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网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网球技战术特征研究(可编辑).doc
2011年温网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网球技战术特征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2011年温网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网球技战术特征研究 专业领域: 运动训练 研究方向:网球训练理论与方法 2011年温网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网球技战术特征研究专业领域:运动训练 摘要:ATP大师赛2011赛季德约科维奇连续五站在决赛中击败纳达尔,为更全面的掌握两者技战术的区别,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11年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在温网中发球技战术、接发球技战术、第3、4拍阶段阶段以及相持阶段的技战术进行分析,总结出更有实战性的技战术。旨在为网球运动技战术的全面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2011年温网;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网球技战术;特征研究 Abstract: ATP Masters 2011 season Djokovic five consecutive standing beat Nadal in the finals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grasp of both technical and tactical difference, the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interviews, video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in 2011 at Wimbledon, Nadal and Djokovic Serve Skill Tactics, sending and receiving game tactics, 3,4 film stage stage as well a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stalemate, summed up more combattechnical and tactical. Design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ennis skills and tactics. Keywords: 2011 Wimbledon; Nadal and Djokovic; tennis techniques and tactics; Characteristics目录1 引言11.1 选题依据11.2 文献综诉及研究现状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52.1 研究对象52.2 研究方法52.2.1 文献检索法52.2.2 访谈法52.2.3 录像观察法52.2.4 数理统计法53 研究结果与分析63.1 两者在比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得失分率和得分方式的分析63.1.1 两者在比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得失分率分析63.1.2 两者在比赛过程中得分方式的分析63.2 发球技战术对比分析83.2.1 发球落点分布和不同落点成功率的比较分析83.2.2 ACE球数、双误和一发得分率的统计分析103.3 接发球技战术对比分析113.3.1 接发球技术统计分析113.3.2 破发点技战术分析113.4 发球后攻防技战术分析123.5 接发球攻防技战术分析123.6 底线相持阶段技战术对比分析123.6.1 相持阶段正反手使用率、得分率、失分率统计分析133.6.2 相持阶段得失分率对比分析143.6.3 两者在相持阶段正反手得失分率分析153.7 网前截击技战术对比183.2.1 上网的主动性对比183.2.2 网前技战术的运用184 结论及建议185 参考文献191 引言 ATP世界大师巡回赛和四大满贯网球赛是代表着网球运动的最高水平,在刚刚结束的几站大师巡回赛决赛中,德约科维奇连续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纳达尔,并保持了50多场的连胜纪录,又在四大满贯比赛之一的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中,击败纳达尔获得冠军,来到了世界第一的宝座。