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从影片《饮食男女》谈起.doc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从影片饮食男女谈起堡堡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从影片饮食男女谈起.王姗(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中西方不同的地域,气候特点,意识形态孕育出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本文从李安导演执导的影片饮食男女入手从饮食形式和饮食观念这两方面阐释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突显了两种背景下的饮食文化的对比和冲撞.关键词】饮食男女;中西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1)09006402引言李安导演的作品饮食男女讲述了台北的名厨老朱,在妻子去世后,抚养大三个女儿的故事,三个女儿性情各异,充满了叛逆的个性.随着女儿们年龄的增长,老父亲渐渐力不从心,但老朱凭借那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依旧维系着全家的和睦和温馨.吃晚饭也就成为了全家交流沟通的唯一时刻.片子一开头,老朱就以娴熟的手法在做松鼠鱼,切鱿鱼花,片鸭胗,去椒籽,蒸腊肉,扣肉,炖鸡汤,包小笼包等各类菜式,JIl鲁淮粤,包罗万象.镜头中厨房的刀架里竞插着几十把大巨细小,宽窄不一的刀,真令人叹服.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中国独特的,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也令观众叹为观止.而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处世哲学迥然不同的西方,在饮食文化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比较(一)中西饮食形式的差异1.饮食对象的差异.片中老朱所烹制的精美的食材无不经过娴熟,复杂的刀工处理,再配以五味,加上适当的火候,做成的佳肴给人以视觉上和味觉上的双重诱惑.这与西方人的饮食相去甚远:西方人认为菜肴是果腹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原料自身以及加热过程虽然为食物提供了基本的滋味,但最后的美味还需要调味品的参与.中餐中不需要调味品的食物和菜肴几乎是没有的.从欣赏的角度看,中国烹饪是一门味觉的艺术,从创造的角度看,中国烹饪也可以说是一门调味的艺术.烹饪的所有环节,最终都是服务和服从于调味的,获得美味毕竟是烹饪的终极目的.另一方面,中国以素食为主,西方以肉食为主.据西方的雯植物学者的调查访问得出: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在以前,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家常食物,荤菜只有在节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日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现今,养生成了人们Et常提及最多的话题了,素食的养生功效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所以菜食在中国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位置,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过去以渔猎,养殖来维持生计,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现今也仍以荤食较多.2.烹饪方式的差异.在饮食男女中,父亲呈上的佳肴,一眼望去,红绿相间,异常惹眼,每道菜都有其搭配的色彩和形式,这满满一大桌菜堪称是艺术品.中国菜讲究菜肴的颜色,即原料本色与佐料的颜色的有机搭配,有时还用一些青菜,番茄,洋葱等衬托,以求达到较佳的视觉效果.中国常用烹饪技法就有24种: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氽,煮,烩,炝,腌,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这些各具特色的烹饪技法俨然已成为一种艺术,单单看每一道菜的制作过程就已经品尝了一道道视觉盛宴.西方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制,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都很好地保持了食物的原来模样.基于对营养的注重,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只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白菜,洋葱也都生吃.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此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固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降低,但不会完整损失.3.饮食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在这部体现亲情的片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就餐要用堕堂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并且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变.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联系各方的感情,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我们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类比,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蹈,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列座的全体嘉宾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的宾客之间的交谊.而且西方流行的是自助餐,这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将所有的食物一一陈列出来,来的嘉宾,客人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自己的位子上吃,可以自由走动,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样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的形式,缺少了一种聊欢共乐的浓浓的情调.4.餐具的差异.两种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饮食餐具上的挑选也不相同,中国人喜用筷子而西方人喜用刀叉.中国因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好安定的糊口,否决侵略.西方国家则因为受狩猎文化的影响,注重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活动.中国人在用餐时一般用圆桌,而用筷子吃饭,充分表现了大家和睦,宽松的氛围;而西方人普遍使用的是方桌,而且刀叉总给人一种杀气腾腾的文明之感.不过,跟着中西经济交往的生长,餐具的利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西方人学着用筷子,喜好吃中餐,而中国人也常进中餐厅利用方桌.由此可见,中西文化是能够融合的.5.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表现一个"礼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只要当家丁请大家用餐时,才暗示宴会开始.而家丁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去,请家丁,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崇.中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进程不单要食物味美,更要扎眼,悦耳,热闹.与此相比,西方聚餐时的礼仪则大相径庭,嘉宾不单要穿戴整齐,特别是一些正式的场合还需要着正装.进餐时坐姿更要达到标准,其次,进餐时要保持安静,彼此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1.泛食主义和适用主义.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导致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这种不同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处世哲学.在中国,饮食的方式蕴涵着一种丰硕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和了解,从而突显了更为深入的社会意义.有很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在这种价值理念的背景下形成了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性,注重饭菜的意,色,形,香,味,很少思考饭菜的营养性.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胜过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保守的哲学思维也是符合的.中国哲学,其明显特性是微观,直观,恍惚及富有神秘色彩,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中国人认为烹饪是一种艺术,它便与其他艺术一样,表现着紧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饪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兴趣性,还带有神秘的创造性,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人是以饮食为人生至乐的.而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注重饭菜的适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注重食物对人的安康,对食物的花色和饭菜的其他功用很少考究.他们以为"吃"只是对一个生物的机体注人足够的燃料,保证运转正常,食物的功效是能使身体安康,强健,足以抵挡病菌,疾病的进犯即可,其他皆在其次.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保持生命健康运行的作用.2."分别"和"和合".中国主导价值观是集体主义文化.我们祝愿国家政通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蒸蒸日上.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个体主义盛行,强调小我的价值与尊严,每个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中国人请客吃饭采用的是一种"共享"的体例,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强调一个"合".西方人请客吃饭重要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示了西方对个性的尊敬.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增加调料.付账也常常采用AA制,各付各的账.小结综上,单从这样一部短短的影片中就透露出了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的差异,这些差异的背后蕴含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观念的巨大差别.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现今,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El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参考文献】1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5).2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H.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魏形峰.不同思想下的中西饮食观念J.安徽农业科学,20074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2007,(4).5孔润常.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中国食品,2007,(05)6王静.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9.(17)65