人崖东庵和西庵所在的洞穴,江西宁都翠微峰金精洞,武夷山的水帘洞。当飘忽云烟或值晨晖夕霞映照,这些宫阙与雄秀璀璨的丹霞群峰相衬托,俨然一幅天上世界。利用这种廊道式的洞穴,建造宫观,如太素宫、玉虚宫、小壶天、真仙洞等,正是齐云山风景的精华所在。2.4 天生桥这是另一种大型造景地貌。安徽齐云山的“石桥岩”座落在云岩湖畔,跨度22米,穹高26米。远望如半月升空。从桥西望去,一孤峰正映在洞中,恰如玉兔捣药于月宫。徐霞客称赞口不绝,认为比天台石梁更加“灵幻” 11。跨度31米,穹高约10米的烂柯山石桥也为一胜景。唐代诗人孟效就赋诗咏道:“唯余石桥在,犹身凌丹虹。”12四川剑阁大剑山的大穿洞石桥跨度为51米,高约10米。湖南新宁县崀山仙桥跨度更达64米,穹高20米。这些石桥令人惊叹不已。雨后云起,遮掩山体的下部,石桥凌驾在翻滚的云海之上,人行桥顶宛如真仙驾雾腾云。2.5 次一级的槽穴或窝穴在丹霞崖壁上还发育着一些次一级的负地貌就是呈扁平状的槽穴和窝穴。在一些逼江而立的崖壁上,往往被一些古代少数民族选作悬棺墓葬地。据不完全统计,仅武夷山就有大藏峰的金鸡洞,小藏峰的仙船岩,大王峰上的升真洞,幔亭峰附近的换骨岩。在龙虎山仙岩和鼓子岩,湖北利川相渡河岸上的赤壁丹岩都有悬棺墓葬13。这些洞穴高悬在由河面拔起的崖壁上,黑洞洞的崖穴里,伸出各种形态的残存棺木或木架,令人不禁联想起道家们的“仙蜕”、“霞举”、“冲虚”等奇异能力。2.6 小尺度的造型岩石在丹霞地貌的山顶,崖壁,廊道或洞穴中,一些岩块似物肖形,十分逼真。酷似人物者,仕女童孺,仙儒佛道;酷似动物者,龙鱼狮龟,鹰鸡螺蛙;酷似器物者,案台灶床,钟鼓棋屏;酷似植物者,灵芝仙参,玉笋寿桃;惟妙惟肖,不胜枚举。附会上道教仙话的种种传说,更是耐人寻味。2.7 丹霞山水中的各种时景丹红的颜色、盘旋于山腰的廊道在不同时景中的景象,与其他岩石地貌景观相比,颇有特色。丹霞山水景观色彩、形貌、声音、意境和它们的组合既为道教术士们在寻求清修养性之所,建造地上天宫,提供了最理想的场所,也为诗人骚客提供了诗情与画意。几乎每座丹霞名山都回荡着历代名人的歌咏吟唱,成为丹霞山水文化的精华。3 道教名山的出现与丹霞地貌的联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早期道教术士们的心中,丹霞岩石地貌景观是用来在地上模拟他们幻想中的仙话世界及上帝所居的金阙玉宫的蓝本。丹霞山水景观的色彩美、形态美、结构美、时景美以及意境美,使丹霞山水的风致与韵致具有雄、秀、奇、险、幽的特征,较之其他岩石地貌更接近于道教追求的理想世界。于是道教的创始者首先选择了丹霞山水这一最佳环境以求仙寻道、采药炼丹、追求长生。于是道教名山便应运而生了。根据史籍、道书和神仙传记记载,道教创始人在四川大邑鹤鸣山受道书。后汉书.刘焉传中记载:“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又三国志.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又张天师家传:“真人张道陵于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遗使者持玉册,授正一真人之号”。四川叫鹤鸣山的名山有二,一属大邑,一属剑阁。大部分学者认为张道陵学道作符书之处在大邑鹤鸣山。鹤鸣山又名鹄鸣山、赤城渠亭山14。山上有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所题“汉天师道发源地”碑。据明左翘鹤鸣山观记:“天下之名山有三,鹤鸣其一焉,雄蜀州之西隅,据雾邑之北境,以天形象鹤而得名。山之妙高,留仙,天柱诸峰,呈列如飞鹤之形。妙高,留仙,左右对峙,如鹤舒展之两翼。矗立于中央之天柱峰乃鹤顶。其东西两涧合流处为鹤喙。至喙尽处,冲流屹立一巨石为鹤衔丹书。天柱峰后于太坪山麓衔接之低凹地带乃鹤背。其绝顶之冠子中锋乃鹤尾。”整个的鹤鸣山形如一只正在俯冲的翔鹤。笔者于1999年夏赴鹤鸣山实地考察,山上树木成林,丰草蓊郁,风化壳较厚,但仍有红色砂岩露头。鹤喙部位是一座两水夹持的小山,当地人只把这座小山叫鹤鸣山。其上古树荫郁,四周出露高约20m临溪的红色砂砾岩丹霞峭壁。小山前的丹书原来是一块高于河床的红色砂岩,它在被溪水冲来的青灰色灰岩砾石的包围中格外醒目。