所以通过对2011年温网比赛中,对两者的技战术特征分析研究,总结出世界网球运动的前沿成果,力求为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和训练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使我国网球选手跨进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能够成为世界网坛职业选手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技术在众多网球选手中无疑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随着纳达尔夺冠次数的递增,无数人都认为在他身上已找不到网球技术突破口。德约科维奇连续几站大师系列巡回赛及温网比赛中击败纳达尔,必然在技战术上更具有代表性。在剖析两位选手技术的时候,能得出更具实用性的技术。1.1 选题依据 网球运动起源于12?13世纪的法国,发展至今已有800余年,传入英国后,成为了英国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活动,有贵族运动之称。随着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于1877年7月,第一次举办了温布尔顿男子网球单打比赛。从此,网球运动从游戏娱乐时代进入了竞技运动时代。 网球运动在18世纪末传入中国,在中国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曾涌现出一些较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尤其以李娜、郑洁、晏紫、彭帅等一些女子选手为代表,取得了一些较好的运动成绩。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双打冠军。但是与同一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男子网球项目,在世界影响力较大的比赛中,几乎看不到中国网球选手的身影。多年来,广大的网球教练员和网球工作者就网球教学与训练、心理学、竞赛、运动医学和动作的解剖力学分析等方面,撰写了不少网球教材和普及性刊物,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科学研究,为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总体来讲,网球专注多以说教的形式阐述,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技术原理和经验总结,对网球运动的竞技要素与制胜规律、打法类型、技术风格和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手段等研究较少。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女士表示,虽然女子网球选手的世界排名大幅度提高。但是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男子网球选手在世界排名上为什么没有呢,带着这个问题对世界优秀网球单发选手进行技战术特征分析研究。 拉斐尔?纳达尔2001年转入职业网坛,从2005年7月到2008年8月世界排名第二,在2010年法网男单决赛中直落三盘,击败瑞典大炮索德林,第五次在罗兰?加洛斯加冕,同时也取代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费德勒,蝉联世界第一的位置至今。在纳达尔的职业生涯中共获得9次大满贯赛冠军、19次大师系列赛冠军、ATP其他赛事冠军15次、奥运会冠军1次以及14次亚军;同时还获得6次双打冠军和3次双打亚军。共50个冠军、17个亚军头衔。 在有着如此多的冠军头衔时,人们都以将他视为继桑普拉斯和费德勒之后的新一代球王,认为他以无人能及的时候。在2011年ATP世界巡回赛大师1000赛印第安维尔斯站、迈阿密站及马德里站连续三次与冠军失之交臂。而三次的冠军争夺对手都是来自塞尔维亚的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职业生涯共获得23个冠军头衔,2005年首次参加ATP赛便达到世界排名第83位,当时18岁的他是世界排名前100中最年轻的一人。在2007年达到世界第三,直到2010年。2011年暂时排名世界第二。在德约科维奇获得温网冠军以后,世界排名来到第一。获得这骄人的战绩背后,他的技战术运用是获得胜利的法宝,对于研究两者在比赛中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已很有必要。1.2 文献综诉及研究现状 竞技体育主要由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组成。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体育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通过运动竞赛,将已有的运动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在竞技过程中,必须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运动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途径。运动竞赛是在裁判的主持下,按照统一的竞赛规则,组织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1网球运动员有针对性的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比赛意识的培养,都必须依靠特定的比赛来完成。所以,比赛也是运动训练中技战术训练的一种,很多教学比赛就是这样来的。因此,特定的比赛又是训练的一种手段,而且运动员经运动训练后提高的竞技能力,也只能在竞赛者通过创造优异成绩充分地表现出来,才有其价值,才能体现出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运动竞赛的特定条件和气氛为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提供了平时训练中难以具备的良好条件,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正手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在运动竞赛中创造出来的优异成绩,才能衡量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最客观最重要的标志。成功的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目的3。另外比赛中运动员的身心负荷都要远大于日常训练,而且运动员在比赛中更能充分调动自身肌体的潜能。所以,比赛可以彰显特长,可以暴露弱点和不足,赛后在针对问题重点训练,专项改进5。因此,许多有关专家学者对比赛的技战术特点、制胜规律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依次为运动训练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在以往的研究在技术方面,大家都对高水平运动员单个技术或是对某场比赛双方得失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也有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某一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很少有人系统的对竞技过程的每个阶段的技术都进行分析。战术方面,主要对不同的打法、不同场地的特点进行总结。我们也发现,大部分研究表明一分球的结束有将近一半是在前四拍以内,即发球阶段、接发球阶段、第3、4拍的攻防阶段的争夺非常重要,然而大叔对接发球研究只对接发球得分率、破发球得分率进行分析统计,而对接发球技术和接发球落点以及每次发球的落点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发球、接发球后攻防阶段技战术运用特征的研究更少。因此,以后应对这些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 笔者通过录像观察、期刊检索、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查阅到关于ATP赛选手技战术的对比研究相关资料,关于纳达尔技术分析的相关文章数篇,而关于德约科维奇技术研究的相关文章却没有,并且关于技战术研究的文章基本都只对发球、接发球技术做了简单的研究,对于其他技术方面,如网前截击、随球上网、底线击球技术的研究基本是一笔带过。查阅到得文章也很少。在有关各项技战术方面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 蒋杜在2010年温网李娜与赛莲娜?威廉姆斯的实力对比分析中研究了对两人的技战术水平及打法的特点,发现两人在发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认为发球质量、减少自己的飞受迫性失误、制胜球得分多和主动进攻意识的强弱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健是赢得比赛的关键。并提出了网球技术应向着“技术全面,快速多变,积极进攻”的方向发展,把积极主动进攻作为获胜的关键因素而认真对待以及加强心理训练增强网球选手应对各种临场突发的情况的处理能力等建议。 滑勇、王泽龙等人在对2008年温网男单决赛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的研究分析中认为不同类型打法的选手应注重不同的技战术特点和不同的得分手段,全面型打法进攻选手应该在减少自己非受迫性失误的同时增加对手的失误,以快速多变的技战术 主动改变比赛节奏,加强发球的速度和落点变化;利用多种破网手段来达到得分的目的并加强网前的截击技术;训练过程中要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提高击球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罗书杰在费德勒与纳达尔发球技术的对比分析中表明:发球在网球比赛中应达到直接得分或迫使对手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接发球任务,认为不同发球间的区别是发球的速度、旋转、方向或角度、线路的长短等方面,并作出了对利手区和非利手区发球的角度、力量以及旋转控制。 熊灵敏,郭开强,魏倩等在费德勒与纳达尔法网决赛3次巅峰对决比较研究中认为发球是网球比赛进攻的有利手段,是比赛取胜的关键技术,也是惟一不受对手干扰的技术。