这就是所谓“鹤衔丹书”的风水宝地。相传,汉晋之际,鹤鸣山已创建道观,张道陵在天柱峰结盖筑室建太清宫,汉张陵后又有著名道士唐代的杜光庭,宋代陈抟,明代张三丰等在此修道。剑阁鹤鸣山亦为道教名山。山虽不高,却因在红色砂岩上依势而凿的唐代摩崖石刻及道教造象而闻名。张陵受道以后,又到青城山传教。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为岷山余脉,向东俯瞰着成都平原。青城山古名赤城山,今入山口处还有“赤城阁”。据名山记解释:“其上有崖含赤壁”,一片丹霞奇峰。倘若站在山后砂坪一带向远处眺望,则“赤壁千仞,矫猿难度,状如城廓,”故名。于今青山四合,林木葱茏,四季长青,所以又名青城山。张道陵在这里住常道观,传五斗米道,降魔治病。著名道士三国蜀范长生,唐杜光庭均在此修道,范长生是继张陵之后发展道教的重要人物,为青城天师道首领。杜光庭晚年游隐于青城山白云溪,著作道书。今常道观后的天师洞被称为道教第五洞天宝仙九室之天。青城山在三国两晋时兴建山中宫观。隋唐五代格外兴盛,至今许多宫殿仙坛掩映于丛林深谷之中,陡崖壁立,丹梯千阶,一径通天,宛如琳宫琼楼仙话世界15。龙虎山,旧名云锦山,这个旧名正是反映了丹霞崖壁的斑斓多彩。按道书记载15,它也是张陵最初修道炼丹肇基之所。他携弟子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有青龙白虎绕其上,加之其山有峰亦似龙蟠虎踞,而改称龙虎山。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传至第四代张盛,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3)移居江西龙虎山继续传教。龙虎山遂成为正一道祖庭。龙虎山绿树丛中,遍布丹山红崖,尤其在仙水岩一带,碧水丹山风光绮丽,宛然人间仙境。崖壁之上,洞穴密布,不时出露春秋战国时代的悬棺,更增添了道教的神秘色彩。4 道教名山向非丹霞地貌的扩展道教的思想基础之一就是原始宗教,而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山的崇拜与敬畏1,2。在早期道教信徒的眼中,那些高耸入云、直插碧天、金碧辉煌的丹霞山峰就是神仙的居所。道教还认为,人间都是仙界的反映,神仙居住的天宫理应与人间帝王的宫阙相似。为了神仙的降临,要做好迎接的准备,修建宫观神祠,派专人持节迎候神仙飞临,名山逐渐增多。后来,道教又大大地发展了神山仙岛的思想。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道书藏于名山五岳”,“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又说:“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认为只有名山,才能传授道书,炼丹修道。葛洪认为:“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这就是说,靠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变为地仙,在名山遨游。道教创始人学道作符处是名山,神仙居处是名山,迎接神仙下凡需要名山,道徒修炼需要名山,尤其是唐宋之后,早期名道也逐渐被仙化,道教的神祗大大增多,因此需要大量的名山。于是道教寻找名山就不能仅限于与仙话世界最相似的丹霞山水了。必定要超出这个范围去命名名山。远在道教诞生之前,据“尚书.舜典”记载,当尧舜把中国分为十二个州,每州选一个高大的主山封为一州之镇。这可以说是中国名山的肇始。周礼.职砥也提到中国分为九州,每州一镇山是 “四岳五镇”的来源。葛洪说:“道书藏于名山五岳”时,尚把五岳与道教名山并提。但他却引用了当时的一部仙书已把五岳列入道教名山之中。葛洪还把海中的一些大岛屿列入名山,如徐州的郁洲,即今连云港云台山(晋代尚未并陆)。葛洪列入的这些名山大岛便成为后世道教的洞天福地的张本。非丹霞山水也就进入了道教名山的行列,这些名山都是山体巨大的大山。因为老子曾经告戒道教修炼者:“诸如小小山皆不可于其中作金液神丹也”。