并且提出接发球也是比赛中跟关键的一项技术,接发球不好的选手想赢得比赛获胜取得好成绩是很困难的事,还认为主动得失分的高低反映运动员在比赛中主动进攻的意识和主动得分的能力。过分追求发球速度但落点变化不够是发球成功率和得分率降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发球不只是注重速度、力量,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落点的精确性和旋转的变化。 焦新辉在对2006?2008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分析中认为:不同类型打法的球员有不同的技战术特点和不同的得分手段,对技战术风格不同的选手,应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底线综合型打法已成为当今男子网球的发展趋势,应加强发球、接发球及底线正反手技术的精雕细刻、突出特长技术,强调击球力量、速度的基础上的旋转和落点变化。 独华军,郭开强,苗鹏,方克武等在费德勒/纳达尔07年法网公开赛技战术运用效果的比较分析中也认为发球和接发球是比赛的关键,并且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成为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 曹东胜在纵观纳达尔北京奥运会夺金的技术统计分析其改朝换代之方略中认为网球运动应发扬“不放弃,不抛弃”认真对待场上的每一分精神,接发球的稳健便于底线相持,正反手在底线附近的相持能力强,非受迫性失误少是赢得比赛的基础。 蒋川,李旭鸿,刘功聚,仰红慧等在2009年美网中外女子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统计分析与评价中提出发球质量、非受迫性失误是比赛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马大慧,王大力,马加春等在从ATP与WTA球员的反手类型分析网球运动反手技术及发展趋势中对单反和双手反拍进行对比,表明了各自的优缺点:双反的稳定性和隐蔽性强,可根据实际需要打出直线、斜线或吊高球,击出强有力的上旋球。但是由于右臂的伸展不充分,击球点进,控制面小,相对的扩大了对手的攻击范围,并且移动距离更大,跑动较多,应具备充足的体力。单反控制范围大,击球变化多。但是稳定性不够,力量有限,失误率比较高。 吴强在2009年美网费德勒与对手网球技术比较中提出网球比赛结果主要由运动员各项技术发挥情况所决定,同时运动员心理因素也重要,并建议在网球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注重其技术、战术、心理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加强竞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训练。他认为网球是一种比失误的游戏,说明网球运动中非受迫性失误在比赛胜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其明,樊云等在网球反手削球技术要点分析及训练方法中认为反手削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反手技术,它可以使运动员打法更加灵活多变,能够很好的提高比赛能力。在比赛中有效的使用,能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打乱对手的比赛节奏,从而可能获得主动权。 郭坚在网球截击技术体系构成的探究中认为:截击技术是网球比赛中制胜分的手段之一,很多主动进攻都建立在良好的网前截击基础之上,从而获得制胜分。并且网前截击是一种以逸待劳的进攻技术,移动距离少,控制范围相对较大。 张胜影 ,徐伟等在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特征分析中认为正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击球方式之一,正手击球的使用占所有技术动作的70%左右,它是最常用、最有力的得分手段。对正手击球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显得格外重要。对世界优秀选手的正手握拍方法进行分析,所有正手握拍完全是西方式和半西方式。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 2011年温网男单决赛纳达尔vs德约科维奇的比赛。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检索法 到图书馆、internet、中国学术期刊网、网球频道新浪体育网、中国网络电视体育台等检索相关资料,重点查阅国内有影响的体育类期刊、各体育学院学报及相关的体育理论书籍,获得关于网球运动战术、技术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2 访谈法 针对所研究的内容预先设计好访谈提纲,然后走访四川省网球协会官员、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高级教练,掌握相关信息及研究建议。并对整理出来的资料请相关专家和导师进行论证分析,以提出更合理化建议,为完成论文打下基础。2.2.3 录像观察法 对研究对象的比赛录像反复观看,统计各项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为论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2.4 数理统计法 对提取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对各项数据的百分比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两者在比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得失分率和得分方式的分析3.1.1 两者在比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得失分率分析表1 比赛中不同阶段的得失分率统计结果发球阶段接发球阶段第三拍第四拍相持阶段得分率6%29%15%13%39%失分率1%21%11%12%45% 得(失)分率是指该项技术得(失)分或该阶段得(失)分占总得分的比率。通过表1可以看出,两位选手在发球和第三拍攻防阶段的得分率远远高于失分率,说明两位选手在发球阶段都能凭借自己强有力的发球为自己创造出更大的优势,通过该数据可以充分体现自己在发球局的优势。在发球阶段,凭借高质量的发球为自己获得这一分创造更大的获胜机会。而对手在此阶段明显处于被动的局面,对接发球的质量有所下降,为提高接发球的成功率而使发球方在第三拍击球时,还能利用发球所带来的优势扩大对这一分的获胜机会,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发球和接发球阶段35%的得分和22%的失分,充分体现出高水平选手在比赛中前两拍就能结束争夺。前四拍的得分率61%远远高于失分率55%,说明发球后和接发球后攻防阶段的得分率高于失分率,这也说明发球方在第四拍时还能依靠发球的优势,获得比分,而失分的主要原因还是对于接发球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不能只单一的把球回在界内,或是对方的反手区,这是很多选手在比赛中大量使用的战术。所以,发球优势通常体现在前四拍,在前四拍里面没有决出胜负,比赛就进入了相持阶段,此时,发球方的优势基本消除,双方选手主要依靠多拍相持,在相持中寻找机会,找对方的浅球进功。从表1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球都是在相持阶段完成的,相持也是整场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得分手段。所以对于球员在相持阶段时的技术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球员的基本技术的体现。尤其是在网球发展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专业球员、业余球员在学习网球运动时,首先具备的技术之一。3.1.2 两者在比赛过程中得分方式的分析 男子单打网球比赛一般为5盘三胜制,每盘六局,每局4分,在打满5盘的比赛中不计平分时要获得比赛胜利要赢得72分,看似5盘的比赛,要争夺72分,所以一场比赛的胜利都是建立在每一分的基础上,70多分是一分一分累计起来的。所以网球比赛是围绕每一分的比赛,每项技术可以得分同时也能失分,而每一分的得失都是建立在最后一拍的技术技术上,打出制胜分或是对方失误。所以得分方式有:制胜分、对手的受迫性失误和非受迫性失误得分,通过录像观察对比赛的得分方式统计结果如下表。表2 德约科维奇比赛得分方式统计结果制胜球受迫性失误非受迫性失误德约科维奇11%60%32%纳达尔8%28%49% 制胜分是将球打击在对方有效区域内,使对方无法触及到球而得的分。是体现一个选手攻击力强弱的重要指标。面对防守能力较强的选手时,制胜分也会相应的降低,所以,一个选手的制胜分多少不仅与自己的进攻能力有关,也与对手的防守能力高低有关,制胜分与自己的进攻能力的强弱成正比。与对手的防守能力的高低成反比。 非受迫性失误是比赛中主动的情况下、在引领比赛节奏时、在偷袭时、双发失误时等场合出现的下网或出界球,正规的叫法叫非受迫性失误(unforced error),也可以叫主动失误、送分。它能体现球员在比赛中的竞技状态的好坏。越少的非受迫性失误证明球员的竞技状态越好。 受迫性失误是在比赛被对手占据主动、高质量地发球或高质量地进攻时,造成回球不能回到有效区域内的下网或出界,是体现队员在防守能力上的强弱。通过表2可以看出:比赛得分方式的分布是制胜球对手受迫性失误对手费受迫性失误。在比赛中,两者通过自己的制胜球所得分基本达到1/4,有将近3/4是通过对手失误而获得比分,其中对手的受迫性失误是28%,非受迫性失误是49%。可见,强如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名选手之间的比赛,也是有77%的比分是由对方失误而获得的。但是,对手失误的类型有受迫性和非受迫性,受迫性失误是对手强力进攻下,自己的收到了压迫,使回球不能回到有效区域内或下网。而非受迫性失误是没有被对手压迫的情况下,因为自己的松懈而使击球失误,该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或是可以将非受迫性失误得比率降低。是球员在技战术运用过程中缺乏稳定性而造成的。这两种失误有着很大的本质区别,对手的受迫性是失误得分和制胜球得分相类似,都是取决于自己在比赛的进攻下获得的,所以制胜球得分和对手受迫性失误得分的总和可以看出该选手在的进攻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选手的得分有51%是通过自己的主动进攻而获得,这也说明,两位选手在比赛中都是以进攻为主,网球比赛也是以进攻为主旋律。