洞天福地之说最早见于唐朝,杜光庭在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把当时所有的名山,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三岛十洲,二十四冶,三十六精庐,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一古脑地全归于道教名山,但只把十大洞天排了座次。北宋道士司马承桢的二卷图经洞天福地天宫府图并序,首次为洞天福地排了次序,赋予名号,并设了仙人管辖。以后又有名山洞天福地记。只有少数几处实指地址不同,名号大同小异。后来的发展,又把一些没列入洞天福地的道教修炼场所列入名山。齐云山、三清山、崂山,便是如此。可见,随着道教的传播,道教名山大量增加,已突破了丹霞地貌的范畴。5 丹霞地貌与道教名山关系的流变自佛教在东汉时开始传入中国之后,逐渐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改造。禅宗就是批着袈裟的玄学。佛教徒也把风景名山视为适合他们修身养性的最佳场所。他们寄情山水,崇尚自然。显然佛道双方都把名山作为自身生存活动的领域,于是开始了对名山的争夺15。出现了大多数名山佛道共存的局面,还有的名山道教逐渐退出,成为单纯的佛教名山,如九华、峨眉。但许多丹霞名山仍保持着唯“道”独尊的局面。尽管随着道教的发展,许多名山已不再限于丹霞地貌的范围,但仍可看到赤壁丹崖所具备的暖色调仍然是道教名山的一个重要象征。例如蓬莱丹崖山,尽管不属于经典的丹霞岩石地貌,但是通体赭红,拔海而起。整个蓬莱阁建筑群由麓及颠依山而筑,山赤海碧,一派仙山琼阁的氛围。古人并不知道丹霞地貌今天的定义,今天当我们讨论这些与丹霞地貌对比似是而非的名山时,冠以准丹霞地貌的名称对于丹霞文化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再如,列为十大洞天之首的王屋山*,尽管其山体的主要岩性是元古代地层,有石英砂岩、砾岩和页岩和变质的安山玢岩16。但主峰天坛山绝顶上的琼林台,四周赤壁丹崖,陡峭的天梯,依崖通往山顶。无极玄极门高耸在断崖之上。笔者趁着夕阳,穿过仙人洞,沿天梯*另一种说法,崆峒山居十大洞天之首,亦属丹霞地貌。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下山,满山红霞耀眼,恍疑自天而降。还有一些道教名山不是丹霞岩石地貌,没有金光灿烂的珠宫贝阕般的自然峰顶。但道士们往往用宫观建筑加以补救,成为人造的天宫帝居。武当山顶在万丈悬崖上建筑了紫金城。还在城中的绝顶之上,建筑铜铸鎏金的金殿。黎明时分,当大地还在沉睡,远望天柱峰顶,朝阳把金殿和峰顶照耀得金光灿烂,妙不可言。更妙的是每逢雷雨交加,金殿周围雷鸣电闪,无数巨大的火球在金殿周围激荡,慑人心魄(现已安避雷网,此景已不再)。仔细审视我国丹霞地貌与道教名山的分布的差异可以发现,自甘肃省乌鞘岭以西,沿着河西走廊,经天山南北,直到帕米尔高原,尽管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但与道教名山无缘。反而佛教名山,尤其是佛教石窟分布众多,甚至有“甘肃无处不石窟,石窟无处不丹霞”之说。这些丹霞山水均为佛教所独占。显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它的初创和传播时期,主要活动在汉族聚居和汉族文化繁盛的地区。尽管东汉时已有少数探险家和使节西行,但当时处于初创时期的道教只是在四川及其附近活动,如上文提到的道教发祥地鹤鸣山、青城山,还有张陵布道的二十四治亦多分布在四川,少数在当时的国都洛阳附近。佛教在东汉时期已创立六百余年,盛行于西域各国,并通过河西走廊向中原地区传播,西域的丹霞山水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著名道士邱长春足迹远抵中亚时,已是千年以后的元朝了。6 结语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道教名山的肇始、扩充及流变均与丹霞地貌有密切关系。