同时也发现对手的非受迫性比率大于自己的制胜分率,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制胜分率远远低于自己的非受迫性比率,从而验证了制胜分是在加强进攻性的时候,导致了自己的非受迫性失误,所以当一个球员的制胜分较多的时候,那么他的非受迫性失误比率也较高,因为在加强进攻性的同时,失去了稳定性,导致失误。制胜球的多少可以确定以个选手的进攻能力,而非受迫性失误的多少既能体现球员对比赛的控制力强弱,也能反映出运动员在比赛的进攻节奏上的把握,过多的追求制胜分会导致更多的非受迫性失误。非受迫性失误少也能体现运动员技术的稳定性。所以稳定性和进攻性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击球没有稳定性何从谈起进攻性,如仅仅是提高稳定性而抛弃了击球的进攻性,那么回球给对手所带来的威胁也就越小,从而对手加强了进攻性,自己的受迫性失误就会更多,几者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对稳定性和进攻性更全面的认识:在个人技术提高的过程中,首先不断的提高自己击球的稳定性,在保持很高的稳定性击球条件下提高进攻性。在进攻性不断提高的同时有能完善技术的稳定性,使自己的稳定性更上一步台阶。陶志翔在网球运动教程中提到,哪位运动员善于把击球的稳定性和进攻性想结合,哪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就越高1。通常情况下,在保持击球的稳定性是还要加强进攻性,要做到这一点都很困难,以为在大师系列赛中,运动员所具备的技术相差不多,一方要加强进攻性,就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失误。所以,运动员应该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不仅要保持击球的稳定性时加强进攻性,还能围绕进攻时减少自己的失误而进行。3.2 发球技战术对比分析 发球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它是每场比赛、每一分球的开始。发球的成功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发球员在发球局的优劣,也是整场比赛胜负关键的重要环节之一,优秀的女子选手莎拉波娃在比赛中,因为发球的成功率低,质量低而丧失了很多比赛的胜利,所以发球技术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场比赛有将近1/3是在发球和接发球后结束的,所以对于发球技术有更高的要求,掌握不同类型的、不同落点的发球为自己在比赛中获得通过发球所带来的更大的优势,为赢得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表3 两位选手发球的数据统计结果时速km/h成功率%得分率%德约科维奇一发1976582二发1529867纳达尔一发1958177二发14698203.2.1 发球落点分布和不同落点成功率的比较分析 发球落点的变化是比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将发球的速度、落点、和旋转有效的结合起来,即使单一的发球速度快、落点角度多大或旋转强都不能给接发球方增加接发球的压力,只有将三者有效的结合后才能给对手增加接发球的难度,使自己发球局的优势最大化。在落点和速度结合时,能充分大角度的调动对手,使对手大范围的移动中击球,降低对手在接发球的进攻性,从而提高自己在下一拍的击球质量,使自己占据更大的主动性。表4 两位选手发球落点分布统计结果一区二区内角追身外角内角追身外角德约一发371152511039二发351847481943纳达尔一发39105143849二发364123162559 从表4可以看出,德约科维奇在一区发球主要是内角和外角,发外角的使用率为52%和47%,发内角的使用率是37%和35%。追身球只仅有11%和18%。说明德约科维奇在发球时,主要运用的战术是将对手大范围的调动,使对手在跑动中击球,让对手的在接发球时处于被动局面,降低对手接发球的质量,从而提高自己在第三拍击球时占据更大发球所带来的优势。在一区发球角度的旋转中,外角大于内角的使用率原因有:纳达尔是左手击球,发球在外角时,对手基本都要用反拍击球,据统计,反拍击球是绝大部分选手的劣势方位击球。所以更多的选择外角发球,既能大角度的调动对手,同时还能降低对手接发球的质量。再从球的飞行路线看,外角有更长的飞行距离,能增加发球方对接发球的反应时间,能做好更充足的准备,确保自己有更高的回接发球质量。而内角的使用率相对于外角要低,却任然有37%的内角发球,其原因有:大量使用了外角发球,在对手的接发球准备中,首先考虑的是外角发球,其次是内角发球,能起到突袭的效果。一发内角的使用率大于二发,因为一发的速度更快,球通过网到对方场区的时间也更短,从而减少了对手在接发球准备的反应时间。在仓促的接发球时,球的质量往往很低,成功率也会下降。再次,对于发球方选择内角的原因还有,内角发球路径是通过网带中央左右的位置,这是整条网带的最低点,能提高发球成功率的同时,还能占据更高点打向最低点的优势,从而可以选择平击发球,增加发球的速度,减少对手的接发球反应时间,提高了自己发球的优势。发二发时要确保更高的成功率,那么在二发时选择内角有助于自己的发球稳定性。 在二区也能发现同样的规律。所以发球技战术的选择是:大角度的调动对手,降低对手接发球的质量,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发球局优势。 第二发球的质量是衡量选手在发球技术上的高低,第一发可以不计发球的成功率,而在二发的时候,必须保证发球的成功,因为二发失误就是失分,在二发时,不仅对发球方的技术要求很高,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因为二发是没有退路的发球。既要保证发球的成功率,还要保证发球的质量,因为低质量的发球不能让对手接发球时出现更多的失误,也不能降低对手接发球的质量,所以在二发时,运动员要具备过硬的发球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业余比赛中,选手在二发时,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心理素质的不稳定,发球的成功率很低,双误也很多。所以在发球技战术阶段:要提高发球的基本技术,能使用不同落点、不同速度、不同旋转的发球,给对手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发球不能一成不变,要有变化。必须融合速度、落点、旋转三个要素。3.2.2 ACE球数、双误和一发得分率的统计分析表5 ACE球、双误、一发成功率、得分率统计表Ace双误一发成功率一发赢球率二发赢球率德约7165%82%67%纳达尔5181%77%20%3.2.2.1 ACE球和双误对比分析 ACE球是发球方将球发进对场地有效区域内,对方无法用球拍触及到球而得分,没分发球有两次机会,两次发球失误为双误。ACE球是体现球员发球技术进攻性的指标之一,它和制胜球一样,都使对手无法触及到球,在气势上能压倒对手,达到此长彼消的效果,而关键分的时候,如果发球方能发出ACE球,不仅能获得领先的优势,还能掌握先机。通过表5可以看出,两者ACE球数量,德约将近是对手的两倍,说明德约科维奇在发球的进攻性上更占据主动性,但ACE球多的同时却降低了自己一发的成功率,从表5可以看出,一发成功率上,德约科维奇65%远远低于对手的81%。所以,提高发球的进攻性带来的ACE球多,但也大大降低了一发的成功率。而纳达尔在ACE球方面较少,其原因有:在保证一发成功率上增加发球的进攻性,从表5可以看出,纳达尔的一发成功率81%远远高于了德约的65%。说明纳达尔的发球战术运用主要是在保证成功率上进行的,却减少了自己的发球进攻性。两者在双误方面差距不明显,影响比赛的结果的因素不明显。3.2.2.2 一发成功率和得分率的对比分析 由于德约在ACE球上牺牲了一发成功率,只有65%。而对手主要保证了成功率,使一发成功率高达81%。通过一发赢球率上可以看出,82%:77%,一发的进攻性强弱影响了一发的得分率,德约在一发的进攻性上压倒了对手,给自己获得了更大的优势,使得一发赢球率上高于了对手。相反,纳达尔在成功率上高于了对手,但是在赢球率上却很低,因为自己牺牲了一发的进攻性。在高水平竞技比赛中,应该以进攻为主旋律,不能始终以减少自己的失误去完成比赛,因为网球比赛的胜利是赢得每一分,要赢球必须提高进攻性,在比赛的局势是占据主动性同时保证稳定性和成功率才是关键。所以,发球要提高进攻性、保证稳定性。两者却一不可,仅仅靠进攻性而丢弃了稳定,每次发球速度很快,却不能发在有效区域内,那么发球的进攻性就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相反稳定性也是一样。3.2.2.3 二发得分率对比分析 在二发赢球率上继承了ACE球的比率,德约以67%远远高于纳达尔的20%。在发球上德约始终以进攻型发球压制着对手,使对手在接发球上始终都面临着较高的难度,所以在67%的赢球率也不足为奇了。但是纳达尔在二发赢球率上可怜得只有20%,说明在二发上还是延续了一发的稳定性,在发球上不能给对手增加接发球的难度,将发球的优势和主动性让给了对手。3.3 接发球技战术对比分析 网球的接发球主要是准确的预判和回球。因此优秀运动员必须从对手的发球动作中预先准确的判断发球的路线和落点并及时移动。接发球好的运动员能够准确判断对手发球的落点,并能够以准确的直线穿越球和大角度的斜线球回击,让对手在发球局中不能占到便宜38。接发球技术在网球运动中是一项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术之一,面临不同的对手,就有不同的发球,对方发球的路线、落点和旋转不同,采用的接发球方式也会有所改变。接发球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对手的发球路线、落点。接发球一般分为进攻型接发球和防守型接发球,对于一发,通常情况都是防守型回球,将球回到对手的较弱的反拍位,或是将球打深,来获得更多下一拍击球的准备时间。接发球方处于被动局面,想要将局势扳平或是反被动为主动,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接发球质量,高质量地接发球不仅能化解发球方的优势,还可以置对手于被动中,让自己化被动为主动,或是直接接发球得分。相反,如果在接发球时,接发球的质量很低,对手会抓住机会扩大发球所带来的优势,在第三拍就赢得了比分。或是影响了自己在接发球后一系列的技战术运用,使自己赛前准备的一些东西无法发挥出来,而导致比赛的失利。所以接发球技战术的运用,在网球比赛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优秀的接发球是依靠快速的判断、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接发球技术,很快将自己的被动局面化为主动。