丹霞文化与道教名山文化关系也非常密切。道教发祥地多属丹霞地貌,是因为现实世界中丹霞地貌的自然与美学特征与虚幻仙话中的仙山琼阁一致,使得丹霞山水景观与其它山水景观相比,具有更适合于被道士们用作营造仙话世界的蓝本的功能。而随着道教的发展,需要数量众多的名山以供道教徒修炼及人仙交往,于是洞天福地出现了,大量的丹霞山与准丹霞山被列入道教名山。随着佛教东渐,佛教对名山的争夺使不少名山两教共存,甚至被佛教独占。但许多丹霞名山仍保持着唯“道”独尊的局面。看来丹霞名山与其它岩石类型的名山相比,对佛教争夺的抵制更为有力。现在的四大道教名山(龙虎、齐云、武当、青城)中,丹霞就占了三个。丹霞文化17,18是中国山水文化19,20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道教文化,名山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它除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以外,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丹霞文化的底蕴,对开发丹霞地貌旅游资源极其重要。主要参考文献1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1992.2 黄德源.道家与旅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3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4 锺来因.中古仙道诗精华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5 黄进.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汇报A.热带地貌,1992(增刊)6 刘世芬.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丹霞地貌与旅游资源A.经济地理,1994,14(增刊):95-104.7 罗成德.四川盆地西部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A.经济地理,1994,14(增刊):152-158.8 黄进.中国丹霞地貌分布表(续一)A.经济地理,1996,16(增刊):194-198.9 黄进.武夷山丹霞山水研究A.经济地理,1999,19(增刊):52-67.10 存定沛.窦圌山志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1 齐云山志编纂办公室.齐云山志Z.合肥:黄山书社,1990.11 张水绿.烂柯山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12 陈明善.中国悬棺葬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3 王复华.增补鹤鸣山志Z.大邑县鹤鸣道观,大邑县图书馆,1999.14 郑石平.道教名山大观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15 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王屋山志Z.北京:中州古迹出版社,1996.16 张忠孝.“丹霞文化”浅析J.经济地理,1998,18.179-183.17 彭华.试论丹霞山水中的自然文化发掘与旅游开发A. 经济地理,1998,18.172-178.18 郑国铨.山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9 李文初等.中国山水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注意事项

    本文(丹霞山水景观与道教名山.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