甚至通过接发球直接得分。3.3.1 接发球技术统计分析 随着发球技术的高速的科学的发展,发球质量不断提高,接发球技术不得不加以改良,接发球不仅只是要求将球接回到有效区域内,还能通过接发球给对方施加压力,和回接发球的难度。接发球技术一般分为进攻型接发球和防守型接发球:进攻型接发球的主要目的是给对手施加压力,以正手大力接发球或是快节奏的接发球,通常称为抢攻,抢攻回球速度一般不快,但是节奏快,通常在发球方发完球重心刚恢复正常时,接发球已经回到了底线很深或角度很大的位置。采用大力抽击球一般是接二发。因为二发相对一发而言,其速度慢、力量小。接发球方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打出高质量地接发球。防守型接发球一般用于对手第一发球,速度快力量大。在球飞到自己场区内的时间段,接发球的准备时间相应缩短。在仓促的时间中接发球,只能力求将回球保持成功率,继而考虑防守接发球的质量,将球尽量的打得很深,或是角度很大,不给对手一击致命的机会,采用削球和推挡的接发球方式。一般都是面对对手强有力的一发或是大角度的二发。在保证不在接发球失分的情况下来完成防守接发球的质量,给对手造成最大困难的回球。 通过表6可以看出德约科维奇在接发球得分率上远远高于纳达尔,尤其是在接二发方面,将近于对手的3倍得分率,体现了德约科维奇在接发球技战术高于对手,通过录像观察其战术运用大量采用了进攻性接发球,大力的接发球和大角度调动对手的高质量接发球。在接发球方面,技战术的运用还是依赖于对手的发球,纳达尔在发球方面多采用上旋和角度发球,表6 两者接发球得分率的统计结果接一发得分率接二发得分率德约科维奇23%80%纳达尔18%33%很少有平击发球,给予了德约科维奇在接发球方面很多机会。也善于抓住这些机会,所以在接二发得分率上远远高于对手。3.4 发球后攻防技战术分析 比赛一开始就直接得分或争取主动往往都依赖于高质量的第三拍击球,第三拍击球为发球方发球后的第一拍,所以,第三拍击球的质量也能体现出发球的质量和对手接发球的质量。表7 在各个阶段完成比分的结果统计发球、接发球阶段第3、4拍阶段第4拍以后阶段总分513195177 通过表7可以看出,在发接球阶段有51分,第四拍以后有95分,在第三四拍间完成比赛的有31分,虽然在整个该阶段的比分是最少的,但是对于达到总比分将近20%的3、4拍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在此阶段的攻防技战术的运用。3.5 接发球攻防技战术分析 由于二者的握拍手不同,纳达尔发球的角度大部分都是内角,德约科维奇接第一发球时基本都是选择将球打深,使对手在回接发球时不能主动的进攻或相对的减少对方的进攻性,在接二发时,德约要更主动些,经常会采取侧身正手击球,将球打向对手跑位最远的一侧或是反手区域,给对手的二发施加更大的压力,以此来获得更大的优势。 纳达尔接发球时,德约一般将球发向对手的反手区域,他在接发球时基本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只能将球被动的回在场地内,不能有效的扼制对手在发球时给自己造成的压力,在接发球时,主要精力都放在反手区域上,当对手偷袭正手位置时,往往能创造出ACE球或是接发球失误,所以德约科维奇的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都高于自己。3.6 底线相持阶段技战术对比分析 通过表1和查阅大量关于网球技战术文献资料发现,男子单打比赛的得失分超过一半在相持阶段完成。这说明球员的技术和战术运用在相持阶段是一个严重的考验,技战术的运用及得分能力对比赛的胜负影响很大,一半的比分在相持阶段就能说明多拍的连续进攻和防守技术是一个球员所必备的。所以要对两位顶尖选手在相持阶段所运用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3.6.1 相持阶段正反手使用率、得分率、失分率统计分析 由于比赛的规则的特殊性,比赛的结果受到技术、打法、临场心理、赛制和临场发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分析相持阶段竞技过程中,为了显示比赛的各阶段比例,以每一分的结束拍数进行划分,对竞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1、2拍阶段(发球和接发球阶段)。第3、4拍阶段,即回接发球和接回接发球阶段,因为此阶段的对抗受到发球质量和接发球质量的影响,所以单独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分析。第5拍及以后阶段,即相持阶段。该阶段的进攻和防守受到发球和接发球的质量影响相对减少,甚至基本消除。 网球比赛的各项技术以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反手切削使用率最大,所以,文章主要对两者在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切削球三项技术的使用率进行分析。此阶段对两者各项技术的使用进行整体统计分析,便于得出两者技战术特征。表8 各项技术的使用率、得失分率统计结果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反手切削其他使用率42%36%9%13%得分率38%33%5%24%失分率33%38%7%22%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